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成旭】“性善”與“性惡”之辯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2-04-01 14:30:58
        標簽:性善

        “性善”與“性惡”之辯
        作者:劉成旭
        來源:作者投稿
        時間:西元2022年4月1日


        討論“性善”論和“性惡”論,我們必須從源頭上著手。

        孟子的“性善”說: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泵献舆@里說“性善”如水下流,順乎自然。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滲入)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強調(diào)“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心是人性固有的,同理“仁義禮智”也是人性固有的,不是外來的和后面學來的。

        《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這里用人皆有“不忍之心”來印證自己“性善”觀點。如見“孺子將入于井”則自然產(chǎn)生“惻隱之心”,而不是因為和這孩子的父母是朋友,或者說是為了博取名聲才如此,而是順應(yīng)人性之自然。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良知”之說后來成為陽明心學的重要理論依據(jù),也從側(cè)面證明了,陽明心學是孔孟之真?zhèn)?,是孔孟之真骨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這里“孩提之童”所愛其親,非后天所學,而是本性使然。

        荀子的“性惡”論: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大家對荀子了解都比較少,其也是儒家的代表的人物,他強調(diào)人生而有“好利”“疾惡”“耳目之欲”,就是說人性本“惡”。那怎么辦呢?其理論是“師法之化,禮義之道”,讓圣人出來制定“禮義之道”,來教化百姓,以向善去惡。荀子的這個觀點也成為了道家攻擊儒家的靶子,道家認為儒家所謂的“仁義”是圣人所為,而不是人“性”之本然。道家在這里誤解了儒家,讀讀孟子的學說就明白了,孟子強調(diào)的“仁義”不是圣人所為,而是人性之本然。

        我今天的文章不是為了批評孟子,或是為了批評荀子,他們都是儒家的文化的先行者,只是他們對“性”的闡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下面看陽明先生對孟子和荀子公允的評價。

        《傳習錄》268條:

        問:“古人論性各有異同,何者乃為定論?”

        先生曰:“性無定體,論亦無定體。有自本體上說者,有自發(fā)用上說者,有自源頭上說者,有自流弊處說者。總而言之,只是一個性,但所見有淺深爾。若執(zhí)定一邊,便不是了。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發(fā)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譬如眼,有喜時的眼,有怒時的眼,直視就是看的眼,微視就是覷的眼??偠灾?,只是這個眼。若見得怒時眼就說未嘗有喜的眼,見得看時眼就說未嘗有覷的眼,皆是執(zhí)定,就知是錯。孟子說性,直從源頭上說來,亦是說個大概如此;荀子性惡之說,是從流弊上來,也未可盡說他不是,只是見得未精耳。眾人則失了心之本體?!?br>
        對“性”有不同的描述,我們平時研究學問基本是分“體”和“用”,但不是說“性”是一,而分了“體”“用”,就變成二,說的還是“一”,只是從“體”上說,和從“用”上說而已,這才是正確理解“體用一源”。

        然后“性”不只是能從“體”和“用”上說,還可以從“源頭上”說和“流弊上”說。

        從“本體”上說,“性”是“無善無惡”的,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源頭上”說,如孟子的“性善”。孟子肯定“性”本是善的,之所以出現(xiàn)所謂“惡”,是因為我們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發(fā)心動念,只要有“念頭”,就一定會產(chǎn)生“善念”與“惡念”,除非自己是圣人,才能做到無念不善。作為普通人有了“善念”,就好好保持,有了“惡念”就立即克去,這就是孔孟之學以及陽明心學的理論依據(jù)?!洞髮W》中的“格物致知”,“格”得也是“心念”;《中庸》中的“慎獨”“戒懼”著力點也是“心念”;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為什么會把“起念”定義的“行”的開始,也是把“起念”,作為研究體用的分界點??鬃?、孟子及陽明先生,其修行的著力點都是在“心念”,《大學》中所謂“誠意”,其實“誠”得就是自己的“心念”。

        “流弊上”說,如荀子的“性惡”。先生這里用了我們不同狀態(tài)下的“眼”來做譬喻,“喜”“怒”“直視”“微視”都是說我們眼睛的狀態(tài)。其實荀子看到的是“眼”所呈現(xiàn)的具體形態(tài),而“眼”的本來狀態(tài),就是一個“眼”而已,不管“喜”“怒”還是“直視”“微視”,說的的是一個“眼”。這里荀子是從流弊起的壞作用說性,荀子的功夫是在末流上救正,在問題出現(xiàn)了再去救正,如同人犯了罪,去監(jiān)獄服刑,以強制去其惡。而孟子是在從源頭上說性,用功在源頭上明徹,有一點“惡”的念頭,立即克去,這樣就比較容易,讓等到犯了罪,入了刑,再來矯正,就會難上加難。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