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漢代《詩》學關系的新探討
作者:王志民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正月三十日甲寅
耶穌2022年3月2日
《孟子與漢代四家詩》,李華著,中華書局2021年10月第一版,95.00元
孟子與漢代經學傳承的研究,是儒學與經學研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根據相關史料,孟子對“六經”傳承的貢獻應是巨大的?!睹献印分写罅恳谩对姟贰稌芳词敲髯C;孟子晚年主要是與弟子們“序《詩》《書》,述仲尼之意”(《史記·孟荀列傳》),反映出他是以傳經為終生之志的。晚于孟子二十余年的莊子在《莊子·天下》中提到:“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這正說明,孟子的巨大影響導致了孔孟故里的經學傳承風氣之盛;孟子所在的鄒國,也從魯國之附庸一躍而成為文化上“鄒魯”并稱的儒學高地。此后歷代讀經崇儒的風氣被稱為“鄒魯之風”,足見孟子傳經貢獻之大、影響之深。
然而孟子與漢代經學關系的研究卻素來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肯定“孟子通五經,尤長于《詩》《書》”,后又指出,“孟子既沒,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此后,歷代學者論及漢代經學傳承多惟荀是舉,而少言孟子之功。如清代學者汪中《荀子通論》認為“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皮錫瑞《經學歷史》、錢穆《國學概論》也持論相似。蒙文通在《漢儒之學源于孟子考》中曾提出“孟氏言禮、言《春秋》為今文祖”的觀點,然而在漢代經學傳承問題上,重荀輕孟的觀念卻始終占據上風。近些年,雖有學者關注到孟子對漢代《詩》學的影響,但總體看,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孟子與漢代經學關系的論著尚屬少見。因此,還原歷史真實,深入探討孟子對漢代經學傳承的影響和貢獻,乃是儒學和經學研究中一個帶有“公案”性質的重大學術問題,有待學術界的更大突破。
十幾年前,李華讀博士期間,知難而進,立志于孟子與漢代經學關系研究,其博士論文《孟子與漢代〈詩經〉學研究——以四家詩為主要對象》洋洋灑灑四十余萬字,獲當年學校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留校任教后不久,李華即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著名漢學家齊思敏教授訪學,這一主題也是他們當時重點交流探討的問題之一。此后,她又圍繞孟子與秦漢時期的思想建構、文化學術、政治體制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創(chuàng)獲不小。最近《孟子與漢代四家詩》的出版,既是其博士論文的深化與整理,也是她十幾年來科研工作的一次總結。以我個人之見,該書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孟子與漢代《詩經》學的研究。
其一,這是一本多角度、全方位、系統(tǒng)性探討孟子與漢代《詩經》學的力作。該書詳細梳理了孟子與漢代《詩》學發(fā)展之間的脈絡淵源,通過思想傾向、師承淵源、地緣關系、典籍流傳、學者構成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分析,在經學化進程、《詩》學主旨、詩義闡釋等諸多方面深入探討了孟子與漢代《詩》學的深層關聯(lián)。此外,對孟子解《詩》重政教、重性情的雙重闡釋特點進行了深入論說,指出性情之學和政治之學共同構成孟子《詩》學的兩翼;并對漢代《詩》學闡釋中的政教特征及性情傾向與孟子的淵源做了專題性考究。
其二,該書對漢儒之學源于荀子的定見提出質疑,并對孟子與漢代《詩》的經學化進程進行了深入探討。第一,孟子高度關注《詩》的字句釋義,率先以直接訴諸文本的闡釋方式使《詩》得以擺脫樂、舞的輔助與限制而擁有了獨立的政教意義,這對漢儒的《詩》學闡釋影響深遠。第二,“以意逆志”的闡釋方法確立了說《詩》者的主體性地位,《詩》不再僅僅是創(chuàng)作者意旨的表達,也成為闡釋者表達意圖的重要途徑和工具,這為漢人闡釋《詩》的政教價值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本書從四家詩最重視的“四始”說入手,提出魯詩乃至其他三家的“四始”設置正是對孟子“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觀的切實反映?!八氖肌睂γ献拥某幸u,反映出孟子《詩》學在漢代《詩》的經學化進程中的基礎作用。
其三,該書細致搜集、梳理、吸納了與孟子、漢代詩學相關的出土文獻及最新研究成果,并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從而豐富了對一些重要問題的見解,許多論述頗具創(chuàng)新性。例如,結合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郭店楚墓竹簡《五行》篇,探討思孟五行與齊詩“四始”“五際”的淵源關系。再如,通過將孟子以性情解《詩》與《孔子詩論》及郭店簡《性自命出》涉及性、情、德、命之說的部分相比較,指出孟子《詩》學中的心性論和情性觀為漢代《詩》學闡釋所繼承,并突出表現為《詩》“發(fā)乎情”的觀點。這為兩漢時期《詩》學闡釋中性情因素的溯源提供了較充分的文獻依據,使得儒家《詩》學傳承脈絡的詮釋得以連貫,也使孟子在儒家《詩》學傳承中的坐標位置更為清晰。
另外,在經過深入分析和綜合探討的基礎上,作者還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例如,認為荀子對漢《詩》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文本層面;而孟子卻從《詩》的政教意義和情性的闡釋兩方面深深影響到漢代《詩》學價值體系的建構,作者稱之為漢代《詩》學承傳中的“荀皮孟骨”現象。作者還提出《詩》不僅是記錄王道政教的載體與教科書,也是孟子仁政學說與性善思想形成的根基與源泉。限于資料的匱乏,這些新見中的部分立說雖稍顯單薄,但其新的視角和著意創(chuàng)新的探討還是彌足珍貴的。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