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盧涵】《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再詮釋:兼論孟子人性論的思想史意義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4-19 12:43:24
        標(biāo)簽:《孟子》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再詮釋:兼論孟子人性論的思想史意義盧涵

        作者:盧涵(浙江大學(xué)哲學(xué)系)

        來源:《中國哲學(xué)史》2022年第1期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早期人性論的思想脈絡(luò),說明早期以“習(xí)”描述“性”的普遍特征,由此引出孟子在《天下之言性章》中討論“性”的特殊意義,文中首先討論了學(xué)者目前關(guān)于此章爭議情況,并進而對此章按分層結(jié)構(gòu)的方式進行解釋,以“故”“利”與“智”作為各層的核心內(nèi)容,說明孟子對“性”與“故”關(guān)系的認(rèn)識,并確定孟子在此章中所表達的態(tài)度。


        關(guān)鍵詞:性; 故; 孟子; 利; 智;


        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人性論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話題,由于“性”與“天”的關(guān)聯(lián)、“性”與“心”的關(guān)聯(lián)以及“天”代表“道”的特殊性,對“性”的內(nèi)容的討論決定了人對自我的認(rèn)知,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和對融合兩者的修養(yǎng)方式的選擇,因而在歷史上,各學(xué)派以及各學(xué)派之內(nèi)的不同學(xué)者所形成的不同的哲學(xué)思想,大都是基于對“性”的不同理解而產(chǎn)生的,同時學(xué)者對“性”解讀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fā)展出新的含義,尤其在儒家思想中,由于儒家對經(jīng)典文獻的掌握、主流的思想地位以及其現(xiàn)實的面向,決定了它對“性”的思考和說明相比于其他學(xué)派更為充分,結(jié)合后世學(xué)者的論辯和注疏,可以對“性”的描述有更準(zhǔn)確的認(rèn)識。

         

        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孔子對“性”的描述較少,《論語》中僅載《陽貨》篇“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與《公冶長》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但依舊可以從孔子對“性”的闡述入手對出土文獻中的“性”進行說明。從兩句中可知,孔子認(rèn)為“性”與“習(x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習(xí)”可理解為“習(xí)慣”,有“見聞”“學(xué)習(xí)”和“練習(xí)”之義,其中任一義都是描述主體通過與外界接觸并內(nèi)向轉(zhuǎn)化而實現(xiàn)的過程,《說文》中:“數(shù)飛也。從羽從白。凡習(xí)之屬皆從習(xí)”,也是通過幼鳥反復(fù)振翅學(xué)習(xí)飛翔技巧的現(xiàn)象來說明“習(xí)”之義的,故“習(xí)相遠”意指人后天所處生長環(huán)境的多樣性,有如“生于陵而安于陵,長于水而安于水”(《莊子·達生》),又據(jù)此章中“遠”和“近”相對,可知“性”與“習(xí)”相對,“性”應(yīng)指人先天內(nèi)在的部分,至于“性”的具體內(nèi)容,下章有言“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移”即“習(xí)”之事,而“上知”與“下愚”是“移”的基礎(chǔ),故“上知”與“下愚”可視為對“性”的描述,又《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此章言教人之法,“語”在《集注》為“語,告也”,又“言教人者,當(dāng)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1】,故“語”為“教”,與“移”“習(xí)”同類,故“中人上下”可理解受教的基礎(chǔ),與“上知”“下愚”同類,由此可知孔子所謂“性相近”并非“性相同”,“近”容許有差異性的存在,如有上智者、下愚者以及其間大部分中人上下的區(qū)分,這與人通過智能認(rèn)識的現(xiàn)象界是相似的,即孔子所謂“性”類似于才能、天賦或資質(zhì),因而在《朱子語類》論此章時:問:“‘性相近’,是本然之性,是氣質(zhì)之性?”曰:“是氣質(zhì)之性。本然之性一般,無相近”【2】。故可知,盡管孔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但是根據(jù)《論語》中孔子所論“性”的內(nèi)容來看,基本是宋明理學(xué)家所謂本然之“性”的已然態(tài),或者說是本然之“性”的描述。

         

        簡帛文獻中,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對于人性論的討論。比如在郭店簡《天?!?“圣人之性與中人之性,其生而未有分之,即于儒也,則猶是也;雖其于善道也,亦非有擇足以多也。及其溥長而厚大也,則圣人不可由與殫之,此以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慕也”。其中有雖言所謂“性”是“其生而未有分之”的,似乎是強調(diào)“性”其一致性,但從過程“圣人不可由與殫之”,以及結(jié)果“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慕”來看,圣人和中人的差別是不可改變的,因而雖然差異發(fā)生于“習(xí)”的過程,但“習(xí)”的努力與否并不是導(dǎo)致最終圣凡之別的決定性因素,這種差異是蘊含于先天之“性”中的,故可將“其生而未有分之”理解為圣人之性與中人之性,就“性”之先天性來說是每個人都生而具有的,在當(dāng)生之時未能見得其有無的區(qū)分,初學(xué)之時,亦未能有明顯的高下差異,受限于人的認(rèn)識能力,唯有當(dāng)其“溥長而厚大”后,其中的差異才為人所見,而導(dǎo)致此差異的即“氣質(zhì)之性”或者孔子所言“相近之性”,所謂“近”可理解為人的認(rèn)識能力之內(nèi),人人皆有、微異難辨的類似同一性,而非絕對的完全同一性。同時對比《詩論》中對“性”的描述: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詩、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一本夫葛之見歌也,……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吾以《木瓜》得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隱志必有以諭也。其言有所載而后入,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干也?!?】

         

        根據(jù)引文中提及《詩經(jīng)》中三篇《葛覃》《甘棠》和《木瓜》孔子皆以“民性固然”來解釋,亦即孔子認(rèn)為《詩經(jīng)》各篇反映的正是民性,對比《天?!分醒浴懊窠杂行浴眮砜矗允ト?、中人之分論“性”時,才使“性”與“德”相關(guān),如“氣質(zhì)之性”會影響人最終修養(yǎng)的結(jié)果,但“民性”則不對人性分類,應(yīng)指自然之性,不及道德善惡的討論,接近“情”“欲”,是對人最基本的行動模式原因的討論,按李銳的分析【4】,此處討論“民性固然”并非停留在自然之性或者情欲的層次,而是孔子以此為起點在解釋的過程中提升了民性,將其與“禮”相連,如孔子將《葛覃》中的“見其美必欲反其本”化為“衹初”(反本敬初),將《甘棠》言“好惡”化為“宗廟之敬”,將《木瓜》中的“隱志必有以諭也”化為“幣帛之不可去也”,前者為自然之性,而后者則為民性的禮化。從《詩論》的解釋結(jié)構(gòu)來看,孔子對“民性固然”的理解依舊主要是前者,即“見其美必欲反其本”、“好惡”和“隱志必有以諭也”之類,亦即對“性”的描述內(nèi)容是以人依其自然之性完成各樣行動現(xiàn)象進行說明,只是在情理的層次,而“衹初”“宗廟之敬”和“幣帛之不可去也”等道理則是對《詩經(jīng)》各篇內(nèi)容主題的明確和說明,又《詩經(jīng)》各篇的主要功能是作為“語告”“教長”的內(nèi)容,所以孔子“禮”的提升主要是在“習(xí)”“移”的部分,而不是直接對“民性固然”進行道德化的提升。

         

        最后根據(jù)《性自命出》來看,從首段可見,其論“性”其特點與以上所論類似,

         

        凡人雖有性,心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xí)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內(nèi)(入)之。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勢也。凡性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聲,弗扣不鳴,人之雖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無與不可,性不可獨行,猶口之不可獨言也。牛生而長,雁生而伸,其性使然,人而學(xué)或使之也。凡物無不異也者,剛之柱也,剛?cè)≈病H嶂s也,柔取之也。四海之內(nèi),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5】

         

        其一,凡人皆有,如孔子所謂“近”,《天?!匪^“其生而未有分之”或《詩論》中“民性固然”,其二,以“氣”論性,如情感、好惡,如《詩論》所謂“其美必欲反其本”等情欲,其三,以現(xiàn)象為“性”,如剛?cè)閯?,柔取為柔,“性不可獨行,猶口之不可獨言也”,“性”尚未成獨體,《天?!芬啻洹颁唛L而厚大”而可分,由此導(dǎo)致這一階段論“性”的最終的結(jié)果是多而不一,始于近,終于異,亦即“性相近,習(xí)相遠”,“四海之內(nèi),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民皆有性而圣人不可慕也”等,皆是此義。論“性”的方向順而不反,故對“性”的描述停留在“習(xí)”的現(xiàn)象層面,無法突出“性”的意義。同時由于“性”對于“習(xí)”有基礎(chǔ)性的影響,故在尚未理清“性”的內(nèi)涵的情況下,討論“習(xí)”的重要性也是不徹底的。


        一、關(guān)于《天下之言性章》詮釋的爭議

         

        在思想史的脈絡(luò)中,孟子對于人性論的討論,是具有轉(zhuǎn)折性意義的。孟子對“性”的闡釋,以前人論“性”的內(nèi)容為基礎(chǔ),同時也以其為反思的起點,提出了性善論,其論彌補了前論的不足,糾正了前論的偏差,并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chǔ),是關(guān)于“性”討論的一個突破。

         

        孟子關(guān)于“性”的討論除了熟知的性善論中對其觀點的直接表達外,孟子對此前論“性”的反思主要反映在《天下之言性章》中,所謂“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且由于此章涉及“性”論觀點的對比在《離婁》各章中最為復(fù)雜難解,歷代學(xué)者對此章的理解皆略有所不同。如梁濤將此章翻譯為:“人們所談?wù)摰男裕贿^是指積習(xí)而已。積習(xí)的培養(yǎng)要以順從人的本性為根本,人們之所以厭惡智,是因為用智的人往往穿鑿附會,‘不從事物本身出發(fā)’。如果用智的人能像大禹治水一樣,那么人們就不會厭惡智了。大禹治水,‘順從水的本性,采用疏導(dǎo)的辦法’,不有意多事。如果用智的人也不有意多事,那么智的作用就大了。天極高,星辰極遠,如果了解它們的運行規(guī)律,千年之內(nèi)的日至,坐著都可以推算出來”【6】,而丁四新從朱陸異解出發(fā),對歷代關(guān)于此章理解的爭議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丁四新根據(jù)學(xué)者對章首“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三句的理解不同而將學(xué)者觀點劃分為肯定系與否定系兩派——肯定系以為孟子對三句持有肯定態(tài)度,否定系以為孟子對三句持有否定態(tài)度【7】,由此來看,梁濤的觀點是屬肯定系的,而通過對“故”之義梳理以及對“故”、“利”在文中含義的確定,作者本人持肯定系的觀點,因作者認(rèn)為,在肯定系的觀點下,一者,“故”的解釋更接近其“原故”的本義,對比否定系主要將“故”訓(xùn)為“智故”“偽故”或“習(xí)慣”,肯定系訓(xùn)“故”為“故常”“本然”之義,或訓(xùn)為“事”,有“故事”、“已然之跡”之義。二者,“利”的解釋可由其“財利”的本義引申出“順利”的意思,能夠支撐肯定系的解釋,且作者認(rèn)為否定系堅持“利益”“利害”的原義,只因《孟子》文中其余言“利”處皆不涉及“利益”之義,此不足為支撐。因而丁四新將此章翻譯為:“天下人談?wù)撊诵?,不過是以其所以然來談?wù)撍T了;所謂所以然,應(yīng)當(dāng)以順利其性為根本原則。我之所以厭惡用智,就是因為它容易導(dǎo)致穿鑿附會,(而無法真正認(rèn)識到人的本性及判斷其善惡)。如果智者像大禹治理洪水那樣(運用其智),就無需厭惡智了。大禹使洪水運行,就是行其所無事,(順其自然,因勢利導(dǎo),從而達到治水的目的)。如果智者也行其所無事,(順其自然,因其本故,)那么他的智慧就不小了。蒼天極高,星辰極遠,假如能用智推求其所以然,那么千年以后何日是冬至,就可以坐著推算出來了。(所以推求人之本性及判斷其善惡,智是非常重要的。順而循之即是大智。)”【8】

         

        以上可見,對《天下之言性章》正確的解讀是認(rèn)識孟子的人性論的重要的依據(jù),丁四新在文中提供了十分清晰的邏輯和細致的研究,但依其分析方式,本文以為對《天下之言性章》持否定系的觀點更為合理,并且孟子在此章的否定觀點對于孟子闡述性善論有著重要的價值。


        二、關(guān)于《天下之言性章》的解釋

         

        《孟子·離婁下》言: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從引文可見,章首三句確定了孟子在此章所討論的主題,內(nèi)容和判斷,“天下之言性也”指的是主題,即孟子想要說明的是天下人對于“性”的討論,亦即對以往至于當(dāng)下“性”論的反思和認(rèn)識;“則故而已矣”指的是內(nèi)容,即孟子認(rèn)為“故”是目前人性論的內(nèi)容和特點;“故者以利為本”指的是判斷,即孟子確定了關(guān)于“性”的現(xiàn)象討論和本質(zhì)探尋的區(qū)別,一者為“故”,一者為“利”,因而這一判斷也是當(dāng)時常見的人性論和孟子人性論的轉(zhuǎn)化處,后文所接為孟子的觀點和分析,即圍繞“智”展開的說明。因而理解孟子此章的含義和態(tài)度可以從“故”、“利”以及“智”三個概念入手。

         

        首先從“故”的解釋說明孟子的態(tài)度。按“故”在《說文》的解釋:“使為之也。今俗云原故是也。凡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為之則成故事矣。引伸之為故舊。故曰古、故也”,亦即“故”多作因果、陳跡之義,其重點在于“使之”“為之”與“成故事”,說明“故”重在外在行動的客觀呈現(xiàn)?!靶允莻€糊涂不分明底物事,且只就那故上說,故卻是實有痕跡底”(《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2頁),對比“性”與“故”可見,“故”偏向于可觀察的實事,其特點有二,其一,是伴隨行為和事件的時空性(“使之”“為之”)而來的有限性和多樣性,其二,則是伴隨“故”對結(jié)果性的強調(diào)(“成故事”)而來固定性,這與第一部分的“性”論相符?!肮剩莻€已發(fā)見了底物事,便分明易見”(《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1-1352頁),因而,孟子之前言性,從已然的狀態(tài)描述,孟子章首“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是對當(dāng)時人性論的事實描述,也是孟子提出性善論必要的背景和基礎(chǔ)。因而不應(yīng)將“故”理解為“智故”“偽故”或“習(xí)慣”。同時,在“故”作為“陳跡”用以描述“性”的意義上,可得孟子性善論與當(dāng)時一般人性論的差異,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其言并不涉及下愚、中人或圣人的事實區(qū)分,可見不同于始于近,終于異的人性論,孟子從始為善,從終為圣的性善論是通過有意地回避著“故”的限制才得以實現(xiàn)的;或從四端說看,如朱子所言“性是糊涂底物事,情卻便似實也。如惻隱、羞惡、辭遜、是非,這便是情”(《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2頁),“故”是論“性”的客觀基礎(chǔ),如“情”便是“故”之中最接近“性”的實在部分,因而孟子也選擇四端之情來說明性善,但是關(guān)鍵是如何利用事實來闡述“性”這一概念,言“故”而不言“情”,便相對更偏向結(jié)果的固定性和事件的有限性,不易見“性”,如比照《詩論》的敘述方式可見,孔子是以“民性固然”為起點,繼而述“行”與“禮”,強調(diào)“修習(xí)”“禮教”一面,便更易使人對“性”的理解執(zhí)著于“故”本身,如行為的價值和外在的影響,但在孟子的推理中,雖受制于感官能力,只能以心、以情見性,選擇的卻是以“人皆有之”與“我固有之也”為終點,從情端回歸的說明方式,因而其性善論是通過與“故”論反向而實現(xiàn)的。由此可見,孟子的性善論從陳述和推理的角度都可有意與以“故”論“性”的內(nèi)容和特征區(qū)分開,而孟子所言“則故而已矣”指的正是當(dāng)時常見的以“故”代“性”的討論方式——從方向上來說沒有歸尋其本,導(dǎo)致所見非“性”,這與孟子所提出性善論的討論方式是不同的——“孟子說性,乃極本窮原之理”(《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2頁),所以孟子在章首論“天下之言性”的目的是要區(qū)分彼此的差異,“天下之言性”與孟子不同,因而其態(tài)度是否定的。

         

        其次從“利”來看孟子的態(tài)度。“故”是天下人言性的內(nèi)容,但“利”為“故之本”,是正確理解并使用“故”的關(guān)鍵所在,同時“故者以利為本”一句,是孟子進行后文分析的前提,而已知僅限于“故”的性論是不足以涵蓋性善論的,孟子提出作為“故之本”的“利”正是與“故”形成對比,所以“利”這一概念對于理解孟子的態(tài)度來說甚至比“故”更為重要?!袄卑础墩f文》:“銛也。銛者,臿屬。引伸為銛利字。銛利引伸為凡利害之利。刀和然后利,從刀,和省”,“利”字形從刀,從禾,取象于用刀砍斷稻禾,本義可作“順利”,如刀口鋒利能順利砍斷。結(jié)合后文“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惡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其中“鑿”按《說文》為“穿木也。從金”,本義為“穿物使通”,可見,“鑿”與“利”應(yīng)形成對比,兩者雖皆為金屬器物,但其使用特點不同,“利”為順勢,“鑿”為逆勢,一快一慢,或如《語類》以水之流向言順逆:“故有兩件,如水之有順利者,又有逆行者。畢竟順利底是善,逆行底是惡,所以說‘行其所無事’,又說‘惡于鑿’,鑿則是那逆行底”(《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2頁),亦可見“利”與“鑿”在文中相對的意思,故“利”應(yīng)解釋為“順利”;且不論是文中所舉“禹之行水”還是“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的例子,其重點并非在于最終的結(jié)果,而在于突出目標(biāo)的難度,強調(diào)過程的艱辛,因而同樣能說明孟子通過“利”強調(diào)的不是利害,而是表達過程的順逆。此外,“利”在文中的意義不僅在于其含義的說明,重要的是對“利”與“故”關(guān)系的呈現(xiàn)。上引《語類》梳理了“故”與“利”的關(guān)系,即利、鑿為故之二事,又“故,是已然之跡,如水之潤下,火之炎上。‘以利為本’,是順而不拂之意。曰:利是不假人為而自然者。如水之就下,是其性本就下,只得順?biāo)?。若激之在山,是不順其性,而以人為之也”(《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2頁)、“故是本然底,利是他自然底”(《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2頁),由上引文可見,孟子言“故者以利為本”,有兩層意思:首先,利、鑿雖為“故”之兩事,但是在孟子看來,利、鑿的價值大于“故”,因為利、鑿是動態(tài)的過程描述,尤其是“利”,有自然而然的發(fā)展傾向,其動態(tài)性比“鑿”更明顯,與“故”偏向靜態(tài)的“事”或“果”不同,“故”為跡,此時“事”已成,內(nèi)在與外在相分,或如德、禮,是一個具體的概念,需要外在客觀既定的價值系統(tǒng)對其善惡進行判斷,但“利”為行,人能隨時隨地直接感受其順逆,不待“故”成,內(nèi)外密切關(guān)聯(lián),不需借外物來判定善惡,如在乍見的情況下,“情”本身的流動對其端的呈現(xiàn),此時人所見為“性”而非“故”,所以相比“故”論,言“利”更接近孟子借四端之情言“性”,易于見“性”。其次,利、鑿雖為“故”之兩事,但兩者并不對等,后文言“鑿”是作為反例突出“利”之于見“性”的重要性,“故者以利為本”中的“本”應(yīng)理解為善,正確或者價值上好的取向,雖然人有利、鑿兩種可能的行為選擇,但由后文可見,這是限定在“智”判斷之后的選擇,換言之,“鑿”“利”的對立以“智”為前提,而在天然狀態(tài),無須思慮的“性”的階段,只有“利”而沒有“鑿”,同時“性”的存在確保了人只有在“利”行時才能感受到順勢的自在,由此“利”正是“性”存在最實在的證明,“利”亦可對應(yīng)告孟之辯中的水喻,可見這點在孟子討論人性時是具有一貫性的,因而孟子言“故者以利為本”是在用“利”糾正“故”論“性”的偏差,一是糾正“故”的外在、間接性問題,以深入“故”之所以形成的“鑿”“利”的層次為手段,二是在“鑿”“利”的層次上排除“故”成因之中存在大量“鑿”的情況——“然雖有惻隱,亦有殘忍”(《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2頁),以對“故者以利為本”的理解為關(guān)鍵。通過在章首兩句后緊接著區(qū)分“利”與“故”,可見孟子對“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前論“利”時提及,“鑿”“利”是“故”的成因,而“智”又是“鑿”“利”對立的前提,因而“智”對于形成“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的現(xiàn)象起決定性的作用,亦即分析后文“智”的討論也對確定孟子態(tài)度有重要作用。在《集注》中,程子曰:“此章專為智而發(fā)”,又朱子言:“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順而循之,則為大智。若用小智而鑿以自私,則害于性而反為不智。程子之言,可謂深得此章之旨矣”【9】,按伊川和朱子的觀點,此章的重點在于對“智”的討論,而按孟子章首來看,此章主題在于論“性”,如李光地的觀點:“此章是因言性而及于智者,未必專為智而發(fā)”【10】,“智”只是論“性”附帶的討論內(nèi)容。雖此處有兩個不同的觀點,但是根據(jù)以上的梳理可見,“性”和“智”的區(qū)別,所對應(yīng)的正是“故”和“利”的問題?!肮省笔敲献诱J(rèn)為當(dāng)時天下人論“性”的內(nèi)容,而“利”由后文可知,與順勢、“行其所無事”相應(yīng),因而與“智”對應(yīng),又由上文“故者以利為本”的討論可知,以“故”論“性”不如以“利”論“性”準(zhǔn)確,但由于從外在視角觀察,“利”與“故”的具體性不可相分,所以孟子為實現(xiàn)此章糾正以“故”論“性”的問題的目的,只能借由作為“利”“鑿”的內(nèi)在前提的“智”,將兩者在脫離“故”這一外在前提的情況下具體化,才能徹底說明“故”與“利”的差別,亦即孟子性善論與“天下之言性”的差別。換言之,憑借“智”內(nèi)在于人的特點,人能夠掌握選擇“利”與“鑿”的主動性,不依靠“故”的實在性便明確“利”的真實性,因而以“智”發(fā)的觀點,是從孟子糾正一般人性論的角度而來,而言“性”的觀點,則是從孟子批判一般人性論的角度而來,所以兩種觀點皆可,且并不影響孟子的否定態(tài)度。因為相比于“利”,“智”雖然沒有近“性”的優(yōu)勢,但有為“利”在論“性”時提供脫離“故”而獨立的作用,如孟子在后文中將“利”與“鑿”的差異轉(zhuǎn)化為“大智”與“小智”的區(qū)別,使人更容易區(qū)分孟子人性論的觀點與一般人性論的觀點。

         

        通過后文孟子強調(diào)“智”,還可以發(fā)現(xiàn)章首三句的不同層次以明確孟子的態(tài)度,“故者以利為本”是本質(zhì)描述,為孟子的觀點,并由上文對“利”的梳理可知,“故者以利為本”與“故有兩件”——“鑿”與“利”的現(xiàn)實描述可形成對比,而通過孟子言“智”,將“鑿”與“利”轉(zhuǎn)化為“小智”與“大智”后,則可知“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對應(yīng)的正是現(xiàn)實層面,因而與孟子的觀點不同,為孟子所否定。這一對應(yīng)可以由禹之行水是圣人之事,為大智,反之,常人多為小智來證明。同時“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yīng)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鑑而索照也”【11】,所以“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是對常人有蔽的現(xiàn)實描述,常人自私用智,囿于小智,囿于“鑿”而不達“利”,因而明確了其以“故”言“性”不及“故者以利為本”的本質(zhì)層次,是錯誤的。并且在繼“利為本”以及“大智”后言“茍求其故”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茍”的假設(shè)說明現(xiàn)實是與“求其故”不同的,即“求其故”不同于“則故而已”,前者“求”指向其“本”,即需要“大智”才能發(fā)明的“利”,而“則故而已”停留在現(xiàn)實小智橫行,以“鑿”為“性”的現(xiàn)象層次,“‘故’字,若不將已然之跡言之,則下文‘茍求其故’之言,如何可推?歷家自今日推算而上,極於太古開辟之時,更無差錯,只為有此已然之跡可以推測耳。天與星辰間,或躔度有少差錯,久之自復(fù)其常?!岳麨楸尽?,亦猶天與星辰循常度而行。茍不如此,皆鑿之謂也”(《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3頁)。綜上可知,孟子章首之義并非將天下關(guān)于“性”的言論中的“故”與“利”順接,而是形成對比,章首之“故”為“已然之跡”,但在孟子對比小大之智后,可知其在“天下之言性”的前提下,應(yīng)取“鑿”之義,所以若以三句連說,可知其意并非“天下人以故言性,等于就是以利言性”,而是“天下人(囿于小智,以“鑿”為“故”)講“性”只是個從陳跡/因果現(xiàn)象(故)而已,但是其實(從大智來看,以“利”為“故”),才能發(fā)現(xiàn)“利”為“故”之本”,從而明白“性”之實可以由陳跡/因果現(xiàn)象(故)之本(因果形成的條件/事順成的根據(jù)(利)而見。常人囿于小智,認(rèn)識不到以“鑿”為“故”的錯誤,無法循其“利”本,因而其“故”言“性”是錯誤的。

         

        最后,從言說方法來看孟子否定說的合理性。從孟子章首三句的言說方法來看,用“天下之言”來描述的討論的還有一處:“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從此句來看,孟子的否定和批判意圖是非常清楚的,因而在孟子使用“天下之言”敘述時,一般代表與自己相異的觀點,而后才是自己觀點的說明。由此可見,此章論性,“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也應(yīng)視作與當(dāng)時與孟子性論相異的一般觀點,而“故者以利為本”則是孟子觀點的表達。此外,《語類》:“‘則’字不可做助語看了,‘則’有不足之意”(《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4頁),由此亦說明孟子“故而已矣”的說法含有批判的意思,認(rèn)為一般論“性”為“故”的觀點是不徹底的。

         

        綜上對“故”“利”與“智”的分析可知,孟子在此章論性,卻又在文中特別討論“智”的大小,是為了呈現(xiàn)出了以“故”言“性”的不同層次,肯定了以“利”為“故”,從而見“性”的可能,否定了以“鑿”為“故”,從而以“故”言“性”的觀點,由此確定了孟子的否定態(tài)度。


        三、結(jié)語:孟子人性論的思想史意義

         

        孟子的性善論在中國哲學(xué)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孟子之前或之后都具有與之相異的人性論,如第一部分梳理了孟子之前關(guān)于“性”討論的特點,多是以其他容易觀察的概念指出“性”的實在性,但皆是在未能說明“性”本身的情況下,即將“性”作為已知條件基礎(chǔ)對人的道德行為和修習(xí)目標(biāo)進行規(guī)定和指導(dǎo),因而建構(gòu)的哲學(xué)體系是不完整,不穩(wěn)定的。而孟子在《天下之言性》章明確提出了這一問題,且說明了問題的成因,提供了解決方法,因而此章對于標(biāo)志孟子性善論的意義有重要的價值,表達了孟子的性善論的合理性受到歸其本原的方法、“利”的真實性以及“智”的正確性的保證。

         

        在孟子同時及之后,亦有學(xué)者提出各異的人性論,但總結(jié)來看,仍未能避免孟子在此章中指出的問題,這不僅是后世學(xué)者肯定并推崇孟子性善論的重要原因,同時也使后世學(xué)者沿用此章作為解決人性論的問題的手段,如學(xué)者常以性善論與其他人性論的對比的方式來討論此章,因而可以通過對分析后世學(xué)者對于此章的一些評價和分析來呈現(xiàn)性善論的獨特性,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孟子的否定態(tài)度。

         

        從《朱子語類》論《天下之性章》來看,“后世如荀卿言‘性惡’,揚雄言‘善惡混’,但皆說得下面一截,皆不知其所以謂之故者如何,遂不能‘以利為本’而然也”(《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3頁),引文以荀子與楊雄的人性論與孟子的性善論作對比,認(rèn)為只有孟子說到了上面一截(所以然/利),而其余只說下面一截(然/故),又“‘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矣’,故,猶云所為也。言凡人說性,只說到性之故,蓋故卻‘以利為本’”(《朱子語類》卷五十七,第1354頁),其中不僅說“故”為“所為”,為陳跡,而且說“只說到性之故”,“只”即“不足”,意味著“天下之言性”并沒有說明“性”本身,又“蓋故卻‘以利為本’”也透露出對章首三句之間存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看法,“卻”意味著“以利為本”是常人沒有意識到的,由此可見在程朱的理解下,孟子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此外,顏元亦借此章來批判不徹底的人性論觀點,明確孟子性善論的關(guān)鍵性:“‘故者,已然之跡’,人性已然之跡,非氣質(zhì)而何?人性‘故’之‘利’者,非耳聰、目明、子孝、臣忠而何?宋人以氣質(zhì)為雜惡,是破毀其‘故’矣。又曰:‘性雖不善,而不可以無省察矯揉之功?!倾拶\其‘利’矣,非‘鑿’而何?想當(dāng)時告、荀輩正如宋儒‘氣質(zhì)之性雜惡’等見,蠱惑天下,故孟子指其病根,拈出個‘鑿’字;診其包脈,拈出個‘故’字;下一捷效方藥,拈出個‘利’字”【12】,引文提出孟子討論“天下之言性”是為了消除當(dāng)時人們對“性”的誤解的看法,認(rèn)為孟子在此章所提出的“鑿”、“故”都是病,而“利”則為其藥,但是根據(jù)上文梳理認(rèn)為,病應(yīng)更準(zhǔn)確地描述為“鑿”為“故”,而其藥則是以“智”明“以利為本”。并如朱子所言,顏元亦認(rèn)為“天下之言性”的內(nèi)容特指告、荀等善惡混、性惡等觀點,在論“性”時,這一問題至今都存在,從而明確了孟子的否定態(tài)度,并標(biāo)志了孟子性善論對后世的重要影響。

         

        又如李光地言:“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此兩句是泛論天下之言性者,如公都子所述告子以下三說之類是也。蓋見人心之善惡未有定主,則謂之無善無不善,見其因習(xí)而遷,則謂之可為善可為不善;見其氣質(zhì)不齊則,又謂之有性善有性不善。是皆因其已然之跡而測度以立論者,孟子謂循故而求未嘗不是,但當(dāng)以其利順者為性之本然,若引於物,激于勢,則是末流之變,而非性之本矣”【13】,引文以類似的觀點解釋了孟子的用意,但分析的更為細致,并沒有如顏元一樣,將“故”直接視為“病”,而是透露出在討論“性”時,對“故”的不同使用方式可能導(dǎo)致錯誤,在于以“鑿”(引于物激于勢)為“故”還是以“利”(以其利順者)為“故”,即孟子在此章分析中特別利用“智”的大小來區(qū)分的內(nèi)容,而引文開頭便說明“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是泛論,主要指的是告子等雜惡的人性論,其后便說這類的特點是“皆因其已然之跡而測度以立論者”,這對應(yīng)前論“引于物激于勢”的以“鑿”為“性”,進而明確了孟子的否定態(tài)度,同時肯定了孟子對于“性”討論的透徹性。

         

        由上可知,《天下之言性章》的內(nèi)容在中國哲學(xué)人性論的討論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價值,此章集中了孟子對當(dāng)時以及過去人性論的反思,孟子用簡單的幾個概念把不同層面揭示出來,并通過幾個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區(qū)分了不同的角度,說明了過去以“然”(已然之跡)討論人性的表面性,并提出了以“所以然”作為人性的討論方式。因而《天下之言性章》的內(nèi)容是孟子性善論的重要支持,是對不同的雜惡人性論有力的批判,更是使“性”的內(nèi)容成為儒家思想建構(gòu)的重要部分必不可少的討論分析。此章關(guān)于人性的本質(zhì)討論方式也對后世學(xué)者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如理學(xué)中氣質(zhì)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劃分,亦可順《天下之言性章》的思路,氣質(zhì)之性是以“故”論性的結(jié)果,天地之性則是以“利”論性的結(jié)果。因而若沒有孟子在此章對以“故”論性的批判,則理學(xué)家亦難以發(fā)明“性”的本體層面——天地之性,從而無法為儒家思想提供堅實的基礎(chǔ),并將目標(biāo)現(xiàn)實化。因而明確孟子在此章的態(tài)度對于說明人性的本質(zhì)、確定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影響,以及理解后世儒家思想發(fā)展的方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1朱熹:《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4年,第89頁。
         
        2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四十七,中華書局,1988年,第1177-1178頁。
         
        3《孔子詩論》,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48頁。
         
        4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以郭店、上博簡為基礎(chǔ)》,清華大學(xué),2005年,第70-74頁。
         
        5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36頁。
         
        6梁濤:《〈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與孟子性善論》,《中華讀書報》2018-04-25。
         
        7朱陸各自成為當(dāng)時“肯定系”和“否定系”的代表人物。在清代,焦循、俞樾屬于“肯定系”,而毛奇齡屬于“否定系”。在20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楊伯峻屬于“肯定系”,而黃彰健、徐復(fù)觀屬于“否定系”。最近十余年,“否定系”人馬大增,裘錫圭、徐圣心、李銳、田智忠、徐克謙、任新民、丁為祥等學(xué)者加入其中;而“肯定系”門前冷落,目前可見梁濤、林桂榛、李世平、陶春曉四位。見丁四新:《〈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研究與檢討——從朱陸異解到〈性自命出〉“實性者故也”》,《現(xiàn)代哲學(xué)》2020年第3期。
         
        8丁四新:《〈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研究與檢討——從朱陸異解到〈性自命出〉“實性者故也”》,《現(xiàn)代哲學(xué)》2020年第3期。
         
        9朱熹:《孟子集注》,《四書章句集注》,第302頁。
         
        10李光地:《榕村全書》第三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56頁。
         
        11朱子:《孟子精義》,《朱子全書》第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40-741頁。
         
        12顏元:《四書正誤》,《顏元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234頁。
         
        13李光地:《榕村全書》第三冊,第256頁。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