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立斌】朱熹講學獨峰書院遺址尋蹤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22-04-26 17:43:50
        標簽:朱熹、獨峰書院

        朱熹講學獨峰書院遺址尋蹤

        作者:王立斌

        來源:《儒學天地》2022年第1期

         

        2019年6月16日,應邀到浙江麗水少微書講《鵝湖朱陸之辯與南宋書院教育》的課題,講學結束后,于當天下午在少微書院院長盧朝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縉云縣仙都考查獨峰書院遺址。在當?shù)責嵝娜耸縿⒎紤c同志的引導下,參觀了新修葺的獨峰書院的仿古建筑和陳列展覽。而后我提出了希望能看一看原書院遺址所在地,老劉說他也不清楚,只能再走訪當?shù)卮迕駥ぴL考證。

         

         

         

        17日早上五點半,我們就起床前往“朱譚山”,那里曾是朱熹于淳熙九年(1182)八月駐足講學而命名的浙江縉云仙都“獨峰書院”原始地。

         

         

         

        朱熹第一次從臺州巡歷到縉云,逗留了大約6-7天,在游歷縉云仙都、雁門山等地的幽美山川景色時,同時還兼收了幾位門生,并應邀在獨峰、美化等地講學,日程安排得緊湊而豐富??N云的優(yōu)美山水、也深深地吸引了朱熹,因此,朱熹一邊游覽一邊吟詩一首“山岫孤云意自閑,不妨王事任連環(huán)。解鞍盤礡忘歸去,碧澗修筠似故山”。他把仙都比作自己的家鄉(xiāng)武夷山的風景秀麗而觸景生情。十一月,朱熹翻越括蒼山再次帶門生到縉云金竹,又住了十幾天,為其學生坐地講學,主講中庸和太極,深受來自各地學子的歡迎,朱熹在縉云收留不少門生,包括陳氏兄弟二人和朱氏六兄弟。

         

        1183年六月,朱熹經(jīng)縉云回到臺州忙于公務。據(jù)陳邦鑰《送考亭朱夫子赴天臺》有詩:“贏馬踏殘月,荷策登泮宮,入門見先生,先生何從容。循循善誘能啟下,青蒿因得附長松。短檠相對三百六十夜,高談雄辯磊落沃胸中。吾王求士苦匆匆,未許先生久臥龍。乘驄直上天臺路,只緣此去何由從。嗚唏吁,小齋從此冷如水,齏鹽朝暮怏怏爾。空留絳悵照孤燈。窗外西風寒起葦”。朱熹在獨峰講學處,到嘉定十二年(1219)被邑人葉嗣昌創(chuàng)建為“獨峰書院”,到咸淳七年(1271)被邑人戶部尚書潛說友在講學舊址廣而建之。以后歷代均有捐資重修,離古縣城15公里的獨峰前。1875年遷移到現(xiàn)在的地址,目前“獨峰書院”基本保留清中晚期的建筑風格。

         

        “美化書院”則是朱熹第二次帶門生講學縉云金竹的書院,而該書院離縣城有30公里,“美化書院”則由縣尉陳實修建于宋嘉熙年間(1237-1240)明清時被廢,現(xiàn)僅存遺址。到明代嘉靖年間,知縣方時雨建立“五云書院”,并在書院中專門立了朱子祠,縉云陳氏兄弟也在陪祀之列。當然朱熹到縉云并非是觀光講學,而是因為他是一位清廉的官員,曾任巡察官員,1182年,朱熹不畏強權,上書彈劾臺州太守唐仲友,因朝廷“未批”,朱熹在縉云等候朝廷批復,一邊等待,一邊講學。最終彈劾成功。講學又有成果其乃一舉二得。

         

         

         

        “解鞍盤礡忘歸去”的“忘歸洞”。上有“仲修敏甫歸生顯道、丁亥春同游此”石刻。吳志華、吳志標編《處州金石》(上冊)有載。然而釋為王珪的兒子王仲修、字,敏甫、則頗為可疑。據(jù)我考證可是1227年陸九淵的弟子董德修(字仲修)以行此刻記。他70高齡,來到好溪南岸的上前湖村的后山忘歸洞講學。忘歸洞、洞口朝北、正面對小龜山,故有望龜之稱。宋樓鑰《(行日錄)》“眇視林間,有巨石屹據(jù)如雪。且行且觀,遇道童問石之名,云有洞名忘歸。既懲初陽之失,遂回登焉。洞中可容數(shù)十人,四旁嵌空如出鐫斫、旁有小洞,又一石橫陳如臺。松風清微,俯和端漱,是真使人忘歸也”。(仙都志)“忘歸洞:明縉云知縣李時孚有詩云:天風吹我我能閑,常伴高人到此間。野草牽衣香不斷,長松落影夜將闌。山云欲含龍歸洞、海月初升鶴到檀。對酒橫琴盤石坐,果然今日不知還”。因朱熹詩有:“觧鞍盤磗忘歸去故名”。

         

         

         

        去忘歸洞的路上荊棘叢生,茅草過膝,爬到半山只得半途而廢。而此時,我想起了董德修此人,年輕時他是一個在科舉仕途上徹頭徹尾的失敗者,進士、舉人、秀才與之交臂,而幸運的是,他得到了當時著名理學家曾豐的賞識,不僅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而且還介紹他到金溪陸坊拜心學大師陸九淵為師,并成功地被陸九淵收入室弟子,淳熙二年(1175)五月末跟隨師父陸九淵一行30余人到信州鉛山參加鵝湖寺由昌祖謙發(fā)起的一場震驚中外的哲學辯論會。史稱朱、陸“鵝湖之會”,因董德修親身參與了這場舉世深遠的學術論辯盛會,使其更為感同身受,愈發(fā)潛心于陸九淵心學研究講會之中。全身心地放棄了科舉、一心教授于鄉(xiāng)里,培養(yǎng)圣賢,一時之間從之者甚矣,培養(yǎng)了不少成名立就的弟子。于是董德修名噪天下,被后人尊稱為“心齋先生”而族人尊其為流坑董氏的“道脈之宗”“理學名家”并在理宗朝樹立為布衣儒家處士牌坊,族人還在流坑修建了“道學源流坊”。讓其流芳千古,至今還存有“理學名家”坊立在江西撫州樂安的流坑村。

         

         

         

        關于書院的原址,我們重點是找一找“伏虎巖”和樊獻科為母守孝的“大墳”,有了這兩個地標,就能準確定位。通過詢問村里的老人,“大墳”很好找,就在正對石筍的通往朱潭山公路右側山坡上,山環(huán)水繞、面向東方步虛山,確實是一個風水寶地。一個在干活的大媽告訴我們,這里本來有一座大墳,在文革期間挖掘了說是破“四舊”。至于“伏虎巖”大家都沒聽說,“獅子巖”倒是有一塊,就在村子屋后。從“劉老爺民宿”邊上的小弄堂里進去,我們終于看到一塊貌似虎獅的怪石,立在幾座房子的后面。房子前面的一塊巨石叫“獅子頭”,當?shù)卮迕窀嬖V我們“獅子頭”原在民房內,舊民房剛拆除時才顯露出來,本來這個頭很像的,可惜被炸破了。石壁下有幾個天然的洞穴以前叫“晦翁洞”,現(xiàn)在則變成了豬圈?!断啥贾尽份d:“伏虎巖:在獨峰之西,書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銓伏,一名“駐獅巖?!笨梢姟蔼{子巖”就是“伏虎巖”,書院應該就在這塊奇石的左邊。

         

         

         

        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伯還悄悄告訴我:“這塊獅子巖很靈驗的,有一個村民因為破了幾塊石頭,過幾天就莫名死掉了,現(xiàn)在村里人沒有敢動了,如果這些房子拆掉,這座石頭好看的呢!”一塊有故事的石頭被埋沒在村里,雖然深感可惜,但總算找到了獨峰書院的原址所在,心里的追蹤已然,也就心愿了。

         

        八百年太久,早已換了人間。獨峰書院和國運相連,無法逃脫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輪回。它的興廢史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我們深讀的書院變遷史。

         

        宋嘉定元年(1208)陳邦衡于在仙都巖建了這讀書堂,等于為獨峰書院理下了一塊奠基石。這一年,在“慶元黨爭”中落寞死去的朱熹,終于得到平反,被寧宗皇帝賜謚號為“文公”此時距朱熹逝世已有八年,身受打擊排擠的弟子們終于出了一口惡氣,凡“朱文公”講學過的地方建立書院言正名順了。

         

        陳邦衡,《縉云縣志》人物簡介有載:“陳邦衡(1144-1214)寧伯明,遇明里(今新碧)人,朱嘉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道經(jīng)縉云仙都,留居講學。與弟邦鑰同師事之,聞理性之學。在仙都建讀書堂。葉適作《仙都行》以堅其成?!?o:p>

         

        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熹“差主管臺州崇道觀”,再次路過縉云,陳邦鑰寫詩一首相贈:“贏馬踏殘月,荷策登泮宮。人門見先生,先生何從容。循循善誘能啟下,青蒿因得附長松。短檠相對三百六十夜,高談雄辨磊落沃胸中。吾王求士苦匆匆,未許先生久臥龍。乘驄直上天臺路,祗緣此去何由從。鳴唏吁,小齋從此冷如水,齏鹽朝暮怏怏爾??樟艚{悵照孤燈,窗外西風寒起葦?!笨梢妿熒樯?

         

         

         

        紹定元年(1228),郡人葉嗣昌于讀書堂基礎上創(chuàng)建禮殿,相當于給書院立起了祭祀亭。據(jù)《宋史朱熹傳》:“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敝祆涞玫交噬系脑俅渭映?,名氣越來越大。葉嗣昌是青田籍進士,時任衢州縣令,后在縉云定居,他倡議創(chuàng)建禮殿,也是得天時地利人和。

         

        淳祐元年(1241)“獨峰書院”正式掛牌招生。這年正月,理宗皇帝“上視學,手詔以周、張、二程及熹從祀孔子廟”(《宋史朱熹傳》),他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一起獲得了文人的最高榮譽從祀孔子。也在這一年,縉云縣貞溪塘頭村(今舒洪鎮(zhèn)王姓村)出了個進土叫潛說(讀“悅”)友,他是朱熹的四傳弟子,也許是出于感恩先師之教化,也許是為了呼應皇恩浩蕩,就撥款擴建了禮殿,使之修葺一新,定名為“獨峰書院”。三十年后的咸淳七年(1271),潛說友此時已任代理戶部尚書、臨安知府,再次出錢修繕了獨峰書院。潛說友曾編篡《咸淳臨安志》100卷。

         

        元大德年間(1297--1307),獨峰書院又名噪大振。期間,孔子第五十四世孫孔林,任獨峰書院山長,以檀木刻孔子像,立于仙都獨峰書院內。獨峰書院一時名動江浙,元代有案可查的山長和訓導是:陳曾祐(永康)、孔林(曲阜)、俞希魯(鎮(zhèn)江)、鄭謹之(麗水)、吳明義(番陽)、胡平(縉云)、王仲成(麗水)、季祥(麗水)、詹同道(縉云)、樊道福(縉云)、胡紹叔(縉云)。書院既為當?shù)嘏囵B(yǎng)了大量的人才,也給仙都這個美麗的山水增添了人文氣息。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仙都草堂重立于書院。這一年,縉云進士、時任江西道監(jiān)察御使的樊獻科(1517-1578),因其母王氏亡故葬于石筍前,他學習朱熹為母守節(jié)時建“寒泉精舍”講學,選擇在獨峰書院遺址上建“天然泉石”一院,稱“仙都草堂”,在為母守孝同時,會聚文人朋友論道講學。樊獻科,《縉云縣志》有傳,字叔文,號斗山,嘉靖二十六(1547)進士,后任御史,為官清正,抗倭有功。后因得罪了嚴嵩黨羽辭歸。晚年隱居于仙都倪翁洞,那里有許多摩崖石刻與他有關,如“斗山洞天”等,著有《讀史補遺》等,為一時知名文人。有據(jù)可查來訪的名人就有:皇甫訪(文學家)、夏浚(溫處兵備副使)、何鏜(江西提學僉事)、鄭文茂(刑部主事)、李鍵(蘇州知府)、吳善言(浙江巡撫)、張懋修(張居正三子,狀元)、李鋱(刑部尚書)、顧大典(處州司理)、高超(處州知府)、湯顯祖(戲劇作家)、徐霞客(地理學家)、鄭汝璧(宣大山西總督)等等,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和摩崖石刻。

         

         

         

        萬歷庚寅年(1590)五月,鄭汝璧(1546~1607)陪朋友游仙都,寫下了一篇《游仙都山記》,里面寫到“歸而憩仙都草堂,謁外王母墓,即朱晦翁獨峰書院址也?!闭f明樊獻科建“仙都草堂”就在獨峰書院原址,且過去半個世紀仍完好。鄭汝璧是隆慶二年(1568)的進士,深得張居正器重,因被朝中奸佞嫉妒排擠,請辭在家閑賦12年,終日徜徉于仙都山水之間。在仙都鐵城(即芙蓉峽)建有紫芝山房,與幾位文人高士在此處隱居唱和,后人稱為“鐵城書院”。他著作甚豐,有《由庚堂詩文集》等傳世,有一首《鼎湖夜月》,開頭四句是:

         

        清秋舉玉趾,鼎湖探金蓮。天柱摩九霄,仰止心悠然。

         

        秉日歡已永,卜夜景逾鮮。呼尊邀朗月,盈盈升華巔。

         

        詩中大意:有好書,好酒,好心情、佳日佳月佳山水。那一官半職算得了什么?

         

         

         

        清同治十二年(1873),“獨峰書院”異地復建。也就是現(xiàn)存的“獨峰書院”,同治九年(1870),縉云知縣朱廷梁倡議在好山之麓復建“獨峰書院”,不久離任。后任何乃容接手工程,化了三年時間終于竣工?!断啥贾尽份d:“好山:在仙都山西,初腸谷左。宋紹興間轉運使李士舉嘗游仙都,過徐氏山居,賦詩有:‘華屋重重對好山’之句,這里石奇洞幽,歷代摩崖石刻遍布道旁,朱熹巡視途中停留觀賞理所當然。好山之巔有“月鏡巖”,如一輪滿月掛在石壁,門前就是九曲練溪,鷺鴨成群游于林中,遠處的鼎湖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而旁邊的“旭山”,上有李陽冰題字的“倪翁洞”,在此重建“獨峰書院”確實是個理想選擇。朗朗書聲再次響徹于青山綠水之間。清代重建書院后,山長主要有趙保滋、陳文、蔣望三等。

         

        趙保滋(1845-1914),字月樵,縉云壺鎮(zhèn)大路街人,同治九年(1870)年中舉人,曾任國史館謄錄簽掣、余姚縣教諭等職,重建書院時出任山長,現(xiàn)門額“獨峰書院”即為他的手跡。一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全國各地同時廢科舉、興學堂,獨峰書院遂改名鼎湖學堂。

         

        隨著仙都AAAAA級景點的創(chuàng)建,近年仙都景區(qū)管委會又投入了資金,對書院進行了全面的修繕,使之具備了講學的條件。中堂懸掛朱熹手書“正氣”兩字,門上仍是沙孟海的“晦翁遺跡”牌匾。邊上的孔廟也修葺一新,孔子像和顏淵、曾參、子思、孟軻“四配”像均上兩側。笑意盈盈地享受著人們的膜拜。院中有幾棵古樹,特別是造型奇特的銀杏和參天名木欏木石楠,和書院一樣又煥發(fā)了新的生機。

         

        2021年12月13日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