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仲艷青】圖說《詩經(jīng)》的特征與社會功能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2-05-30 13:55:16
        標簽:圖說《詩經(jīng)》

        圖說《詩經(jīng)》的特征與社會功能

        作者:仲艷青(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初一日癸未

                  耶穌2022年5月30日

         

        《詩經(jīng)》居于“六經(jīng)”之首,在中華詩禮文化中處于重要位置。圖說《詩經(jīng)》是以圖像形式對《詩經(jīng)》進行闡釋,包含經(jīng)學、文學、藝術(shù)等諸多要素,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與社會功能?!对娊?jīng)》圖像的創(chuàng)作,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劉褒的《云漢圖》和《北風圖》。據(jù)現(xiàn)存文獻記載,目前可知的《詩經(jīng)》圖像文獻有140種,其中,以《詩經(jīng)》意境入畫的畫卷90種,附有插圖的《詩》類著述50種。圖說《詩經(jīng)》以“詩畫合融”的藝術(shù)形式傳承《詩》教,以雅韻的審美意趣為《詩經(jīng)》的風雅精神注入活力,豐富了《詩經(jīng)》的闡釋方式和傳播形態(tài),展示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人文情懷和道德理念。

         

        注重倫理教化

         

        《詩經(jīng)》圖像彰顯經(jīng)學要義,與傳、箋、注、疏等傳統(tǒng)《詩》類注解共同承擔著《詩經(jīng)》的教化功能。漢唐時,《毛詩》因蘊含倫理思想,成為繪制《詩經(jīng)》圖像依據(jù)的主要文本。如東晉司馬紹《毛詩圖》、衛(wèi)協(xié)《毛詩北風圖》,唐程修已《毛詩圖》等,皆圖繪《毛詩》。據(jù)《佩文齋書畫譜》引《名賢畫錄》言,程修已《毛詩圖》“據(jù)經(jīng)定名,任意采掇,由是冠冕之制、生植之姿,遠無不詳,幽無不顯”。唐文宗令程修已重繪《詩經(jīng)》圖像,不僅是為更真實地摹畫《詩經(jīng)》物象,重現(xiàn)三代圖景,其“好古重道”亦體現(xiàn)出對《詩經(jīng)》圖像教化鑒戒功能的重視。漢唐《詩經(jīng)》圖像將經(jīng)義化繁為簡,突破煩瑣章句的束縛,有利于對《詩》教的理解與傳承。

         

        《詩經(jīng)》圖像以生動活潑、藝術(shù)化的形式傳達《詩經(jīng)》的倫理意蘊。南宋時宮廷畫院興盛,宋高宗通過書寫《詩經(jīng)》三百篇,并敕令以馬和之為首的畫院諸臣以輔圖的方式,將自己的審美情懷和政治理想寄托于《毛詩圖》中,有力推動了《詩經(jīng)》圖像的繁榮。例如,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馬和之《毛詩豳風圖》卷,據(jù)《詩經(jīng)·豳風》而作,其中《七月》一圖,描繪豳地百姓農(nóng)桑勞作、進獻宴飲等場景,表現(xiàn)出知稼穡艱難、體恤民生的意味?!睹妶D》將《詩經(jīng)》中鋪陳直言的實景和借以起興的喻體轉(zhuǎn)化為視覺圖像,并將言志和美刺之意寓于其中,充分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圖像的教化功能。

         

        清代由乾隆敕命依循馬和之《毛詩圖》筆意補繪的《御筆詩經(jīng)全圖書畫合璧》(以下簡稱《御筆詩經(jīng)圖》)30冊,在復古、摹古的同時,更凸顯對《詩經(jīng)》圖像教化功能的重視。例如,《唐風圖》中的《鴇羽》圖,馬和之畫中的鴇羽或棲息在櫟樹上,或撲棱盤旋于空中,呈現(xiàn)的是“肅肅鴇羽,集于苞栩”之景;而《御筆詩經(jīng)圖》則取“王事靡盬”的詩義,圖像偏重呈現(xiàn)百姓征役之勞苦,透露出乾隆重視農(nóng)桑、還民常業(yè)的思想?!队P詩經(jīng)圖》彰顯出清代統(tǒng)治者對《詩經(jīng)》倫理教化功能的重視,是尊崇先王德教、勵精圖治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浸潤風雅之意

         

        宋代以來,《詩經(jīng)》圖像表現(xiàn)出新的審美特征,文人多從興象和意旨出發(fā),在“風雅比興”的詩學傳統(tǒng)之外進行精神層面的創(chuàng)新,圖繪《詩經(jīng)》成為士大夫修養(yǎng)身心的文化風尚。例如,宋代馬和之《毛詩豳風圖》中的《鴟鸮》圖,繪一枯樹,枝干線條柔曲隨意,有飄逸之貌,氣韻蕭瑟;他的《九罭》圖繪結(jié)網(wǎng)捕魚、鴻雁飛翔、隔岸觀看等景,皆是取《詩經(jīng)》中的自然物象或比興之物,充滿文人雅趣,體現(xiàn)出畫家對《詩經(jīng)》的體悟和審美認知。

         

        元代之前,晉代司馬紹,宋代李公麟、馬和之均創(chuàng)作過與《豳風》相關(guān)的圖像。元代以來,以《豳風》為題材的《詩經(jīng)》圖像大量出現(xiàn),尤以《七月》為多,且內(nèi)涵豐富,既包括“陳王業(yè),勸農(nóng)?!钡慕?jīng)義圖,也有體現(xiàn)豳地四季生活的風俗畫,以及描繪田園生活或山水風光的文人詩意畫。此外,還出現(xiàn)了由“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引申而來的,具有祝壽意蘊的《豳風》圖像,如元代郭畀的《豳風介壽圖》。元代趙孟頫、林子奐,明代文徵明、周臣、丁云鵬,清代唐岱、董邦達、吳求、劉權(quán)之等人也都繪有《豳風》圖像,相關(guān)圖像有40余種。以圖像形式對《豳風》進行多重解讀,折射出諸家對《詩經(jīng)》的藝術(shù)品賞和意象演繹已不再囿于闡發(fā)經(jīng)義,也借此怡情寫意和開展《詩》學批評。

         

        明朝時的清賞清玩之風在《詩經(jīng)》圖像中也有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文人高雅的審美品位。明代謝時臣作有《鹿鳴嘉宴圖》,《石渠寶笈·三編》稱此圖:“淺設(shè)色,畫甘蕉叢竹,山石流泉,群鹿呦鳴。六人席地環(huán)坐,賓主獻酬,極酒醴笙簧之誼。自題:《鹿鳴》?!绷谎攀炕虼档选⒐臉?、撫琴,或玩古、品茗,圖像呈現(xiàn)的是文人論道賞樂的雅集場景,脫離了《鹿鳴》“燕群臣嘉賓”的詩義,可見明代《詩經(jīng)》圖像在構(gòu)圖和內(nèi)容方面超越了詩歌本身的拘囿,已不再作為《詩經(jīng)》文本的附庸,而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

         

        另外,《詩經(jīng)》圖像在清代成為文人雅集中“品畫”“題畫”的載體,其包含的意蘊因目的取向不同而不斷豐富和深化。例如,清代揚州畫家羅聘曾為畢沅作《豳風圖卷》,翁方綱為其作題跋。翁氏在《跋羅兩峰為秋帆作豳風圖卷》中言:“兩峰先生博稽經(jīng)訓,綜傳箋之妙義,為弇山制府作《豳風·七月》全圖,蓋制府久撫關(guān)陜,備詳豳地月令農(nóng)桑之要?!蔽谭骄V對《豳風圖卷》的討論,將關(guān)注點聚焦在學術(shù)問題上,認為“經(jīng)術(shù)與治績相資,而訓詁藝文非二事”。受乾嘉時期求真務(wù)實的治學風氣影響,《詩經(jīng)》圖像不僅被用來贈禮交游或品題頌贊,也是這一時期《詩》學研究的一部分,兼具學術(shù)性和文學性。

         

        圖文互證闡釋經(jīng)典

         

        圖解《詩經(jīng)》是在闡釋《詩經(jīng)》時輔以插圖,使讀者能“索象于圖,索理于書”。附有插圖的《詩》類著述主要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在全書開頭加上《詩經(jīng)》名物圖,如宋代的《纂圖互注毛詩》卷首有《毛詩舉要圖》25種;二是在正文中配有《詩經(jīng)》圖像,如清代的《詩經(jīng)圖譜慧解》收錄圖譜99幅,圖后有題解。圖解《詩經(jīng)》既能將抽象的文字訓釋直觀呈現(xiàn)出來,又增添了《詩經(jīng)》“感人心、悅性情”的美學意味。

         

        宋代經(jīng)學研究注重圖譜對于治學的作用,鄭樵《圖譜略·原學》即言:“圖譜之學,學術(shù)之大者。”宋代時,《詩經(jīng)》圖像出現(xiàn)版畫和插圖的形態(tài)。書坊為盈利而廣搜博輯,諸經(jīng)均出現(xiàn)“纂圖互注本”,經(jīng)文附圖成為風尚。宋代楊甲的《六經(jīng)圖》中有《十五國風地理之圖》《大東總星之圖》《挈壺之圖》《太王胥宇圖》等,是現(xiàn)存最早的載有《詩經(jīng)》插圖的經(jīng)學類文獻,其中《十五國風地理之圖》為建陽書坊刊刻的《纂圖互注毛詩》所承用?!蹲雸D互注毛詩》卷首的《詩經(jīng)》圖像包括“天文、地輿、冠服、衣裳、禮器、樂器、雜器、車制、兵器”等類別,圖文互釋,有助于讀者理解《詩經(jīng)》。后世如元代羅復《詩經(jīng)集傳音釋》、朱公遷《詩經(jīng)疏義會通》,明代吳繼仕《七經(jīng)圖》、陳仁錫《八編類纂》,清代蔡文燦《詩經(jīng)正解》、王皓《六經(jīng)圖》等的《詩經(jīng)》“圖說”部分,皆以《毛詩舉要圖》或《毛詩正變指南圖》為根據(jù)進行補充和考訂,務(wù)求精鑿。

         

        自宋以后,《詩經(jīng)》版畫和插圖流傳甚廣。與《詩經(jīng)》畫卷的卷軸樣式、“私密性”欣賞的特征相比,《詩經(jīng)》版畫和插圖更加趨向大眾化和實用性。例如,晚明擁萬堂書坊刊刻的《詩經(jīng)圖史合考》訓釋《詩經(jīng)》名物時隨文配圖43幅,有利于讀者辨像知物。又如,明代《方氏墨譜》中的《螽斯羽》《狼跋》與《程氏墨苑》中的《甘棠》《鹿鳴》等完全脫離詩義的圖像,題名取自《詩經(jīng)》而用來裝飾墨錠,體現(xiàn)出大眾化的特征。

         

        清代圖解《詩經(jīng)》注重考據(jù),對名物制度、天文地理等進行考釋。例如,徐鼎《毛詩名物圖說》九卷,是現(xiàn)存第一部對《詩經(jīng)》中鳥獸草木蟲魚等進行圖考的著作。徐鼎在“發(fā)凡”中說:“物狀難辨者,繪圖以別之,名號難識者,薈說以參之?!痹摃坚屆锞_,狀物嚴謹,作者不僅注重“搜羅典籍,往來書肆”,而且“凡釣叟、村夫、樵夫、獵戶,下至輿臺皂隸,有所聞,必加試驗而后圖寫”。尹繼美《詩地理考略》中的《詩地理圖》,“釋《詩》地,取證今日之地輿,非徒考信而已,蓋欲觀近世之風教焉”,在考究《詩經(jīng)》地名疆域等自然地理的同時,也注重發(fā)掘其中蘊含的風俗教化等人文地理內(nèi)容。

         

        《詩經(jīng)》圖像用形象、直觀的方式闡發(fā)詩義,考釋名物,表現(xiàn)文人意趣,宣傳倫理教化,在中國經(jīng)學史、文學史、藝術(shù)史、學術(shù)史上具有獨特地位。因此,有必要對相關(guān)文獻資料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深入揭示其特征和價值。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