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紀璐著、江求流譯《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2-06-17 16:30:45
        標簽:宋明理學

        劉紀璐著,江求流譯《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出版



         

        出版信息

        作  者: [美]劉紀璐

        譯  者:江求流

        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1日

        定  價: 118.00元

        裝  幀:精裝

        頁  數(shù):436頁

        ISBN:9787560448312

         

        作者簡介

         

        劉紀璐,現(xiàn)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敦分校哲學系教授。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臺灣大學哲學碩士與學士。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道德心理學、后設倫理學等。目前研究課題是儒家的機器人倫理學,并以此得到2019年美國卡內(nèi)基學者獎。主要英文專著有《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Neo-Confucianism:Metaphysics,Mind,and Morality)、《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From Ancient Philosophy to Chinese Buddhism)。主編論文選集包括《意識與自我》(Consciousness and the Self)以及《亞洲哲學中的虛無》(Nothingness in Asian Philosophy)。


         

        譯者簡介

         

        江求流,男,1985年生,安徽壽縣人。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9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獲法學學士學位;2015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牛津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18年-2019年)。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比較哲學。出版專著《朱子哲學的結構與義理》,在《中國哲學史》等期刊發(fā)表文章2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各1項。


         

        目 錄

         


         

        中譯本序言


        劉紀璐

         

        這本英文著作于2017年底在美國出版。中文版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出版,譯者江求流博士功不可沒。這本中文翻譯屬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海外漢學中的中國哲學文獻翻譯與研究”課題組的翻譯計劃之一。我要特別感謝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陳志偉教授和蘇曉冰博士兩人的牽線,幫助我找到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的江求流博士來做翻譯工作。江求流是個年輕負責的學者,對宋明理學特別有研究。他在翻譯過程與我多次溝通,務必要使得譯文正確易讀。他在牛津大學訪學的時間花了很大功夫去查對中文英譯的原文,對字句的斟酌也費了許多心思。我對他的譯文非常滿意。如果沒有他的執(zhí)著求好,這本牽涉多方位哲學議題的書無法這么順利譯成中文。

         

        我來自臺灣。當年在高二時讀到中文教科書里的《船山記》選文,就深深為王夫之的愛國情操與刻苦精神感動,發(fā)愿要讀他的著作。當初大學聯(lián)考可以多重選校選本科,一共有一百三十多個選擇項目。但是我只有填選四個志愿,是當時臺灣的大學僅有的四個哲學系。結果幸運進入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又直接考入碩士班,實現(xiàn)我要熟讀王夫之著作的意愿。我的碩士論文便是在張永儁師的指導下寫王夫之的歷史哲學。張師同時也在我大學本科學習期間開了宋明理學跟清代哲學兩門課。他的教學熱情以及他對理學的闡釋對我日后做學影響深遠,也啟發(fā)我想要把理學發(fā)揚光大的志向。

         

        臺大哲學碩士班畢業(yè)后,我想要拓展我的哲學研究視域,于是來到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哲學所攻讀西方分析哲學。研究興趣包括語言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以及倫理學。最后我決定選心靈哲學中的一個當紅議題作論文題目,于1993年在Richard Feldman教授的指導下拿到博士學位。次年即開始在紐約州立大學的幾內(nèi)修分校開始正式教學工作。我一開始只愿意教西方哲學,一方面是我對年少時熱愛的宋明理學已經(jīng)感到脫節(jié),另一方面是我已經(jīng)愛上分析哲學的清晰方法論,對分析哲學的哲學問題意識感到濃厚的興趣,而覺得中國哲學缺乏這些優(yōu)點。但是我開始教書后不久,學生便陸陸續(xù)續(xù)向我以及系主任要求開中國哲學課。美國大學生其實對中國思想很感興趣,但是他們的認知范圍僅限于中學的世界宗教概論以及媒體對道家或是佛教思想的片面性傳播。我最早開始教一門實驗性的中國哲學課,學生反應很好,這門課便成為哲學系的固定課程。我從此就開始一個漫長的教學反思:如何使美國大學生理解中國思想為一門哲學課,而非宗教課或是文化學習。我發(fā)現(xiàn)在九十年代可以作中國哲學教科書的英語書實在非常貧乏。除了陳榮捷的《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可以用來作資料選讀之外,其他沒有什么導論的書合乎我的教學需要。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英譯本多是文獻選讀,加上艱澀的短文詮釋,完全不適合美國的大學生閱讀能力,也無法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是以我開始以我的教學方式整理《中國哲學文獻選編》的選文,并且把每一個哲學家的哲學問題帶出來讓學生思辯討論。我發(fā)覺我過去認為中國思想沒有分析性,不夠清楚,不具問題性是錯誤的理解。中國思想是否可以哲學化完全在于詮釋表達方式。于是我開始著手寫一本融合分析哲學方法以及中國哲學問題精髓的中國哲學導論。我的第一本書《中國哲學導論:從古典哲學到中國佛學》于2006年在美國出版,立刻得到許多好評,被視為是解中國哲學在英美哲學界傳播之需的及時雨。

         

        在寫完第一本書后我便想回到宋明理學,對以前大學時熱愛但是僅僅一知半解的理學心學之辨重新做一番厘清。在我的中國哲學課,每學期教到宋明理學時我都只能草草帶過,因為我找不到對學生最適合的切入點。而且,我感覺美國學生對先秦哲學跟佛學都很能契合,因為他們從中間看到自己生命的導向、人格的培養(yǎng)、跟家人、社會、世界的關系。許多學生事后會寫信感謝我的教導,因為他們生命有了新的氣象,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了多一層的了解。對他們來說,上了中國哲學課有如獲得精神生命的改頭換面。但是他們對宋明理學家的形而上世界觀與其道德規(guī)劃卻無法認同:學生們對宋明理學中的理氣之辯、心性之辯、格物致知、慎獨誠意、圣賢理想等等議題,都無法有切身的體會。對大多數(shù)美國學生來說,宋明理學只是一堆人名很容易搞混,理論上也很難區(qū)分的紙上談兵、象牙塔內(nèi)的鉆牛角尖,跟他們的生命無關痛癢。我了解這其實是源自我教學的困境:因為即使我認為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的精華,最富有哲學思辨性,但是我自己也無法清楚分析心學、性學到底爭執(zhí)關鍵何在。這是我想要進一步開展中國哲學思維的一個障礙。

         

        這一本書,《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便是在這樣的內(nèi)省以及我想繼續(xù)引介中國哲學至英語世界的意愿之下開始構思的。本書的章節(jié)是有意的安排:我認為宋明理學家的道德哲學觀跟他們的形而上學思辨以及他們的心性學之觀點是息息相關的。而他們的心性學之看法又是跟他們所提出的道德規(guī)劃有直接的關聯(lián)。所以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強調(diào)不同的形上學觀,理氣之關系,以及宋明理學的特色——道德形上學的逐漸發(fā)展。本部分以王夫之的理氣論做總結,因為我認為王夫之融合前哲的理氣思維而為集大成者。第二部分詮釋心學性學之辯為理學家對人類道德基礎以及道德如何可能的探討。這部分以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學做總結,因為他的人性論將理在心還是理在性的糾結拓展至一個新的問題:道德實現(xiàn)的心理基礎何在。本書的第三部分逐一介紹宋明理學家所提出來的道德建設方案,而最后總結于從王夫之的道德情感論啟發(fā)我自己要發(fā)展的哲學思想:社會情感主義。這本書的大綱展現(xiàn)我認為理學可以哲學化、現(xiàn)代化的種種途徑。同時為了厘清各個理學家思想的特點,我也嘗試給他們的理論標上哲學派別,并且從他們著作中找到支持我詮釋的文本。從這樣的比較哲學角度來分析,宋明理學呈現(xiàn)了一個多彩多姿的哲學風貌,對世界的構成、萬物的秩序、人性的善幾、人心的修養(yǎng)、以及道德實現(xiàn)的可能,都提出不同的方案。如果有學者仍然覺得宋明理學不是中國哲學的精華,那么這本書應該可以轉變他們的看法。

         

        如今我在美國教中國哲學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我也常常參加美國以及國際性的哲學研討會,一心一意要把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的哲學精髓介紹給美國學者與美國學生?,F(xiàn)在仍然有些中國學者堅持中國思想不應該西化,而應該保持國粹精神。我在此要引用我在2016年于《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儒學哲學化的契機:以分析哲學為傳統(tǒng)中國哲學開生面》的序言:

         

        而要儒學哲學化,在當代的哲學世界里,就不能不把傳統(tǒng)儒學用西方分析哲學的語言方式重整面目。分析哲學的語言與議題也許不見得能改善中國儒學的內(nèi)涵,但是它對幫助儒學走入英美哲學界的主流討論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外語能力”。如果中國儒學不能走出去,讓西方哲學界看到我們可以提供哪些不同的見解,呈現(xiàn)如何歧異的思考模式,中國儒學就無法吸引他人的研究興趣。只有當更多的人愿意走入中國儒學研究的圈圈,這個圈圈才會越來越大。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圈子中,作自己的討論,自己的研究,這個圈子就會越來越呆滯,狹隘,最終只有成為世界哲學角落的配景。

         

        我很期望本書中文版的印行可以啟發(fā)更多中國學者為宋明理學的國際化跟哲學化共同努力。

         


        譯者后記


        江求流

         

        劉紀璐(英文名Jeeloo Liu)教授出生于中國臺灣,在臺灣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旋即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哲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現(xiàn)為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哲學系教授。她的研究領域不止于中國哲學,在形而上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道德哲學等多個領域都有精深的學術造詣。

         

        目前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這本《宋明理學: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一書,是劉教授的英文專著Neo-Confucianism: Metaphysics, Mind, and Morality(Wiley-Blackwell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中譯本。該書是作者的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From Ancient Philosophy to Chinese Buddhism(《古代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到中國佛學》)一書的續(xù)篇。作者圍繞形而上學、心靈與道德三個主題,對宋明理學中最為重要的八個人物進行了詳盡的哲學分析,并試圖展現(xiàn)在這些理學家那里,這三大主題是如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展現(xiàn)出一個連貫性的理論關懷與思想關聯(lián)的。

         

        作為一部宋明理學研究的著作,該書有著鮮明的特色。首先,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隨著宋明理學研究的深入,當前的宋明理學研究者往往覺得那些最為重要人物似乎已經(jīng)沒有可深入或突破的空間,從而傾向于選擇一些學者們關注不多的文本或人物展開研究。但在本書中,劉教授仍然選取了宋明理學時上最具代表性的八個人物,即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王夫之。而通過這本書也可以看到,即便對于這些最為重要的人物,仍然有很多可以發(fā)掘的研究空間;其次,在研究主題的提煉上。與當前宋明理學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一些核心的概念、范疇展開有所不同,劉教授將宋明理學家們所關注的問題,提煉到了更為基本的哲學問題的層面,如實在的真相是什么?道德的基礎何在?人性的本質(zhì)是善的還是惡的?人類與整個宇宙的關系如何?通過這一提煉,劉教授試圖揭示理學家們所關注的問題所具有的普遍性理論內(nèi)涵;再次,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劉教授自覺地反對“以中釋中”,而采取分析哲學的研究方式。在她看來,這一研究進路能夠更好地為中國哲學的局外人提供進入中國哲學的知識性通道,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學的哲學內(nèi)涵與普遍意義。此外,作為一位使用英文進行寫作的華裔學者,劉教授能夠自由地游走于中、英文的學術世界之中,并基于她自身在西方哲學方面的深厚學養(yǎng),能夠自覺而自由地引用和運用西方哲學,特別是分析哲學領域的相關理論資源,對宋明理學家們的相關理論進行闡釋,因此,她的這一工作也具有非常明確的比較哲學的色彩??偠灾?,如果說國內(nèi)的宋明理學研究成果,總體上都屬于“史學式的哲學史研究”,那么通過對分析哲學與比較哲學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劉教授的這部書則明顯屬于“哲學式的哲學史研究”。本書是劉教授“用西方分析哲學的語言”將“儒學哲學化”的最新成果,相信本書中譯本的出版,能夠在視野和方法上為宋明理學的研究者提供啟發(fā)。

         

        本書由我于2019年在牛津大學哲學系訪學期間譯為中文,劉教授通讀了譯稿,并提出了諸多詳細的修訂意見。尤其需要向讀者交代的是,本書目前已經(jīng)由臺灣的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出版了繁體字版。在出版繁體字本前,劉教授又按照她的個人用詞和表達習慣對譯稿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不少地方在具體內(nèi)容上也進行了修訂和補充,使得繁體字本更像一本母語撰寫的著作而不是譯作,因此在繁體字出版時,將我與劉教授列為共同譯者。不過,此次在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簡體字版,則在用詞和表達上更多地保留了譯者的習慣,故仍由我署名譯者,劉教授署名校者。我的師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的陳志偉教授亦通讀了譯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西北大學出版社的任潔、向靂兩位老師為本書的出版、編輯付出了大量的辛勞,在此一并表示感謝。至于譯本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均由我一人承擔,并切望讀者諸君指正。                     

         

        江求流

        202110月于長安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