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何永軍】“哀敬折獄”的現(xiàn)代啟示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2-06-25 11:42:09
        標簽:哀敬折獄

        “哀敬折獄”的現(xiàn)代啟示

        作者:何永軍(云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廿四日丙午

                  耶穌2022年6月22日

         

        “哀敬折獄”語出《尚書·呂刑》。雖然犯罪是可恥的,但儒家主張法官應懷著哀憐的心情處理案件,同情犯罪人。孟孫氏讓陽膚擔任管理司法的官員,陽膚向孔子的學生曾子求教,曾子即告誡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查獲民之犯罪,當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蹲髠鳌は骞辍芬苍疲骸皩⑿?,為之不舉,不舉則徹樂,此以知其畏刑也。”將要施刑,要減膳,并撤去音樂,以此表明畏懼用刑。

         

        而《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中記載的孔子弟子子皋,因“哀敬折獄”而得到犯罪者搭救,以致免于被害的故事最能展現(xiàn)儒家“哀敬折獄”情狀。其故事的大意是說,孔子在衛(wèi)國當宰相時,他的學生子皋做了管理監(jiān)獄的官吏,有一次執(zhí)法時砍掉了一名犯罪人的腳,而這個人后來做了大門的看守。有人在衛(wèi)君面前中傷孔子說其想造反。衛(wèi)君就想捉拿孔子??鬃犹优埽瑢W生們也紛紛跟著逃跑。子皋因為被他砍掉腳的那個看守領(lǐng)著他逃到大門邊的房間里藏了起來,所以差役們追上來也沒能抓到他。半夜時子皋問看守,為什么不趁機報復反而要搭救他,看守說他的腳被砍斷是其罪有應得。子皋在辦理他的案件時,在法令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盡量爭取從寬處理,并且指導他按照可以從輕處理的法令來申訴,而等到結(jié)案其被定罪時,子皋驚恐不安很不高興,臉色很難看,子皋很想使其免受處罰的好意他是知道的。素不相識的子皋辦案時顯露的仁愛之心,正是其感激并加以報答的原因。作為學生,子皋繼承了孔子仁愛的思想,以“哀敬折獄”為其司法的指南和準繩,真正實現(xiàn)了孔子所追求的“死者不恨,生者不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的理想司法境界,不但給予了犯罪人溫暖,而且也因此在緊要關(guān)頭拯救了自己。

         

        無論古今中外,客觀地認定事實,依法裁判,都是法官的職責所在。當事人承受不利的判決,是客觀事實和法律使然,而非法官私心自用。作為中立的法官,審理和裁判本身并不包含其自身的利益,法官與當事人無冤無仇,然而,聯(lián)想到各地時有發(fā)生的報復和傷害法官事件,不禁令人困惑:是什么使當事人如此仇恨法官,一定要將其置之死地才能罷休呢?特別是刑事案件,與法官相比,偵查人員和公訴人與犯罪人接觸時間更長,沖突和對抗更加激烈,犯罪人出獄后不報復偵查人員和公訴人而去報復法官頗令人感到費解。

         

        如果我們認真地審視一下日常審判工作,關(guān)注一下相關(guān)當事人的心理活動,這些似乎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就變得很“自然”了。相關(guān)當事人之所以報復法官,無非是因為:一是他們感覺他們在審判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同情和關(guān)切;二是他們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三是法官對他們充滿歧視和偏見;四是案件的處理結(jié)果令他們不滿意,他們無法接受法官的判決。這一切使他們將自己人生的失敗都歸結(jié)于法官,認為是法官毀掉了他們的人生,以致他們最終向法官舉起了他們罪惡的屠刀。而之所以讓相關(guān)當事人產(chǎn)生了上述的認識和想法,均是由于法官在司法過程中的種種不當言行所致。本來應該表現(xiàn)出理性、客觀、中立與人道的審判過程,卻變成了一個對當事人歧視、羞辱和傷害的過程,讓他們心中憤憤不平,不能釋懷,所以部分當事人作出報復法官的舉動也就不奇怪了。

         

        針對我國當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上述種種現(xiàn)象,無論是提升司法公信力、改善干群關(guān)系,還是減少法官遭受當事人報復、保障法官人身安全,“哀敬折獄”都極富啟發(fā)性。

         

        首先,法官要對當事人充滿同情心。法律無情,但法官是有情的,法官在進行審判和執(zhí)行時要學會換位思考,體諒當事人的艱難與不易,不得歧視任何人,要充分保障他們的合法權(quán)利,特別是保障他們的程序參與權(quán),讓他們在法庭上能夠充分地表達。法官的同情和理解,不但要做到,并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做到。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法官的具體言行,比如溫和的目光、關(guān)切的詢問等表達出來,法官要讓當事人感知到其善意。

         

        其次,法官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為當事人爭取最有利的判決結(jié)果。對民事案件而言,法官對案件的處理要盡可能實現(xiàn)實體正義。對刑事案件而言,接手一個案件,法官首先應該想想本案是否具備除罪的可能性,如果不能作無罪判決,那么就再考慮是否可以從輕或減輕判決,如果既不能作無罪判決,又不能作從輕和減輕的判決,那么就要詳細地說明理由,告訴被告人為什么只能作如此的判決。法官應該通過誠摯而熱情的工作,讓當事人感覺到:凡是能為其爭取的權(quán)益都已經(jīng)為其爭取了,其面對的是一位仁慈的朋友,而不是充滿敵意的對手。

         

        最后,法官應掌握一定的司法心理學知識,以便對當事人進行分類甄別,有針對性地重點幫扶和關(guān)照。司法工作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會做思想工作是法官的基本職業(yè)技能之一,所以法官必須更深刻地理解人性。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要讓法官在每一個案件上都投入太多精力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法院在受理案件后應當對每一位當事人的基本情況進行摸排,將那些心靈脆弱、情緒不穩(wěn)定、需要特別幫扶的當事人篩選出來加以重點關(guān)照,法官承辦這些當事人的案件時要特別小心,要有足夠的耐心,審判時多行使釋明權(quán),給當事人足夠機會和時間表達其意見和訴求,盡量不讓當事人留下遺憾或疑慮。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