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炎帝傳說看中國上古史
作者:周建剛
來源:“湖湘讀書”微信公眾號
周建剛:江蘇蘇州人,哲學博士,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院長,教授,著有《周敦頤與宋明理學》《中國佛教史考論》等。
中國人的古史觀念,可以用“三皇五帝”一詞概括。從先秦諸子開始,此觀念逐漸醞釀形成,司馬遷的《史記》以《五帝本紀》為開端,此后又有人補作《三皇本紀》。
“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也有說是伏羲、女媧、神農,“三皇”之說近于神話,此處不予討論?!拔宓邸笔屈S帝、顓頊、帝嚳、堯、舜。司馬遷將其作為歷史人物對待,反映了中華文明早期起源的一些真實情況,故有必要認真對待。
一、“族團”與“帝系”——“黃帝王朝”存在嗎?
司馬遷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保ā段宓郾炯o》)
司馬遷此說源出自《大戴禮記》的《帝系篇》,為儒家的古史傳說,太史公原樣照抄下來。按照司馬遷所記,黃帝二子玄囂、昌意,帝嚳和堯出自玄囂一系,顓頊、舜、禹出自昌意一系,五帝皆為黃帝后裔,則“五帝”時期實為世襲一統(tǒng)的“黃帝王朝”。
我們推想華夏文明的初期,必無如后世秦漢一樣的統(tǒng)一王朝。所謂“黃帝王朝”,是戰(zhàn)國以后至秦漢的人,熟悉于中央王朝大一統(tǒng)的趨勢,以此構想古史而得出的結果。
民國史學家,如“古史辨”派的顧頡剛等人,對此完全否認,認為這類古史是“層累造成的古史”,經過了后人(主要是先秦諸子)的添油加醋,所以完全不可信。胡適在北京大學講“中國哲學史”,直接從“《詩經》時代”開始,傅斯年等人稱為“截斷源流”,北大的青年學子皆為之群情振奮,有耳目一新之感,對新文化運動有很大影響。顧頡剛、胡適等人對傳統(tǒng)古史觀念的懷疑,并非沒有理由,其實清代學者崔述的《考信錄》,已經提出對古史的懷疑。因為從客觀的學術立場來看,認定五帝一系的“黃帝王朝”,出現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由此而夏商周,秦漢隋唐,“五德終始”,王朝循環(huán),這種宏大敘事,看起來終究不像真實的古史,而更接近于秦漢以后的歷史想象。
古史傳說雖然不可信,但仔細辨析,結合考古材料,可以發(fā)現其中也有現實的一絲影子,并非完全向壁虛構。
“古史辨”派是一種破壞力量,破壞了傳統(tǒng)古史觀念中不可信的部分,但目的并非摧毀古史,而在于重建真實的古史。重建古史,除了文獻以外,更重要的是考古學發(fā)現的地下出土材料。王國維稱之為“二重證據法”。
“二重證據法”最重要的應用,是利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證明《史記》中《殷本紀》王系的正確性。王國維用甲骨文材料與《殷本紀》互證,寫出名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將中國歷史的可靠源頭推展至殷商,為國際學術界普遍承認。
殷商之前的夏呢?乃至夏以前的五帝時期,如要得到確證,還是需要有明確過硬的考古學發(fā)現。目前的二里頭、陶寺遺址考古,就是企圖找到“夏”和“唐堯”。
在質疑“三皇五帝”的過程中,也有學者提出,所謂“五帝”,其實是早期各個“族團”的代表人物。傅斯年提出“夷夏東西說”,蒙文通提出早期有“河洛民族、海岱民族、江漢民族”,徐旭生則說“古代中國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與苗蠻三大集團”。各個“族團”的斗爭和融合,最終凝結為上古的華夏族。而各個“族團”中的領袖和英雄人物,演化為“三皇五帝”的各種傳說,在春秋戰(zhàn)國以后,人們對于“族團”的記憶已經模糊,遂按照當時人們的歷史觀,將這些人物認為是一個世代相承的王朝體系,這就是司馬遷《五帝本紀》中“黃帝王朝”的來歷。
李零還推測,“族團”是從“帝系”推演。古代帝系,因地區(qū)不同,帝系也不同,所以《世本》、《大戴禮記》、《五帝本紀》中“五帝”與《封禪書》的“五帝”不同。前者代表中原和中原偏北地區(qū)的“族團”,以姬姓為主,是周人的帝系,表示周人融合了這些“族團”。后者代表西北地區(qū)的“族團”,以嬴姓為主,風姓次之,包括姬、姜二姓,這是秦人的帝系,表示秦人在西北融合了以上“族團”。
在李零所說的“帝系”中,炎帝為姜姓。炎黃之爭后,炎帝集團融入黃帝集團,為華夏族的前身。黃帝為姬姓,周人也是姬姓。姬姜集團始終合作,西周的王后大多出于姜姓。春秋時的姜姓國,有申、呂、許、齊。這些諸侯國,都是炎帝集團的后裔。
二、炎帝神農氏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考古所見,從公元前59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開始,已經有農業(yè)出現。這也符合中國古史中關于“神農氏”的記載。此后的中原仰韶文化(公元前5150—2960年)、河南龍山文化(公元前2590—2150年),農業(yè)一直在持續(xù)發(fā)展。龍山文化時期,糧食供應充足穩(wěn)定,導致人口溢出擴散,有河南龍山、陜西龍山、山東龍山等各個支系。河南龍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的直系后裔,農產品以粟、稷為主,收獲量增多,有木工制作的農具,村落有圍墻自衛(wèi),村落與村落之間有戰(zhàn)爭,坑穴中有埋藏的傷殘骸骨。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出現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直接接上了晚期的河南龍山文化。據李學勤等人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階段成果報告》,二里頭文化基本可以認定為夏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南方,也出現了大量農業(yè)文明??脊虐l(fā)現的最早稻作栽培,在長江中游的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距今1.4萬年。此外還有長江下游的梁柱文化。但在距今4000年前,中國南方的文化出現了衰敗跡象,村落縮小,人口減少,文化水平降低。良渚文化一度向北推移,但似乎不太成功。而北方、東方的文化,如山東大汶口文化,則試圖南下。南北文化有交流融合的趨勢。
根據以上的考古學發(fā)現,我們可以推測,中國北方,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和中原仰韶文化期間,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農業(yè)族群已經出現,這大致相當于古史傳說中的“神農氏”時期。而到了距今5000年到4000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農業(yè)生產有了長足進步,并且出現了戰(zhàn)爭與宗教,這大致相當于傳說中從黃帝到堯舜的五帝時期。距今4000年左右的二里頭文化,則進入了“三代”(夏商周)的夏文化時期。
在這個過程中,早期“神農氏”農業(yè)族群的后裔,領袖稱為炎帝,大約在距今5000年的龍山文化早期,與黃帝集團發(fā)生戰(zhàn)爭。黃帝族群,據《史記》記載,以師兵為營衛(wèi),往來遷徙不定,可能是北方的游牧集團。炎黃之間的戰(zhàn)爭,是早期牧人和農夫的戰(zhàn)爭。古史傳說中,黃帝在涿鹿、阪泉有過兩次重要戰(zhàn)役,這兩處都在今天的河北北部,是歷史上農耕區(qū)和牧區(qū)的交疊、沖突前哨地區(qū),直到魏晉隋唐時期,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進退依舊在這一線推移。炎黃之爭后,炎帝集團和黃帝集團融為一體,成為華夏族的前身。
炎帝集團的后裔,一直在華夏族中發(fā)揮巨大作用。堯舜禹時期的“四岳”,是共工氏的從孫,姜姓,是炎帝的后裔。西周時期,姬姓和姜姓有密切的關系,西周的王后,大多數是姜姓。西周的諸侯國中,著名的異姓國,如申、呂、齊、許四國,都是姜姓諸侯國?!秶Z》說:“申、呂雖衰,齊、許猶在?!鄙?、呂、齊、許即“四岳”的后代,特別是齊國,在春秋時發(fā)展成為“五霸”之一,聲勢浩大。申、呂、許在今河南地區(qū),齊國在今山東地區(qū),西周時期,炎帝后裔的勢力在當時已經進入東方。
此外,《左傳》中還有紀、向、州等國,也是炎帝后裔。當時還有一種“姜姓之戎”,《左傳》記載,襄公十四年,晉國的范宣子稱戎子駒支為“姜戎氏”,戎子駒支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晉)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苯罩蛛m然是“戎”而不是華夏族,但他們是“四岳”的后裔,也是炎帝的后裔,這為當時的中原諸侯所公認。
三、炎帝神農氏與南方文化
炎帝集團除了在北方留存有眾多的諸侯國,甚至包括華夏族之外的戎人族群,也有部分族群向南發(fā)展。
《山海經》記載,炎帝之后有祝融氏。而戰(zhàn)國時的楚人以祝融為祖先?!蹲髠鳌焚夜暾f:“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夔國與楚國是同姓國,夔國的君主不祭祀祝融,遭到楚國的譴責,可見楚人以祝融為自己的祖先。祝融氏有所謂“祝融八姓”,楚國王室的羋姓是“祝融八姓”之一。在夏商時期,祝融氏原居于河南,后來南下到洞庭湖一帶,將當地的三苗部落排擠出去。祝融氏的后裔,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并成為當地的統(tǒng)治族群,此后形成了楚國、夔國等江漢地區(qū)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奉祝融為祖先,而實際上就是炎帝集團的后裔。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區(qū)就有培植水稻的農業(yè)文明,炎帝族群中的祝融氏南下后,可能就與這些南方的古文明結合為一體,衍生出南方的“炎帝神農氏”傳說,比如湖北隨州的“烈山氏”,原本是南方農業(yè)文明的一個象征人物,后來也被稱為“神農氏”。
在戰(zhàn)國后期到秦漢時期,由于陰陽五行學說盛行,逐漸出現了“五方帝”的概念?!拔宸降邸笔且粋€宗教神學概念,以五帝分配五行、五方,其中炎帝被分配為南方之帝。在南方各地的民間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成了南方文明的靈魂人物。
甚至在越南的古史傳說中,也相傳炎帝為越南人的始祖。越南古史傳說中有鴻龐氏開國稱王的故事,《鴻龐氏傳》中說“炎帝神農氏三世孫帝明,生帝宜,南巡狩至五嶺,得騖仙之女,納而歸,生祿續(xù),容貌端正,聰明夙成。……封祿續(xù)為涇陽王,以治南方,號為赤鬼國?!痹侥瞎糯淌趦和拿蓵短炷纤淖纸洝罚韵喈斢谖覈摹度纸洝?,其中講述本國的歷史說:“自鴻龐氏,曰涇陽王,系出神農,首肇封疆?!痹侥先藢ι褶r炎帝的記憶非常深刻,自認為炎帝神農之后,并以此為自己區(qū)別于“夷”的根據。清代時的越南文人潘叔直在其《國史遺編》中記載:道光年間,越南使者李文馥奉使北京,清人處以“越夷會館”,李文馥乃作《辨夷論》云:“越南原圣帝神農氏之后,華也,非夷也。”可見在當時越南人的認識中,他們是炎帝神農氏后裔,屬于廣義的“華夏族”而非“夷”。由此也可見,炎帝神農氏對于南方文化的重要影響。
【上一篇】【鄭佳明】炎帝神農與中華文明和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