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少威】孔子為什么那么拽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2-06-27 17:03:22
        標簽:孔子

        孔子為什么那么拽

        作者:李少威

        來源:“南風窗”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廿八日庚戌

                  耶穌2022年6月26日

         

         

         

        作者 | 南風窗新媒體主編李少威

         

        當政者沉迷美色,走人。

         

        與君王談論治國理政,君王心不在焉,抬頭看天上飛鳥,走人。

         

        君王跟美女同乘一車,把自己這個大學問家撂在另一駕馬車上,走人。

         

        走人,走人……

         

        周游列國,顛沛流離,但是一言不合,恕不奉陪。

         

        這就是孔子。

         

        他多么希望能夠被重用,能夠把自己的學問應用在政治治理上,為百姓造福,為后世的政治治理樹立典范,但是這個污濁的世界,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天下為公”者,實在稀有。

         

        每個大人物都那么尊重他,但是他經(jīng)常都很不屑,覺得他們不配,遂“命載而行”?!暗啦恍?,乘桴浮于海?!钡强鬃訌牟缓蠡凇?o:p>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3600多年了,歷朝歷代,什么硬骨頭都見過,但是從來沒有看到另一個比孔子更“拽”的人了。而后世有那么多硬骨頭,基本都是在效仿孔子的“拽”。

         

        他為什么那么拽?

         

        “圣人”

         

        孔子有很多封號,粗略統(tǒng)計,從魯哀公的“尼父”,到清朝順治皇帝的“至圣先師”,15個帝王給過他16個封號。

         

        表述不同,但說的意思都是兩個。一個是孔子很厲害,是“圣人”,另一個是我們要以他為師,即“先師”。

         

        “圣人”不是封號,孔子活著的時候,就被稱為“圣人”。如孔子在衛(wèi)國,他的弟子冉求就對魯國的季孫氏說:“國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

         

        也就是說,在當時,其實全中國都知道孔子很厲害,不管是國君、大夫還是反叛者都承認,他的學問道德,都臻于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

         

        且看幾個例子。

         

        孔子17歲的時候,魯國大夫孟僖子臨終,囑咐他的接班人孟懿子說:“孔丘,圣人之后,等我死后,你一定要去拜他為師?!泵宪沧诱辙k,帶著他的兄弟南宮敬叔一起成了孔子的徒弟。

         

        孔子30多歲去過齊國,和齊景公一席長談,齊景公五體投地,就想要給孔子一個封邑。

         

        季孫氏家臣公山不狃叛亂,“使人召孔子”。

         

        魯定公起用孔子,“齊人聞而懼”。邏輯是這樣的:魯用孔子,則魯國必強,魯國一強,作為近鄰的齊國就遭殃了。于是齊國就用上了反間計,給季孫氏送了80名會奏樂、跳舞的美女,實際掌權(quán)的季桓子“三日不聽政”,把孔子氣走了。

         

        這個“圣人”,令人仰慕,也讓別有盤算的人感到害怕。

         

         

         

        北京孔廟(圖源:視覺中國)

         

        “圣人”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自己回答過魯哀公,人分“五儀”,即五個等次: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和圣人?!八^圣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o:p>

         

        現(xiàn)在我們?nèi)ジ鞯氐目讖R、文廟,一般都能看到左右各有一個牌坊,一邊是“明并日月”,另一邊是“德合天地”。

         

        這個人,掌握著自然法則、宇宙運行之真理,而且能夠把這種大道與人性相結(jié)合,用以教化萬民。“我要人們都看到我,卻不知道我是誰?!?o:p>

         

        這是政治治理上最大的學問了。

         

        學問從何而來

         

        在孔子之前,沒有一個人掌握過這種高深莫測的系統(tǒng)化的學問。人們知道他很厲害,卻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厲害。他的學問究竟是哪里來的,孔子自己沒有說清楚過,他的徒弟們也不知道,當時的權(quán)力階級也感到很驚詫。

         

        衛(wèi)國的公孫朝就問過孔子的徒弟子貢:“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子貢的意思是,學問沒有消失,它藏在人身上,孔子“無常師”,從無數(shù)人的身上學到這些學問。

         

         

         

        《孔子春秋》中的子貢(圖源:新浪娛樂)

         

        這可能是實情,孔子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他也曾向郯子、萇弘、老聃、師襄問學,但這些都不足以構(gòu)成系統(tǒng)性學問源頭的解釋。

         

        孔子是沒落貴族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不是合法的貴族后代,所以從小在母親家長大。母親家是窮困的底層,“貧且賤”,不可能有什么書籍(竹木簡時代書籍極為難得),也不可能常常接觸高端禮儀場合,見到很多有學問的人。

         

        但孔子不但“多能鄙事”——很粗糙的活兒都會干,而且小時候玩耍都是演習禮樂(俎豆之事),長大后多才多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無一不精;《詩經(jīng)》《尚書》《周易》這么難懂的東西,也都有很高修為;單就個人武力而論,也是百里挑一,3000弟子,最能打的是子路,也未必是他的對手。

         

        全天下都知道孔子無所不知,所以有任何解不開的疑問,都去找孔子。

         

         

         

        孔子教學圖(圖源:視覺中國)

         

        孔子正跟陳湣公說話,天上掉下來一只隼,隼身上插著一支奇特的箭,沒有人認識??鬃涌戳耍告傅纴?,說那是肅慎氏之矢,先王按照禮儀(禮儀的內(nèi)容也解釋得很清楚),把它賜予陳公你的祖先,你去老府庫里查一查,一定找得到。派人一查,果然是守府庫的衛(wèi)士看到隼,情急之下取出了庫藏肅慎氏之矢,把它射了下來。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但他故意說是狗,孔子說,你別騙我,那應該是羊,然后一通解釋。

         

        博學精深,天下仰之。這真是令人無法理解,只能以天才稱之。

         

        子貢其實也搞不明白。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彼褪翘焐氖ト恕F鋵嵦字畣栆呀?jīng)包含了一層意思,圣人就是天生的。后天學習,最高的境界只是君子。

         

        這種現(xiàn)象也不奇怪,差不多同一時期,西方出現(xiàn)了古希臘先賢的璀璨星空,中東誕生了耶穌,在南亞,則有佛祖降世。這個人類智慧集中爆發(fā)的時代,被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期”。

         

        其中任何一位,都帶著天才的光環(huán),無從解釋。

         

        什么學問

         

        孔子究竟有什么高深學問,讓他年紀輕輕就負有如此盛名呢?

         

        這個人,“述而不作”,相當于只講課不寫文章,也不出版書籍。我們今天了解的孔子學問,主要是徒弟們的回憶、記錄,大多是只言片語;徒子徒孫們又根據(jù)孔子教誨,做出進一步的闡述和發(fā)展,但其中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內(nèi)容,則很難獲知,更遑論系統(tǒng)性。

         

        無法展開來說,但我們可以從邏輯上一窺其要。

         

        “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薄暗啦恍?,乘桴浮于海?!?o:p>

         

        孔子的學問最簡潔的表述,就是“道”?!暗馈庇媒裉斓脑捳f,大致上可以理解為宇宙運行的普遍真理,也就是自然法則。

         

         

         

        三國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清刻本)(圖源:視覺中國)

         

        道與德是共生關(guān)系。道是自然法則,是最高的規(guī)律。在基督教,是上帝,在佛教,是法,但是孔子不相信人格化的神,不認為這種最高規(guī)律是一種意志的結(jié)果,它只是自在的、不可違逆的法則,也可以叫做“天”,或者合起來稱為“天道”。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世間一切,都遵從天的意志,自然和諧地運轉(zhuǎn)。每一種物質(zhì),每一個人,處在不同位置,但都在天道的控制之下?;貞斓赖姆绞接袆e,但又都是既定的,做對了的情況只有一種。這種各別的又既定的順應天道的方式,就是德。

         

        德是道的無數(shù)化身,是和道相契合的。如果都不偏離各自的德,一個系統(tǒng)就運轉(zhuǎn)良好,一旦偏離,就會混亂,比如水德向下,要是水往上流豈不就亂套了?折射到人類社會也是一樣的道理,各種人都有自己那個身份上的德,不能紊亂。

         

        前面說孔子30多歲見齊景公,一席話就讓他服服帖帖,具體說了什么不清楚,但可以推測說的就是道與德的關(guān)系。歷史簡單記載說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正是各居其德,各盡義務,達致和諧治理。

         

        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等等儒家概念,都是從道與德的關(guān)系中細化而來的。

         

        那么,孔子的思想要用于治理,首先就要明白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要能夠通曉萬物之德,才能進行治理的安排??鬃又员环Q為“圣人”,就是因為他自己以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就是那個明白天道、通曉萬物之德的人,這種人是身負天命的。

         

        所以你看他有多狂。

         

        桓魋想要殺他,他說:“天生德予予,桓魋其如予何?”

         

        ——我這個人是承載上天之德的人,代天弘道,桓魋他張牙舞爪,又能拿我怎么樣!

         

         

         

        電影《孔子》劇照

         

        被匡人包圍起來,危在旦夕,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果我繼承的學問注定要喪失,那么我是不可能了解它的,既然我了解它,說明上天的法則就是要它傳承下去,匡人能拿我怎么樣!

         

        這種狂,后來就成為了儒家大師的傳統(tǒng),直到近代,辜鴻銘、章太炎、梁漱溟這些人,一樣有這種“我身負大道,誰也不能拿我怎么樣”的傲氣。

         

        比如梁漱溟,1941年他乘船離開香港,天上日寇飛機轟炸,水上又可能碰到水雷,危機四伏,船上的人都徹夜難眠,只有梁漱溟呼呼大睡。問他為什么不害怕,他說:“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國怎么辦?”

         

        這便是孔子遺風。

         

        “五十而知天命”,后世總是誤解孔子,以為他說到了五十歲,就聽天由命了。其實他是說,到了五十歲,他才明了上天賦予自己的崇高使命,就是前面說的,“天生德予予”。

         

        處處碰壁

         

        前方說過,齊景公曾經(jīng)想要給孔子一個封邑。但是這事沒辦成,因為晏子出來阻撓。

         

        晏子的理由是儒者“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chǎn)厚葬,不可以為俗”。齊景公聽了他的話就放棄了。

         

        這個故事,叫做“晏子沮封”。

         

        這是故意歪曲,肆意夸大,和國民黨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宣傳共產(chǎn)黨人要“共產(chǎn)共妻”差不多的意思。而其動機,大概也差不多——這是政治斗爭,晏子可能是為了防止孔子得到重用,自己地位下降。

         

        晏子是個賢人,是個聰明人,但不是一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人,所以也談不上是個君子。后來晏子的家族成為齊國權(quán)臣之一,一同塑造齊國紛亂政局,最后田常殺害了姜太公的后人,竊國為侯,這就是政治家各懷私心、不顧大道的后果。

         

         

         

        孔子“圣跡圖”中的晏嬰沮封(圖源:視覺中國)

         

        但孔子是個君子,還稱贊晏子“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楚昭王也曾經(jīng)想給孔子七百里封土,這時又出來一個令尹子西。他說,當年文王武王就是憑借幾百里封地起家,奪得整個天下,如今孔子要推行文武之道,手下的子貢、顏回、子路、宰予……個個都是絕頂牛人,你給他封地,用不了幾年,整個楚國恐怕都是他的了。

         

        與孔子一向神交的楚昭王,也打消了封土的念頭。

         

        這兩個故事講得比較詳細,是為了說明一個情況:在當時,孔子之所以去哪都不被重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家們各懷鬼胎,要么嫉賢妒能,要么生怕孔子的改革撼動他們的現(xiàn)實利益。這樣的故事在孔子身上發(fā)生過很多次,不必一一列舉。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孔子的道本身太大了,這個急躁、污濁、天下為私的世界根本裝不下。這一點,孔子和子貢、子路、顏回都交流過,但是后代商鞅的經(jīng)歷,可能更有說服力。

         

        商鞅去見秦孝公,先“說之以帝道”,“孝公時時睡,弗聽”,說之以王道,“未中旨”。帝道,王道,合稱帝王之道,是五帝三王的治理之道,那就是孔子的思想,仁德治國。秦孝公拒絕得很直白:“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孔子之道,就是實行起來太難了,要求太高了,而且需要太長的時間。每個人都在自己位置上各合其德,做出榜樣表率,彼此仁愛,相互尊重,構(gòu)成和諧治理,這需要“數(shù)十百年”,哪個有為君王能等得了?

         

        他們需要的是術(shù)。商鞅最后“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悅之耳”。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的商鞅

         

        孔子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但他不屑于提供術(shù),君王問他這個,他往往拒絕回答?!妒酚洝分杏涊d,衛(wèi)靈公“問兵陣”,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還有,衛(wèi)將軍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于孔子?!爸倌徂o不知,退而命載而行?!?o:p>

         

        孔子當然不是不懂軍事。公元前484年齊國伐魯,他的弟子冉求帶著比齊軍弱小得多的魯軍打敗了齊軍,季孫問冉求從哪里學來的軍事能力,冉求就說是跟孔子學的。

         

        他是不屑與君王談論這么瑣屑的問題,也希望君王治理的重點不要偏向這些枝節(jié),而要一心從道。

         

        但在當時,正逢亂世,霸道橫行,國君們真正關(guān)心的是在凌亂世道當中如何進行權(quán)力斗爭,確保政治地位,或者如何讓國家強大起來,不被人搶奪、征服乃至平滅??v有明君,其遠大志向,也莫過于稱霸一時,像齊桓公那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無論是自保還是稱霸,需要的都是商鞅所謂“強國之術(shù)”,而不是理解天道,修正自我道德以符合天道,為萬民之表率。

         

        所以人人皆知孔子之圣,但因為他愿意拿出來的東西是人性,是道德,而不是權(quán)術(shù),所以他去哪里都是處處碰壁?!盎袒倘鐔始抑?,是鄭國人用來形容孔子惶惑無助之態(tài)的生動修辭,也為后世廣為傳頌,而對圣人如此不敬的形容還能代代相傳,是因為孔子自己承認它?!叭辉?!然哉!”,孔子說,他說得對,說得真對。

         

        但要知道,孔子四處流浪,除了在蒲、在宋、在匡、在陳蔡之間幾次被陰謀家或者誤會的民眾追趕、劫持、圍困之外,從來不是被趕走的。因為他名聲太大,當政者誰也不敢承擔趕走圣人的罪名。他是看到大道不行,對對方非常鄙視,自己“命載而行”——就是自己主動走人。

         

        比如,在魯國當大司寇,看到季孫氏沉迷齊國女樂,一氣之下,走人。

         

        晉國的實權(quán)人物趙簡子有意勵精圖治,使人召孔子,孔子已經(jīng)在去的途中,正要過黃河,聽說趙簡子殺了賢人竇鳴犢和舜華,立即就決定終止行程。這個孤獨的身影,對著黃河慨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衛(wèi)靈公與孔子一同出行,讓他的美妾南子還有宦官共乘,而讓孔子單獨乘車跟在后面,孔子說:“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回頭就走人。

         

         

         

        “丑次同車”――在衛(wèi)國孔子看見衛(wèi)靈公和夫人坐在同一輛車上,卻讓他坐在后面的車上,孔子很氣憤(圖源:視覺中國)

         

        走人,走人……各種情況下的走人,連綴起孔子周游列國14年的人生。他知道,一旦走了又是艱難的流浪,卻高傲地說:“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

         

        艱難的時候,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老師啊,你能不能放低一點要求呢?

         

        孔子回答說,好的農(nóng)民會耕種,但不一定能收獲,好的工匠技藝高超,但做事不一定能完全按照別人的意思來。我是要昭明大道,制定原則來約束,統(tǒng)攝萬事而治理,而不能被接納。端木賜啊,你不專心學習大道,卻總想著被接納,你的志向不遠,目光太短淺了。

         

        在政治面前,孔子真的很“拽”,一言不合就走人,決不貪杯戀盞。中國的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總有風骨嶙峋之人,傲世獨立,絕不同流合污,在政治面前不卑不亢,內(nèi)心光明絕不屈節(jié),這就是孔子以身作則樹立的人格榜樣。

         

        從道不從君

         

        孔子以前,中國沒有獨立的知識分子。商紂王時期,梅伯、商容、比干面對政治無道,以死諫爭,那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貴族,對這個政權(quán)幾乎負有無限責任。

         

        孔子就說過,比干死諫,那是因為他是紂王的親戚,是一家人。君子應該保持獨立性,盡自己最大的責任,如果還是無能為力,政權(quán)仍要逆天而行,那就可以問心無愧地離開這個政權(quán),走人。

         

        鳥能擇木,你可是有翅膀的,不是關(guān)在籠子里的寵物。這就孔子為中國知識分子開創(chuàng)的“道統(tǒng)”。

         

        孔子是“殷人”,商朝遺民,他的先祖弗父何原本可以做宋國國君,但他讓給了弟弟宋厲公。

         

         

         

        電影《孔子》劇照

         

        在商朝,最有知識的就是那些神職人員,他們負責卜筮吉兇,主持典禮,乃至幫人們統(tǒng)籌喪禮,當“治喪委員會主任”。商朝滅亡之后,周朝對殷商遺民嚴厲看管,把他們放到宋國這樣一個小地方,“諸姬環(huán)伺”,原先的貴族尤其是知識分子,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幾百年下來,形成了非常懦弱的性格。

         

        孔子的祖先正考父是宋國重臣,顧命三朝,做事情卻越發(fā)恭敬,甚至到了卑微的程度?!耙幻鴥E,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

         

        胡適先生考據(jù)論證認為,儒者,就是殷商教士后裔,儒的本意就是懦。左臉挨了一巴掌,把右臉也轉(zhuǎn)過去等著挨打,習慣了“犯而不較”的不抵抗主義。

         

        春秋時期周政權(quán)對殷遺民的管控能力已經(jīng)轉(zhuǎn)弱,殷遺民中的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思想自由,但其中多數(shù)人,處事還是退避為上,“犯而不較”,這就是道家的作風。在“儒”的原初意義上說,道家其實是比儒家更加正宗的儒者。

         

        孔子可不是這樣,他認為自己身負天命,自己精通的道與德,代表著上天的意志,這些知識至高無上,不可能屈從于任何強制力。因此,他縱然顛沛流離,卻從不后悔,多次身陷險境,也從不懼怕?!拔疫@種人是死不了的?!?o:p>

         

        天命這個東西,不是殷商之物,恰恰是周朝的武王、周公開創(chuàng)的。商朝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認為,政權(quán)以及人的命運,是由祖先來保護的,商王的祖先只保護他們的后代,所以別人去獻祭巴結(jié)是沒有用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也不可能篡奪政權(quán)。

         

        周朝滅商之后,為了闡述自己的合法性來源,引入了天命觀。上天不會只保護哪一個家族,而是誰有道——順應天道,就會保護誰,就會讓誰獲得政權(quán)。這種天命觀,為政權(quán)更迭賦予了合法性,它是封建時代創(chuàng)立的,又為封建時代的結(jié)束埋下了伏筆。

         

        孔子就是順著這種天命觀的藤,往它的根部摸去。最后他發(fā)現(xiàn),天道就是要求政權(quán)仁德愛民,因為人民是政治的根本。人民不是政治的手段,而是它的目的。天命其實就體現(xiàn)在民心當中。在《孔子家語》中,他就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月光下的孔子像(圖源:視覺中國)

         

        道,對政治的要求、對所有人的要求都是德,“政者,正也”,君王以身作則遵從道德要求,符合天道,則“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君王應當有德,但不是人人都像孔子,“天生德予予”。君王之德是后天的,這就要儒家知識分子自身先掌握道與德,再去教會君王,“致君堯舜”,達到仁德的治理境界。

         

        孔子說得有理有據(jù)啊,周王朝的《尚書?泰誓》不是說嗎,“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對政治,觀其行聽其言,都是通過老百姓這個渠道的,民心就反映了政權(quán)是好是壞了。

         

        把人作為政治的目的,這是多么巨大的一個政治哲學轉(zhuǎn)變。在孔子之前,大部分人,都是被奴役的,被釘死在低賤的階級地位上的??鬃痈嬖V中國人,如果政權(quán)不仁德,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與訴求,那么它的合法性是有問題的。

         

        這個時候,知識分子決不能屈從權(quán)力,而要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去校正權(quán)力。百姓就是民心,民心就是天命,就是“道”。所以后世知識分子,總有一些為民請命之人,據(jù)理力爭,毫不退讓,“從道不從君”。

         

        這是孔子留給中國的寶貴遺產(chǎn),直到今天,這些思想也是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