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人人終成君子
作者:陳林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十五日丁酉
耶穌2022年8月12日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宋代詞人李之儀這闕《卜算子》,常被坊間演繹為:“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闭沁@個演繹,讓我從一首愛情歌謠中讀出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君子的殷殷期待。演繹后的文本,一是把君所住的“長江尾”換成“長江頭”,二是把特稱的“長江水”換成泛稱“一江水”。這樣,“我”對“君”便由俯視變作仰視,日日思君不見君,也因特稱改泛稱而獲得更遠闊的意境。
“君子”一詞,廣見于先秦典籍,指品格高尚之人。何為君子?以我對歷史文獻中關于君子諸多論述的理解,至少應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質。
其一,君子自立自強?!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孔子為《周易》乾坤二卦所寫的卦辭,闡釋了天、地、人三才衍生宇宙萬物,君子以頂天立地為根本之大道。如《論語》所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扒蟆庇卸x,一為要求,二為需求。此言既可解讀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別人;也可解讀為君子依靠自己,小人依賴他人。在君子看來,凡物無論悲喜,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不分難易,總須自己努力。小人則相反,熱衷于拉幫結派,一切成敗得失皆仰仗于人,或歸咎于人。
其二,君子本性鮮活。北京國子監(jiān)作為元明清三代欽定學府,內(nèi)設六堂,初級班為正義堂、崇志堂、廣業(yè)堂,中級班為修道堂、誠心堂,高級班為率性堂。故圣人治學,在培育君子之風;而養(yǎng)成之法,以率性為要。凡君子,皆有一顆赤子之心。古人說得好: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君子為人,真實、清爽、忠恕。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若把人分為三類:大人、小人和君子,觀其做派,大人每以偉岸肅穆立威,小人則以油膩圓滑處事,皆有刻意之處,惟君子敞敞亮亮,從心所欲不逾矩。君子之交,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君子有料,亦必有趣。明代學者洪應明更是主張,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猥瑣淺薄,游手好閑,固然不是君子;一本正經(jīng),道貌岸然,也不是君子。
其三,君子順勢而為?!墩撜Z》說君子不器,何為不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不器就是不要被萬事萬物的具象束縛,不能囿于一技之長,而應求至理悟天道,以不變應萬變?!兜赖陆?jīng)》講上善若水,何解?老子自己作了回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至善之舉,應當像水那樣,居位安于卑下,存心深沉包容,待人敦厚仁義,出言真誠守信,為政有條不紊,辦事力盡其能,行為應時而動。西漢學者劉向認為,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君子面對機遇和成功,像水一樣清澈流暢,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小人得志,則如火上澆油,躁動不安。從來山水相依,唐人孟郊講“君子山岳定,小人絲毫爭”,也是這個道理。
君子順勢,為所當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古君子修身齊家,當然希望治國平天下,但世事無常,勉強不得。正如孔子談治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說,自己的學問能在時下推行,當然好了;如果沒有被當權者采用,有朋友認同,也是快樂的;即便知音難覓,無人理會,也不要生怨,那才是君子啊。
君子之學,成于先秦,興于漢唐,盛于兩宋。然宋亡之后,經(jīng)元、明、清,國人仿佛越來越信奉靠拳頭說話,機巧權變之風充斥社會。時至今日,君子之風,或曰君子風度,隨著國學的復興,再度被廣泛提倡,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
君子之風如何養(yǎng)成,《論語》記錄了這樣一段對話——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边@段話不難理解,大意是說:為政之道無須殺伐,只要為政者向善,百姓就會跟著向善。君子之德如風一般吹拂而過,小人之德如草一般隨風起伏。為上者有德行,為下者有榜樣,風吹草低,上行下效,整個社會才會和諧有序,正氣充盈。在孔子看來,上位者要想管理好下位者,不能一味采取強制性、威脅性的方式,而要以德服人,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讓人心服口服。
行筆至此,腦子里又冒出李之儀那首被演繹的愛情歌謠。長江之頭有君,長江之尾有我,一江碧水,大家共飲。惟愿上下同欲,日浸月潤,人人終成君子。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鴻猷共治:清代新疆的山川祭祀與國家治理”會議綜述
【下一篇】【吳中勝】古代家訓文化源流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