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錚強】張浚、張栻父子與岳麓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22-10-09 20:22:47
        標簽:君臣之契、岳麓書院

        原標題《長沙岳麓書院:君臣之契漸行漸遠》

        作者:吳錚強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十一日壬辰

                  耶穌2022年10月6日

         

         

         

        岳麓書院

         

        (一)張浚墓

         

        紹興三十一年(1161)完顏亮再次侵宋,宋高宗想起了因為反對和議而被他罷黜二十余年的主戰(zhàn)派大臣張浚,命其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判潭州(湖南長沙)。清余正煥《城南書院志》稱“南軒先生(張栻)為宋名儒,父紫巖(張浚)于紹興三十一年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潭州,先生隨侍,遂家焉。乃即妙高峰之陽,筑城南書院,以待來學(xué)者”,好像張浚全家是知潭州時才遷往長沙,這是完全錯誤的。張浚于十月下旬出判潭州,十一月初即改任判建康府(今江蘇南宋)兼行宮留守,他在潭州的任職時間不足十日,無論如何也不夠時間置辦宅地。

         

        事實上當時張浚已遷居長沙將近二十年。張浚原是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政和八年(1118)進士,靖康之難時不愿接受張邦昌的偽職而投奔高宗,建炎三年(1129)組織平定苗劉之變,從此成為高宗寵臣,并于紹興五年(1135)拜相。張浚雖然堅定主戰(zhàn),但他志大才疏,而且主張削奪大將兵權(quán),并在金朝出現(xiàn)議和意向后失去高宗的信任。紹興八年(1138)高宗與秦檜決意和議時,張浚即被罷相,此后一度出知福州。紹興十一年(1141)和議達成后,張浚被免職。由于老家路途遙遠,這時張浚便擇居長沙,“公以蜀遠朝廷,不欲徑歸,遂奉太夫人寓長沙”。紹興十二年(1132)張浚在長沙迎來母親,由于擔心母親思念家鄉(xiāng),“乃即長沙城之南為屋六十楹以奉色養(yǎng)”(朱熹《張浚行狀》)。

         

        這期間張浚因不斷上書要求抗金而遭到秦檜忌恨,數(shù)次被貶,紹興二十五年(1155)甚至一度被秦檜誣陷謀大逆而面臨極刑,適逢秦檜病卒才幸免于難。紹興三十一年十月張浚出判潭州之前已獲自便,十一月改判建康府后立即購船冒雪赴任。當時金兵正在計劃渡江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長江東岸)后再攻建康,建康正處于危急之中。有人勸張浚不要輕易前往,張浚答以“赴君父之急只知直前”,在長江北岸官船航行的情況下乘小船抵達建康。十一月八、九日虞允文在采石大勝完顏亮,完顏亮遺至揚州,不久被金軍將領(lǐng)殺害。紹興三十二年(1162)高宗抵達建康,張浚迎拜于道左。高宗稱“卿在此,朕無北顧憂矣”,當即命張浚節(jié)制建康、鎮(zhèn)江府、江州、池州、江陰軍馬。

         

        完顏亮敗亡后,高宗不愿再為戰(zhàn)爭擔驚受怕,索性退居德壽宮坐享福威。高宗是投降派的首領(lǐng),但繼位的孝宗抱有強烈的抗金意志,“慨然以奮伐仇虜、克復(fù)神州為己任”。孝宗剛即位就召見朝野呼聲最高的主戰(zhàn)派領(lǐng)袖張浚,“上自藩邸熟聞公德望,臨朝之初,顧問大臣,咨嗟嘆息。首召公赴行在,賜公手書”。當時史浩主守,張浚主戰(zhàn),于是孝宗起用張浚發(fā)動北伐。隆興元年(1163)正月,孝宗任命張浚權(quán)樞密使,都督江淮東西路軍馬,開府建康,具體負責用兵事宜。三月,由于史浩等激烈反對,張浚在征得孝宗同意后,繞開三省、樞密院,直接命令宋軍出戰(zhàn)。于是史浩堅辭相位,退居德壽宮的高宗對孝宗說“毋信張浚虛名,將來必誤大計,他專把國家名器財物做人情耳”。

         

        張浚遣宋軍分別自濠州(今安徽鳳陽)、盱眙(今屬江蘇)渡淮北伐,連克靈璧、虹縣、宿州等地。孝宗為此一度非常興奮,下詔親征。金朝派精兵進攻宿州,宋軍李顯忠率部主動出擊,與金軍展開激烈戰(zhàn)斗,雙方傷亡萬人以上,勝負相當。但邵宏淵恥居李顯忠之下,未出兵救援,反而散布流言動搖軍心。李顯忠獨力難支,率師后退,宋軍很快崩潰。金軍無力追擊,宋軍退守淮河一線。宿州舊稱“符離”,符離兵敗后,孝宗起用湯思退重新議和,北伐雄心大受挫敗。但金朝對議和的開價太高,孝宗無法接受,隆興二年(1164)三月再命張浚全力備戰(zhàn),遭到湯思退為首的主和派強烈反對。四月張浚被召回朝廷,江淮都督府被罷廢,不久孝宗罷去張浚相位。張浚在回長沙途中還說“上如欲復(fù)用浚,當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辭”,但八月行至余干時病逝,留下遺言說無顏歸葬故土,“吾嘗相國,不能恢復(fù)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其子張栻等“不敢違公志,扶護還潭州”。張浚剛?cè)ナ?,金軍便于十月再次南下,主和派主動撤防,?dǎo)致楚州、濠州、滁州相繼失守。十一月,張浚安葬于“衡山縣南岳之陰豐林鄉(xiāng)龍?zhí)林?,十二月宋金重新達成協(xié)議,史稱“隆興和議”。

         

        衡山縣豐林鄉(xiāng)龍?zhí)林驮诮裉鞂庎l(xiāng)縣官山鄉(xiāng)官山村羅帶山,張浚墓的東側(cè)是其子張栻之墓?,F(xiàn)存張浚、張栻墓為1981年按清代形制修復(fù),原墓重修于順治八年(1651),1959年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被毀。2013年張氏父子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帶山下原有墓祠,1967年被毀后,2017年又重建包括父子兩座祠堂的南軒書院。

         

         

         

        張浚墓

         

        (二)張栻墓

         

        張浚是重要的道學(xué)家,《宋元學(xué)案》稱“魏國張公嘗從譙天授(定)游”,就是說張浚是程頤的再傳弟子。孝宗繼位后第一時間召見張浚,張浚就對孝宗說了一番“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業(yè)自持,使清明在躬,則賞罰舉指,無有不當,人心自歸,敵仇自服”的大道理。孝宗感興趣的是恢復(fù)中原而不是道學(xué),符離之敗也證明“內(nèi)圣”開不出“外王”。所以隆興和議之后,張浚的兒子張栻,就連帶道學(xué)一起,遭到了孝宗的嫌棄。

         

        隆興北伐時,張浚在前線,孝宗終究沒有親征,張栻就以“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之職扮演起張浚與孝宗聯(lián)絡(luò)人的角色。張浚經(jīng)常讓張栻單獨進宮向孝宗面陳機宜,孝宗則以手札或口信的方式向張浚傳遞信息。這段時間張栻經(jīng)常見到孝宗,張栻也跟孝宗大談天理抗金的理論,大力推薦道學(xué)家入朝:

         

        陛下上念宗社之仇恥,下閔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謂此心之發(fā),即天理之所存也。誠愿益加省察而稽古親賢以自輔焉,無使其或少息也,則不惟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矣。(《宋史張栻傳》)

         

        當時孝宗正想依靠張浚北伐,因此與張栻處得十分融洽,出現(xiàn)了孝宗“召南軒(張栻),上在一幄中,外無一人,說話甚款”的親切情形。

         

        張栻入宮,還曾見過高宗。高宗問候張浚,張栻則上奏邊事不可和之意。高宗對張栻很客氣,不過在張栻告辭時說了一句“不如和好”。高宗、孝宗父子在和戰(zhàn)問題上的分歧顯而易見,張浚、張栻父子的道學(xué)及主戰(zhàn)立場卻相當堅定。

         

        隆興北伐的失敗不但讓主戰(zhàn)派失勢,甚至證明了高宗“張浚虛名,將來必誤大計”的預(yù)判。雖然孝宗不甘于議和,但他似乎抱定了道學(xué)家對于恢復(fù)中原毫無能力的觀念。隆興議和之前張栻再次以“正心誠意”的說辭上書反對議和:

         

        吾與虜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向來朝廷雖亦嘗興縞素之師,然玉帛之使未嘗不行乎其間,是以講和之念未忘于胸中,而至誠惻怛之心無以感格乎天人之際。此所以事屢敗而功不成也。今雖重為群邪所誤,以蹙國而召寇,然亦安知非天欲以是開圣心哉?謂宜深察此理,使吾胸中了然,無纖芥之惑,然后明詔中外,公行賞罰,以快軍民之憤,則人心悅,士氣充,而虜不難卻矣。繼今以往,益堅此志,誓不言和,專務(wù)自強,雖折不撓,使此心純一,貫徹上下,則遲以歲月,亦何功之不成哉!(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

         

        這時的張栻早已不再扮演聯(lián)絡(luò)人的角色,他的奏議“疏入不報”沒有任何回音。此后孝宗把恢復(fù)的希望寄托于指揮采石之戰(zhàn)但不是道學(xué)家的虞允文,而張栻?qū)⒏嗟木ν度氲降缹W(xué)的學(xué)術(shù)活動中,孝宗與張栻在北伐前的“君臣之契”這時已經(jīng)漸行漸遠。

         

        乾道六年(1170),張栻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quán)起居郎,后又兼侍講除左司員外郎,在不到一年內(nèi)被孝宗召對六、七次。這時張栻所言多是道學(xué)說辭,讓孝宗相當不快,還因為反對張說出任宰輔而得罪孝宗與虞允文,甚至以蔡京之流類比虞允文,“宦官執(zhí)政,自京、黼始,近習(xí)執(zhí)政,自相公始”,張栻早已不是隆興年間孝宗的那個寵臣了。

         

        乾道七年(1171)張栻短暫出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后歸長沙故居。第二年劉珙復(fù)知潭州,再修岳麓書院,請張栻主持教事。淳熙元年(1174)張栻出知靜江府(今廣西桂林),頗有政績。淳熙五年(1178)改知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淳熙六年(1179)病卒于江陵府舍,終年48歲,由其弟張杓護喪歸葬于其父張浚墓側(cè),朱熹又應(yīng)張杓之請為張栻撰寫了神道碑。

         

         

        (三)岳麓書院

         

        張栻為父服喪時,湖南發(fā)生了李金領(lǐng)導(dǎo)的起義,連破郴州、桂陽兩城。宋廷派劉珙前來鎮(zhèn)壓,劉珙的父親劉子羽是張浚的部將,這次張栻又輔佐劉珙鎮(zhèn)壓了起義。然后劉珙就重修了岳麓書院,張栻為此撰《潭州重修岳麓書院記》,劉珙則請張栻主講岳麓書院。張栻原來在衡山從胡宏學(xué)習(xí),由胡宏、張栻開創(chuàng)的湖湘學(xué)派的重心也就此從衡山轉(zhuǎn)移到了長沙。

         

        劉珙的父親劉子羽不但是張浚的部將,還是朱熹的義父。劉珙在重修岳麓書院的同時,還邀請朱熹前來講學(xué)。雖然朱熹因“勸止者多”及天氣炎熱等諸多不便沒有成行,但朱熹的著作開始在長沙出版,他與張栻的通信也變得十分頻繁。乾道三年(1167)劉珙被召入朝,繼任的知潭州張孝祥繼續(xù)極力促成朱熹至長沙,最終促成了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朱張會講”。

         

        朱張會講已是朱熹與張栻的第三次見面。兩人最早是隆興元年(1163)在臨安相識,當時張浚北伐已經(jīng)失敗,主和派卷土重來,朱熹為堅定孝宗抗金決定,決定入朝進諫。朱熹當時見到的張栻還是孝宗的寵臣,兩人討論的也多是朝局與用兵之道,朱熹還希望張栻多推薦道學(xué)家入朝。不久張浚去世,張栻扶柩歸葬,朱熹又千里哭祭,這一次兩人開始熱烈地討論學(xué)術(shù)問題,朱熹還感嘆張栻“其名質(zhì)甚敏,學(xué)問甚正,若充養(yǎng)不置,何可置也”(朱熹《答羅參議》)。

         

        乾道三年(1167)八月初一,朱熹與弟子林用中從福建崇安啟程,于九月初八日抵達長沙,與張栻等湖湘學(xué)者開始長達一個多月的會講與交流。十月九日、十三日,朱熹、張栻、張孝祥同游岳麓山之赫曦臺、城內(nèi)定王臺,十一月六日朱熹與林用中往游南岳衡山,張栻陪同前往。十一月二十至二十二日,朱熹與張栻辯論《中庸》之義,三日夜而不能合。二十三日朱熹與張栻各返歸程?!爸鞆垥v”在更加著名的“鵝湖之會”之前八年,首創(chuàng)宋學(xué)“會講”之風(fēng),湖湘學(xué)派也由此形成全國性影響力,岳麓書院也因此名動天下。其實朱熹在長沙與張栻盤桓月余,主要是在城南書院即張栻的住所。湘湖學(xué)派興起之后,天下學(xué)子“以不卒業(yè)湖湘為恨”,“一時從游之士、請業(yè)問難者至千余人”,蜂擁而至岳麓書院求學(xué)問道。

         

        岳麓書院可以追溯的確切時間是知潭州朱洞修建于開寶九年(976),實際創(chuàng)辦時間可能更早。北宋時經(jīng)咸平、大中祥符年間多次擴建,學(xué)員已多達數(shù)百人。兩宋之際岳麓書院一度沉寂,但在劉珙重建、張栻主教、朱張會講后終于成為流傳至今的千年學(xué)府。宋元戰(zhàn)爭中,岳麓諸生乘城共守潭州,書院雖遭兵燹,入元后重新振興。宋元時期岳麓書院始終保持私學(xué)性質(zhì),明朝抑制書院,明前期岳麓書院一度沉寂,但正德以來再次復(fù)興。清朝統(tǒng)治者對書院極加褒獎,乾隆特賜岳麓書院“道南正脈”匾額,岳麓書院走上了官學(xué)化與大發(fā)展的時期,號稱“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近代以來岳麓書院與時俱進,一度成為湖南維新志士的活動基地。1903年岳麓書院改制為高等學(xué)府,最終發(fā)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xué)。今天的岳麓書院仍是湖南大學(xué)的重要組成以及長沙市的著名景點,不過宋代的文物已經(jīng)難覓蹤影。

         

         

         

        岳麓書院朱張會講塑像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