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讀書風氣何以盛行
作者:王善軍(西北大學宋遼金史研究院暨歷史學院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原副會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十五日丙申
耶穌2022年10月10日
宋代讀書風氣十分盛行,從帝王“日閱三卷”(《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庚辰,中華書局校點本,第559頁,以下簡稱《長編》)到鄉(xiāng)童“朝誦暮弦”,(《嘉靖延平府志》卷一《風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整個社會表現(xiàn)出濃郁的讀書氣氛。時人甚至說:“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劉清之:《戒子通錄》卷六家頤《教子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3冊,第74頁)這樣的讀書風氣,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宋代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風氣,一方面是由特定社會條件所促成,另一方面也是人為努力的結(jié)果。
上行下效帶動讀書
宋初最高統(tǒng)治者積極倡導讀書,為一代風氣的形成開了一個好頭。趙匡胤兄弟雖生逢亂世,出身武職,但喜愛讀書,并能認識到讀書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戎馬倥傯之時,也從未忘記收集圖書和讀書。史稱宋太祖“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聞人間有奇書,不吝千金購之”,(《長編》卷七乾德四年五月甲戌,第171頁)想必不誤。宋太宗則充分認識到了圖書在治亂教化中的作用,他說:“夫教化之本,治亂之原,茍非書籍,何以取法?”(《宋會要輯稿》崇儒四之一六,中華書局影印本)像乃兄一樣,他也手不釋卷,曾將1000卷的百科全書《太平御覽》,一年讀遍。宋太祖、宋太宗在以身作則的同時,也勸導臣僚多讀書。史載趙普“少習吏事,寡學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門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宋史》卷二五六《趙普傳》,中華書局校點本,第8940頁)宋太祖不但勸導文臣讀書,即使對于那些昂昂武將,他也想“盡令讀書”,(《長編》卷三建隆三年二月壬寅,第62頁)以提高他們的素質(zhì)。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導向,無疑刺激了人們的讀書熱情。
為了使人們有書可讀,宋太祖、宋太宗還十分重視書籍建設事業(yè),包括收藏、整理、編纂和刊印等方面。宋朝建國之時,國家藏書僅有一萬余卷。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已增加到八萬余卷。在收藏一定數(shù)量圖書的基礎上,宋初統(tǒng)治者又組織大量文臣儒士對傳世之書進行校勘,以提高圖書質(zhì)量,使之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凡是經(jīng)過??钡膱D書,均立即得到刻版頒行。同時,宋初統(tǒng)治者也積極鼓勵文化創(chuàng)作,并組織人力、物力完成一些大部頭圖書的編纂。宋初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頹靡近百年后名篇巨帙不斷涌現(xiàn)的一個高峰時期。宋初統(tǒng)治者的種種努力,有力地帶動了社會上的讀書風氣。
科技進步促進讀書
中國古代有舉世聞名的四大發(fā)明,其中印刷術(shù)、造紙術(shù)與讀書活動密切相關(guān)。宋代印刷術(shù)、造紙術(shù)的發(fā)展和不斷改進,尤其是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為讀書風氣的興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zhì)條件。宋初印書尚是雕版印刷,由于技術(shù)和各項投入的限制,民間的印刷書籍還不普遍,手工抄寫仍然是書籍翻制的重要方式。洪邁說:“國初承五代離亂之后,所在書籍印板至少?!保ā度蔟S隨筆》五筆卷七《國初文籍》,中華書局校點本,第908頁)對于普通人家來說,宋初得到書籍并不容易,這必然制約讀書風氣的發(fā)展。至北宋中期以后,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shù)逐漸得到推廣,而造紙技術(shù)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無論是其質(zhì)量還是生產(chǎn)數(shù)量都上了一個新臺階,這就使圖書的大量翻制成為可能。因此,各種書籍越來越容易獲得。景德二年(1005),國子祭酒邢昺曾對真宗說:“臣少時業(yè)儒,觀學徒能具經(jīng)疏者百無一二,蓋傳寫不給。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保ā堕L編》卷六○景德二年五月戊辰,第1333頁)熙寧九年(1076),蘇軾也說:“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zhuǎn)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蘇軾文集》卷一一《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華書局校點本,第359頁)
宋代著名的官宦世家真定韓氏的發(fā)展情況,也可從一個側(cè)面說明這種進步。在韓氏家族起家人物韓億讀書時,得到書籍和紙張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韓億“學書無紙,莊門前有大石,就上學字,至晚洗去”。“時世間印板書絕少,多是手寫文字”。好不容易借到,要立即手自抄錄。而發(fā)展至其第二代韓絳等人、第三代韓宗道等人讀書時,“印書足備”。(張镃:《仕學規(guī)范》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75冊,第20頁。有些論著將“韓億”誤為“韓琦”,應予更正)各種圖書已舉手可得。除了韓氏家族自家經(jīng)濟地位的變化因素以外,主要原因就是技術(shù)條件的改善。顯然,技術(shù)條件的巨大改善使更多社會成員加入讀書行列,促進了讀書風氣的興盛。
科舉選官刺激讀書
宋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社會讀書風氣是一種有力刺激??婆e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隋唐至明清時期以文化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一種手段。它在隋唐時期尚不廣泛,而明清又由于走入八股泥坑,不能以才取人。只有宋代是歷史上科舉取士的黃金時期。而且,宋代科舉取士的范圍空前擴大,大門幾乎面對社會各個階層敞開。宋人曾說:“今天子三年一選士,雖山野貧賤之家,子弟茍有文學,必賜科名?!保ā都味ǔ喑侵尽肪砣摺断删恿铌惷軐W襄勸學文》,宋元方志叢刊本)宋代科舉考試實行糊名法、謄錄法、鎖院法等一系列防范作弊的措施,“比于前世,最號至公”。(《歐陽修全集》卷一一三《論逐路取人劄子》,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716頁)
科舉制度的發(fā)展使得讀書求學、登科入仕已經(jīng)成了社會成員提高地位、改變命運的主要手段,因而極大地刺激了人們讀書求學的熱情,以至于出現(xiàn)了“家樂教子”(《嘉靖延平府志》卷一《風俗》)、“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容齋隨筆》四筆卷五《饒州風俗》,第683頁)的社會現(xiàn)象。
教育昌盛保障讀書
宋代各類學校教育的發(fā)達是讀書風氣興盛的有力保障。宋王朝建立之時,教育十分蕭條,僅有的國子監(jiān)并無教學活動。宋太祖即位之初,“即詔有司增葺祠宇”,而且“車駕一再臨幸焉”,國子監(jiān)“始聚生徒講書”(《長編》卷三建隆三年六月辛卯,第68頁),開始了教學活動。對于民間原有的各類學校,宋初統(tǒng)治者也加以支持和鼓勵。如南昌胡氏宗族所辦的華林書齋,宋太宗就曾賜以“御書”,加以鼓勵。(王禹偁:《小畜集》卷一九《諸朝賢寄題洪州義門胡氏華林書齋序》,四部叢刊本)
在宋代統(tǒng)治者注重教育的基礎上,北宋有三次大規(guī)模的興學運動,即宋仁宗時期范仲淹發(fā)起的“慶歷興學”、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fā)起的“熙寧、元豐興學”和宋徽宗時期蔡京發(fā)起的“崇寧興學”,因而宋代官辦教育十分發(fā)達。同時,由社會賢達所開辦的書院以及由宗族組織所開辦的族塾義學,也堪稱昌盛。即使是偏僻的小村莊,也往往設有“冬學”??梢?,宋代的學校相當普遍。在“建學獨先于天下”的延平府,甚至達到了“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嘉靖延平府志》卷一《風俗》)的程度。如此發(fā)達的學校教育,自然成為宋代讀書風氣長盛不衰的有力保障。
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保ā督鹈黟^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頁)宋代社會環(huán)境促成了讀書風氣的興盛,而讀書風氣的興盛又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梢?,趙宋之世文化成就之取得,誠非偶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遼宋西夏金元族譜文獻整理與研究”(19ZDA200)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徐大明】早秦尊王天下的精神與傳承
【下一篇】【楊福忠】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