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唐文治、顧實著《中庸講疏兩種》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2-10-27 23:31:36
        標簽:《中庸講疏兩種》

        唐文治、顧實著《中庸講疏兩種》出版暨前言

         

         

         

        書名:《中庸講疏兩種》

        作者:唐文治、顧實撰;李爲學整理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2019年2月

         

        【內(nèi)容簡介】

         

        《中庸講疏兩種》為唐文治的《中庸大義》和顧實的《中庸鄭注講疏》,附錄收入唐文治《茹經(jīng)堂文集》中關(guān)于《中庸》的四篇短文,這樣,二人關(guān)于《中庸》的著作就基本收錄進來了。由于唐、顧二人在近代學術(shù)和事功方面都頗有影響,故本書對研究唐、顧二人的思想、學術(shù),以及《中庸》乃至儒家學說的研究和接受史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整理者簡介】

         

        李為學,山東鄒平人,蘭州大學哲學本科、碩士,復(fù)旦大學哲學博士,曾長期任教于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現(xiàn)任職于四川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人文學院。出版有專著《自我吞噬的視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古籍整理著作《中庸講疏兩種》(中華書局)、《老學八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同時負責主編《陳柱集》《老子歷代注疏》等。

         

        【目錄】

         

        整理前言

        中庸大義

        中庸鄭注講疏

        附錄:中庸篇大義

        中庸天命章五辨

        宗子思子法

        宗子思子法述錄

        主要參考書目

         

        【整理前言】

         

        編者近年來因致力于編輯整理民國時期學者陳柱的遺著,逐步接觸并了解到了無錫國學專修學校這一民國時期的學術(shù)團體,并且意識到這一學術(shù)團體的治學傳統(tǒng)與學術(shù)成果都值得我們注意。無錫國專由唐文治先生在1920年創(chuàng)建,辦學宗旨立爲“正人心,救民命”。據(jù)無錫國專畢業(yè)生馮其庸先生回憶,國專的辦學特點主要有二:一、主要繼承了傳統(tǒng)書院制的方式;二、教學以原典爲主,不用概論或者選本,強調(diào)吟誦。無錫國專能夠培養(yǎng)出一大批文史人才與它的宗旨和教學方式都有關(guān)系,我們現(xiàn)在重新研究無錫國專這段歷史及其學術(shù)成果,對于我們思考如何推進當前的中國古典教育具有巨大的意義。特別是在各大高校言必稱“國際化”的情況下,研究傳統(tǒng)治學特點以及書院制的組織方式,仍然是艱難推進中國思想道路的必由之路。

         

        無錫國專教育成功的另一原因就是主持者唐文治的學術(shù)思想格局。他“常欲造就領(lǐng)袖人才”,認爲“辦天下之大事者,立天下之大節(jié)者也”(蘇軾語)。造就能夠任天下之重的人才,是唐文治教育的首要目標。這個目標最爲集中體現(xiàn)在他對于儒家根本經(jīng)典的解釋之中。本書編輯的即爲無錫國專時期唐文治與顧實的《中庸》講疏。另一國專學人陳柱也有《中庸注參》《中庸通義》行世,但因已收入《陳柱集》此編故不收入。

         

        唐文治,生于1865年,卒于1954年,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jīng)。年少時從理學家王祖畬治學,二十一歲入江陰南菁書院,師從黃以周、王先謙,一生治學、事功皆有功業(yè)。著作除了收入本集的《中庸大義》外,還有《十三經(jīng)提綱》《茹經(jīng)堂文集》《性理學大義》《孟子大義》《大學大義》《尚書大義》等行世。唐文治認爲《大學》《中庸》兩書互爲表里,爲曾子、子思一脈相傳之學,“二書不獨爲道德之指歸,且皆爲政治之要領(lǐng)也”。他主張讀二書當“事事返諸實踐,不可徒托空言。倘侈談鳶飛魚躍之靈機、德性問學之宗派,甚至縋幽絕險,好大喜功,不誠不明,乃生心而害政,則《中庸》之罪人也。”(《十三經(jīng)提綱·中庸》)可見,以他的治學路數(shù)絕不認爲空談性理爲正宗,這個傳統(tǒng)跟他的老師黃以周有共同之處。黃以周以禮學見長,并重漢宋,而落腳在實學上。唐文治對于儒家經(jīng)典的解讀也往往有這個特點,特別是對于《中庸》的解讀上,他認爲徹上、徹下必須同時強調(diào),不能只強調(diào)一點忽略另外一點。這個特點使得唐文治的《中庸》解讀具有不失古人大體的特點,同時也生動活潑,在他的讀法里《中庸》絕不是已經(jīng)失去生命力的經(jīng)典。唐注以朱熹的章句爲主,但是也不迷信朱子,同時參考了黃以周以及孫奇峰、李顒、陸世儀等人的注,解讀的路子不偏離他經(jīng)世致用的關(guān)切?!吨杏勾罅x》按照《茹經(jīng)先生自訂年譜》記載應(yīng)作于丁巳年(1917年)唐文治五十三歲之時,我們整理的底本是民國十三年(1924)吳江施肇曾醒園刻《十三經(jīng)讀本》本。我們依照這個底本做了標點整理,并在文末附上《茹經(jīng)堂文集》中關(guān)于《中庸》的四篇短文,這樣唐文治關(guān)于《中庸》的文章就基本收錄進來了。

         

        顧實,生于1878年,卒于1956年,字惕生,江蘇武進人。曾任教于東南大學、無錫國專,主要著作有《莊子天下篇講疏》《論語講疏》《大學鄭注講疏》《漢書藝文志講疏》《穆天子傳西征講疏》《楊朱哲學》《中國文字學》等。顧實的《中庸鄭注講疏》與唐文治不同,主要依照漢人鄭玄注,分章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爲十六章,每章之前各加章名。顧實宗主漢學的立場非常鮮明,在講疏中對于朱熹的注有不少否定之處。與唐文治一樣,顧實強調(diào)《中庸》與《易》的聯(lián)系。這一問題也是清儒長期討論的問題,從惠棟到魏源都有專文論及。但是,顧實更加強調(diào)的是《中庸》由隱至顯的徹下之路,“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此實形上、形下之關(guān)鍵,亦即徹上、徹下之工夫”。顧實強調(diào)這一說法根源自司馬遷:“《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本顯以之隱?!币簿褪恰吨杏埂放c《大學》不同,乃主要爲徹下之學。顧實另一個特點是以“中”“庸”二字來自于《周禮·大司樂》中的“中和、祗庸、孝友”,認爲中庸實際上是“樂德”。顧實的解釋除了強調(diào)形而上的隱微部分,更加強調(diào)“教”的部分,而這一部分就是唐文治也未曾忽視的“人道即政治”的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顧實的解讀方法讓我們更覺得他接近于荀子之學或者齊學的路子。這一點與唐文治不盡相同。顧實的《中庸鄭注講疏》本子有兩個:其一是登載于1935年《國專月刊》第二卷一到三號的本子;其二是題爲“至誠山人叢書”之《中庸鄭注講疏》的本子,這個本子出版方爲中央政治學校,1937年出版。兩個本子文字略有出入,我們以較爲晚出的本子爲主。值得說明的是,顧實的本子無論分章還是標點,都主要由他自己裁定。有一些標點也不同于通行本,我們在校點的時候,除了將民國時期的標點符號改爲現(xiàn)代通行的標點,對于顧實的斷句盡量依照他的理解做了保留。

         

        《中庸》是儒家的根本經(jīng)典,如何解讀,關(guān)涉重大。說的嚴重一點,塑造何等的士風是直接由對經(jīng)典的不同解讀造成的。之所以將唐文治與顧實的講疏放在一起,首先即在于兩位先生不失大體的治學眼光。這一點在專業(yè)化的今天并不容易做到。當然兩位注者因爲時代的局限,對于西學的了解不如今天,造成了面對自然科學的時候比較扭捏的態(tài)度,也不能過分苛求。中西之變尚未完成,即便我們今天想看清也未必容易。

         

        最后,因爲整理者功力淺薄,不免有錯漏之處,希望讀者不吝賜教,使得整理工作能夠不斷改進。

         

        整理者

        二零一八年四月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