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華儒學講壇:從“絕地天通”看天人關系
來源:“水木哲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月十六日丙寅
耶穌2022年11月9日
儒學講壇
2022年10月27日晚7點,清華儒學講壇第一講如期開講。本次講座非常榮幸邀請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吳飛老師擔任主講嘉賓,清華大學圣凱、陳壁生、高海波、趙金剛、袁艾等五位老師擔任與談嘉賓,由唐文明老師主持。
本次講座主題為《從“絕地天通”看天人關系》,吳飛老師分別論述了“絕地天通”的宗教涵義和歷法涵義,認為應當將這兩種涵義結合起來。由此,“絕地天通”與“觀象授時”“辨方正位”“神道設教”等說法一起,構成了早期中國關于天人關系的獨特理解。
首先,吳飛老師指出,作為中國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重要概念,“絕地天通”其最早見于《尚書·呂刑》,更為詳細的解說則見于《國語·楚語》。此外《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長沙子彈庫帛書》中也有體現(xiàn)絕地天通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等節(jié)令時氣有關的描述。在現(xiàn)代研究史方面,最早對“絕地天通”作現(xiàn)代解釋的是徐旭生,他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將“絕地天通”視作形成巫覡階層宗教壟斷的宗教改革。這一說法基本上為后人所接受。其中李零認為絕地天通比天人合一更好地概括了中國的天人關系,而王小盾、劉宗迪等人的研究則認為絕地天通是由物候歷向天文歷法的轉(zhuǎn)變。
通過對比《國語》和《史記·歷書》中的相關文本,吳飛老師試圖說明“觀象授時”和“絕地天通”是一回事。尤其《史記》所謂“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可以看出是在講述歷法的起源。另外《尚書·堯典》中“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一段,則說明四方對應于四時,星象、方位、時間之間是相互配合的。
回到《國語》和《呂刑》的段落中,吳飛老師認為“絕地天通”的宗教解釋與歷法解釋可以相結合?!秶Z》中談到:“古者民神不雜”,只有民中“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的人才能“明神降之”,巫覡階層由此產(chǎn)生。吳飛老師分別介紹了“敬恭明神”的“?!币约啊靶穆逝f典”的“宗”。其中宗的職責更為根本,第一位就是明曉“四時之生”,從而掌管天地神明物類,“是謂五官”。五官分職的理想結果是“神降之嘉生”,因而四時有序,物產(chǎn)豐富,不僅為祭祀提供豐富的物品,也在神民之間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在這種意義上,吳飛老師認為“民神異業(yè)”與天人合一有所不同,但并非截然相反。這是品物之官確立后,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狀態(tài)。相反的狀態(tài)則是“民神雜糅,不可方物”。沒有祭司的壟斷,人皆可以和神溝通,人人有其時間計算方式。人對神缺乏“誠”因而無法做到敬恭明神,進而影響到歷法、收成乃至祭祀祈福等各個方面。人神關系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
《呂刑》中相關文本則刻畫了蚩尤作亂,作五刑以虐民,其后果是人民生活十分混亂?;实邸澳嗣乩瑁^地天通,罔有降格”。這一般被理解為中原民族在征服苗民后對其進行改造。《呂刑》進一步說明了在這個“絕地天通”總原則下的一系列具體措施:人間的各位領袖“明明棐?!?,使鰥寡都得到照顧;上帝為伯夷、禹、稷等三位重要領袖分派主要職責進行教化;教化成功的結果便是“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吳飛老師強調(diào),此處“穆穆在上”應指天,類似于《詩經(jīng)》所說“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而有別于傳統(tǒng)解釋中認為這是在說伯夷等領袖的德。由此說,如果這是發(fā)生在堯之時的事,那么“絕地天通”就是“觀象授時”。
吳飛老師認為,就絕地天通的概念而言,現(xiàn)代學者所說的宗教壟斷確實發(fā)生了,但宗教壟斷基本上每個大宗教都有。這里所強調(diào)的,是對歷法制度的壟斷,即國家統(tǒng)一頒布正朔。除“絕地天通”與“觀象授時”外,“辯方正位”與“神道設教”也是關于這一議題的重要概念?!吨芏Y》每篇開篇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jīng)野,設官分職”、《易傳·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都是著重于空間、時間、天之神道等角度。這當中時空定位與禮樂制度的開端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中國宗教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
對于李澤厚先生所說巫史傳統(tǒng),吳飛老師認為其中真正神圣的是自然之天,而自然之天的神圣性則體現(xiàn)在四方、四時等關于生命節(jié)律的觀念中。在吳飛老師看來,巫覡所做的就是通過統(tǒng)一的時間和空間制度,在天人之間確立有效的溝通。人為所確定的歷法并未改變自然時空,而是相比更為簡陋的物候歷統(tǒng)一了時空。因此說,絕地天通是通過時空的交流,以宗教壟斷的方式,確立了天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高海波老師首先肯定吳飛老師將對“絕對天通”的歷法解釋與宗教解釋結合起來的做法,認為這一做法能夠為我們的理解帶來深刻的啟發(fā)。與此同時,高老師提出兩個問題:其一是,對于“祝”、“宗”等官職是否還可能有其他理解?其二是,如何理解從“絕地天通”到孟子“盡心知性知天”這一神從外在性向內(nèi)在性轉(zhuǎn)化的過程?
陳壁生老師將本次報告視作吳飛老師此前一系列研究的延伸,認為其中的突破點在于對神道設教背后的自然基礎的探究。吳老師由“絕地天通”引出的“觀象授時”、“辯方正位”等時空概念,相當于是為禮樂秩序的奠基性工作提供一套嚴密的理論體系。同時陳老師指出,巫史傳統(tǒng)說這一較為現(xiàn)代的理解將會難以處理圣人和天子問題。另外,陳老師贊賞吳老師通過對《尚書》的解釋將后世諸多對“天”的理解進行綜合闡釋。他認為,天人關系最典型的分類是在歷代正史的志書中,如《天文志》、《律歷志》、《禮樂志》中各有一套天人關系。陳老師提出,自然之天或主宰之天等分類很難真正概括中國古代的天人關系,各種志書之間的天人關系如何統(tǒng)合,其中應有更大的理論空間。
圣凱老師從最近的閱讀經(jīng)驗出發(fā),關注到中西方宗教傳統(tǒng)的起點差別。以空間觀念為例,絕地天通、辯方正位是將起點確立于四周,而伊利亞德則是將起點確立為宇宙中心。圣凱老師認為設位的不同可能涉及到中西方宗教傳統(tǒng)的巨大差別,進而會影響我們對于宗教意義上的中華文明的開端的理解。
趙金剛老師的關切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大一統(tǒng)”,在那個時代是否能擁有一個絕對的時間觀念?二是觀象授時何以會以“絕地天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所謂“絕”的意味在哪里?以及當神的問題徹底被消解到自然之天時,神該如何理解?
袁艾老師表示吳飛老師關于絕地天通全新的建構,不論在材料的挖掘或是思考的方法上都非常值得學習。經(jīng)過吳老師的闡釋,袁老師傾向于將《國語》中“其智能上下比義”一句理解為“將上之義與下之義比類”,更側重模仿和親近的意思。袁老師以《日書》和《論衡》為例,說明不論是在民間文化或是精英階層中都有大量對于擇日和方位的討論,由此提出作為宗教改革的絕地天通的范圍涉及有多廣這一問題。
唐文明老師在評論吳飛老師的精彩報告時指出,如何把握“敬鬼神而遠之”中的“敬”與“遠”之間的分寸,需要我們有更好的分寸感;“絕地天通”既然主要是羲和之官的職能,就不能和顓頊或堯相比,也就是說,要全面理解天人關系,圣王才是重點所在;將絕地天通理解為多神教的秩序化過程比較恰當,在這個意義上,歷法和數(shù)學就是神的秩序化的理性工具。
吳飛老師對諸位老師和同學的提問一一作了詳盡而細致的回答,本次講座在一片掌聲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下一篇】【趙燕姣】解 “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