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明清江南儒學的演進及其近代轉型 ——2022江南儒學研討會成功舉辦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2-11-17 18:32:54
        標簽:江南儒學研討會

        明清江南儒學的演進及其近代轉型

        ——2022江南儒學研討會成功舉辦

        來源:“江南儒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月廿三日癸酉

                  耶穌2022年11月16日

         

         

         

         

        2022年11月12至13日,“明清江南儒學的演進及其近代轉型——2022江南儒學研討會”于上海舉行,這是自2019年以來連續(xù)第四屆成功舉辦江南儒學研討會。本屆研討會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和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主辦,青浦·復旦江南文化研究院和上海市儒學研究會協(xié)辦。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形式進行,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二十余所全國高校與研究所的五十余位學者匯聚一堂,展開熱烈討論。

         

         

         

        11月12日上午,會議開幕式由同濟大學劉昊博士主持,復旦大學何俊教授與同濟大學陳暢教授先后致辭。何俊教授回顧了江南儒學過往的研究狀況與成果,認為本次會議以明清江南儒學及其近代轉型為主題,對于推進江南儒學研究意義重大。陳暢教授強調了江南儒學研究的使命,期待江南儒學研究以及各位與會學者都可以取得豐碩的收獲。本次會議分七場進行討論,與會學者緊扣江南儒學的主題,對江南儒學的各方面問題進行廣泛而多元的討論。

         

        明清時期的江南儒學奠基于兩宋時期,這一時期以兩宋之際的朱子學與心學為重點,張九成與楊簡得到了與會學者的關注。孫逸超和邵海根分別從思想史、政治史結合,傳統(tǒng)宋明理學心性、義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張九成在浙西道學群體的地位以及張氏思想中理本與心本的關系。姚鶯歌與唐青州則聚焦于楊簡的經(jīng)典詮釋個案。焦德明、畢夢曦、申緒璐關注到了朱熹對二程語錄的判斷與詮釋、楊時毗陵講學,以及結構主義視野下的朱子學理氣論新研究。

         

        陽明學與明清之際的東林學派一直是明清江南儒學研究的焦點,尤以義理、哲學分析研究為突出。在陽明學領域,葉樂揚、孔維鑫、魏鶴立集中探討了陽明學中的知、志、格物等相關問題。高瑞杰從普遍和殊異的角度切入討論了朱子與王陽明在經(jīng)典詮釋中的差異。陳焱分析了王陽明的近禪問題,陳偉良以陽明弟子蔡汝楠為個案,討論了其“收攝凝聚”的功夫系統(tǒng)。東林學派是江南儒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李健蕓從高攀龍的異學批判出發(fā)主張高氏可以歸于兼采朱王與歸本朱子的思想立場,高海波重點討論了高攀龍的格物說。王碩和張亦辰以管志道與顧憲成、許孚遠的思想辯論為中心,探討了管志道的思想。毛朝暉討論了劉宗周慎獨哲學對《大學》《中庸》的綜合,秦晉楠對焦竑“三教合一”思想提出了新的思考。

         

        明清之際,清初江南儒學的嬗變伴隨明清之際的思想轉型而發(fā)生,其中既有朱子學,也有漢宋之爭的興起,亦有經(jīng)史之學的展開。吳旺海以胡渭、毛奇齡《大學》改本論學隱曲為中心分析了清代前期《大學》詮釋分化及漢宋學術溝通的情形,韓雪關注了《孟子師說》中黃宗羲的學術轉向,蘇杭結合《相宗絡索》進一步詮釋了船山的“正心說”,孟少杰分析了清初朱子學的重要學者朱澤澐的“透體”之學,申祖勝則以《性善圖說》為中心解讀陸世儀的“性善只在氣質”說及其在理學史上的意義。此外,本次論壇也不乏整體性的考察,王璐則從整體考察了晚明清初儒家靜坐工夫的發(fā)展脈絡。韓書安重點關注“鳶飛魚躍”中理學隱喻的誕生。

         

        江南儒學的研究在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后也延伸至更為多元的領域,例如儒醫(yī)、兵學以及東亞。張申論述了明季江南兵學道德儒家化與清代的官學批評,金曉剛和徐曉聰重點關注了兩個儒醫(yī)的個案——周原己與祝石,展現(xiàn)了其生活世界和交游網(wǎng)絡。柳旻定以《論語論仁論》詮釋了東亞觀點下的阮元及其仁學。清代江南的儒學文獻、書籍流動也進入了本次研討會的論域,劉昊和蔡紀風分別以《三魚堂日記》和《明夷待訪錄》為個案,分析了其在清代江南的傳抄、閱讀和接受情況,趙成杰考察了青浦人王昶的在清代中期的藏書事跡。清代學風轉移與重要學者,也是本次會議的熱點之一,黃湛、朗嘉晨、王安琪分別就清代的學風轉移,戴震的四德工夫論,戴震的交游及其與考據(jù)學者的關系等方面深入討論了清代早期與中期的江南學術。

         

        近代江南儒學的轉型也是到本次會議的重要主題之一。趙金剛討論了唐文治的歐美游記與新學關聯(lián),卞楷文以劉熙載《持志塾言》為中心,探究了理學實功并兼論了咸豐同治年間士人的經(jīng)世觀,方華康以近代政要韓國鈞為線索,論述了近代江南士紳的經(jīng)世觀及其實踐,孫欽香圍繞近代實業(yè)家張謇、榮德生,進一步探討了“實業(yè)儒學”的可能性及其意義。

         

        閉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孫逸超博士主持,劉昊老師與何俊教授分別對會議作閉幕致辭并作簡短總結。劉昊代表本次會議組織者回顧了本次會議的各項研究主題,并分享了自己對江南概念和江南儒學的理解。何俊教授指出本次會議研究在主題、材料和方法上富有新意,并對本次會議研究對江南概念的緊密契合表示肯定,最后對未來江南儒學研究的展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本次會議重點關注并生動展現(xiàn)了明清時期江南儒學的發(fā)展演變,深入探討了目前的研究狀況、方法與問題,以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豐富了江南儒學的學術研究。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