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秋輔仁讀書會《論語》總章五七、五八
主講:王才文
評議:謝鵬飛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月廿三日癸酉
耶穌2022年11月16日
編者按
總章五七、五八由王才文主講,謝鵬飛評議。札記分為“字義”、“解釋”、“問題或解釋”三部分,運用《朱子語類》、《論語或問》、《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讀詮》,探討字義、文意,分辨清晰。
·八佾第三·
篇三章一七·總章五七
【經(jīng)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o:p>
【朱注】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去,起呂反。告,古篤反。餼,許氣反。〇告朔之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于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餼,生牲也。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有司猶供此羊,故子貢欲去之。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愛,猶惜也。子貢蓋惜其無實而妄費。然禮雖廢,羊存,猶得以識之而可復(fù)焉。若并去其羊,則此禮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〇楊氏曰:“告朔,諸侯所以稟命于君親,禮之大者。魯不視朔矣,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實因可舉。此夫子所以惜之也?!?o:p>
【字義】告朔:《新解》解告朔有兩說:第一個意思,與《集注》所載同:周禮,天子于每歲季冬,頒發(fā)來歲每月之朔日,偏告于諸候,諸侯受而藏之于其始祖之廟。每月朔(舊歷初一),諸候于廟而頒之于國人,稱告朔。
又一個意思:周天子于歲終以來歲十二月之朔布告天下諸侯,諸侯以餼羊款待告朔之使者。告朔。上告下也。告讀如字。這一個意思在《論語正義》中也有記載,并以“此說最確”來標(biāo)注:“天子之于諸侯,有行禮,有告事。行禮于諸侯,若類問、賀慶、脤膰、赗禬之屬,大使卿,小使大夫。告事于諸侯,若家宰布治,司徒布教,司馬布政,司寇布刑之屬,皆常事也。以其為歲終之常事,又所至非一國,故不使卿大夫,而使徽者,行之以傳遞,達(dá)之以旌節(jié),然后能周且速焉。諸侯以其命數(shù)禮之,或以少牢,或以特羊而已?!辈⑶?,后面還點明了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即“幽王以后,不告朔于諸侯,而魯之有司循例供羊,至于定、哀之間猶秩之。”
而總而言之,都是在上的周天子對在下諸侯的一種禮。而這種禮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禮儀。
其他問題:(以下內(nèi)容皆出自劉寶楠《論語正義》)季秋還是季冬;
不告朔:二傳意以天子閏月本不告朔,左氏以閏月不告朔為非禮,劉寶楠認(rèn)為左氏義長。蓋不告,則諸侯或不知有閏也。
視朔:諸侯視天子所頒者而行之,謂之視朔。而天子亦聽朔?!抖Y記·玉藻》有記載:“天子玄端而朝日東門之外,聽朔于南門之外,諸侯皮弁聽朔于太廟”。鄭注以南門焉明堂。天子稱天而治,亦有聽朔之禮,與諸侯同,特天子聽朔于明堂,諸侯則于廟耳。
餼羊:餼羊是告朔之禮中會用到的羊。因為其殺而不烹,故曰餼?!都ⅰ匪^生也。
《新解》當(dāng)中還補充到:凡牲,系養(yǎng)曰牢,烹而熟之曰饗,殺而未烹曰餼。依下說,餼謂饋客。
而劉寶楠《論語正義》更點明:.天子所以為政于天下,而非諸侯所以復(fù)于先君也。餼之為言乞也,謂乞與也。凡供給水客或以牲牢,或以禾米,生致之皆曰餼?!墩f文》:氣,饋客芻米也。從米,氣聲。
這里將餼以乞言之,表明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guān)系,即一種以禮贈可以表現(xiàn)得上對下的關(guān)系。
【解釋】根據(jù)上面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幽王之后,告朔之禮實際上便廢止了。因為魯國秉承周禮,有歷官,故“循例供羊”。這便是禮雖廢,而餼羊尚存。而對于去此餼羊,子貢欲去之,不再此時宰殺羊了,而孔子反對。孔子反對的理由是:“愛其禮”。朱子給出的解釋是:“禮雖廢,羊存,猶得以識之而可復(fù)焉。若并去其羊,則此禮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币簿褪钦f真實的禮雖然沒有實施,但是其代表此禮的餼羊還存在,則此禮還有復(fù)興的可能,而如果餼羊也廢除的話,此禮便真正消亡,后人也不會再有記起而復(fù)興的可能。此楊氏所謂“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而大概可以看出子貢與夫子視禮與羊的區(qū)別。
【評議】朱子的解釋從“愛羊”說到“愛禮”,關(guān)鍵在于以“惜”來聯(lián)系二者?!跋А庇胁蝗讨猓蜃映鲇趯ΧY喪失的不忍而保留餼羊,能否說有一種對“羊”和對“禮”的不忍的比較,而禮為更重大需要保留者?
劉寶楠《論語正義》論鄭注之誤有四。大概繁瑣,又不影響《論語》此章理解,故不引不解。
而需要說明的是,丁老師的理解與朱子有很大不同。對其解釋,直言道:“我不以為然”:存羊,羊既殺矣,禮未必得復(fù),則恐不能見“我愛其禮”,只是“我不愛其羊”也。羊可去否?先當(dāng)問,當(dāng)禮未壞時,祭禮用羊用牛等是何意。禮主敬,故,相見則稱摯以達(dá)其意,祭祀則用牲以致其敬;而不可謂禮為摯與牲之類也——此猶后之總章四四四所謂“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之類?!凹廊缭凇保俏以谖揖?,非羊在牛在??芍Y之不壞,取決于我之能敬能在與否。徒有牛羊犧牲,未必便有真禮樂。故,雖存羊,禮之存否未可知也,又豈能望既壞之禮得羊而復(fù)立乎!禮既以我不敬不在而壞,魯之廢告朔亦以此也。然而廢禮而存羊者何?其以餼羊為禮乎?其以畏怖鬼神之力而獻(xiàn)羊以媚,如祭其非鬼、“吾不與祭”之類乎?子貢欲去餼羊,既知禮不但為羊也,則其去羊非所以去禮。然,當(dāng)禮樂崩壞,儒者所當(dāng)系心,復(fù)禮為大也。子貢所以不如此者,以其知復(fù)禮之為難,故而取其易行者與?則其去羊,羊只作孤零一物看,與禮并無關(guān)系。然而以其存心之中一念之動,倘善而推之,則未嘗不可以作用于禮,此正孟子教齊宣王“舉斯心加諸彼而已”一類。所關(guān)者禮,唯行義以復(fù)之,難易所不計耳。羊與禮,若存羊果得復(fù)禮,存之亦何妨,殺身成仁且可,存羊復(fù)禮如何不可?若存也無助于禮,去也無損于禮,但去之可矣,非儒者所欲論也。故,夫子所謂“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不可讀為:爾愛爾所愛,我愛我所愛。羊與禮,非相對而皆可愛之物也?!皭燮溲颉闭呷舨弧皭燮涠Y”,則其“愛”不免為“百姓皆以王為愛”(孟子《梁惠王上》)之“愛”也;“愛其羊”者善推其心,則歸于“愛其禮”也;“愛其禮”者無不“愛其羊”,自此而言之,“愛羊”之“愛”則仁也,“愛羊”之“羊”則非孤零之“物”,“物吾與也”(張子《西銘》)之“物”也,助我成禮者也。故,謂夫子為一種缺壞之禮而容忍無端殘害牛羊性命,我意夫子必不如此也!此章只是教子貢推心,只是要復(fù)禮,禮之中,物各得其宜也。
第一是羊之可去否?羊去則禮廢乎?按以往的解釋,是羊去則“此禮遂亡”。而丁老師要說明“禮主敬”,無敬之時,禮便亡了,所謂“禮既以我不敬不在而壞”。禮不是因為羊在而存的,即餼羊不是禮。而子貢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去羊非所以去禮”。然而丁老師在肯定子貢這一點之后,要點明的是當(dāng)時背景,以及這時儒者之職:“儒者所當(dāng)系心,復(fù)禮為大也?!弊迂暤南敕m然不能算錯,但是其用心卻有差。更重要的是,子貢只把羊視作孤零之一物看,視為與禮毫無關(guān)系的一東西。從這一點也可以理解為朱子的意思。朱子便是看到了羊與禮的關(guān)系。但如果沒有丁老師這里的闡發(fā),理解上卻總說不上孔子所以教子貢推心上。丁老師將要進(jìn)一步指出“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的理解。這不是你愛你所愛,我愛我所愛。愛禮之心,即為愛羊之心?!皭垩颉敝皭邸眲t仁也,“愛羊”之“羊”則非孤零之“物”,“物吾與也”(張子《西銘》)之“物”也,助我成禮者也。最后點明此章,是孔子教子貢以其愛羊之心,推闊至愛禮之心。當(dāng)然,此心所在,方能達(dá)成復(fù)禮的可能。
《或問》:若愛羊之說,則范氏所謂省費者得之?;蛞詾楠q齊宣王之不忍釁鐘之牛,亦不然也。
【評議】對于夫子而言,與子貢論羊之去存,可見夫子對于存羊而禮廢的情況,仍然保持著一種復(fù)禮的信念。所以能從夫子之存羊來見到夫子愛禮。
【總結(jié)】復(fù)禮的可能,不是由餼羊去達(dá)成,而是由愛羊之心的推擴去達(dá)成,而愛禮之心存,則不會礙于羊而有所遲疑和減損。也就是說,對愛禮是第一位的。亦即《朱子語類》中朱子所謂:“常人只是屑屑惜那小費,圣人之心卻將那小費不當(dāng)事,所惜者是禮,他所存者大。”
篇三章一八·總章五八
【經(jīng)文】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o:p>
【朱注】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黃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禮,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盡爾。時人不能,反以為諂。故孔子言之,以明禮之當(dāng)然也?!暴柍套釉唬骸笆ト耸戮M禮,當(dāng)時以為諂。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見?!?o:p>
【字義】事君盡禮:君指魯君。盡禮,行為舉止皆中禮。面對君主做事,皆行之中禮。而丁老師還要指出其有“和氣愉色婉容”,也就是要達(dá)到顏色的和悅,方為盡,只是勉力行之,而有難色,則不得為盡。所謂:“得其一而遺其一,不可謂之‘盡’也?!?o:p>
諂:媚也。之前已經(jīng)說明,不再贅述。
【解釋】《新解》:凡讀《論語》章旨不明,可參以諸章之編次。此處上下章皆言魯事,故知此章亦為魯發(fā)。
當(dāng)時,三家強,公室弱,人皆附三家,見孔子事君盡禮,疑其為諂媚,故孔子有此言。而朱子以為此句是“以明禮之當(dāng)然也”。此禮之當(dāng)然,則是“事君盡禮”,而不容有所廢壞。
程子更要指出,孔子的說話方式更可以看出圣人的道大德宏。這也是宋明理學(xué)家去解釋經(jīng)典的特點,總不忘與圣人氣象作參照。如果一種解釋會損壞圣人氣象,則不取這樣的解釋。
【評議】從“時人不能,反以為諂”亦可見當(dāng)時人多不知禮、失禮。
【總結(jié)或問題】《朱子語類》中言:“孔子必拜乎下”,此句不明。原文:如“拜下禮也,今拜乎上”,而孔子必拜乎下,此孔子盡禮處。銖。
【評議】拜下,拜于堂下。
《或問》:此外則胡氏之說亦善,胡氏曰:“圣人事君盡禮,非自賢以駭俗,內(nèi)交以媚君也,亦曰畏天命畏大人而已矣。以子思、孟子之言觀之,則圣賢之分可見矣。然仰遵夫子則作中和之德;師法二子則強不弱之志,二者審己所聞?chuàng)穸鴱闹梢??!边@里談到了圣賢之別,以及夫子所謂的“事君盡禮”,則是“畏天命畏大人”而已。如何從“畏天命畏大人”去理解“事君盡禮”?
《朱子語類》:“畏天命”三字好。是理會得道理,便謹(jǐn)去做,不敢違,便是畏之也。如非禮勿視聽言動,與夫戒慎恐懼,皆所以畏天命也。然亦須理會得天命是恁地,方得。大概可見“畏”有敬謹(jǐn)?shù)囊馑?,而敬?jǐn)者是道理本身。盡禮又是敬于所當(dāng)然之禮而謹(jǐn)其有一絲一毫之懈怠。不過圣人于此,是自然做得圓滿。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