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史旭東】持志養(yǎng)氣——淺談孟子志與氣的關系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2-11-25 10:40:39
        標簽:孟子

        持志養(yǎng)氣——淺談孟子志與氣的關系

        作者:史旭東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我們常說:人要有志氣。這句話細細品味,很耐咀嚼。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志氣是一個詞語,而在《孟子》這部經典中,志和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倆有如骨肉相互支撐,相互依存,不可分離。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o:p>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薄睹献?公孫丑上》

         

        一:何謂“心”“志”“氣”

         

        何謂心?王陽明在《傳習錄》 曰:“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蹦蠎谚壬凇对敬髮W微言》說:“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心’是一個代號,是一個代名詞。如果把他認定是說心臟的‘心’,或是腦的反應,那就完全不對了。換言之,‘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號。”

         

        何謂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為心意,志向。如《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成語志同道合,志大才疏等。孔子也把“志”看成是一種志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東漢趙歧注解為:“志,心所念慮也。朱子注釋為“志,心之所之?!?o:p>

         

        心包含著志。志是向上的、純粹的、明晰的,充滿正能量的心。

         

        何謂氣?孟子注解為:“體之充也。”我們身體里面本來就充滿了氣,并不是由鼻孔吸進去的空氣才是氣。身體活著的時候,內部充滿了氣,用現(xiàn)在的話講氣就是能量。氣在人體內展現(xiàn)出來的相,就是精神狀態(tài),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孟子所謂氣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師道師說》張岱年卷)”

         

        孔子沒有談過“氣”這個概念,然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氣”的概念在戰(zhàn)國時期已被廣泛使用,比孟子年代稍早一些的莊子談過氣。《莊子?大宗師》曰“游乎天地之一氣?!薄肚f子?人間世》曰“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到集虛,虛者,心齋也。”等等,在孟子那個時代,道家方士都在談養(yǎng)氣、煉氣,受時代的影響,孟子也談養(yǎng)氣。

         

        二: 何謂“志至氣次”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孟子認為“志”是核心,是主宰,是氣的統(tǒng)帥,決定身體內氣的流動方向。如果說志是內心固守的信念,那么氣是外在精神的顯現(xiàn)。

         

        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講:“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标柮飨壬鷱娬{了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立志呢?《傳習錄》曰: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去耳?!?o:p>

         

        陽明先生用兩個比喻來闡釋立志的特點:一是道家的“結圣胎”,此胎不是一“真有形”的物體,而是一種精神的凝聚。這個特點揭示出了志的凝聚性、專一性。二是《孟子》的“美大神圣”,亦是一種精神的存養(yǎng)擴充。這個特點揭示出了立志的功效是“美大神圣”,方法是“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逼鋵崗牧硗庖粋€層面講,“美大神圣”不同的境界呈現(xiàn)了氣不同的狀態(tài)。

         

        “夫志至焉,氣次焉。”

         

        趙岐《孟子注疏》曰:“志為至要之本,氣為其次。”朱熹《孟子集注》曰:“若論其極,則志固心之所之,而為氣之將帥;然氣亦人之所以充滿于身,而為志之卒徒者也。故志固為至極,而氣即次之。”趙岐和朱熹的看法基本相同,他們都認為:志是主要的,氣是次一等的。志和氣真的有主次之分嗎?王陽明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陸澄)問志至氣次。

         

        先生曰:“‘志之所至,氣亦至焉’之謂,非極至次貳之謂。‘持其志’,則養(yǎng)氣在其中?!疅o暴其氣’,則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夾持說。”——《傳習錄》

         

        【譯文】

         

        陸澄向先生請教“志至氣次”的問題。

         

        先生說:“這說的是'心志所到達的地方,意氣也跟著到達’,而不是'心志是極致,氣節(jié)次之’的意思。堅持心志,意氣就在其中了。不隨便意氣用事,也就是堅持心志了。孟子為了拯救告子的偏見,所以才這樣聯(lián)系起來說?!?o:p>

         

        通過陽明先生的話,我們了解到“夫志至焉,氣次焉?!辈皇钦f誰重要、誰次要的問題,而是在闡明:志和氣是一體的,只不過是一體的兩面。

         

        志跟氣的關系,就好比是我和鏡子中我的投影的關系。我動,鏡子中的投影也動,我喜怒哀樂,鏡子中的投影也喜怒哀樂。不是我動了投影才動,也不是我喜怒哀樂了投影才喜怒哀樂,而是同時的,沒有先后。因此說志以變,氣隨之而變,是同時變,沒有先后之分。

         

        譬如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心念一動,心跳加快,臉色緋紅,手心出汗等,看到那一刻,氣已開始動了。譬如對某件事、某個人釋然的時候,人們內在的氣瞬間寬和起來;再譬如恨一個人的時候,體內的氣馬上緊起來,馬上揪成一團。

         

        楊伯峻《孟子譯注》說:“毛奇齡《逸講箋》以‘次’為舍止,言‘志之所至,氣即隨之而止?!睏畈澩目捶?。經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王陽明和毛奇齡、楊伯峻的看法是一致的。

         

        三: 何謂“持其志,無暴其氣”

         

        修行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修心、養(yǎng)氣。持其志就是修心,王陽明說:“‘持其志’,則養(yǎng)氣在其中; ‘無暴其氣’,則亦持其志矣。”持其志時氣就在養(yǎng)了,因為心中正平和時,氣機流暢并在體內積聚。暴,就是擾亂、散亂。當我們不去擾亂氣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也正在持志。

         

        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發(fā)怒了,這是在暴氣;如果看到有才能的人,嫉妒了,這是在暴氣;貪嗔癡慢疑,皆是暴氣。存好心,說好話,這是在養(yǎng)氣;快樂、靜心這是在養(yǎng)氣。

         

        王陽明說:“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夾持說?!备孀佑泻纹H呢?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孟子認為,這是他與告子比較重要的乃至于原則性的分歧。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泵献釉唬骸安坏糜谘?,勿求于心,不可。”這句話有不同的解讀,筆者比較認同的一種是,告子認為:如果你的言行不好,不端正,那么你的心端正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言行好,那么你的心就端正。這句話乍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細品是有問題的,因此孟老夫子說不對。如果一個人外在的言行舉止做得好,內心就一定修得好嗎,就一定有德嗎?孔子在《論語?憲問篇》曰:“有言者不必有德?!薄端臅饬x》曰:“德可以兼言,言不可以兼德,華不勝實也?!备孀舆@樣解,就是義外了。

         

        有些人說話很得體、很漂亮,行為舉止也很有禮貌,但真的身口意合一了嗎,這些漂亮的話能做到嗎,能印心嗎?我們看演員塑造人物,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但這些言行真的是他內心的想法嗎?恐怕大部分都不是。我們也看到過許多這樣的報道:某領導在臺上大談反腐,廉潔自律,言語振振有詞。突然紀委的同志過來,把這位領導帶走了。一查,這位領導是個大貪官,這就是典型的兩面人。

         

        告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孟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孟子為什么贊同這句話呢?因為心志所到達的地方,氣也跟著到達。譬如說:一個學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完成了心中的志向,心情愉悅,氣血流動也就順暢,“人逢喜事精神爽?!?;另一個學生名落孫山,志向沒有達成,心情郁悶,氣血凝聚,精神往往容易萎靡不振。

         

        公孫丑接著說:“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既然志是主要的,氣是跟著志走的,那持好志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要說:“持其志,無暴其氣?!蹦兀抗珜O丑之所以有疑問,筆者認為他沒有完全明白孟子關于志和氣的關系,他把“夫志至焉,氣次焉”理解成:志是主要的,氣是次一等的。

         

        因此孟子就一步解釋道:“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敝祆洹睹献蛹ⅰ吩唬骸懊献友灾局驅R?則氣固從之;然氣之所在專一,則志亦反為之動?!敝緦R涣?氣就能鼓動起來。當一個人經過反復的思考,權衡,最終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他覺得渾身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去做,有使不完的勁兒,這就是“志一則動氣。”

         

        陸德明曰:“有志動氣而出位者,有氣動志而出位者?!标懴壬囊馑际钦f,反過來,志散了也動氣。譬如說某位同學立志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學,起初非常努力,后來迷上了電子游戲,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济拼髮W的志就倒了,氣也就散了,沒有氣力支撐這個志了。但打游戲卻精神得很。無形中把打游戲的“志”立了起來。志以動,氣就出了位。

         

        “氣一則動志”,氣對于志也有反作用。如人跌倒了,是氣造成的,但也會“反動其心”,對志有所影響。我們常說一句話: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只注重修心,不注重養(yǎng)氣,身體一塌糊涂,很多志向是無法實現(xiàn)的。

         

        人們都有生病的經歷,身體健康時志氣滿滿,突然臥病在床,痛苦萬分,那時,只想著早日把病治好。之前立的志,隨著氣泄,很容易倒下。但也有性格剛毅者,氣雖泄,志不倒。因此常人容易氣一動,志就出了位。

         

         “氣一則動志?!边€有一種可能性。俗話說:“酒壯英雄膽。”壯士上戰(zhàn)場的時候,喝上一碗酒,立刻血脈噴張,膽量十足。就是性格懦弱的人,喝了酒之后,有可能平時不敢說的話也敢說了,平時不敢做的事也敢做了。還有一種可能性,本來正常的人,患上了抑郁癥等精神疾病后,很多志向都破滅了,最后有可能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也屬于“氣一則動志?!?o:p>

         

        一個人要想立起來,沒有骨頭是不行的 ,但只有骨頭沒有肉,也不行。只有骨肉相連,志氣相和,一個大寫的人才能立于天地之間。

         

        2022-11-12 

        寫于道儒傳媒

         

        作者簡介:史旭東,微信名荷之當下,中共黨員,電視導演,拍攝幾百部紀錄片、微電影、藝術片。十幾部片子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紀錄片獎等全國電視大獎。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弘揚者。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