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王陽明逝世494周年: 從王陽明到魯迅青年學術(shù)論壇
來源: 文以傳道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十九日戊辰
耶穌2023年1月10日
作為一座有著25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紹興自古鐘靈毓秀、文脈千年不絕,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東亞文化之都,也是著名的水鄉(xiāng)、酒鄉(xiāng)、橋鄉(xiāng)、書法之鄉(xiāng)和戲曲之鄉(xiāng),更被毛澤東同志譽為“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發(fā)源于紹興的越文化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浙江文化的根脈。悠久的越文化孕育了哲人王陽明和文豪魯迅,并成為他們誕生和成長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化資源。作為越地名人的優(yōu)秀代表,王陽明和魯迅在思想立場和人格精神等方面有許多的相通性,他們不僅都是“別立新宗”的思想家,而且在反叛和對抗主流文化方面也極為相像。作為越地兩位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巨人,王陽明、魯迅先后開啟并助推了中國近世啟蒙思潮的發(fā)展,他們的影響遍及思想界、文學界和教育界等,至今仍對中國乃至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2023年1月9日是王陽明先生逝世494周年紀念日。為進一步探討王陽明、魯迅與越文化之間的深厚聯(lián)系,進一步詮釋王陽明與魯迅思想精神的相通性,進一步弘揚陽明文化和魯迅精神,由紹興文理學院、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陽明研修基地和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共同主辦,紹興文理學院東亞文化之都研究中心、紹興文理學院王陽明研究中心、紹興文理學院魯迅研究院、紹興市魯迅研究會和紹興楚越文化研究中心等協(xié)辦的紀念王陽明逝世494周年“文脈相承:從王陽明到魯迅”青年學術(shù)論壇于1月8日上午召開。
本次紀念王陽明逝世494周年“文脈相承:從王陽明到魯迅”青年學術(shù)論壇共有來自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江南大學、西南大學、西北大學、安徽大學、寧波大學、貴州大學和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等2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gòu)32位青年學者和博士、碩士等發(fā)言,共有100余人參加了線上的會議。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副院長錢明教授在青年學術(shù)論壇上致辭并作開幕主講,紹興文理學院卓光平老師在論壇結(jié)束時進行了會議總結(jié)。本次青年學術(shù)論壇主要話題包括越地思想文化對王陽明、魯迅的影響研究,王陽明與魯迅思想精神的相通性研究,王陽明、魯迅與近世中國啟蒙思潮研究等三個方面探討“文脈相承:從王陽明到魯迅”這一話題。
會議開場由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副院長錢明教授致辭并作開幕主講,他指出王陽明和魯迅的出生年和過世時差距都是四百零幾年,在這四百年間,越地文化處于頂峰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在人類歷史方面對文化、思想有卓越貢獻的文化巨人、思想巨人。從王陽明到魯迅,就是這期間一頭一尾的兩個代表性人物。如果用“心動力”和“行動力”來概括王陽明和魯迅的共同點,則王陽明在“心動力”和“行動力”兩方面都非常注重。相對來說,如果魯迅是“批判的武器”,則王陽明不僅有“批判的武器”,還有“武器的批判”。王陽明在“行動力”上超過魯迅,其影響力不僅在思想、學術(shù)上,還在他的事功上。而魯迅則注重“心動力”,他的《吶喊》其實就是他辦過的“心聲”,他的呼吁是“心聲”,通過“吶喊”來喚醒人、改造人、立人。而從“新民”與“親民”的差別來看,王陽明與魯迅在對人心的認識上有所不同。但從越地文化的主基調(diào)來講,二者都有豪杰的“大丈夫”精神,這種精神在陽明的弟子、他的后學,乃至在以后的魯迅先生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這是一脈相承的精神文脈。
一、在探究越地思想文化對王陽明、魯迅的影響研究方面,有10為青年學者發(fā)言
張宏敏(浙江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論王陽明與魯迅》,他在報告中從歷史、文學和哲學三重維度考察了王陽明與魯迅在學行、文章和精神思想的方面的相通性。魯迅對傳統(tǒng)的批判,對現(xiàn)代的接納,為我們今天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范例。其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總結(jié)。
鄒劍鋒(寧波大學副教授,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陽明先生與魯迅狂人精神異同說》,他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的“狂”更多的是教育,也就是所謂的擔當、毅力、意志。魯迅的“狂”,是所謂的“狂人”,他從一個醫(yī)學專家轉(zhuǎn)向一個啟蒙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狂”是在一個將近黑暗的九十多年前的一種啟發(fā),是對新思想的一種傳播。同時,王陽明、魯迅都是紹興人,狂的精神,包括現(xiàn)在紹興人的精神,也包括“紹興師爺”這種對知識的自信,包括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嘗膽,這種“狂于進取”都體現(xiàn)在了杭州與寧波之間。如果是寧波是大海精神,杭州是西湖精神,那么處于天堂與大海之間,紹興人更多的是一種“狂于進取”的精神。
卓光平(紹興文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越學文脈:從“圣之狂者”王陽明到“醒之狂者”魯迅》,他在報告中指出,從越學文脈的角度來說,王陽明與魯迅是雙峰并峙的越地思想家,也是前后相繼的精神獨異者,還是引領時代的思想源泉者。他們之間的相通性或者說傳承性表現(xiàn)在“異”“狂”“心”“事”“文”與“人”等六個字上。具體而言就是,反抗主流思潮是他們身上流淌的越地獨異傳統(tǒng),從“圣之狂者”王陽明到“醒之狂者”魯迅這體現(xiàn)了越地綿延不絕的狂者精神譜系,從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到魯迅“立人”思想其立足點都是“心之覺醒”,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魯迅的“重在實行”這表明他們都有自己的行動哲學。從“心學集大成者”到“中國新文學之父”顯示了他們都是“別立新宗”的文化大家,而在近世中國啟蒙思潮之中他們又無不都是“人學”思想發(fā)展的巨大推進者。
王聞文(山東大學碩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狂而不放:論陽明與魯迅“狂”人格的哲學內(nèi)涵》,他在報告中指出,同作為被“越文化”影響的學者,陽明與魯迅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其中,最為鮮明的一個特點便是“狂”。但是,此“狂”非是狂妄自大之狂,更不是毫無章法的放蕩不羈之狂,而是表現(xiàn)為對桎梏人性禮教的不滿,對既有“定理”的反叛。他們的狂都是始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又敢于打破前人既有的成見,而最終都是要使人回歸到“本真”之性,以至圣人之境。概言之,陽明與魯迅雖狂而不放,狂中自有一“圣人”在。
賈立君(南京大學碩士)發(fā)言的題目是《亦狂亦俠亦溫文:王陽明的“狂者胸次”與魯迅的狂俠人生》,她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和魯迅的“狂者”氣質(zhì)是相通的。王陽明年輕時就常以狂者自居,評價自己“臣在少年,粗心浮氣,狂誕自居”,立志“且向樽前學楚狂”,對于湛若水的“狂生之諭”歡迎之至,但王陽明的“狂者”意向并非是耽于飲酒玩樂等外在形象,而是通往“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養(yǎng),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一洗讒妒勝忿之習,以濟于大同,則仆之狂病,固將脫然以愈,而終免于喪心之患矣,豈不快哉”的“圣人氣象”,在“狂者”的精神特質(zhì)之外,王陽明還獨特地加了“狂者胸次”,以標識自己作為“狂者”的精神境界。魯迅的精神很狂“拮物質(zhì)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以反動破壞充其精神,以獲新生為其希望,專向舊有之文明,而加之拮擊掃蕩焉”,魯迅的行為是狂的,自新文化運動后,魯迅又開始了持續(xù)不斷的論戰(zhàn),一次次激烈的論戰(zhàn)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狂”。
黃書(貴州大學碩士)發(fā)言的題目是《越學文脈中的“時代新知”:以王陽明與魯迅為例》,她在報告中指出,越文化對王陽明與魯迅的性格生成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滋養(yǎng),他們也因此形成了各具時代特色而又有著深刻內(nèi)在關聯(lián)的精神人格。王陽明身上的錚錚傲骨、大義凜然、狂者精神、仁愛性格,魯迅身上的剛毅峻拔、勇往無前、悲憫眾生、精致靈敏,以及他們在思想上開拓創(chuàng)新的“拓荒”勇氣,都與越文化傳統(tǒng)有著深刻的關聯(lián)。而王陽明與魯迅既受益于越地文化,又以不同的方式反哺著越文化,并進而實現(xiàn)了文化的承傳與拓展。
孫拉拉(紹興文理學院碩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略談王陽明與魯迅的狂者精神》,她在報告中指出,“狂者”的文化基因一直流淌在由蠻夷文化發(fā)展起來的越文化的涌流之中,并進而構(gòu)成越地文人的精神內(nèi)核,形成了自大禹起,到春秋戰(zhàn)國勾踐、東漢王充、魏晉名士嵇康、明清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再到魯迅,幾乎前后貫通的精神譜系。
陳振宇(紹興文理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古越文化膽劍精神對王陽明、魯迅的影響》,他在報告中指出,同為紹興的文化巨人,王陽明與魯迅在不同程度上都繼承了古越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二人在精神品格上的堅韌不羈與思想境界上的反叛意識、尚武意識都深受越地膽劍精神的影響。
竹一漫(紹興文理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狂狷精神對王陽明、魯迅精神人格形成的影響》,她在報告中指出,狂而進取,狷能自守,狂狷之氣的加持使王陽明和魯迅不同于傳統(tǒng)文人的溫良謙讓,而生成一股反正統(tǒng)文化的狂俠豪氣,于國家臨危之際,盡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格魅力。
徐依楠(紹興文理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論越文化思想對王陽明、魯迅的影響》,她在報告中指出,陽明學是明清“浙學”的主體,也是在近現(xiàn)代乃至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起到主導性作用的思想形態(tài)。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塊就是對人的主體性的強調(diào)。魯迅是肯定個體性原則的陽明心學的杰出領會者和實踐者。二者的人文精神具有相通性。
第一組由江南大學韓宇瑄老師評議,他總結(jié)指出,文化研究是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種研究方式,主張使用宏觀的、比較的、融通的視角,對研究對象開展影響的、實證的研究。王陽明和魯迅都是橫跨古今、融匯文史哲的大家、名家,對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起到了較大的作用。因此,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對二者進行研究,無疑是必要的、有效的。本組的10位學者使用這一方法,將二者放在文化的維度中進行研究,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出文化研究的“比較視野”、“歷史視角”和“文化品位”。本組討論很好地完成了“越地思想文化對王陽明、魯迅的影響研究”這一議題,共同體現(xiàn)了陽明、魯迅文脈的悠長與熾熱,對于廣大越地思想文化,建設“文化浙江”不無啟示意義。
二、王陽明與魯迅思想精神的相通性研究方面,有11位青年學者發(fā)言
任傳?。ㄏ嫣洞髮W副教授,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與魯迅之比較——基于佛教文化維度》,他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與魯迅在揚棄佛學方面都堅持了自身的文化立場,都有很強的主體性,并因此形成了迥異于佛家的文化人格與藝術(shù)個性。兩人都在較深入的心性層面對佛學有所批判或攝取,陽明的批判較多,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不會與佛家在修行方法上有契合之處;魯迅的攝取可能比較多,他摒棄了神學的成分,看重佛家的心靈探索與對存在的思辨;陽明反對佛教出家修行的方式,魯迅贊賞小乘佛教持戒苦修的精神,諷刺大乘佛教的虛偽浮滑;陽明堅持儒家本位,認為儒家優(yōu)于佛家,在當時比較封閉自足的思想環(huán)境中,基于儒學不振的困境,總體傾向排斥佛教;魯迅在中國遭遇西方工業(yè)文明沖擊的背景下,以開放的視野吸收佛家,建設以“立人”為核心價值的新文化??傊瑑扇嗽诜鸾叹S度的比較對如何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如何攝取外來思想文化、如何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問題都有啟示意義。
韓宇瑄(江南大學副教授,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江南文化視域下的王陽明與魯迅》,他在報告中指出,從陽明到魯迅,轟轟烈烈的主體變革之火在江南地區(qū)潛行、燃燒,最終點燃中國棄舊圖新、舊邦新造的神圣火炬。二人的思想根底生成于江南,也在江南最早生根、發(fā)芽。從江南文化的角度考察魯迅和陽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江南文化傳統(tǒng),認識江南文化中看似矛盾的因子如何碰撞出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變革,也為我們認識“陽明-魯迅”的江南因子提供了新的啟示。
鐘純(貴州大學講師,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思想的啟蒙——人的挺立和“良知”的覺醒》,他在報告中指出,以“文藝復興”為大背景,追溯到新思想、新文化的資產(chǎn)階級的文藝運動,強調(diào)個體解放,確立人的尊嚴和價值。魯迅留學于日本,不僅接受日本的思想,更是接觸西歐個體自由和精神獨立的思潮,促使他開始反思國人的國民性的不足,而主張“立人”?!傲⑷恕保渲黧w是人的精神價值和世界。作為傳承上千的文化,儒學其實質(zhì)也是人學,關于人與社會、自然、人的關系的學問,重點在人的倫理道德挺立。王陽明作為儒學傳承者的重要一環(huán),他的“良知”思想,可以作為“立人”的一個側(cè)面。兩者有一定的共同性和契合性。
楊本華(安徽大學講師,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的<大學>三綱領詮釋》,他在報告中指出,《大學》中的開篇三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被譽為“三綱領”,是統(tǒng)括《大學》思想的核心,歷來為哲人所津津樂道、注解詮釋不斷。陽明則以“萬物一體”的獨特思維進行了詮釋,所謂萬物一體,由來已久,自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以來,儒佛道三家均有大量依托于各自思想的異質(zhì)詮釋,如佛教萬物一體與諸法法性的中國化的般若學說乃至如來藏緣起渾融一切諸法的萬物一體思維,又如宋儒張載“民胞物與”之說等。陽明則依托“萬物一體”詮解《大學》三綱領,將之轉(zhuǎn)向為發(fā)明良知的學說,并依此批判了佛老二家。
劉杰(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講師,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與魯迅——作為青年導師的越地先賢》,他在報告中指出,這里我把王陽明和魯迅定義為青年導師,因為這兩個越地先賢不僅在他們生活著的時候就廣受社會上的讀書青年的尊重與追隨。在他們?nèi)ナ乐?,依然能夠為青年人的成長,在他們的作品之中,思想之中,提供巨大的這個思想營養(yǎng)和精神指引。從青年導師這個層次上,王陽明和魯迅在四個方面他們是有著非常重要的相通性的。首先作為青年導師他們都有著非常精湛的乃至是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第二是他們跟學生都有非常坦誠熱烈的交往,他們都非常樂于幫助學生的成長。第三就是他們對自身所具有的偉岸的人格魅力。第四點,就是兩個人都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學脈流淌,為后人留下了無窮的精神財富。
董豪(蘭州大學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與魯迅的國學修養(yǎng)與人格精神》,他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的學術(shù)、事功、文章在有明一代成就突出,魯迅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二人同為越地文化所孕育而出,其突出之成就與人格精神的互通有很大關系。在文學上,魯迅之成就自不必多言,王陽明則是以“其人掩其書”,二人均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在學術(shù)上,王陽明貫通古今,魯迅則是古今中外都有廣泛涉及,二人均有深厚的學術(shù)積淀;在人格精神上,他們都能關注現(xiàn)實,勇于任事,有強烈的濟世情懷,人格精神有互通性。通過對王陽明與魯迅作跨時空的對話,我們更需認識到,正是因為他們良好的國學文化修養(yǎng)、傳統(tǒng)知識分子擔當之情懷,才促使他們成就其不朽之事業(yè),這正是我們青年人需要學習和思考之處。
喻晨曦(貴陽學院碩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魯迅人格、思想和精神的相通性》,他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與魯迅都有著濃厚的愛國情懷,為民眾憂患的強烈意識。他們希望以啟迪人性,發(fā)動群眾來改變整個社會風氣。無論是王陽明還是魯迅,他們寄希望于改造民眾,教導民眾實現(xiàn)社會和諧,以醫(yī)治人心為手段。
張怡磊(貴陽學院碩士)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與魯迅在精神、思想上的相通性》,他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與魯迅都是中國文化的巨人,二者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以及文學家,都有著“大胸懷”與“大視野”。二人雖有不同的人生道路與人生境遇,但在人格、思想、精神方面都有著相通之處。王陽明和魯迅都具有“良知”和“勇”雙重性格,并形成了獨特人格精神。兩位思想家不僅是反對傳統(tǒng)的代表人物,而且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都是“知行合一”思想的追隨者和實踐者。在面對不同中國歷史背景下,他們都是敢于正視現(xiàn)實而又不屈服于現(xiàn)實的偉大人物。
潘文博(北京師范大學)發(fā)言的題目是《魯迅“獨立”意諦與王陽明“致良知”異同考》,他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的“致良知”,一般而言推重主體在判斷是非中的自主性,然而能動性也限制在天理框架內(nèi)。魯迅現(xiàn)代獨立意識不僅彰顯啟蒙精神,更注重于主體獨立性的生成。二者共相元素皆是不僅把追求真理作為目標,而且把維護自由作為最終的價值旨歸。依托陽明心學的價值脈絡,魯迅的獨立精神可尋覓到價值對應。兩顆偉大的詩人心魄抒發(fā)終極性焦慮、時間在場、真理與自由等價值范疇。獨立本質(zhì)與自我時間性顯現(xiàn)相關聯(lián),而本己時間和死亡意識相關涉。終極性焦慮、畏、自由、本真人格皆成為核心要素。統(tǒng)攝這個美學精髓,可賦予二者以共相精神。王陽明的“良知說”到魯迅獨立精神的提倡,可以看到浙東學界耿耿不可歿的精神氣象。
王錦楠(紹興文理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由“仁”及“人”:王陽明與魯迅仁愛觀中的精神共性》,她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的仁愛觀強調(diào)“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萬物一體”的思想不僅貫穿了他的心學闡釋,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的仁學理論體系。而被譽為現(xiàn)代中國“民族魂”的魯迅,則以刀筆剖析國民的劣根性并提出幼者本位的教育思想,通過對假仁假義的批判來彰顯和倡導真正的仁愛,其“立人”思想中民胞物與的仁愛精神與王陽明產(chǎn)生了跨時代的思想共鳴。
金晶(池州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以文去弊---王陽明與魯迅的現(xiàn)實關懷探析》,她在報告中通過對王陽明觀花論的去弊、致良知的去欲、文思想的自然至善境界進行討論,結(jié)合魯迅部分作品對魯迅文學中的批判性進行陳述,分析認為王陽明與魯迅思想中皆含有“以文去弊”之意,并且反映出二人共通的現(xiàn)實關懷。
第二組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張宏敏研究員評議,他指出,湘潭大學的任教授從佛教維度切入陽明與魯迅研究,總結(jié)二者之于佛教的關系,皆是在和佛教的對話當中吸收資源,為我所用。江南大學的韓宇瑄教授講述的是江南文化視野下的陽明與魯迅。從江南學或者說是長江學的研究視角切入,立足于吳越文化的精神性來闡明立場,包括講運河文化,講長江文明,講審美趣味,如何溝通陽明和魯迅,包括也講到主體,二者皆是個人主體的捍衛(wèi)者。寧波理工大學學院的劉杰教授從導師這個詞切入,比較王陽明和魯迅與各自學生之間的深度的交流和交往。董豪博士基于時空對話,從文學的成就、人格的精神講到了這種匯通,王陽明是貫通古今,魯迅是中西匯通,比較二者國學修養(yǎng)和人格精神的匯通。晨曦同學主要講愛國情懷的一致性和對百姓民眾的同情。怡磊同學闡述了二者匯通形式的相通性,主要是從王陽明的道學革新和魯迅的文學革命來講,從人文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這兩個維度論述。北師的潘文博同學講的是魯迅的獨立意識與王陽明的悲劇美學,講究生死的關懷,比較二者之于這種獨立精神的繪圖和對真理的追求。安徽大學的楊本華老師從體用邏輯的展開和內(nèi)外向上的形式講王陽明的對大學三綱領的詮釋。紹興文理學院的王錦楠同學,由仁及人講述王陽明和魯迅仁愛精神的相通性。金晶同學講的就是說以文去弊,比較王陽明和魯迅的現(xiàn)實關懷。
三、在王陽明、魯迅與近世中國啟蒙思潮研究方面,有11位同學發(fā)言
蔡洞鋒(安慶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陽明心學傳統(tǒng)與魯迅的文化選擇》,他在報告中指出,魯迅思想及其文學價值是在全球背景的空前文化轉(zhuǎn)型中形成的,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點上成為改造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時代的歷史角色,所謂“托尼學說,魏晉文章”。作為20世紀中國思想與文學的顯赫存在,魯迅思想與文學的形成無疑有著來自傳統(tǒng)文化浸潤的家世背景和故鄉(xiāng)厚實的地域文化積習,以及對傳統(tǒng)木刻、俗文學、民間戲劇乃至鄉(xiāng)邦文獻的喜愛,都體現(xiàn)了魯迅思想和精神的深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昄依。從陽明心學的角度探討魯迅文學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的形成與發(fā)展,無疑能為認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魯迅的文學實踐、價值理想及其思想形成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崔冶(紹興文理學院講師,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從王陽明到魯迅:“覺民行道”與詩風文風的形成》,她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詩歌整體風格我們可以概括為“從容有致”“俊爽”,這種俊爽、頓挫之感,就是因他始終不忘濟世情懷,他關注民生,憂心于民。一方面,陽明從對自然界的欣賞與創(chuàng)作技法上達到了“有致”的特點,而另一方面通過儒者的情懷,在被民生牽動的情思與理智思考中達成了“有致”風格的另一面。
吳卿(巢湖學院講師,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假仁義之名行其自私自利之實》,他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與魯迅雖然相隔數(shù)百年,但是相同的歷史環(huán)境又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相似。魯迅在批判封建禮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個人乃至整個民族的愚昧,王陽明在批判“偽道學”的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了“良知”內(nèi)于人心的必要性。因此,當魯迅揭露了封建禮法的“吃人”本質(zhì)之后,也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德行之路是對王陽明“良知”的回歸。
唐哲嘉(蘇州大學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從思想到變革——王陽明與魯迅思想中的實踐精神》,他在報告中指出,無論是王陽明的哲學慧思亦或是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根植于現(xiàn)實,成就于實踐,二者都體現(xiàn)了“越學文脈”中狂者的進取精神和著眼于現(xiàn)實的實踐精神。這也意味著,對二者思想或文學的體認不能僅僅通過咬文嚼字的方式,而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真切體驗和用心踐履。
任金剛(西南大學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從王陽明到魯迅:心學傳統(tǒng)及其當下意義》,他在報告中指出,魯迅文章中所提到諸如“攖人心”“精神界之戰(zhàn)士”,還《文化偏執(zhí)論》中的“立人”等核心觀念,不僅僅只是別取于異邦的“新聲”。如果沒有中國因素作為期待視野,西方影響也是無由生根的。在這所謂的“中國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宋明心學傳統(tǒng)。從王陽明的“立心”到魯迅的“立人”,可算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回響。
蘇冉(河南大學博士)發(fā)言的題目是《陽明心學與魯迅“人學”間的精神互通》,她在報告中指出,魯迅文學的發(fā)生是特殊歷史時期中西文學交融的結(jié)果,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點上,魯迅思想的形成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而肯定“個人”的陽明心學,自然也在無意間進入魯迅思想,成為魯迅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存亡之際,魯迅始終努力改造國民性,通過文學的方式實現(xiàn)國人的精神革命。可以說,魯迅的文學思想是對陽明心學在現(xiàn)代性歷史背景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是陽明心學的內(nèi)在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政治進程中批判性存在的典范。
王林楓(西北大學碩士)發(fā)言的題目是《論魯迅和王陽明思想啟蒙性的具體表現(xiàn)》,他在報告中指出,魯迅和王陽明思想上最明顯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思想在其各自的時代都是具有啟蒙性質(zhì)的。所謂“啟蒙”,其本質(zhì)在于打破外在的束縛,而解放人們最本真的人性。魯迅所要打破的是封建的制度、思想和一切反動勢力;王陽明所要打破的主要是理學在思想上對人的束縛以及當時社會上重利輕義的不當風氣。具體來看,他們思想的啟蒙性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1,注重自我反思;2,具有開拓精神;3,勇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4,富有斗爭精神;5,愛國情懷。
胡洋(河南工業(yè)大學)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與魯迅對日韓思想史之影響的通性》,他在報告中基于東亞文化的視域談談王陽明與魯迅對日韓思想史之影響的通性。二人的思想傳入日韓后均對面臨僵化困境的學者給予了沖破藩籬以求變的力量。無論是敢于質(zhì)疑性理而被指為異端學說的韓國霞谷學,還是作為“明治維新原動力”的日本陽明學;王陽明之心學思想與其蘊涵的勇敢學風在日韓學者的繼承下于外域發(fā)揮了尋求學問自由的意志。四百多年后,盡管存在時代性差異,但是同樣受越地“異端”氣質(zhì)影響的魯迅,其不屈的反抗思想,成為二戰(zhàn)后作為日本內(nèi)部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化斗爭的思想資源,并推動了幾代日本知識分子對民族問題的深刻反省。而上世紀70年代韓國學生運動領袖李泳禧亦曾大量閱讀魯迅的作品甚至模仿文風以撰寫大量文章,對韓國青年反省社會大有裨益。毫無疑問,王陽明與魯迅二人不僅將優(yōu)秀的思想成果與“反叛”創(chuàng)新的勇敢風氣傳播到了東亞鄰邦,也給現(xiàn)代中日韓三國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貴的根柢。
陳靜雯(紹興文理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文學的“立人”與“致良知”——魯迅文學與陽明心學關聯(lián)的內(nèi)在理路》,她在報告中指出,魯迅始終圍繞著文學探尋“本心”與世界的尺度,通過“心聲”的文學介入到中國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之中。魯迅以“心聲”“主觀內(nèi)面精神”的主體性文學否定古老民族的舊文化,從而對傳統(tǒng)文化反戈一擊;同時又以歷史中間物思想對自我進行審視,避免了主觀精神向唯我論的轉(zhuǎn)化。魯迅文學始于民族救亡的現(xiàn)實動機,但它始終建立在改變國民個體精神(心)的基礎上,將傳統(tǒng)心學進行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以文學的形式實現(xiàn)國人的精神革命??梢哉f,魯迅的文學思想是對陽明心學在現(xiàn)代背景下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是陽明心學內(nèi)在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的重新激活。
裘依琳(紹興文理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與魯迅“人學”思想的比較》,她在報告中指出,王陽明以“良知”論建立“天下萬物一體”的理想世界,魯迅則以“國民性批判”實現(xiàn)“人國”理想。不同于王陽明的心性之辯追求的是如何成圣的問題,魯迅是通過改造國民性重塑民魂,進而生成適應民族國家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精神基礎。
金寧(紹興文理學院)發(fā)言的題目是《王陽明與魯迅的兒童教育思想比較》,她在報告中指出,同樣作為中國的教育家、啟蒙家,王陽明與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有相通之處。例如,兩者都認為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并以此延伸了豐富的具體內(nèi)涵,在現(xiàn)代社會兒童教育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王陽明主張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他指出“兒童的天性是喜歡嬉笑玩鬧,不要過于拘束他們,應該讓他們很舒展地成長,他們才會枝繁葉茂;讓他們心情愉悅,這樣進步的速度就會很快?!贝撕诵挠^念還引申了以下具體內(nèi)涵:一是順應性情與鼓舞興趣;二是自求自得與獨立思考;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魯迅主張適應兒童天性,要“尊個性而張精神”他以“天性”為核心的觀念還體現(xiàn)了以下的豐富內(nèi)涵:一是不封建迷信,提倡科學教育,強調(diào)孩子的天性;二是質(zhì)疑中國傳統(tǒng)教育,倡導“以孩子為本位”;三是素質(zhì)教育——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完全的人”。
第三組由貴州大學鐘純老師評議,他指出,發(fā)言老師、同學都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將王陽明、魯迅與現(xiàn)代啟蒙相聯(lián)系,其選題皆匯通了王陽明與魯迅的思想觀,于當今社會具有現(xiàn)實關懷。
在閉幕學術(shù)總結(jié)中,紹興文理學院卓光平老師指出,此次紀念王陽明逝世494周年“文脈相承:從王陽明到魯迅”青年學術(shù)論壇的召開極具開拓意義,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將不同專業(yè)的青年學者組織起來圍繞陽明心學與魯迅文學開展研究,該活動的舉辦其本身就是對文、史、哲學科的打通,對古今中外文化的打通,還是對不同專業(yè)壁壘的打通,而這種古今打通和文史哲專業(yè)壁壘的打通正是當今時代對我們?nèi)宋膶W科的要求,也是我們今天建設“新文科”繞不過去而且亟待解決的癥結(jié)問題;另一方面,30余位發(fā)言者的發(fā)言主要圍繞越地思想文化對王陽明、魯迅的影響,王陽明與魯迅思想精神的相通性,王陽明、魯迅與近世中國啟蒙思潮等三個方面問題進了獨到深入的探討,大家對王陽明與魯迅共同的文化淵源、對近世中國啟蒙思潮和“人學”思想近似的影響,以及他們精神思想的相通性等問題的揭示,讓原本很少受學界關注的“王陽明與魯迅”話題真正成為一個學術(shù)熱點,從對學術(shù)研究推動的角度來說,此次青年論壇一定會助推一大批相關學術(shù)成果的誕生。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程門立雪”背后的家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