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曉霞】山水比德 游必有方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3-03-15 11:57:52
        標簽:山水比德、游必有方

        山水比德 游必有方

        作者:陳曉霞

        來源:“文化強國”光明日報協(xié)同推廣平臺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廿三日辛未

                  耶穌2023年3月14日

         

        旅游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既能休閑放松強身健體,又能接近文化與自然的活動。旅游綜合提供人類身體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需的多種要素,是一種追求健康的修心生活。

         

        飽覽名山大川,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體驗歷史、文化等人文景觀,獲得精神上的滋養(yǎng),得到愉悅感,放松心情,凈化心靈,體悟人生,獲得新知,在感受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之美的過程中體驗快樂與健康。貫穿旅游過程的是融合與和諧,是人追求真、善、美生活的應然之舉,順應了“天人相應”趨勢,是心靈和諧之樂,使形神共同健康。

         

        旅游是人對歷史的尊重。人是自然的有機組成,也是歷史的產(chǎn)物。面對歷史遺跡,可發(fā)思古之幽情。游覽歷史古跡,穿越時空,對話古人,觀賞歷史文物,了解歷史,回顧歷史,觸摸歷史,感受歷史,有利于更好地面對現(xiàn)實和未來。旅游是人對他人的尊敬。旅游活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包括主客之間、旅游者與旅游從業(yè)者之間、旅游者相互之間等諸多關(guān)系。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我國旅游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他以14年的“周游列國”而成為旅游活動的杰出實踐者。儒家之“游”,最初側(cè)重于“游世”與“游心”,后則是“游景”。無論是“游世”還是“游景”,其目的相同,追求包含快樂、愉悅、健康在內(nèi)的人生意義,把“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以為“游道如?!薄氨芩啥吽?,釋其回而增其美”。

         

        從中國旅游的發(fā)展歷程看,旅游活動要早于旅游理論。據(jù)史料記載,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就曾運用乘車、船、橇等交通工具,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川大地。春秋時期師者尊長收徒課學,天下求學者趨之若鶩,各色人物相互串聯(lián)交流,游學布道,縱論天下的社會環(huán)境為較為普及的旅游活動創(chuàng)造了社會條件。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宗師們對日趨發(fā)展的旅游進行了理論上的重大思考,在生活實踐和哲學理念兩個領(lǐng)域形成了一個理論譜系,成為我國古代最早、最系統(tǒng)、也是最成熟的旅游理論??鬃拥穆糜卫碚摰於水敶袊糜卫碚摰幕A(chǔ),并開啟了中國旅游理論研究之先河。

         

        孔子兀立于中國旅游長河的上游,他的旅游觀是中國旅游思想寶庫中的首批珍寶,他是中國旅游文化思想史上的拓荒者。

         

        孔子在30歲之前,游學于郯子、師襄子等人,觀覽過魯國的太廟。34歲左右適周問禮于老子,訪樂于萇弘,觀周廟,考察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35歲至37歲游齊,沿路經(jīng)過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遇婦人、邱吾子等人,至齊與齊太史討論音樂,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從齊國返回魯國途中前往嬴博觀看延陵季子葬子;曾到京師洛陽觀覽周代的禮樂制度。51歲至54歲仕于魯,利用政治地位觀覽到更多的上層文化。在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參與了臘祭之后,便到太廟的門闕上游覽。55歲到68歲,孔子吟唱著“悠哉游哉,維以卒歲”度過了14年的周游生涯,到過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國。其間經(jīng)歷了匡蒲之困、伐樹于宋、陳蔡絕糧等種種艱辛挫折,與衛(wèi)靈公、陳湣公、衛(wèi)出公等諸侯國君相問答,與顏讐由、蘧伯玉、史魷、葉公相交游,還路遇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隱士。他曾止于岸邊,駐足橋上,覽山川美景,嘆世事人生;也曾之于杞、宋,探尋夏商遺存。68歲以后,孔子落葉歸根,整理典籍,傳道授業(yè),于游樂中教學相長,陶冶性情。

         

        從孔子一生的游歷中可以體悟到,生命的根本就在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游覽的過程中,眼中的那草那樹,都被賦予了勃勃生機,山的巍峨壯觀、云的輕柔飄逸、水的清澈激越、霧的亦夢亦幻、樹的蔥郁蒼勁、草的昂然臨風,都幻化為孔子思考的景物,大自然為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場所,他的感受、體驗、思考越多、越深,對人生的感悟越深刻,生命的修為也就越好,終使他成為“大哉!博學無所成名”的至圣先師。

         

        孔子一生可謂游歷豐富,而且游中生情悟情,游中傳道悟道。在游歷過程中,孔子逐步因禮得仁,將仁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形成了山水比德的經(jīng)典旅游思想——“知(現(xiàn)通‘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從更深層次看,孔子將“仁”導入到旅游理論當中,并以“君子比德”的理論高度,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品位。“山水比德”就是將仁人君子的品德比擬為自然山水。明末清初思想巨匠王夫之對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旅游理論進行了詮釋,指出:“山水之樂,皆造物自然之理;動靜之體,則陰陽合撰之能;樂壽之效,皆性命自然之效。則為仁為智,要以體道而成德。”

         

        孔子的“比德之旅”把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提出了“盡善盡美”的美學思想。這種君子比德思想,肯定了游山觀水能夠給君子仁者帶來美的享受。山水的自然之美是它的本性,而這種美只有人感化之后,才能將自然之美的本性轉(zhuǎn)化為品德之美的人性,并具有了更高的價值?!墩撜Z·先進》載,孔子與幾個弟子討論人生的志向,其他幾個人談的是經(jīng)濟、國防、禮樂教化等方面的社會問題,而曾皙則談的是春游,他談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枋隽艘环N閑適恬淡、怡然自得的人生美景,對于曾皙的這種春游志趣,孔子十分欣賞,甚至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所追求的是一種平安盛世的理想境界,因為只有在國防強大、經(jīng)濟發(fā)展、老百姓懂得禮樂教化的情況下,才會有曾皙所講的春游場景??鬃雍退膶W生常常是在登高游覽中激發(fā)出各自不同的人生志趣,在登高縱覽中,尋求一覽眾山小的遠見博觀之趣。

         

        孔子酷愛大自然之美,喜歡自然山水之游,重視游覽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游必有方”,則是孔子對旅游休閑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準則的總結(jié)。他認為,觀察自然要和人的精神之間相互感應,所說觀水有術(shù)“之術(shù)”者,指人對山水的認識,對美的發(fā)現(xiàn)與合乎道的法則。以水“比德”和“觀水有術(shù)”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理論上的提升??鬃拥慕斡^和遠游觀并不是相互矛盾,遠游與近游,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君子的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矛盾統(tǒng)一。

         

        此外,孔子的“信而好古”“興滅繼絕”的文化意識對旅游史料的保存,以及孔子思想的義利觀對中國探險旅游等,也有一定的影響??鬃拥乃枷胱猿审w系,從“父母在,不遠游”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再到“游必有方”,最終形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比德的旅游思想。從具體的出行要求,到對遠方來客的熱情期待,再到旅游休閑審美的哲學理念,形成了一整套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準則,并以這些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準則為指針來指導實踐,在各種矛盾中尋求“中庸”之平衡。

         

        自從孔子創(chuàng)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旅游理論開始,中國的旅游理論就與儒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乃至于今天的旅游理論,以及處理旅游開發(fā)與資源保護關(guān)系時的既開發(fā)又保護,在保護下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等諸多觀點的形成和具體措施的實施,無一不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xiàn)。

         

        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旅游理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這與孔子的旅游理論內(nèi)涵是一致的??梢?,孔子的傳統(tǒng)旅游理論至今仍煥發(fā)著勃勃的生機,不但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消亡,而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不斷地汲取新的營養(yǎng),日趨豐富和完善,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成為中國旅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作者簡介】

         

         

        陳曉霞現(xiàn)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儒學發(fā)展史、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長于儒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視角》《游學三孔》等8部個人專著,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及文學作品10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