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趙連穩(wěn)】士大夫對古代書院發(fā)展的特殊貢獻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系列
        發(fā)布時間:2023-03-18 13:43:24
        標簽:古代書院發(fā)展、士大夫

        士大夫對古代書院發(fā)展的特殊貢獻

        作者:趙連穩(wěn)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廿六日甲戌

                  耶穌2023年3月17日

         

        士大夫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國的傳統(tǒng)書院自唐末五代誕生到清末改制,經(jīng)歷了千余年。士大夫的經(jīng)世情懷使他們和傳統(tǒng)書院相伴而行,在他們的堅持和推動下,書院仍然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對中國文化傳承、教育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等都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士大夫作出了特殊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書院興辦的主持者

         

        具有經(jīng)世情懷的士大夫興辦了書院,書院培養(yǎng)的士大夫又加入到興辦書院的行列中,推動著書院加速向前發(fā)展。

         

        唐末五代到北宋時期,隨著社會政局由動蕩趨向穩(wěn)定,書院獲得很大發(fā)展,選址也由傍山帶水、林茂泉清之處逐漸轉向城鎮(zhèn)或郊區(qū)。南宋以后至清朝,理學和書院呈現(xiàn)出一體化迅猛發(fā)展態(tài)勢,許多信奉理學的士大夫,如朱熹、呂祖謙、陸九淵、王陽明、湛若水、左宗棠、李鴻章等熱衷于興辦書院,且大都帶頭捐俸,積極投身到興辦書院的行列中。朱熹每到一個地方做官,均把興辦書院放在首位,如在閩北建陽、武夷山創(chuàng)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還主持修復岳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陸九淵于貴溪建造象山書院,呂祖謙在家鄉(xiāng)金華建造了麗澤書院。這些理學大師的弟子們也紛紛在各地興辦書院,像朱熹的好友、南宋宰相趙汝愚就曾經(jīng)在家鄉(xiāng)余干建造了東山書院。明朝嘉靖年間,王學興盛起來,內(nèi)閣首輔徐階居然以陽明弟子自居,在京師的靈濟宮開講王學。王陽明興辦了多所書院,臨終之前還在南寧興辦了敷文書院。王學門人也在各地紛紛興辦書院,如紹興知府南大吉重修了稽山書院,文學家湯顯祖在廣東徐聞縣任典史時,建造貴生書院,后任遂昌知縣時,又建相圃書院。禮部尚書、理學家湛若水在全國各地興辦書院幾十所,僅在廣東就建立了不少書院,如西樵的云谷書院、大科書院,廣州的天關書院,羅浮的甘泉精舍,增城的明誠書院,龍?zhí)稌?、獨岡書院、蓮洞書院和番禺的鰲峰書院等,弟子多達數(shù)千人。清雍正帝繼位以后,大力支持書院發(fā)展,士大夫興辦書院的熱情更加高漲,下自縣令、知州,上到巡撫、總督,多身體力行,像阮元、陶澍、左宗棠和張之洞等地方大員,都投身到書院建設的大潮中,這些官員所到之處,以振興文化教育為己任,或建造新的書院,或修復已有書院,如左宗棠主政西北時,根據(jù)《左文襄公在西北》統(tǒng)計,從同治八年至光緒六年,興辦尊經(jīng)書院等共計20多所,修復仰止書院等16所。

         

        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士大夫的努力,到了清朝,東北迄黑龍江、西北至新疆、西南到云南、東南達臺灣,均興辦了數(shù)量不等的書院,使書院教育普及到邊疆地區(qū),儒家思想也隨之傳播到邊疆,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書院教學的主講者

         

        士大夫還是書院教學的主講者,他們或在為官一方時到所在地的書院進行講學,或在致仕以后做了書院的主講,還有的士大夫一生熱衷于書院講學,難能可貴的是,晚清時期的許多士大夫在書院講授西學,使書院成為維新陣地。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一生除短時期踏入仕途外,大部分時間在書院講學,如他在洛陽伊川自己建造的伊皋書院講學20年,與其兄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圣人,在于教育后生怎樣才能成為圣人,兄弟二人還長期在嵩陽書院講學,使嵩陽書院和伊皋書院成為理學的重要發(fā)源地。朱熹一生在地方為官的同時,從事書院講學長達20多年,曾經(jīng)在石井書院、白鹿洞書院、濂溪書院、月林書院、石洞書院、瀛山書院、東山書院、岳麓書院等20所書院講學,宣傳他的理學思想,成為理學集大成者。明朝士大夫書院講學之風盛行,王陽明及其弟子更是對書院講學情有獨鐘,一生和講學結下不解之緣,明朝嘉靖三年,王陽明應紹興知府南大吉盛情邀請,講學稽山書院,傳播“知行合一”學說,來自湖廣、廣東、直隸、南贛等地的士人“蓋環(huán)坐而聽者三百余人”,聽者無不驚為天人。王陽明講學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以至于他在平定朱宸濠叛亂的過程中,還在給生徒講學。

         

        那些有名的書院成了士大夫聚集講學的場所,如白鹿洞書院,明朝時就曾經(jīng)有解縉、胡儼、王陽明、湛若水、羅洪先、李夢陽、李賢、李齡等人到此講學,其中,文學家李夢陽多次到白鹿洞書院講學。又如衡陽的石鼓書院,明朝嘉靖、萬歷年間,王學大師湛若水數(shù)次到此講授“體認”之學,鄒守益亦在此傳播“良知”學說,其他王門弟子蔡汝楠、蔣信、趙貞吉、羅汝芳、孫應奎等,還有茅坤、李渭等其他流派的理學家,也曾到石鼓書院講學,湛若水甚至以80歲和90歲高齡兩次到石鼓書院講授《孟子》,一時間,諸士列侍環(huán)聽,“宛然一鄒魯誅泗之風也”。清朝時期,士大夫仍然熱衷于書院講學,書院成為宣傳理學的重鎮(zhèn),成為考據(jù)學的學術中心。清康熙十年,著名理學家李顒南游無錫的東林書院,并在此講學,不久主講關中書院。蘇州的紫陽書院是漢學皖派學者聚集地,皖派的漢學大師方楘如、江永、凌廷堪、汪紱、汪龍等,都曾在此講學??紦?jù)學大師,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重臣阮元,名儒王昶和孫星衍都曾經(jīng)在杭州的詁經(jīng)精舍講學。章太炎的老師俞越,更是主講詁經(jīng)精舍31年。隨著晚清洋務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書院開始傳播西學,如上海的龍門書院、求志書院,陜西涇陽的味經(jīng)書院和天津的問津書院等。

         

        書院運行的保障者

         

        士大夫掌握著書院山長選拔、經(jīng)費管理等方面的權力,通過制定書院學規(guī)、章程,使山長選拔、經(jīng)費管理等制度化、規(guī)范化,保障書院正常運行。

         

        書院山長不但負責教書育人,還擔負日常管理的責任,對書院日常運行至關重要,所以山長必須是品德高尚、學問高深的人,一般由“經(jīng)明行修”“學行兼善”的進士或舉人擔任。元朝、明朝和清朝中期以前的書院山長大都由官府聘請士人擔任,這種由官府掌握山長聘用權的形式,被稱之為“官聘”。如江西的地方官員常常為白鹿洞書院延請山長,明成化三年,江西提學僉事李齡,聘請理學家胡居仁為白鹿洞書院山長(又稱洞主);成化十六年,江西提學副使鐘成又聘請胡居仁擔任白鹿洞書院洞主。明朝中期以后,有的地方書院山長開始由鄉(xiāng)紳“公議”,然后稟明官府,由官府備官聘請,此謂“公議官聘”。清乾隆朝后期,書院山長由“公議官聘”產(chǎn)生的日益增多,再后來,很多地方書院山長選聘權由鄉(xiāng)紳,即居鄉(xiāng)士大夫“公舉聘請”,不再報官府備案。很多山長愛崗敬業(yè),如左宗棠擔任淥江書院山長時,書院出現(xiàn)了“人人奮勉,氣象一新”的局面,張佩綸擔任天津問津書院山長時,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其門生、“南開校父”嚴修對人說,他能有今天的長進,沒有先生的“督責之力不及此”。

         

        為了給書院的日常運行提供經(jīng)費保障,士大夫往往慷慨解囊,或捐出俸銀,或捐獻田產(chǎn),或撥出公田及被罰沒的土地,或以公帑置田以助書院。王陽明在巡撫南贛時,曾捐贈白銀50兩資助白鹿洞書院增置田產(chǎn),御史陳銼為白鹿洞書院置辦田產(chǎn)432.6畝,江西提學僉事李齡為白鹿洞書院置辦田產(chǎn)408.9畝。清朝官府鼓勵個人向書院捐資,對于捐獻有功者或者賞官晉級,或者給以匾額作為獎勵,更加刺激了士大夫捐資助學的積極性。書院則把平時結余下來的銀兩交給店鋪或者當鋪,每年收取一定的利息,作為書院的穩(wěn)定收入,這種方式到了清朝尤為多見。清朝中后期,鄉(xiāng)紳在地方書院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由鄉(xiāng)紳組成的董事會負責書院管理,除去前面提到的選聘山長之外,還負責管理書院經(jīng)費,董事每年將書院一年的經(jīng)費收支和存儲情況,造冊張貼,并且一份送給地方官府,一份交給董事會,目的是“永遠備查”,接受監(jiān)督。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