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曉川】《晏子春秋》與中國古代倫理秩序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jīng)典新解系列
        發(fā)布時間:2023-03-21 19:13:48
        標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論

        《晏子春秋》與中國古代倫理秩序

        作者:劉曉川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廿九日丁丑

                  耶穌2023年3月20日

         

        《晏子春秋》是記錄春秋后期齊國賢臣晏嬰言行事跡的專著。晏嬰仕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長達五十余年,促使齊國在諸侯紛爭的年代仍然長期處于相對興盛的地位。《晏子春秋》所著內(nèi)容集中彰顯了晏嬰盡禮行忠、以民為本、為政以德、躬行節(jié)儉的家國情懷。

         

        盡忠職守盡忠國家

         

        “禮”是古代社會“五?!眰惱韮r值規(guī)范之一,是社會共同遵守的秩序法則,是維系社會政治秩序的制度規(guī)范。晏嬰認為,人之所以高貴,就是因為有禮,因為守禮實現(xiàn)了家庭、社會中的長幼有序、父子有別、上下分明。晏嬰特別推崇周禮,強調(diào)要以禮治國,用禮來規(guī)范倫理秩序。他認為,在禮的規(guī)范中,大夫的施恩不應普及全國,民眾不懈怠,財貨不轉移,工商不改行,士人不虛浮,官吏不僭越,大夫不收取公室之利。據(jù)《晏子春秋》記載,有一次,齊景公想與晏嬰免除禮節(jié)來歡暢共飲,但晏嬰認為,“禮”對朝廷秩序有著約束作用,如果大夫不講“禮”,下面的官員就會效仿而變得不恭敬,因而也就無法做到盡忠職守、盡忠國家。

         

        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臣子,晏嬰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盡禮行忠”的忠臣。對此,晏嬰曾曰:“故忠臣也者,能納善于君,不能與君陷于難。”即忠臣就是能給君主進獻良言善策,不能和君王一起陷于危難。《晏子春秋》所論述的“忠”,不局限于忠于君主,更多地表達了忠于國家、社稷的思想意涵。那么,忠臣之行應該是怎樣的呢?對此,晏嬰認為,忠臣應該直言進諫,選拔賢人而用之,衡量自己的德行從而擔任適當?shù)墓俾殻@取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俸祿,看到賢于自己的人要學會讓賢,不以官位高低作為自己待人的準則,也不以官位高低作為盡忠的標準,對待下屬不苛刻,對待上級不阿諛奉承。

         

        以民為本愛民樂民

         

        民,事之本也。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為政以德的立論基礎,其核心要義是重視百姓疾苦,并做到愛民之所愛、樂民之所樂。為政者只有恪守以民為本的理念,注重維護百姓利益,處理好官與民、權與民的關系,才不會失去人格道義,才能維護國家穩(wěn)定。早在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就提出了利民為本的治國思想?!蛾套哟呵铩坟灤┲悦駷楸镜拇罅空撌觯岁虌雽倜?、權民關系的深切思考。

         

        晏嬰生活的時代正值春秋晚期,伴隨著土地私有化發(fā)展和宗法關系的減弱,以及外部壓力的減輕,致使對各國君主和官吏權力的約束監(jiān)督相對減弱,進而造成各國君主和貴族苛責于民、勞役百姓。對此,晉國大夫叔向曾向晏嬰請教為政者的治國思想和行為問題。晏嬰回答說,最高尚的思想是愛護百姓,最淳厚的行為是使百姓快樂,最卑下的思想是苛刻待民;地位卑下而不失去尊貴的德行,委曲求全而不失去正直的品格,“以民為本也”。

         

        作為齊國重臣,晏嬰不僅在理論上闡述了以民為本、愛民樂民的核心理念,而且在實踐中處處彰顯著惠民、利民、養(yǎng)民的政治操行。據(jù)《晏子春秋》記載,有一次,齊景公為了擴大晏嬰的住宅條件,借晏嬰出使魯國之際,把晏嬰鄰居的住宅拆了。晏嬰得知后說,為了擴大自己的住宅而侵犯鄰居的利益,違背民心。晏嬰堅決不居住,并恢復鄰居原來的住宅,奉守不損害百姓利益的準則。

         

        以民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百姓的物質(zhì)需求——糧食,這在農(nóng)耕時代尤其如此。而要滿足百姓的糧食需要,關鍵在于保障不誤農(nóng)時。據(jù)《晏子春秋》記載,在農(nóng)收時節(jié),齊景公為追求逸樂,役使大批民工興建長庲臺。有一次恰逢齊景公舉辦大型飲宴,晏嬰雖在旁邊陪侍,但心里始終牽掛著無法回家收獲的民工。當酒過三巡時,晏嬰離開席位,邊舞邊唱道:莊稼結穗而不能收獲,秋風吹來全部凋落,風吹雨打全部飄散,上天無情,不讓民活。晏嬰唱完,潸然淚下。酒酣耳熟的齊景公明白了晏嬰的深意,于是下令停止工程,民工得以回家收糧。

         

        廉潔清正為政以德

         

        廉者,政之本也。官德是為政者最基本的品格要求和道德規(guī)范,體現(xiàn)了為官者道德修養(yǎng)的主體自覺和慎獨的自律極致,與治世安邦息息相關?!蛾套哟呵铩匪N含的廉潔清正、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以以德治吏、良吏治國為主線。

         

        那么,到底什么是官德呢?齊景公與晏嬰關于社稷之臣、善為國家等問答,折射出晏嬰對這一問題的獨到思考。齊景公問晏子,對于國君而言需要什么樣的臣子?晏嬰答曰:所謂國家大臣,就是能夠穩(wěn)固國家,分清君臣上下之禮。齊景公又問,如何發(fā)現(xiàn)治國的賢人名士呢?晏嬰答曰:評判賢人名士,要通過觀察他的行為作出評價,而不是根據(jù)華麗的言辭作出判斷。

         

        晏嬰在為官期間,始終以廉潔清正為本,心懷清正廉潔之心,堅守道德情操,不隨波逐流,是講官德、重官德、守官德的楷模。齊國相國慶封由于專權遭到眾大夫的攻擊而逃亡,人們瓜分他的財產(chǎn)并提議把邶殿分給晏嬰作食邑。晏嬰堅決不接受,認為人人都想生活優(yōu)裕,但對財富既不能廢棄減損,也不能任意無度。在他告老還鄉(xiāng)時,主動提出要把封邑還給齊景公,齊景公認為這沒有先例,不同意晏子的提議。晏嬰說,品德厚重而接受俸祿,是為了體現(xiàn)主上的圣明;品德微薄而退還俸祿,是為了使臣下廉潔。在晏嬰看來,自己年老德薄主動把封邑退還給齊景公,這是他廉潔清正的表現(xiàn)。

         

        儉以養(yǎng)德躬行節(jié)儉

         

        齊國建國之初,特別是到齊桓公時期,由于采取了有力的改革舉措,促進了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然而,伴隨著物質(zhì)財富的大量積累,齊國的奢靡腐化之風也開始盛行,到齊景公時期尤為如此?!蛾套哟呵铩凡粌H多處論述了齊景公嗜酒崇樂、華衣美食、大興土木的奢靡生活,而且貫穿著晏嬰對儉以養(yǎng)德的清醒認識。

         

        晏嬰認為,只有君主約束自己、節(jié)儉為政,才能減輕百姓負擔,贏得民心。面對齊景公奢為宮室、廣為臺榭、豐樂侈游與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形成的鮮明對比,晏嬰極力勸諫齊景公厲行節(jié)儉。據(jù)《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問晏嬰:我想穿上圣賢之王的服飾,居住圣賢之王的房子,這樣各國諸侯會來歸附嗎?晏嬰答道:效法他們的節(jié)儉是可以的,如果只是效法他們的服飾房子,就沒什么好處。齊景公又問晏嬰,作為君王,身份尊貴百姓安定,這樣困難呢,還是容易?晏嬰回答說,作為君王,節(jié)制自己日常的開支,其余的用以照顧百姓,這樣就自身尊貴而且百姓安定。

         

        晏嬰在勸諫齊景公的同時,更是身體力行、躬行一生。據(jù)《晏子春秋》記載,作為相國,晏嬰吃的是粗糧淡飯,菜肴也比較簡單平常,連齊景公都感到過意不去。晏嬰?yún)s不以為意,覺得不僅能吃飽肚子,還能有葷菜、素菜的搭配,已經(jīng)很滿足了。他一再婉拒齊景公賜予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乘馬等,成為百官表率。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