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浩】《清明集》蘊含“德法兼治”司法原則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3-04-21 13:45:07
        標簽:《清明集》、德法兼治

        《清明集》蘊含“德法兼治”司法原則

        作者:李浩(鄭州大學法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十七日乙未

                  耶穌2023年4月7日

         

        《名公書判清明集》又被稱為《清明集》,是宋代的一部司法裁判文書和官方公文的分類匯編,也是佐證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社會法制、經濟、歷史狀況的珍稀史料。此書作者別號“幔亭曾孫”。書名中“名公”二字,意指撰寫書判者多為南宋時期名重一時的士大夫;“清明”二字,則取自“明無一毫之蔽,清無一點之污”的為政、斷案清廉明察之意。

         

        考據宋明刻本點校匯編成書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考證的結果,早期流傳的《名公書判清明集》是日本靜嘉堂珍藏的宋代殘本,只記載了關于“戶婚”案件的133條書判。而按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名公書判清明集》共計應有17卷,但此卷本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學界又在上海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從明朝《永樂大典》輯出共計14卷的明隆慶年間盛時選刻本。從內容來看,《名公書判清明集》的明刻本與宋代殘本區(qū)別很大,無論是編排體例,還是文字表述,兩本皆各有短長。經過對這兩個不同來源的版本整合,一個篇幅為宋殘本四倍且經過點校、相對完善的新本問世,形成了目前學界通行的14卷本《名公書判清明集》。

         

        此卷本分為正卷與附錄,前者共計14卷,后者共計7篇。正卷部分以“門”分類,卷1、2為“官吏門”,卷3為“賦役門”“文事門”,卷4至卷9為“戶婚門”,卷10為“人倫門”,卷11為“人品門”,卷12至卷14為“懲惡門”,合計七大門類。附錄部分則以輯錄文集中的判詞與公文為主,除附錄1、7為介紹卷本考據情況的雜錄外,附錄2、3分別匯編了黃文肅公和后村先生的個人判詞、公文,附錄4、5、6則分別摘錄了《文文山集》《黃氏日抄》和《朱文公文集》中的相關內容。除正卷與附錄之外,此卷本中還可見諸多后人校讀的墨跡,附在原文旁邊,彰顯翔實之意。正如明人盛時選所言,《名公書判清明集》一書,“為類十四,為目百余篇”,“于民詳于勸,于吏詳于規(guī)”,“讀律者必知此,庶幾讞擬不謬”。

         

        書判蘊含情理名公德法兼用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判牘案例匯編的代表,《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蘊含著豐富的司法實踐理性。柳立言認為,《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的諸位“名公”,大都有著儒家理學的背景,如真德秀(西山)、劉克莊(后村)、吳革(恕齋)、蔡杭(久軒)等人,皆出自理學宗派。其他諸如范應鈴(西堂)、胡穎(石壁)、翁甫(浩堂)等人,也均與理學中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據《宋元學案》記載,真德秀所學正是源自朱熹,真氏一脈堪稱承繼朱熹學說的“正學大宗”。而朱熹正是將儒家學說推向頂峰的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其所言“存天理,去人欲”的天人哲學觀,以及“日用之間,禮者便是,非禮者便不是”的儒家是非觀,為《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諸位“名公”斷案兼顧天理、國法、人情提供了可行的指導思想,并使之形成了“德法兼治”的裁判觀。具體而言,如以案件性質劃分,《名公書判清明集》所輯錄案件可分類為官事、財產、人身關系以及社會惡性案件,且在每一類案件的裁斷過程中,裁判官均基本秉持了德法兼用的裁判理念。

         

        依照案件性質巧思德法結合

         

        官事案件中強調官修政德,懾官以法?!睹珪星迕骷分小肮倮糸T”“賦役門”“文事門”“人品門”等,均收錄了大量涉及官吏違法犯罪案件的判詞,其中又以濫用職權類犯罪案件居多。以濫用刑罰案為例,據“約束州縣屬官不許違法用刑”一案記載,“訪聞判官廳每每違法用刑,決撻之類動以百計。照得在法笞杖自有定數(shù),笞至五十而止,實決十下,杖至一百而止,實決二十下,未嘗有累及百數(shù)者”。由此可知,宋代法律對犯人的施刑等級、數(shù)目均有明確限制,笞刑的行刑數(shù)目不得超過五十,杖刑的行刑數(shù)目不得超過一百。但是,按照該案判詞所言,實踐中行刑數(shù)目超越法律規(guī)定者比比皆是,可見當時官吏違法行為之常見。為此,作為該案的裁判官,胡石壁結合官方所求政德與法意,指出濫刑是“郡政不綱之故,合行約束”,并據此進行法律續(xù)造,“準令,諸見任官、本廳或本司所轄兵級、公吏犯杖以下罪,聽申長吏,借杖勘決”。此案中,胡石壁不僅在判詞中再次申明官吏應修政德,審慎用刑,還以“令”的法律形式,對治下官吏的用刑程序展開了切實約束。除胡石壁之外,吳雨巖等人的判詞中也可見到此裁判觀念。如《禁約吏卒毒虐平人》一文中,針對官吏的違法行為,吳雨巖道:“茍有仁心者,寧不為之痛心疾首。合遍牒諸州縣,各各禁約關防,痛革此弊,如或不悛,定將官吏一并從坐?!?/span>

         

        財產案件中強調定案以德,法斷是非。《名公書判清明集》6卷“戶婚門”中,輯錄了諸多涉及財產糾紛的判詞,傳統(tǒng)所言“戶婚、田土、錢債”等民事細故皆被囊括其中,而最為突出的是田土糾紛。根據學者的考證,《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錄的田土糾紛案件有上百件,占據了全書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在田土糾紛案件的裁判過程中,諸位“名公”進行具體法律推理時,基本都以宋代的法律規(guī)定作為判斷是非的主要依據,并于判定案件事實后,按照儒家理學所推崇的“重義輕利”、兼顧“人情”等道德準則定案。例如,“孤女贖父田”一案中,孤女俞百六娘之父俞梁,在開禧二年(1206)將田產典賣給了戴某,俞梁死后,已經招贅的俞百六娘向官府請求贖回亡父田產,但戴某聲稱已買斷該田,不肯退贖。作為此案裁判官的吳革查證交易契約后,發(fā)現(xiàn)戴某偽造了買斷契。于是,吳革依照宋代法律規(guī)定,“照得諸婦人隨嫁資及承戶絕財產,并同夫為主”,“準令:戶絕財產盡給在室諸女,而歸宗女減半”,判定了田產所有權應歸屬俞百六娘的案件事實。之后,吳革在此事實的基礎上,以戴某培育田產多年有功,“當參酌人情”為由,不僅提高了俞百六娘應付的贖金,還要求田產贖回后不得買賣,限制了俞百六娘的處分權??梢姡纤螘r期財產案件的司法裁判中,“名公”們遵循的仍然是“德法兼治”的裁判思路。

         

        人身關系案件中強調德性教育,以法護禮?!睹珪星迕骷芬浴叭藗愰T”和“人品門”為代表,展現(xiàn)了包括親屬、宗族等在內的特殊人群之間的糾紛表現(xiàn)形式。在裁判關乎骨肉親情的糾紛案件時,“名公”們注重維護人倫之禮,不僅注重運用法律維護親屬之間的身份、權利關系,尤其主張用教諭或勸諭的方式,對訴訟雙方展開儒家所倡導的德性教育。例如,真德秀在《勸諭事件于后》一文中言:“遇親戚骨肉之訟,多是面加開諭,往往幡然而改,各從和會而去。”在真德秀的眼中,以開諭、勸導的方式,使遭遇糾紛的親人雙方能夠擱置爭議,恢復和睦的親情,正是儒家理學追求的道德教化的外在顯現(xiàn),此種解紛方式遠勝冰冷的按律裁判。但他并非盲目推崇德性教育,而是以案件的民刑事性質為區(qū)分標準,對涉及刑事犯罪的人身關系案件主張依法裁斷,正如他所言,“民間爭訟,官司所當明辨是非,如果冒犯刑名,自合依條收坐”。無獨有偶,“母訟其子而終有愛子之心不欲遽斷其罪”一案中,胡石壁亦秉承了同樣的理念,“當職承乏于茲……惟以厚人倫,美教化為第一義。每遇聽訟,于父子之間,則勸以孝慈,于兄弟之間,則勸以愛友,于親戚、族黨、鄰里之間,則勸以睦姻任恤”。如此看來,“名公”們在審理涉及人身關系的案件時,采取的是以依法裁判為底線、以崇德勸諭為優(yōu)先的解紛模式。

         

        社會惡性案件中強調以德正風,以法止惡?!睹珪星迕骷穼A辛?卷“懲惡門”,詳述了為南宋官方所不容的奸穢、豪橫、賭博等社會惡性案件的裁判方式與結果。在審理此類案件時,“名公”們旨在通過對社會惡性案件及其背后群體的法律懲戒與道德教化,達到制止治下惡行、整肅地方社會風氣的目的?!笆咳艘蚣橹聽幖仁兆锩以⒔陶d之意”一案中,裁判官趙知縣明確提出審理社會惡性案件應當?shù)路嬗茫霸~訟到官,事有關系,若但剖析曲直,收坐罪名,而不少寓教化之意,非善政也”。同樣,“假為弟命繼為詞欲誣賴其堂弟財物”一案中,當社會惡性案件發(fā)生在親屬之間時,作為裁判官的縣衙主簿,采取的首要處理方式也是道德教化,直到確定訴訟雙方確無和解的可能,才依照案件事實,參酌法律,“公心予決”。此外,以“懲惡門”所輯判詞來看,當社會惡性案件具備行為周期長、惡性程度高等典型特征時,“名公”們在裁判中將一斷于法,重刑止奸。例如,“為惡貫盈”一案中,裁判官蔡杭一連適用多條法律,從重處罰為惡之人,以警醒治下之民。

         

        總體看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整理的14卷本《名公書判清明集》的出版發(fā)行,為研究宋代法律制度尤其是宋代司法實踐的學者們增添了一筆厚重的歷史文獻資產,更為全面認識古代司法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文獻支持。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