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c“五?!?/span>
作者:龍倩 鄯愛紅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廿七日癸酉
耶穌2023年7月14日
“?!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內(nèi)涵最豐富、眾人最喜愛、影響最廣泛的元素之一。千百年來,自帝王將相至平民百姓,無不祈福求福、崇福尚福,對“?!钡淖非蟛粌H凝聚著古代先民的幸福智慧,反映了中國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符號“?!钡轿淖帧案!?/span>
“福”作為一個符號,最早與祭祀相關(guān),它包含著祈福、賜福、受福、享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容和儀式。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它逐漸由一種儀式固化為一個確定的文字。作為文字的“福”,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當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當中,“?!弊殖霈F(xiàn)次數(shù)最多,共計有120多個,且形態(tài)最為豐富,結(jié)構(gòu)多變、姿態(tài)不一,可謂將漢字的象形、指事、會意等功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最主要的寫法來看,“?!钡臉?gòu)成,分別表示祭祀、酒壇以及雙手奉尊于神前。由于古人以酒象征生活的豐富完備,故“?!痹诩坠俏闹幸鉃殡p手捧著美酒在祭祀中進行祈禱,以求得富足安康,基本上從造字上就保留了原初的整全儀式內(nèi)涵。也就是說,作為與宗教祭祀相關(guān)的“福”本義即保佑、福佑之義。
伴隨著“福”不斷走向世俗化,成為人所希求的所有美好之物的代名詞。如《禮記·祭統(tǒng)》中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薄稄V雅·釋詁一》中說“福,盈也”。這就是說,福無所不包,是各種順事之總稱、所求之全備,舉凡吉祥如意、萬事亨通、喜樂安康均是福的表征。
對“?!钡淖非笫鞘澜绺髅褡宓钠毡楣沧R。一直到箕子為周武王獻出“洪范九疇”時,其中最后一條就是“向用五福,威用六極”,首次提到“五?!保瑢ⅰ案!钡母拍詈托问骄唧w化、特定化,才真正構(gòu)筑起中華民族獨有的系統(tǒng)幸福觀。那么何謂“五?!??“?!笔侨酥玻拔甯!眲t是人之所尤欲也。具體而言,即《尚書·洪范》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span>
福之“壽”
“壽”即長壽,命不夭折且壽數(shù)綿長之義。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人獲得幸福的前提和基礎,故對“壽”的渴求實乃天性。但相較于其他文化,中國有著極為突出的“長壽”觀念,關(guān)于“壽”的各種言說在古代文獻中可謂連篇累牘。對于壽命長度,古人也曾有過認真的討論,《莊子·盜跖》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杜預說,“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以上”。孔穎達說,“上壽百二十,中壽百,下壽八十”。到了明代甚至出現(xiàn)了皇帝敕建的百歲“人瑞坊”?!皦邸敝缘萌绱藘A慕,唯有時間維度的壽數(shù)綿長,才能讓自己在血緣代際系列中的位置盡量靠前,成為“祖”甚至“曾祖”,才能享受“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其昌”的天倫之樂。
福之“富”
“富”即財富,“家豐財貨也”,往往與“貴”“祿”相關(guān)。農(nóng)業(yè)社會早期的富,主要指糧食上的充足,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人賴以生存的財產(chǎn)、物資等各種資源的富裕之義。唯有糧食充足、生活富裕,個體才不致夭亡,才能保證個人乃至家族之“壽”。同時,“富”本身亦具有重大價值與意義?!兑讉鳌酚性疲骸案挥兄^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意為能夠盡可能地去支配和協(xié)調(diào)最廣大的資源是人們所追求的“大業(yè)”,而在體天道之變化的基礎上支配這些資源使民事日生日新,即是“盛德”,故“崇高莫大乎富貴”,這里面體現(xiàn)出一種剛健篤實的追求。而在古代社會中,在官階等級中的更高者,往往意味著仕途上的成功,還能躬身報國,實現(xiàn)個體生命中最大的社會價值。
福之“康寧”
“康寧”即健康安寧,個人層面的身體無疾病、內(nèi)心無紛擾,社會層面的安定有序、無戰(zhàn)無禍。相較前兩者,“康寧”是更高層次上的需求,涵蓋了生理和心理、個人和社會兩方面。從生理上看,無疾病纏身便是福,所謂“無病之身,不知其樂也,病生始知無病之樂;無事之家,不知其福也,事至始知無事之?!?,并因此而發(fā)展出豐富的如飲食養(yǎng)生、藥物養(yǎng)生和運動養(yǎng)生等養(yǎng)生文化,也是“壽”觀念延展的結(jié)果。以心理而言,則追求心靈上的安和。達至心靈安和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莫過于“養(yǎng)心”。儒家講養(yǎng)心,不論是孟子的“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還是荀子的“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均重在養(yǎng)德,強調(diào)以仁心仁德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個人康寧而致社會康寧;道家講養(yǎng)心,則重在順道,強調(diào)要心如止水,以道觀萬物,才能達到寵辱不驚的平和狀態(tài);佛教則強調(diào)要修一顆“平常心”,才能做到平淡寬和、隨圓就方。
福之“攸好德”
“攸好德”即崇尚美好的德行。視“德行”為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西方幸福觀的分野,也是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色。在中國人心目中,“德”不僅是幸福的構(gòu)件,更是獲得“福”的原因和根本,誠如《國語》所言“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因此,在五福當中,“攸好德”是根本所在,若壽富康寧卻不好德,則便只是年老而不利于國家甚至會危害社會,不可能全身而終?!吨芄佟份d,“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也就是說行事追求并踐行德行,內(nèi)心便會安定祥好,日子也會越過越好,而做事虛偽奸詐,內(nèi)心便會勞苦不安,生活也會日益困窘。這便發(fā)展出以德求福、德福一致的思想觀念與文化信仰,即《中庸》所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一個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必將獲得相應的地位、財富、名聲、壽數(shù)以及一切人們所追求的現(xiàn)實世界的可欲之物。
福之“考終命”
“考終命”即盡享天年、壽終正寢,是個體生命歷程中最后的福?!翱冀K命”亦可稱“善終”,可謂壽、富、康寧和攸好德共同塑造的最終結(jié)果。有生必有死,而能否坦然面對死亡是衡量善終的重要標志。在這一問題上,道家主張自然主義生命觀,對待死亡十分豁達,莊子甚至在將死之時說出“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儒家把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確定在“求其在我”上,對待生死問題亦如是?!墩撜Z》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即是說生命的開始與終結(jié)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所以應順從天命自然,人應該將生命的重點放在“事人”與“成己”上,既要盡到自己生而為人的倫理責任與義務,又要盡可能地完善自己,有志向、有尊嚴、有成就的活著,去擔當?shù)懒x、仁民愛眾、弘道于天下。因此,在儒家看來,善終不單體現(xiàn)為壽數(shù)的綿長,更決定于生命的厚度,若為道義而死,哪怕壽數(shù)較短亦是死得其所。
“五?!笔钦?,五者缺一不可,共同呈現(xiàn)出人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圖景?!拔甯!笔且环N整體的系統(tǒng)的幸福觀,是人們追求的美好生活的五個不同層面,故“五福俱全”“五福臨門”也被視為最高的祝福。作為“九疇”之一,“五?!痹谏舷侣?lián)動中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內(nèi)心深處的文化基因,形成了豐富的“?!蔽幕w現(xiàn)于民俗信仰、衣食住行、語言觀念、神話傳說、書法藝術(shù)等全方位、全領域中。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