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思、周煦陽 整理 孔安國 著《尚書傳》(《十三經(jīng)漢魏古注叢書》 本)出版暨序言
書名:《尚書傳》(《十三經(jīng)漢魏古注叢書》本)
作者:[西漢]孔安國 傳;馮先思、周煦陽 整理
叢書名:十三經(jīng)漢魏古注叢書
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3月
【整理者簡介】
馮先思,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碩士。現(xiàn)爲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會員,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員。在《文獻》《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三十余篇。已經(jīng)整理出版《曝書雜記》等古籍數(shù)種。
周煦陽,武漢大學古典文獻學碩士,中山大學中國史博士?,F(xiàn)爲中學語文教師。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學術(shù)興趣爲古史傳說類文獻的形成與演變、西南民族史。
【內(nèi)容簡介】
《尚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史籍。所謂典、謨、訓、誥、誓、命,多爲三代君臣爲政之語。今所見《尚書》印本尚有南宋刊本數(shù)種。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宋刊本,未附陸德明《釋文》,或存早期刊本之面目,今取爲底本,校以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官板八行本《尚書正義》、清阮元??獭渡袝x》之經(jīng)傳。底本原缺《尚書》序及《微子之命》,乃據(jù)八行本校録。經(jīng)文標點,一依孔《傳》。
【整理幫助】
《尚書》孔傳十三卷,舊題漢孔安國傳。
《尚書》爲現(xiàn)存最早的史籍。所謂“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多爲三代君臣爲政之語?!抖Y記·玉藻》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此書或即古史官所録。以其富含歷史經(jīng)驗,后世遞相傳習,奉爲經(jīng)典。
相傳《尚書》篇目數(shù)千,今日所見,爲秦博士伏生所傳與孔壁中經(jīng)所共有之二十九篇(又亡《太誓》一篇)。其篇目多存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語,前人多以爲孔子刪述,定著百篇。今以先秦典籍所引,及近年清華簡《尚書》逸篇,出百篇之外者亦時見之。
秦代燔滅《詩》《書》,坑殺儒生,《尚書》傳習幾絕。漢立,有秦博士伏生年九十,以《尚書》二十九篇,教授齊、魯之間。其學后分爲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立于學官。其書寫以漢世隸書,故稱今文。所謂古文即六國文字,古文《尚書》實即秦火以前舊本。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壁中書甚多,其中除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尚有逸篇十六??妆谥薪?jīng)藏于西漢中秘。
終漢之世,今文《尚書》爲官方傳授之本。漢末熹平年間所刻石經(jīng),《尚書》即以歐陽家爲底本,書末附大小夏侯兩家異文。然古文《尚書》之傳習未曾斷絕,且經(jīng)劉歆、王莽等人提倡,還在短時期內(nèi)有一定的繁榮。東漢至三國曹魏,古文本二十九篇經(jīng)馬融、鄭玄、王肅等人注釋,影響日增。正始年間,古文《尚書》刻入石經(jīng)。
永嘉之亂,古文逸篇散亡。梅賾乃獻《古文尚書孔傳》,伏生二十九篇之外,皆據(jù)前代典籍所引零章碎句,模擬成篇,并附傳文,托名孔安國傳。今世所傳,即梅賾奏上之本。其書初以隸古定所書,模擬所謂“古文”形體。至唐天寶年間,玄宗詔衛(wèi)包改爲今文,以通行楷體書寫,如唐開成石經(jīng)者皆是。
宋、元以下,始有疑經(jīng)有僞篇者,如吳棫、朱熹、吳澄、梅鷟、閻若璩、惠棟等皆是。清世以來,遂爲定說。近年清華大學入藏戰(zhàn)國竹書有《尹誥》《兌命》《金縢》《攝命》諸篇,實戰(zhàn)國古本,益證梅賾本之僞。梅本雖晚出,猶爲先唐人書,所述亦關(guān)古代政治思想匪淺?!犊讉鳌冯m屬托名,猶能征諸雅訓?!豆盼纳袝讉鳌贰捌滢o富而備,其義弘而雅,故復而不厭,久而愈亮”,要亦不可輕廢。
存世《尚書》以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書本爲最古,其見于《尚書》者有《尹誥》《兌命》《金縢》《攝命》等,見于《逸周書》者有《皇門》《祭公之命》等,此外還有逸篇多種,尚待陸續(xù)公布。漢、魏傳本則有熹平石經(jīng)、正始石經(jīng)。敦煌文獻及日本藏古鈔本中亦有不少《尚書》寫本,顧頡剛、顧廷龍將其中有隸古定者,與漢、魏、唐石經(jīng)拓本,一并收入《尚書文字合編》。宋刻《尚書》孔傳今存多種,據(jù)張麗娟統(tǒng)計,單經(jīng)注本有六種,經(jīng)注疏合刻本兩種。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宋本《尚書》孔傳僅録經(jīng)傳,未附釋文,亦無纂圖互注本、重言重意互注本等坊間附益之文,其體例最純,今取以爲底本,校以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尚書正義》八行本(后簡稱“八行本”)、阮元刻《尚書注疏》(簡稱“阮本”)。底本原缺《尚書序》及《微子之命》,乃據(jù)八行本校録。經(jīng)文標點,一依《孔傳》。校勘則于杜澤遜《尚書注疏匯?!贰⑼斛v嘉《李盛鐸舊藏經(jīng)傳本校異》多所參考,謹此致謝。
馮先思 周煦陽
二〇二一年九月
【尚書序】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犧、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shè)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爲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奔粗^上世帝王遺書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爲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剪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義。
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于屋壁。漢室龍興,開設(shè)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jīng),口以傳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jīng)》,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宅。悉以書還孔氏??贫窌鴱U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爲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堯典》,《益稷》合于《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爲一,《康王之誥》合于《顧命》,復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爲四十六卷。其余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以待能者。
承詔爲五十九篇作傳,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jīng)籍,采摭群言,以立訓傳。約文申義,敷暢厥旨,庶幾有補于將來。
《書序》,序所以爲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畢,會國有巫蠱事,經(jīng)籍道息,用不復以聞,傳之子孫,以貽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與我同志,亦所不隱也。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