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第六屆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暨“舊邦新命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23-07-31 20:45:30
        標簽:舊邦新命與中國哲學

        第六屆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暨“舊邦新命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來源: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廿三日己巳

                  耶穌2023年7月10日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老的經(jīng)史傳統(tǒng)在歷史中不斷展開自身,并持續(xù)塑造著中華文明。當古老的中華文明與現(xiàn)代化相遇,傳統(tǒng)思想遭遇莫大危機,正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一代代前輩學者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斷反思,最終凝結為生生不息、日新其德的中國哲學。

         

        如今,古老的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道路上已經(jīng)迎來新的階段,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當中重新煥發(fā)生機,中國哲學正在詮釋全新的歷史使命。為梳理和挖掘前輩學者的思想與精神,推進對于經(jīng)史傳統(tǒng)和中國哲學的深入研究,2023年7月2日至4日,第六屆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會議暨“舊邦新命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綿陽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學會、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學主辦,由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承辦,并受到“國家社科基金學術社團主題學術活動”資助。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共中央黨校、華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等學校及研究機構的6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會議。

         

         

         

        會議開幕式

         

        開幕式由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院長周冰主持,西南科技大學副校長尚麗平首先代表西南科技大學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對綿陽的四張名片、西南科技大學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其與清華大學之間的深厚淵源進行了介紹。尚麗平指出,綿陽有著深厚的經(jīng)學底蘊,是近代杰出歷史學家、蜀學傳人、經(jīng)史大師蒙文通的故鄉(xiāng),希望本次學術研討會能夠再次激活綿陽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以實際行動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則在致辭中指出,研討會聚集了中國哲學研究的中堅力量,期待新時代的中國哲學研究,希望專家學者們在會議研討中深刻挖掘中華文明的根脈和中國哲學的精華,為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貢獻哲學界的力量。

         

         

         

        西南科技大學副校長尚麗平教授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研究員致辭

         

        致辭之后則進入到大會發(fā)言階段,由華東師范大學朱承教授主持。在大會發(fā)言中,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在回顧并反思西方和東亞的不同現(xiàn)代化模式的基礎上,認為中國文化首先并非韋伯所設想的那樣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阻礙,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價值同樣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其次執(zhí)政黨政府領導的政治價值觀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全面建設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將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并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代文明的新形態(tài)。張志強研究員則分享了自己關于“第二個結合”的理解和學習經(jīng)驗,深入分析了“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與時代價值,并強調了當代的中國哲學研究應當抓住時代機遇,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帶來積極的影響。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作大會發(fā)言

         

        大會的主題發(fā)言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員主持,四位專家學者發(fā)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通過對于晚清大儒曹元弼《復禮堂遺書》的考察,從立義、設例、破邪三個方面對其“《春秋》孟氏學”的思想大義進行了總結和討論,試圖從晚清的保守思想家身上尋求中國哲學革新的根基。中國人民大學李若暉教授對比利時魯汶大學戴卡琳教授的“墨學十論說”提出了批評,認為戴卡琳教授的工作文獻依據(jù)不足,取消、貶低了汪中和王念孫在墨學“十論”上的貢獻。西安交通大學常新教授從反思馬克斯·韋伯對于儒家倫理的錯誤認識出發(fā),認為儒家美德倫理強調人格的完善與道德地生活,而新教倫理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與義務論色彩,希望通過這樣的“正本清源”工作進一步推動儒教美德倫理與西方美德倫理比較研究的不斷深入。西南科技大學段曉春教授則在細致的文獻考證基礎上,對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古籍陸隴其批注《周易程朱傳義》與李廣地“御纂”《周易折中》之間的關系展開了討論,開辟了陸隴其、李廣地思想研究的全新角度。

         

         

         

        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作主題發(fā)言

         

         

         

        中國人民大學李若暉教授作主題發(fā)言

         

         

         

        西安交通大學常新教授作主題發(fā)言

         

         

         

        西南科技大學段曉春教授作主題發(fā)言

         

        分會場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共設立三個會場、十二個主題進行分組討論,討論主題涵蓋“兩個結合”“蒙文通思想與當代中國哲學”“宋明理學研究”“佛道教思想研究”“道家與玄學研究”“先秦思想研究”“禮學研究”“朱子學研究”“氣學研究”“董仲舒與經(jīng)學研究”“明代思想研究”“清代思想研究”十二個方向,基本涵蓋了中國哲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與會學者們就各自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報告和討論,討論積極、熱烈。

         

        一、“兩個結合”專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指示,這一理論為我們?nèi)绾慰创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指導方針,也為中國哲學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動力,通過深入研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推進“兩個結合”“兩創(chuàng)”的理論進展,實現(xiàn)“闡舊邦以輔新命”的歷史使命,是本屆會議的核心主題。華東師范大學朱承教授認為先秦諸子對治理的普遍同一性有著高度的自覺,他們對普遍性原則和普適性方案的信念,以經(jīng)典文獻的方式留存并傳承下來,為中國哲學的普遍性探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豐富而持久的思想資源。中國政法大學劉震教授圍繞《周易》之中對于人性的表達以及其由此而呈現(xiàn)出的政治理念進行了討論,從“治天”、“治人”與“治心”三個層次提煉了《周易》哲學中“德治”與“法治”理論范疇,以尋求現(xiàn)代中國社會道德秩序與法治觀念的中國文化之根脈。陜西師范大學許寧教授聚焦“中國式現(xiàn)代化”之“中國式”三字,從“起手式”、“方程式”、“天下式”三個方面,深入發(fā)掘了現(xiàn)代化視域下的“中國式”所具有的豐富理論內(nèi)涵。中共中央黨校何青翰講師梳理了中國古代自三代以來所傳遞的“均平”理想對于中國文明的意義,認為傳統(tǒng)的“均平”理想當中具有與馬克思主義指導相結合,發(fā)展出新時代“義利之辨”的理論價值。衢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愛萍老師著力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與傳統(tǒng)民本思想之間的異同關系,認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中的很多積極內(nèi)容,同時又是結合時代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成果。

         

        二、蒙文通與當代中國哲學專場

         

        在近代以來中國學術的建立和發(fā)展過程當中,蒙文通先生以其深厚學養(yǎng)、凜然品格、深邃洞見,發(fā)“儒史相資”之微言,成一輩學人之楷模。其學貫徹經(jīng)史、兼通漢宋,既有對于過往經(jīng)史傳統(tǒng)的深入挖掘及系統(tǒng)闡釋,又在積極閱讀馬列著作的基礎上,吸收社會主義思想,從而開創(chuàng)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儒學思想形態(tài)。蒙文通先生、馮友蘭先生等等前輩學人的思想遺產(chǎn),至今仍然具有值得我們不斷挖掘的空間。北京師范大學許家星教授的報告聚焦于蒙文通先生的四書學與理學思想,對于蒙文通在經(jīng)史之外自稱“自得之深厥唯理學”的一面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傅正助理研究員對于蒙文通早年經(jīng)史思想的轉變展開了討論,指出蒙文通早年的古史三系說經(jīng)歷了從“魯、齊、晉三系說”向“海岱、河洛、江漢三系說”的轉變,是其由經(jīng)學轉入史學思想變化的結果。清華大學高海波副教授圍繞著馮友蘭對于《老子》之“道”的不同詮釋進行了闡發(fā),文章指出馮友蘭先后有將《老子》之“道”理解為“自然”、“萬物所以生之總原理”及“邏輯底觀念”的三種不同詮釋面向,反映了馮先生哲學觀變化對于哲學史書寫的影響。暨南大學黃燕強副教授注意到馮友蘭先生從思想史的角度對于上世紀“原儒”議題的介入,特別強調了馮先生在經(jīng)子關系論述中所構建的道統(tǒng)觀當中的開放性特點。蘭州大學田寶祥講師圍繞著《歷史·山水·漁樵》一書的理論貢獻展開了討論,認為“歷史-山水-漁樵”的哲思模式的提出為當代中國的史學和哲學建構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宋明理學研究

         

        宋明理學研究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重鎮(zhèn),在過去百年間盡管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典范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深厚的研究傳統(tǒng),而學者并未止步于此,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范圍的不斷擴展,這一領域如今仍在推陳出新,涌現(xiàn)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成果。湖南師范大學郭園蘭教授從圣道觀、仁道觀、天理人道觀、體用觀前后連貫的四個方面,圍繞著二程對于“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對于二程忠恕觀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發(fā),特別關注到了這一思想體系建構與北宋政治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關聯(lián)。鄭州大學李彬講師站在朱子學學理的角度上,對于朱陸之辨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文章指出朱子之辯象山有“近禪”、“義外”、“不識性”多方面的學理考量,乃出于學術之公心而不是意氣之爭的結果。湖南大學陳峴副教授則關注到了元代易學發(fā)展中除朱子易學和道教圖書易學以外的思想暗線,認為元代易學家張理上承北宋陳摶、劉牧之余緒,是元代易學發(fā)展當中反對朱子圖書易學主流的獨特低音,不應被現(xiàn)今的哲學研究所忽視。清華大學李震助理教授一反朱子以邵雍《皇極經(jīng)世》為推步之書的認識,著重從與《資治通鑒》之間的淵源和編年史的體例兩個角度,對于《皇極經(jīng)世》的史學思想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四、佛道教思想研究

         

        佛道二教作為古代中國的主流信仰體系,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三教間的論爭和交融不僅為古代中國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持續(xù)和內(nèi)在的動力,也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研究和中國哲學史書寫的重要課題。復旦大學徐波副教授認為面對和消化西方的哲學資源、建立具有現(xiàn)代學科意義的中國哲學,是近代以來的佛學復興與儒佛“互構”討論背后的問題意識,熊十力對于“智”、“慧”的詮釋正反映了這一特點。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徐國富講師對于儒佛二教交涉中中土佛教思想家援《易》釋佛以解釋“十方世界”的案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認為這種注經(jīng)方式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但也常常出現(xiàn)牽強附會的情況。西南石油大學張培高教授從本質、實施條件和地位三個方面討論了契嵩調和儒釋的思想主張,認為契嵩對于韓愈的批評不僅切中要害,并且在宋代的儒學發(fā)展當中也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樂山師范學院王斌副教授聚焦于《錄異記》一書,認為杜光庭通過《錄異記》中與道教相關的各種故事,將宗教性潛藏于文學性背后,以此完成自身的弘教目的,在道教發(fā)展與傳播史上也具有典范性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孫??浦硌芯繂T以“二重源流、三番變化”作為分析佛教思想演變軌跡的模式,將之運用于華嚴“六相”義的探討,展現(xiàn)了“六相”范疇如何從梵文復合詞轉變?yōu)橹袊鸾陶軐W代表性概念的流變軌跡。四川大學張勇教授則對西周以降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身份地位進行了梳理,凸顯了南朝梁陳之際的傅翕(傅大士)作為我國最早的貧民思想家的獨特地位。

         

        五、道家與玄學研究

         

        第五場分會場討論圍繞著道家和魏晉玄學研究展開,這兩個領域的研究都在近現(xiàn)代的中國哲學建立過程當中有過輝煌的成就,如何吸收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正是當下中國哲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北京大學孟慶楠副教授反思了湯用彤、牟宗三等前輩學者對阮籍《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的忽視,認為這兩篇文本集中表達了阮籍對于“名教”和“自然”的理解,而不僅僅是缺乏義理深度的激憤之作。湖南大學陳之斌助理教授認為《莊子》自身的言說方式已經(jīng)蘊含了“完全不可言說”和“不可充分言說”兩種不同意義的“道”,而兩種不同的“道”最終也就通向了不同的“道言關系”。華中科技大學白輝洪講師在反思湯用彤先生以體用論解釋王弼《明彖》篇的基礎上,認為《明彖》篇首先和主要討論的是解釋學的問題,“執(zhí)一統(tǒng)眾”首先不是理論理性的形上思辨,而更多的是與變化之理相關的實踐之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胡海忠編輯將漢魏思想變遷理解為個體對于整體性秩序的變動所做出的自我調適,認為“無限”與“一體”是魏晉思想在根源處為自身確立的一個基本結構,而藥酒、形神、禮樂、公私、有無、儒道、自然與名教等思想議題都可以在二者當中得到理解。華南師范大學馬兵研究員圍繞著《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的“理身理國”之道展開討論,強調此說之中心在于“治身”而非“身國同構”,并由此對于《河上公章句》的成書時間進行了考察。華南師范大學吳文麒同學則梳理了馮友蘭先生對先秦道家中心思想的詮釋,并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六、先秦思想研究

         

        春秋戰(zhàn)國的軸心時期是古代中國各派思想的發(fā)端源頭,先秦諸子的思想創(chuàng)造為后來兩千年的中國文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今天的中國哲學研究當中,先秦思想的研究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焦點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員認為春秋時期對于人性的討論大多在政治視野下進行,有著明確的政治意圖,而非著眼于“性”之本身,這既是孔子之前人性論的主流,也是孔子人性論思想形成的前提與基礎。吉林大學云龍副教授聚焦于先秦儒、道哲學“曲成萬物而不遺”這一原初物論論域,認為“曲成萬物”揭示了萬物的成就與實現(xiàn)方式乃是在“天”“人”相通、互為中介的關聯(lián)中達成的,并將其理解為后來儒、道工夫論與境界論思想的源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匡釗副研究員圍繞著精神修煉這一主題對于孔子及孔門弟子的思想進行了梳理,并結合《五行》等新出土文獻,對先秦儒家在精神修煉領域的思想發(fā)展進行了詳細的討論。湖南大學李偉榮教授回顧了美國著名漢學家夏含夷四十年來的易學研究工作,對他的《周易》翻譯和研究成果提出了高度的評價,認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域外再詮釋的一個典型個案。清華大學周心儀博士則在區(qū)分“日用性的器”與“象征性的器”的基礎上,對《論語》“君子不器”與“瑚璉之喻”兩說進行調和,把瑚璉理解成為孔子對于子貢“不器之器”君子人格的贊許。

         

        七、禮學研究

         

        禮學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數(shù)年以來逐漸得到了中國學術界的重視。對于年輕的中國哲學而言,重新重視禮學研究有助于當代學者把握中國作為禮樂之邦的文明特質,也是探索儒學現(xiàn)代轉化的重要嘗試。吉林大學華軍教授著眼于對存在現(xiàn)實的分析,從“爭”與“不爭”兩個角度出發(fā),對于傳統(tǒng)禮射文化在歷史中的發(fā)展和轉變進行了梳理和討論。西南科技大學劉芳池副教授認為唐玄宗孝道實踐中表現(xiàn)出的矛盾性,是西漢以降“三綱說”取代“五倫說”在現(xiàn)實政治中的呈現(xiàn),表現(xiàn)了學術思想總會伴隨現(xiàn)實政治嬗變的特點。暨南大學李元駿講師分析了東漢易學“以禮解《易》”中的雙重詮釋面向,指出“以禮解《易》”在視禮為“禮象”的同時,也將易學象數(shù)引入到了禮的詮釋當中。中國政法大學呂明烜副教授從車輿紀原入手,圍繞著《后漢書輿服志》所記載的車輿在文明中的功能意義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以此挖掘儒家事物紀原中蘊含的獨特思想價值。

         

        八、朱子學研究

         

        朱子作為北宋開啟的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哲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學說作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思想體系,在漫長的歷史中對中國文明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并廣泛傳播、輻射到整個東亞地區(qū)。因此,對于朱子學的研究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重中之重。華南師范大學劉體勝老師從朱子四書學的視域出發(fā)對朱子的“春秋學”思想展開討論,認為朱子力圖調和《論語》和《孟子》中關于《春秋》成書的不同說法,并對“一字褒貶”說提出了明確的否定。清華大學趙金剛副教授對朱子思想中的德、法關系進行了討論,認為德禮刑政在朱子那里都是“天理之節(jié)文”,二者間則德禮為本、刑政為末,在強調德禮優(yōu)先性的同時在在儒學的框架內(nèi)安頓了刑政、刑罰的問題。首都師范大學陳睿超副教授強調了朱子“太極”之學的展開當中以“所當然”來闡釋“理”本體的核心意義,并認為朱子后來以“至極”來理解“太極”、“皇極”之“極”這一文字訓釋,與其把握“理”本體的“所當然”這一核心內(nèi)涵存在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東南大學李健蕓講師通過分析比較朱子對“察心”、“識心”、“觀心”的批判和對“盡心”的詮釋,展現(xiàn)了朱子哲學當中反對通過空洞的內(nèi)向直觀把握心靈自身,要求通過具體而豐富的即物窮理才能實現(xiàn)“心與理一”的思想特點。

         

        九、氣論研究

         

        在近代以來的哲學史研究傳統(tǒng)當中,氣論研究一直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張載和王夫之作為中國古代氣論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得到了學者們持續(xù)的關注,并在不斷的詮釋和研究當中展現(xiàn)出其思想的豐富和深邃。西北大學魏冬教授梳理了從馮從吾《關學編》到柏景偉對于關學譜系的書寫,認為歷史上的關學譜系建構其實更加重視孔子而非張載,不能因為強調張載而忽略關學和整個孔學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清華大學安鵬博士后從氣的“一物兩體”的結構、“乾知坤能”的運作機制、“神與化”的體用關系三個方面出發(fā),否定了將氣簡單視為質料或材質的觀點,深入的闡釋了張載的氣論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周廣友副研究員聚焦于王夫之有關“言”和“道”的討論,在“道因生言”、“默恭思道”等不同層次下對王夫之的“言”、“道”關系理論展開了分析。復旦大學蘇杭博士后從王夫之理論中的“志/意”疑難出發(fā),通過援引其“八識”理論,對王夫之的“正心”說提出了新的理解。清華大學魏鶴立博士在承繼前人關于王廷相氣化宇宙論的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重新闡釋《道體篇》,對王廷相的“道”論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十、董仲舒與經(jīng)學研究

         

        經(jīng)學是傳統(tǒng)學問的古老根底,它在歷史中的不斷展開塑造了悠久的中國文明。近十幾年來,經(jīng)學研究的不斷升溫,正是年輕的中國哲學向古老文明根底的追問。山西大學李攀講師聚焦于皮錫瑞的《經(jīng)學通論》,展現(xiàn)了皮錫瑞以《易》“變易”為微言、“不易”為大義,從而構建《易經(jīng)》歷史哲學、政治哲學的努力。河北工業(yè)大學錢寅講師的報告展現(xiàn)了清儒對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從??薄⒆⑨尩綉玫臍v史遞進過程,認為這條脈絡正好印證了梁啟超形容清代學術“以復古求解放”的特點。浙江理工大學高一品講師圍繞著《春秋繁露》的“德”之觀念,從“天之德”、“圣人與君主之德”、“臣民之德”的不同方面對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德行論展開了討論,并指出了三者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清華大學于超藝博士后從《春秋》學的視角出發(fā),認為《春秋繁露》中《仁義法》“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之說只是董仲舒述《春秋》之“法”的一種,而不能將之看作董仲舒對仁義全部內(nèi)涵的規(guī)定。

         

        十一、明代哲學研究

         

        明代哲學研究是中國哲學研究領域充滿活力的部分,目前學界除了以傳統(tǒng)的理學、心學、氣學劃分來看待明代哲學之外,三教交融之類的新問題與社會、藝術、文學等新視野都開始被引入到了明代哲學的研究的當中,與會學者們做出了精彩的示范。中國政法大學秦晉楠副教授認為焦竑的“三教合一”其實意謂著三教內(nèi)容的放棄,每一個人當下自身之主體自然就是道,因此表現(xiàn)出一種反統(tǒng)一性、反本質性的個體主義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馬曉英副研究員考察了泰州學派顏鈞的“體仁”工夫論思想,認為他的主張是力圖在“存理滅欲”的理學正統(tǒng)之外,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路向和修養(yǎng)途徑,但又不免有泰州學派疏陋的弊病。西南科技大學李瀾瀾副教授詳細梳理了明清兩朝的文人對明代萬歷年間“馮小青事”的接受、解讀與演繹,從傳統(tǒng)文人悲劇的演變?nèi)胧?,展現(xiàn)了明清之際文人所具有的特殊時代精神。西南科技大學石英講師則對萬州博物館藏“白鹽赤甲俱刺天”詩歌立軸展開考證,指出此文物并非從前所認定為破山海明偽作,通過文獻對比分析應當是傅山的作品。

         

        十二、清代哲學研究

         

        清代哲學在過去的中國哲學研究當中受到的關注較少,乾嘉樸學之外的學者尤其鮮為人所熟知。不過目前這一情形正在發(fā)生轉變,清代的理學成就開始逐漸得到學界的重視,這是近年來中國哲學研究不斷深入和細化的成果。同濟大學劉昊助理教授對陸隴其年譜的編纂與生產(chǎn)過程進行了考察,通過對存世的十余種陸隴其年譜的研究,展現(xiàn)了年譜編纂生成過程與記憶、現(xiàn)實、未來的交織。上海交通大學孟少杰講師討論了“朱陸之爭”在清代的展開,從經(jīng)世之學的角度出發(fā)比較分析了戴震、彭紹升和章學誠關于朱陸的不同看法,并對這一論爭中所呈現(xiàn)的朱陸思想特點作出了討論。清華大學何明陽碩士圍繞著夏炘《述朱質疑》中學術論難與祖述朱子之間的互動進行了討論,展現(xiàn)了道咸間的漢宋之爭對于朱子學學者思想展開與表達方式的影響。

         

         

         

        分會場發(fā)言

         

         

         

        分會場發(fā)言

         

         

         

        分會場發(fā)言

         

         

         

        分會場發(fā)言

         

         

         

        分會場發(fā)言

         

         

         

        分會場發(fā)言

         

         

         

        分會場發(fā)言

         

        閉幕式由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周冰院長主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作總結發(fā)言??偨Y發(fā)言中,陳來教授圍繞著綿陽近代經(jīng)學大師蒙文通先生的宋明理學研究成果展開了討論,尤其關注到了蒙文通先生在其生命不同階段對于宋明理學看法的轉變,對前輩大師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發(fā)掘。陳來教授盛贊其為“二十世紀少有的理學儒者”,并希望后學踵武相接,傳承并弘揚優(yōu)秀的經(jīng)學文化。至此第六屆經(jīng)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暨“舊邦新命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圓滿落下帷幕。

         

         

         

        與會學者合照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