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霞】“孔廟三碑”中的魯國四相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3-08-05 23:34:44
        標(biāo)簽:孔廟三碑、魯國四相

        “孔廟三碑”中的魯國四相

        作者:陳霞

        來源:《走進(jìn)孔子》2023年第2期

         

        《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是東漢時期刻立于曲阜孔廟中的三幢著名古碑,因其在中國碑刻歷史上極為珍貴,素來被譽為“孔廟三碑”。如今,這幾幢碑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而和它們一同跨越千年并接受后人瞻仰的,還有碑中所載的四位魯相。他們是東漢后期相繼任職于魯國的乙瑛、平、韓敕和史晨。這四位魯相,由于官職較低,其具體事跡在文獻(xiàn)中幾無記載,然而,作為身居孔子故里的地方官員,他們以尊孔之心,履職盡責(zé),在孔廟保護(hù)、釋奠禮推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故而能隨石碑流傳千古。

         

        一、魯國四相

         

        乙瑛、平,二人同見于《乙瑛碑》。根據(jù)碑文記載,乙瑛與平二人在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前后相繼擔(dān)任魯相。乙瑛,碑文記其“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乙瑛之名與事跡僅見于《乙瑛碑》。平的事跡更是如此,除了《乙瑛碑》寥寥數(shù)言之外,亦無他載。碑文記載“前魯相”乙瑛鑒于闕里孔廟存在“褒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lǐng)”的狀況,向朝廷上書請求設(shè)置“守廟百石卒史”一職,以典守孔廟。奏書經(jīng)過司徒吳雄和司空趙戒上報給漢桓帝,獲得桓帝批準(zhǔn)。乙瑛在上書朝廷后不久即卸任,皇帝詔書下來時,已是平任職期間。平根據(jù)詔書“(選)(其)(年)(卌)(以)(上),經(jīng)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禮,為(宗)所歸者”的要求,主持選拔出孔龢出任第一任百石卒史。曲阜縣令鮑疊“造作百石吏舍”,以作為辦公場所。由此,曲阜孔廟有了國家任命的守廟官。[參見《永興元年乙瑛置守廟百石卒史碑》,楊朝明主編《曲阜儒家碑刻文獻(xiàn)集成》(上)。本文所引碑文均出自此書,下文僅列碑名]

         

         

         

        《乙瑛碑》(現(xiàn)存于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韓敕,事見《禮器碑》。碑文記載韓敕為“河南京”人,字叔節(jié),時人尊稱韓明府,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時,任魯相。韓敕任職期間,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其一,“復(fù)顏氏亓官氏邑中繇發(fā)”,免除了孔子舅家顏氏與妻家亓官氏兩族的徭役;其二,“念圣歷世,禮樂陵遲”,于是“造立禮器”;其三,“修飾宅廟,更作二輿,朝車威熹”,在孔廟添造了輿車;其四,“宣抒玄污,以注水流”,疏通、整治孔廟內(nèi)的水流通道。韓敕的這番作為“上合紫臺,稽之中和;下合圣制,事得禮儀”,獲得上下一致贊賞,故“四方士仁,聞君風(fēng)耀,敬詠其德……乃共立表石,紀(jì)傳億載”。(參見《永壽二年韓敕禮器碑》)

         

        史晨,事見《史晨碑》。據(jù)碑文記載:史晨,字伯時,河南人,于東漢靈帝建寧元年(168)至魯任相。到任之后,即擇令日拜謁孔子,并“行秋饗”,祭祀孔子。其間,他發(fā)現(xiàn)孔廟祭祀竟“無公出酒脯之祠”,且春秋二季饗禮并不按時舉行。他認(rèn)為作為“本國舊居”,孔子祭祀之禮“闕而不祀”是不合禮制的。于是他于建寧二年(169)上奏朝廷,請求在曲阜孔廟亦如京師辟雍一樣行春秋饗禮,并由國家擔(dān)負(fù)春秋二祭所需費用。史晨的請求獲得批準(zhǔn)。于是史晨在孔廟組織春饗祭孔活動,吸引魯?shù)刂車姸喙賳T咸來觀禮。此后,史晨還會同部史、縣吏對闕里進(jìn)行了整修;為了方便百姓,還于昌平亭下立會市,整修孔瀆與顏母井兩地之間的道路;等等。(參見《建寧二年史晨前后碑》)

         

        據(jù)《后漢書·光武十王列傳》可知,東漢時期,魯國是光武帝之子?xùn)|海王劉強的封國,屬豫州刺史部,下轄魯、卞、騶、蕃、薛、汶陽六縣。在西漢以來逐漸加強的中央集權(quán)制度下,諸侯王在封國內(nèi)“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漢書·諸侯王表》),其行政治理皆由朝廷選派官員,王國無官吏任免權(quán)。諸侯國“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嗳缣亍?,西漢成帝后“更令相治民”(《后漢書·百官志五》)??梢?,東漢時期的國相如同郡守,負(fù)責(zé)國內(nèi)政事。上述魯國四相即魯國的最高長官,負(fù)責(zé)魯?shù)卣?。從碑文記載來看,作為孔子故鄉(xiāng)的地方官,管理孔廟、組織祭孔是他們政務(wù)的重點。

         

         

         

        乙瑛碑清末拓本

         

        二、四位魯相與孔廟

         

        孔廟建立于孔子去世后不久,并經(jīng)孔子后裔、弟子、儒生以及魯?shù)毓芾碚叩谋Wo(hù),“至于漢二百余年不絕”(《史記·孔子世家》)。漢代以來,隨著儒學(xué)上升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孔子地位提升,其祭祀之禮也漸受重視。漢平帝于元始元年(1)下詔,封“孔子后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漢書·平帝紀(jì)》)。這次加封,標(biāo)志著孔子被列入國家正式祀典,由“褒成侯”專奉孔子之祭。東漢時期,帝王祭孔漸成慣例。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五年(29)途經(jīng)魯?shù)?,派大司空祭孔,開創(chuàng)了后世帝王遣官祀闕里的先例。永平十五年(72)漢明帝東巡過魯,盛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首開祭祀孔子弟子之例。后來,漢章帝、漢安帝東巡之時,均依例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如此來看,曲阜孔廟與孔子祭祀備受重視。然而,從“孔廟三碑”所載內(nèi)容來看,這種重視僅限于祭祀當(dāng)時,帝王祭祀結(jié)束即回京師自不必說,即使是褒成侯,也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這一方面是因為褒成侯封邑在瑕丘(今兗州)而非魯都曲阜,所以往往是祭祀結(jié)束后便返回自己的封邑,對于孔廟的管理或不能盡心;另一方面,當(dāng)時的漢王朝對曲阜孔廟應(yīng)該尚沒有具體的制度保障。所以,孔廟的日常管理與具體事務(wù)考慮的職責(zé),都落在魯相與當(dāng)?shù)毓賳T身上。從碑文記載來看,乙瑛、平、韓敕、史晨四位魯相對于曲阜孔廟主要做了以下努力:

         

         

         

        《禮器碑》(現(xiàn)存于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首先,請置百石卒史,使孔廟有了專人管理。乙瑛的上書獲準(zhǔn)后,魯相平根據(jù)詔書要求主持遴選,“文書、守文學(xué)掾魯孔龢,師(孔)(憲),(戶)曹史(孔)(覽)等雜試。龢修《春秋》嚴(yán)氏經(jīng),通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先圣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永興元年乙瑛置守廟百石卒史碑》)。經(jīng)嚴(yán)格遴選,孔龢成為孔廟歷史上第一任百石卒史。百石卒史是漢代俸祿為百石的官職。根據(jù)文獻(xiàn)記載,漢代官秩等級以石為單位,共十七等。最高為萬石,最低為百石。顯然,百石卒史在漢代為最低等級的官職。官職雖小,卻是食朝廷俸祿者。百石卒史的設(shè)立,“表明孔子廟的管理由孔子后裔的個人行為改變?yōu)閲倚袨?,初步奠定了孔子廟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永興元年乙瑛置守廟百石卒史碑》“論說”)。

         

        其次,請依社稷行春秋饗禮于孔廟。東漢時期,曲阜孔廟的祭孔之禮主要由褒成侯行四時祭祀之禮,而地方政府祭祀并沒有形成一定規(guī)制。乙瑛在永興元年(153)上書請置百石卒史時,一并提出在曲阜孔廟實行“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祭祀以犬為牲,經(jīng)費則由國家承擔(dān)。乙瑛的這一請求獲得了漢桓帝的批準(zhǔn)。但至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史晨出任魯相時,官方的春秋饗禮“闕而不祀”。從乙瑛上書至史晨到任,短短不足二十年,當(dāng)年所奏請的春秋二禮卻已消失不見,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當(dāng)?shù)毓賳T執(zhí)行不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官方的孔廟春秋二祭尚未形成慣例。史晨為此“寢息耿耿,情所思惟”,遂上書朝廷:“臣輒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禮),(以)共煙祀。”史晨的上書獲得漢靈帝批準(zhǔn)。從此以后,曲阜孔廟享受國家春秋二祭,其級別如社稷神同等對待。

         

        再次,造立禮器,修飾、修繕孔廟。除了完善孔廟祭祀禮儀之外,修飾、修繕孔廟也是魯相等地方官員的重要政務(wù)。韓敕任職期間,就對孔廟進(jìn)行了一番修整:“造立禮器,樂之音符,鐘磬瑟鼓,雷洗觴觚,爵鹿柤梪,籩柉禁壺,修飾宅廟,更作二輿,朝車威熹。宣抒玄污,以注水流?!保ā队缐鄱觏n敕禮器碑》)收集整理了古樂譜,添置了鐘磬瑟鼓等樂器,雷洗觴觚等酒器,爵鹿柤梪、籩柉禁壺等祭器,讓孔廟禮器更為完備。此外,還疏通修整了孔廟的排污設(shè)施,使得孔廟不致因積水毀壞。

         

         

         

        禮器碑清末拓本碑陽

         

         

         

        禮器碑清末拓本碑陰

         

        三、魯國四相的歷史貢獻(xiàn)

         

        “丹青所以圖盛跡,金石所以刊不朽。”“孔廟三碑”中的四位魯相只是漢代歷任魯相中的普通幾位,但其所行之事與孔廟密切相連,故而被時人稱頌,并刊石勒名,樹立于孔廟,以傳后世。雖然也因碑中所記春秋饗禮與費用公出之請旋舉旋廢,而招致后人“有司崇奉不虔”(洪適:《隸釋》)等批評,但其舉在孔廟以及釋奠禮的發(fā)展史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孔子思想與儒學(xué)在當(dāng)時及后世的傳播都有一定的作用。

         

        乙瑛在給皇帝的上書中重申之前詔書對孔子的稱頌:“詔書崇圣道,(勉)(六)(藝)。孔子(作)《春秋》,制《孝經(jīng)》,(刪)(述)五經(jīng),演《易·(系)辭》,經(jīng)緯天地,幽贊神明,故特立廟?!边@是當(dāng)時最高統(tǒng)治者對孔子貢獻(xiàn)與地位的認(rèn)識與評價。碑文又記首任百石卒史孔龢“修《春秋》嚴(yán)氏經(jīng),通高第,事親至孝,能奉先圣之禮,為宗所歸”。通經(jīng)、事親至孝、奉先圣之禮,這些既是當(dāng)時的選官標(biāo)準(zhǔn),也是被推崇的社會風(fēng)尚。這些評價與標(biāo)準(zhǔn)都刻于石碑,并樹立于孔廟,在傳播媒介尚不發(fā)達(dá)的東漢乃至其后的古代中國,無疑起到傳播官方意識形態(tài)、弘揚孔子思想的功效。

         

         

         

        《史晨碑》(現(xiàn)存于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

         

        作為一國之相,其一舉一動無疑具有社會引領(lǐng)效應(yīng)?!抖Y器碑》記韓敕于孔廟造立禮器,吸引眾多人員捐資支持。這份捐資名單刻于碑文之末,以及碑陰、碑側(cè)。人員多達(dá)一百余人,除魯國現(xiàn)任的地方官員外,還有為官朝廷或其他州、郡、縣的魯籍人和非魯籍人,地涉今天的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浙江一帶。這些人上自朝廷的尚書侍郎,下至地方主簿、從事;有封爵的王侯,也有隱居不出仕的處士,甚至還有許多僅署地名和人名而無官職者;捐資數(shù)額則從一百錢到五千錢不等。從這份捐資名單可見韓敕之舉在當(dāng)時引起的轟動效應(yīng)?!妒烦勘酚涊d,史晨在孔廟舉行春饗之禮時,亦吸引眾多人員前來觀禮。碑文記眾人“皆會廟堂,國縣員(冗),吏無大小,空府竭寺,咸俾來觀。并畔宮文學(xué)先生執(zhí)事諸弟子,合九百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諧,蕩耶反正,奉爵稱壽,相樂終日”。以上兩相所舉之事之所以引得這么多人參與,除了他們位居一國之相的官職影響以及個人魅力之外,更重要的,應(yīng)該是事關(guān)孔子、孔廟。這是西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以來儒學(xué)發(fā)展、孔子地位提升的重要體現(xiàn)。同時,在這樣的社會效應(yīng)下,孔子思想必然也會通過這些人員在各地傳播開來,起到引領(lǐng)當(dāng)時社會重視孔子、學(xué)習(xí)儒學(xué)、踐行儒家思想的作用。

         

         

         

        史晨前碑乾隆拓本

         

         

         

        史晨后碑乾隆拓本

         

        小結(jié)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后,儒生廣泛參政,與文吏一起組成漢代的官僚隊伍。文吏是秦代法家傳統(tǒng)的繼承者,熟曉各種法律法令,奉法律條文為圭臬,為政嚴(yán)酷;儒生則以儒家思想為指導(dǎo),主張為政以德、勸學(xué)興禮、教民、導(dǎo)民。兩種官吏對漢王朝不可或缺,是“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在選官制度上的體現(xiàn)。而文吏與儒生也在矛盾與沖突中不斷影響,相互轉(zhuǎn)化,形成漢吏“吏服雅馴,儒通文法”的執(zhí)政特色。從孔廟“孔廟三碑”對四位魯相有限的記載中,我們無法判斷他們屬于文吏還是儒生,但作為魯國的地方官,他們對孔子的推崇、對孔廟的保護(hù),以及對孔子祭祀禮儀的推動,除了職責(zé)所在,應(yīng)該也如史晨在給漢靈帝上書中所表達(dá)的那樣,有一份“(闡)弘德政,恢(崇)壹變”(《建寧二年史晨前后碑》)的為政之理想蘊含其中吧。 

         

        作者簡介:

         

         

         

        陳霞,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先秦儒學(xué)、曲阜碑刻文獻(xiàn)方面的研究,在《甘肅社會科學(xué)》《光明日報》《管子學(xué)刊》等刊物發(fā)表文章10余篇。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