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詩書繼世——孔府刻書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23-08-15 17:16:08
        標簽:孔府刻書展、詩書繼世

        “詩書繼世——孔府刻書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

        來源:“孔子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廿五日辛丑

                  耶穌2023年8月11日

         

         

         

        /展覽信息/

         

        開展時間:

        2023年8月10日

        展覽地點:

        孔子博物館基本陳列1A層文房廳

         

        /展覽介紹/

         

        2023年8月10日,“詩書繼世——孔府刻書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

         

        被稱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以“詩禮傳家”名世,歷代文人輩出??赘虝鴼v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清代達到頂峰,是山東地區(qū)刻書最多的家族??赘虝秶鷱V泛,既有經學典籍,也有譜牒、詩集、劇本、地方志、醫(yī)學、算術等。此外,一些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公文類文書也會進行雕版印刷。孔府刻書多由衍圣公主持,孔氏子弟參與編選、審閱、修訂、校正等,刻書質量上乘,紙墨精良。

         

        雕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人的重要發(fā)明,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卓越智慧,被稱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赘虝酁榈癜嬗∷?,歷史上孔府設有多個刻書坊,如忠恕堂、紅萼軒、奎文閣、詩禮堂、金絲堂、微波榭、儀鄭堂、玉虹樓等。

         

        此次展覽按功能分為家族管理類書籍、家族榮耀類書籍、族人創(chuàng)作類書籍三部分,有古籍、雕版、檔案文書三個文物類別,共展出文物38件/套。

         

        /展品介紹/

         

         

         

        “諭祭文”雕版,清木刻。高34.3厘米,寬20.5厘米,厚2.7厘米,單版。木板,凸版,版心鐫“諭祭文”字樣,表明為重要祭祀時書寫祭文所用。四周刻龍紋邊框,強調此版的級別之高。

         

         

         

        “烏金散”雕版,清木刻。高10.5厘米,寬10.5厘米,厚1.5厘米,單版。雕版字體為楷書,結體方正,刻工精良。版面字跡清晰,保存完整。從內容上分析,此藥方具有取材易得、簡便易學、副作用小、應用廣泛等特點。

         

         

         

        《微波榭叢書》,孔繼涵輯刻,清乾隆年間曲阜孔氏刻本,六冊。此書現(xiàn)存微波榭刻《九章算術》九卷、《九章算術音義》《勾股割圓記》三卷、《策算》、《海島算經》《春秋地名》《春秋長歷》,存紅櫚書屋刻《五經文字》《五經文字疑》《九經字樣》《九經字樣疑》《春秋金鑰匙》。

         

        孔繼涵,字體生,一字誧孟,號葒谷,孔子第六十九代孫,是孔氏子孫中家刻數(shù)量最大、家刻內容最多、成就最高者。

         

         

         

        《往深齋集》雕版,清木刻。顧彩,字天石,號湘槎、補齋,別號夢鶴居士,為孔府西賓。他畢生的文學活動與曲阜孔氏尤其是孔毓圻、孔傳鐸、孔傳鋕等人緊緊相連。顧彩雖才華橫溢,但其一生筆墨沒有刊刻下來,孔毓圻父子為他選輯并出資刊刻了《往深齋詩集》八卷。

         

         

         

        《棗槐軒印譜》不分卷,清鈐印本,四冊,衍圣公孔慶镕收集整理而成。有鈐印“素王孫光祿大夫之章”“惜陰運甓”“率意落筆”“滋陽王氏用綬”“越張氏伯元所臨金石文字”等。

         

        孔府刻書對于保存地方文獻、家族文獻、儒學經典及文化思想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江流萬古文潤千年——孔子博物館第五屆中華傳統(tǒng)曬書大會”期間,孔子博物館舉辦的“詩書繼世——孔府刻書展”,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積極探索,展覽不僅曬出對古籍的深情與熱愛,同時讓古籍走進生活、活在當下,更是致敬至圣先師、傳承千年文脈的生動實例。

         

        /展廳圖片/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