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孔學堂傳統(tǒng)文化公益講座第982場,陳兵教授主講“儒家與道家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3-08-22 21:06:22
        標簽:

        原標題:四川大學陳兵教授主講孔學堂傳統(tǒng)文化公益講座 貴州大學龔曉康教授主持

        來源:中國文化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七月初一日丙午

                  耶穌2023年8月16日

         

        8月12日上午,孔學堂傳統(tǒng)文化公益講座第982場在孔學堂明倫堂明德廳順利舉行。本場講座由著名學者陳兵教授主講,講座主題為“儒家與道家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貴州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貴州大學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龔曉康擔任本次講座的學術主持。

         

         

         

        講座中,陳兵教授從孔孟老莊出發(fā)分別對先秦儒家與先秦道家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進行了詳細解讀。

         

        陳兵教授指出,在先秦的典籍中有關心性的論述最早可追溯到《尚書·禹貢》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毕惹厝寮业男男孕摒B(yǎng)之道可分為五個層次:致中和、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明明德、止定靜與無思無為。陳教授立足經典,以《中庸》《大學》《孟子》等相關典籍闡釋了先秦儒家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他表示,“致中和”實際是一種情緒管理,是儒家的心性修養(yǎng)的目標,若是能做到“致中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便勝過了常人。緊接著,陳教授以《大學》文本闡釋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大學》將“正心誠意”釋為“毋自欺”,以“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作為修身養(yǎng)性之功夫,“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實際上表達了人類的使命和價值觀的定位。

         

        陳教授進一步指出,君子學習修養(yǎng)之道的核心在于“明明德”。“德”指道賦予人自身從道得到的東西或功能,“明明德”便是要弘揚人良性的、善的德性。孟子將“明德”解釋為人人本具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是人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同時孟子提出了求其放心、養(yǎng)浩然之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養(yǎng)性之道?!爸?、定、靜”作為先秦儒家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的第四個層次,言明了通達圣人之法,作為求證德道的心法修養(yǎng)功夫,世人通過止于至善、定、靜、安、慮最終便能得到智慧,通達圣人,荀子亦講“虛一而靜”,強調通過“虛”與“一”達到“大清明”狀態(tài)。

         

        隨后陳教授談到,“無思無為”是儒家心性論最高的境界。古人以為,心與神的溝通需要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便是無思無為,即是要求排除心理的雜念,不再產生心理活動,達到心靈的清明以溝通人神。

         

         

         

        在論及先秦道家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時,陳兵教授表示,道家典籍談及心性時多是言“天”“性”“道”。道家老莊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歸真返樸,絕圣棄智;二是攖寧,縣解;三是守一處和,致虛守靜;四是無私無己。道家認為人的天性是樸素、無知無欲的,而儒家所言之人本性中“仁義禮信智”的“智”需要丟棄,但在“絕圣棄智”后人的本性中仍然留有著一種高明的智慧。道家心性修養(yǎng)之道的第二層次為“攖寧,縣解”,即是要摒棄外界的干擾,維系內心的平靜,生死憂樂無所動心。更深層次的“守一處和,致虛守靜”則是要求要秉持以“道”,不受物欲誘惑,守住內心的平和寧靜。

         

        陳兵教授指出,虛是內心沒有任何波動,是道的屬性,心靜到極點便是道,道就是一,沒有分化與對立,守一便是要守道,道家通過專氣致柔、心齋、守道、坐忘等方式追求“道”。道家追求長生,希冀在精神上達到“逍遙游”之完全自由的境界,肉體上獲得長久,長生不死,因此他們希望在宇宙中找到一個永恒的“道”,與之合一,達到“與道合真”。

         

        最后,陳教授指出,與儒家相比,道家心性論最高的境界是為“無私無己”,不考慮個人利益才是真正的心性。在整場講座中,陳兵教授從淺至深地闡述了先秦儒家與道家心性修養(yǎng)之道的不同層次,即從做君子,到做圣人,再到真人,至人,最后達到天人境界。最后陳兵教授進一步提出,雖然后世宋明儒對心性修養(yǎng)有著諸多發(fā)展,但始終未達到先秦的高度。

         

        講座臨近尾聲時,主持人龔曉康教授進行了總結與點評,認為陳兵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觀點深刻,具有極大的價值。本次講座最后,陳兵教授耐心、細致地與聽眾朋友們進行交流互動,回答了陽明的心性修養(yǎng)之道與先秦儒家心性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如何看待佛家心性修養(yǎng)之道等聽眾朋友們較為關心的問題,廣大市民朋友表示深受啟發(fā)。

         

         

         

        陳兵1945年生于甘肅武山,先后畢業(yè)于蘭州大學中文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工作六年,1987年調四川大學宗教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省文史館館員、成都市第12屆政協(xié)常委。歷年來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培養(yǎng)碩士、博士、博士后百余名。主要研究佛教思想、近現(xiàn)代佛教、佛教與現(xiàn)代社會、宋元明清道教等。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