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勾超】天壇之變與祭祀之禮

        欄目:禮儀祀典
        發(fā)布時(shí)間:2023-08-25 23:50:22
        標(biāo)簽:

        天壇之變與祭祀之禮

        作者:勾超

        來源:《北京日?qǐng)?bào)》古都版

        時(shí)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七月初九日甲寅

                  耶穌2023年8月24日

         

        古人對(duì)祭祀天地極其虔誠?!稄V雅·釋天》載: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折,祭地也。《逸周書》有云:設(shè)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戰(zhàn)國時(shí)期陰陽學(xué)說興起,以“天”為“陽”,以“地”為“陰”,陽屬南方之性,陰屬北方之性,故設(shè)圓丘在南郊,方丘在北郊。

         

        每年冬至開始,陰盡陽生,白天漸長(zhǎng),故被定為祭天吉日;而夏至則被定為祭地之日。

         

        作為祭天場(chǎng)所的天壇正門就是現(xiàn)在的天壇西門,天壇西門不僅是臨近北京中軸線的一座壇門,也是天壇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座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天壇建成之時(shí),天壇外壇僅有的一座壇門,便是今天的天壇西門。

         

         

         

        天壇祈年殿

         

        22位皇帝舉行過654次祭祀大禮

         

        歷史上天壇共有壇門九座。其中,內(nèi)壇七座:分別為北、東、西三座天門,以及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外壇兩座: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

         

        祈谷壇門,就是現(xiàn)在的天壇西門,最早它叫做“外西天門”。明清兩朝,皇帝到天壇祭天進(jìn)和出,都走這個(gè)門。

         

        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今祈谷壇的南側(cè)建圜丘壇,專用于冬至日祭天,而祈谷壇專用于孟春祈谷。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外西天門南側(cè)新建圜丘壇門,祭天則從圜丘壇門進(jìn)入,外西天門便更名為祈谷壇門。

         

        《欽定大清會(huì)典則例卷一百二十六》載:乾隆十九年又奉旨,天壇西面外垣之南,相對(duì)先農(nóng)門處,增建門一座,垣內(nèi)增建鐘樓一座,門外甬路,一律成造,嗣后遇祭天壇,即進(jìn)新建之南門,祭祈年殿,仍進(jìn)北門。

         

         

         

        《大清會(huì)典》之祈年殿

         

        天壇是由兩個(gè)建筑群落組成,分別是祈谷壇和圜丘壇。

         

        祈谷壇群落包括(由北至南):皇乾殿、祈年殿、丹陛橋、具服臺(tái);東有北宰牲亭、北神廚、七星石;西有齋宮、神樂署。

         

        圜丘壇群落包括:皇穹宇、圜丘;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東邊有南宰牲亭、南神廚。

         

        祈谷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是天地同祭。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乃決定恢復(fù)天地分祀的舊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nèi)、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筑在內(nèi)壇: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這里共有22位皇帝舉行過654次祭祀大禮。清乾隆皇帝最多,在位60年,到天壇祭祀155次。

         

        天壇離中軸線最近的三座門是:祈谷壇門、圜丘壇門、廣利門。前兩個(gè)門屬于天壇的外壇門,廣利門則是圜丘壇的內(nèi)壇門。

         

        明嘉靖建廣利門之后,行走北線,出祈谷壇門回紫禁城。清乾隆十九年天壇增修圜丘壇門之后,皇帝祭天之后出廣利門,向南再向西再向北改走圜丘壇門。

         

        廣利門之西北原有鑾駕庫,乾隆時(shí)期改造天壇時(shí)予以拆除。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編的《古今圖書集成·經(jīng)濟(jì)匯編·禮儀典》中描繪了天壇廣利門與鑾駕庫的相對(duì)位置,廣利門之西南為祭天大道石牌坊。

         

        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的廣利門,是祭天大典之后的回宮之門。嘉靖祭天禮儀結(jié)束后走御路經(jīng)此門回宮。廣利門外就是犧牲所,廣利門南有一隨墻門稱為“走牲門”,是為祭天的圜丘壇服務(wù),祭祀動(dòng)物從犧牲所經(jīng)此門去南宰牲亭。

         

        綠琉璃瓦體現(xiàn)敬天之意

         

        位于天壇外壇西部的神樂署原名神樂觀,建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坐西朝東,是祭祀樂舞的管理機(jī)構(gòu)和演練場(chǎng)所,里面的樂舞生服務(wù)包括天壇在內(nèi)的所有壇廟祭祀。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在諭旨中表達(dá)了對(duì)樂舞生業(yè)務(wù)水平的不滿,樂舞生不能分別宮商(不識(shí)譜),同時(shí)認(rèn)為儒家與道家有別,讓道士參與祭祀不成體制。因此下令神樂觀內(nèi)的樂舞生不許再修習(xí)道教,否則除籍走人。第二年,神樂觀改為神樂所,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名為神樂署。

         

        天壇齋宮修建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坐落在祈谷壇的西南隅,坐西朝東面向祭壇,以示對(duì)天虔誠。建筑屋頂使用了比黃琉璃瓦低一級(jí)的綠琉璃瓦,體現(xiàn)了帝王虔恭敬天之意。

         

        明清時(shí)期,對(duì)祭祀有著明確的禮法規(guī)矩。清沿古制,將祀禮分三等,即:大祀、中祀、群祀。凡祭祀圜丘、方澤、祈谷、常雩、太廟、社稷,列為大祀。

         

        清世祖定鼎北京后,規(guī)定每年共舉行十三項(xiàng)大祀。即:每年正月上辛日于南郊祈年殿祭祀皇天上帝,為民祈谷;冬至日于南郊圜丘壇大祀昊天上帝;夏至日于方澤祭祀皇地祇;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大社、大稷;孟春、孟夏、孟秋、孟冬享太廟;春秋上丁日祭先師孔子等。凡大祀,皆由皇帝親祭,若國有大事,則遣官告祭,各按規(guī)定之期行祭,祭前齋戒三日。

         

         

         

        圜丘壇

         

        十三項(xiàng)大祀中,天壇就占有三項(xiàng):冬至圜丘壇祭天、正月上辛日祈年殿祈谷、四月吉日圜丘壇祈雨。常雩禮,原本是中祀,乾隆定為大祀。

         

        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為面闊11間,重檐廡殿頂大殿,用于合祀天、地。

         

        《洪武實(shí)錄》載南京大祀殿下面的圓臺(tái)是上下二層,而不是三層。永樂十八年所建大祀殿與南京大祀殿一樣,殿下面的圓臺(tái)也為上下二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大享殿時(shí)利用了明初大祀殿原有的二層圓形壇臺(tái),在其上添建了一層壇臺(tái)。

         

        明初實(shí)行天地合祀,當(dāng)時(shí)叫“天地壇”,而不叫“天壇”。嘉靖九年(1530年)更正祀典,實(shí)行“天地分祀”。嘉靖十七年(1538年)欲舉秋享之禮,嚴(yán)嵩等人上疏: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東南,正應(yīng)古之方位。明堂秋享,即以大祀殿為當(dāng)。嘉靖帝不同意嚴(yán)嵩等人的奏議,還下旨將上疏直言的官員下獄。

         

        嘉靖帝下詔撤大祀殿,在其址建新殿,欽定殿名為“大享殿”,并親自繪圖。嘉靖二十年(1541年)大祀殿被拆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大享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為三重檐圓殿,形制與現(xiàn)今祈年殿一樣,但瓦分三色,上檐青瓦,中檐黃瓦,下檐綠瓦,寓意天、地、萬物。其形制與顏色《明史·禮志·大享禮》有記錄。

         

        大享殿落成后,嘉靖帝仍于紫禁城內(nèi)的玄極寶殿舉行明堂秋享之禮,大享殿長(zhǎng)期閑置。

         

        “花甲門”到“古稀門”

         

        清順治二年(1645年),順治帝詔命舉行祈谷典禮,改大享殿為祈谷壇。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下旨為大享殿更名祈年殿,大享門改名為祈年門。

         

        大享殿的大修主要集中在乾隆年間,乾隆帝先后下旨,將祈谷壇三層臺(tái)面改用金磚墁砌;將大享殿東西配殿后排的七間拆除,僅存前排的九間作為祈年殿的配殿。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將嘉靖時(shí)期大享殿三重檐的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瓦屋頂統(tǒng)一改為青色琉璃瓦,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筑。

         

        如今的祈年殿,也不是乾隆時(shí)期修建的祈年殿,而是清光緒時(shí)期重新修建的。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祈年殿被雷擊起火焚毀,存世344年的殿宇化為灰燼,震驚朝野,翌年開始重建。

         

        皇帝祈谷均需自丹陛橋步行至祭壇,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已近花甲之年,感到力不從心,特辟一門,以減少皇帝行走之勞,稱“花甲門”。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時(shí)年近七十,太常寺官員建議在皇乾殿西側(cè)辟一小型角門,供皇帝祭祀行禮出入以減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納。但又恐子孫均走此門形成懈怠,便下詔明確“今后子孫壽達(dá)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門”,故稱此門為“古稀門”。而乾隆以后的清代各帝均無高壽,事實(shí)上出入此門者僅乾隆一人。

         

         

         

        七十二連廊

         

        祈年殿以東,在明朝永樂年間所建為75間長(zhǎng)廊,乾隆時(shí)改建為72間,后人稱之“七十二連廊”。

         

        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間,于大享殿東南放置巨型鎮(zhèn)石七塊,上刻山形紋,寓意泰山七峰。滿族入主中原后為表明滿族亦華夏一員,乾隆帝詔令于東北方向增設(shè)一石,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tǒng)之意。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hào)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