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孔憲寧】孔末事件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shí)間:2023-09-25 08:06:23
        標(biāo)簽:

        孔末事件 

        作者:孔憲寧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宋書·文帝紀(jì)》記:元嘉十九年(442)十二月詔曰:“胄子始集,學(xué)業(yè)方興。自微言泯絕,逝將千祀,感事思人,意有慨然。奉圣之胤,可速議繼襲。尼父德表生民,功被百代,而墳塋荒蕪,荊棘弗翦??深媚箓?cè)數(shù)戶,以掌灑掃?!濒斂ど厦窨拙暗任鍛艟咏鬃幽箓?cè),蠲其課役,供給灑掃?!端螘ぶ镜谄摺ざY四》記:元嘉十九年,授孔隱之為奉圣亭侯。

         

        由《宋書》兩處記載可見,宋文帝元嘉十九年速議繼襲者為孔隱之??拙暗任鍛舢?dāng)是早在墓側(cè)守墓人家。南朝宋據(jù)魯?shù)?,以隱之在曲阜襲爵,并以孔景等五戶為享受朝廷欽準(zhǔn)和優(yōu)待的守墓戶。在隱之后,有惠云等襲封。清乾隆《孔子世家譜》始記隱之為二十六代,為二十二代孔衍玄孫。《晉書》有孔衍傳。按《宋書》記載,孔景是孔氏??拙芭c隱之是否一支人,未嘗可知,但二人相識(shí),這當(dāng)無疑。

         

        后北魏奪得魯?shù)?,以孔乘奉祀,屏蔽南朝宋隱之、惠云等奉祀情況,孔景后人可能知道南北朝各政權(quán)選擇奉祀的內(nèi)情。

         

        元末,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立石刻宗圖。明正德《孔氏宗譜》(以下簡稱《正德譜》)四十七代傳公傳小字注:“元天歷年間,思晦立石刻宗圖于祖庭之東,家廟之前?!彼蓟奘套趫D記: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孔景等五戶居近孔子墓側(cè),為灑掃戶。后孔景等遺胤有孔末者,承五季之?dāng)_,殺圣人子孫幾盡,唯光嗣子仁玉,隱于外家得免。末冒為襲封、曲阜縣令,葬其父祖于孔林之東。后魯人以末之詐訟于上,蒙后周太祖罷末,以仁玉為曲阜縣令,襲封文宣公。故自五代及宋,孔氏所存者無幾,其有譜系同居者謂之襲封院,外居者謂之外院,非吾族也。


         

        孔末事件,《宋史》未有記載,孔家早期著述《東家雜記》《孔氏祖庭廣記》及今天所見仁玉的墓志銘,亦皆未記。

         

        2008年夏,曲阜市文物局修葺孔仁玉墓,發(fā)現(xiàn)墓后室券頂已被揭開,考古人員進(jìn)入墓室查看,墓室已空,唯剩一塊墓石。經(jīng)鑒定,碑文為仁玉墓志。筆者當(dāng)時(shí)在濟(jì)南續(xù)修協(xié)會(huì)修譜,曲阜市文物局局長孔德平專門到協(xié)會(huì),送來一張墓志的拓本。墓志主要內(nèi)容為:公諱仁玉,字無違。年九歲,值泗水君即世,傳家為陵廟主。終制,授曲阜主簿。二年而就,轉(zhuǎn)縣令兼襲封文宣公。慕容作叛,公罹其災(zāi),孤城若粉,揖讓而出,何憂何懼!周高祖幸陵廟,即賜緋,兼賜銀器、雜彩、茶等。大宋乾德二年(964)五月二十九日薨,享年四十五。墓志刻于是年九月二十三日,下葬大概也就是這一天。  


          

         

        按墓志記載推算,仁玉生于后梁末帝貞明六年(920),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九歲,父光嗣卒,乃承奉祀,服喪三年后授曲阜主簿,又二年,轉(zhuǎn)縣令兼襲封文宣公。

         

        思晦是首次公布孔末事件?!对贰た姿蓟迋鳌肪o隨而記之曰:“五季時(shí),孔末之徒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圣子孫幾盡,至是,其裔復(fù)欲冒稱宣圣后。思晦以為:‘不早辨則真?zhèn)尉靡娌豢擅?,彼與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huì)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譜于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o:p>

         

        思晦立石及《元史》所記,以為孔末為偽?!墩伦V》仁玉傳未記載孔末事,在傳末注引五十三代孔濤語:“予至闕里,聞孔氏長老云:‘孔景等五戶之裔,非先圣之后,或出姬姓,亦未可知?!痹鞖v元年(1328),孔濤由衢州詣曲阜,見思晦等族人,初聞孔末事,時(shí)思晦尚未立石。明天啟《孔氏族譜》孔弘颙作《偽孔辨》稱:孔景蓋魯郡民也,本不姓孔,詔給圣林灑掃戶,因隨主姓。后清代、民國及今次續(xù)修的孔氏總譜皆記載孔末亂孔之事。孔繼汾在《闕里文獻(xiàn)考》卷六、卷七中記: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四十二代光嗣以齋郎授泗水主簿,遭世叛亂,遂失封爵。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春,孔末見孔氏子孫單承,門祚衰弱,又多流寓他所者,乘時(shí)不綱,謀冒圣裔,遂竊世爵,計(jì)害光嗣。光嗣卒,年四十二。子仁玉,字溫如,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五月二十九日生。孔末之亂,仁玉生甫九月,母張氏抱匿于外家。后唐明宗長興元年(930),魯人訴于官曰:“曲阜令末,非圣人后,光嗣有子仁玉,育于張氏,今十九歲矣?!笔侣?dòng)诔苏D末,以仁玉主孔子祀,授曲阜主簿。三年(932),遷龔丘令,襲文宣公。今人趙文坦說,繼汾綜合元、明人的記載而撰光嗣、仁玉傳記?!?】

         

        清康熙《孔子世家譜》(以下簡稱《康熙譜》)記仁玉生日是五月二十九日,繼汾記仁玉生日是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五月二十九日,墓志記仁玉卒日是五月二十九日。生忌、死忌同月同日,是巧合還是哪個(gè)寫錯(cuò)?

         

        孔末殺圣人子孫幾盡,此孔家不共戴天之仇,何以孔府自仁玉至思晦間十幾代人沉默不語?

         

        民國《孔子世家譜》丹陽派、平陽派記:四十代絢,唐僖宗乾符中為丹陽令,卒于任上,子昌賢隨父在,有孝行,因父葬于斯,筑廬守墓,不忍離去。昌賢子子云,后梁五經(jīng)博士,值孔末亂,不敢還曲阜,仍居丹陽,后嗣因家焉。四十二代檜,唐昭宗天祐時(shí)任兗州參軍,至五季時(shí)遭孔末亂,獨(dú)與莊存耳,二人乃出奔,至汴州,復(fù)與莊走失,自南徙吳越,以教授生徒為業(yè),不克歸,家于溫州平陽。平陽派遷居高淳漆橋支支譜記:后唐同光元年(923),檜公避亂南渡,將適閩(仲良公居莆之涵江),至溫阻兵,遂居平陽?!?】這些當(dāng)為原記,當(dāng)證末亂有之。

         

        孔濤還說道,江南孔姓者或云其先唐時(shí)來南,或云其先五季亂離以前來南?!?】云其先五季亂離以前來南者可能是丹陽派、平陽派的始祖絢、檜。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洙奉詔歸魯奉祀,至曲阜會(huì)曲阜尹、權(quán)主祀事孔治等族人,祭奠拜謁,考訂宗支,尋赴京覲見世祖,讓爵,受國子祭酒,歸衢。

         

        元元貞元年(1295),孔治襲封衍圣公,時(shí)孔洙已卒。元天歷元年(1328),孔濤由衢州詣曲阜,見思晦等,考訂宗支,及還,作《闕里世譜》。《正德譜》是《闕里世譜》的續(xù)修本,在仁玉傳末注引孔濤語:“《闕里通載》:張頯達(dá)善,與襲封衍圣公治書云,孔末一事者,尤以為不便,向來《廣記》不載,蓋諱之也?!睆堫`字達(dá)善,其先蜀人,及蜀滅亡,僑寓江東,元代碩儒。張頯可能是與唐末及五代時(shí)遷走江南的孔氏族人接觸中聞悉末事,閱史書及孔氏家譜等不得,會(huì)與治書相云之。

         

        《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曰:“《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諱人恥也??赘J(rèn)為先人遭難是奇恥大辱,故諱莫如深。及思晦不能忍受,《元史》方公開證之。這當(dāng)說明末之事,仁玉至思晦,十余代襲封公俱知之。

         

        末事早已隨絢、檜遷徙而傳出,只是直到思晦怒斥末后,才算孔家正式挑明此事,后來傳為以偽滅真之案。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二十》記:孔邈,文宣王四十一代孫。身長七尺余,神氣溫厚。登進(jìn)士第,歷校書郎、萬年尉,充集賢校理,為諫議大夫,以年老致仕。(按:《孔邈傳》,原本殘闕??肌秲?cè)府元龜》云:乾寧五年(898),登進(jìn)士第,除校書郎。崔遠(yuǎn)在中書,奏為萬年尉,充集賢校理,以親舅獨(dú)孤?lián)p方在廊廟,避嫌不赴職。)又《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jì)》記:天成二年(927)八月,以吏部郎中、襲文宣公孔邈為左諫議大夫。四年(929)四月,諫議大夫致仕、襲文宣公孔邈卒。

         

        由上述可知,孔邈是孔子四十一代孫,唐末昭宗乾寧年間進(jìn)士,后唐時(shí)為吏部郎中、襲文宣公、左諫議大夫。其親舅獨(dú)孤?lián)p在唐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此職實(shí)際上就是宰相,有名聲,后為朱溫殺害。

         

        《冊(cè)府元龜》卷五十記:后唐明宗長興元年(930)正月,以孔子四十三代孫陵廟主仁玉為曲阜主簿。《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jì)》記:長興三年(932)五月,以仁玉為兗州龔丘令,襲封文宣公。

         

        《正德譜》記:四十一代孔邈,上代未詳,字準(zhǔn)之,乾寧五年(898)第五人及第,位至諫議大夫?!犊滴踝V》始記邈為穎達(dá)曾孫務(wù)本之后,戣之曾孫,織之子,緯之從子,昌弼、昌序從兄弟?!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酚泟?wù)本為穎達(dá)族孫(當(dāng)是一支人中的族親關(guān)系),未記邈及邈父織?!犊资献嫱V記》未記邈(見下《康熙譜》穎達(dá)、務(wù)本一支世系圖)。

         

                 

         

                 

         

        史書記載邈襲文宣公和代次,但卻未記其襲封時(shí)間和承繼情況。邈又像南朝隱之、惠云等一樣變得模糊不清。隱之、惠云等奉祀問題是南北朝政權(quán)對(duì)峙造成的,邈爵問題是否是唐末至五代政權(quán)交替造成的呢?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十五代璲之襲文宣公,自萱至昭儉皆未襲封。按《宋史·孔宜傳》,璲之至策皆襲封;策生振,歷兗州觀察判官、刑部員外郎;振生昭儉,歷兗州司馬、曲阜令;自策至昭儉,三世歲給封絹,以供享祀;昭儉生光嗣,哀帝天祐中,為泗水主簿,奉祀孔子。從《宋史》記載看,振、昭儉、光嗣三人皆主奉祀,但未襲爵。家譜皆記振、昭儉襲爵,光嗣遭亂失爵,為泗水令、陵廟主,并斥末亂。思晦稱后周太祖罷末,遂以仁玉襲封。繼汾以為光嗣在唐末、后梁初遭亂失爵,在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被末篡奪殺害,后末在后唐明宗長興元年(930)敗,仁玉主奉祀,三年(932)襲爵。史書記,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襲文宣公邈卒;長興元年(930),仁玉為曲阜主簿,三年(932)襲文宣公。可見,繼汾所述與史書所記在時(shí)間和邏輯上有通洽之處。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文宣公邈卒,長興元年,魯人告官末事,仁玉為曲阜主簿,復(fù)主祀事,三年,襲文宣公。邈、末之事相交織。

         

        近來討論此事,商丘孔德昌說,曲阜、商丘一帶說話發(fā)音類似,“邈”音“末”。史料中,同音、近形錯(cuò)訛字是常見的。德昌比較方言說是有啟發(fā)性的,值得注意。按邈、末音近,會(huì)是傳來記去,將“邈”寫成了“末”,或有意寫成了“末”。

         

        問題大致如上,筆者擬按邈、末為一人,或?yàn)楹匣锒耍蛑荒┮蝗耍@么幾種情況分析五季之亂事件。  


           

         

        政權(quán)不斷更迭,而政權(quán)授予的奉祀孔子的爵位世襲罔替已千年,并由侯而公,既榮耀且顯貴,孔氏內(nèi)部發(fā)生爭(zhēng)爵之事,也是人性使然,不足為奇。迄今圍繞孔家奉祀之位仍有各種言行,但卻不為外人詳知,諱為外人知也。

         

        北宋哲宗元祐初,有旨,衍圣公如遇朝廷擢用他職,可另擇人代襲權(quán)主祀事。意思是說,衍圣公要是被召到朝廷或者派去其它地方做官,要另在曲阜選擇族人代襲衍圣公主持祀事。鴻臚卿孔宗翰乃上言,國朝賜孔子子孫世襲公爵,然兼領(lǐng)他官,不在故郡,于名為不正,宜自今襲封,使終身在鄉(xiāng)里。朝廷詔從之,襲封遂不復(fù)兼領(lǐng)他職?!?】

         

        金代貞祐間,金宣宗畏懼蒙古,將都城從中都(今北京)遷至汴京(今河南開封),衍圣公、曲阜令元措隨去,以族弟元用權(quán)主祀事。后蒙軍占領(lǐng)山東,以元用卒,擇元用子之全奉祀。蒙軍繼奪汴京,元措還曲阜繼續(xù)襲封,之全罷奉祀,為曲阜令。元廷將一人兼有的公爵和縣令分給二人各有一銜,有人認(rèn)為這是元廷為平衡二人之爭(zhēng)而采取的辦法。元措卒,無子,傳弟元纮之孫湞襲封,之全子治攻湞。朝廷罷湞,以治權(quán)主。這可謂是權(quán)主一門罷襲封系。

         

        以這些情況可以推測(cè),孔邈與振、昭儉、光嗣可能是襲封與權(quán)主的關(guān)系??族阋u封必有承襲的世系。如此,孔邈與奉祀系最近的關(guān)系是策之孫,邈父承策爵而傳邈,振等權(quán)主,兄弟不免鬩墻,或邈家與振家是襲封系的近支,后來兩家發(fā)生爭(zhēng)斗,大概類似后來的思晦與思誠之爭(zhēng)。

         

        按《宋書》所記,南朝宋以隱之襲封,以孔景等五戶為灑掃戶??拙笆鞘来幼≡谇返目仔杖思摇?拙盀榧湛?,或由外姓改為孔氏,皆無史料證據(jù)。邈若為隱之一支或?yàn)榭拙耙恢У暮笕?,這支人當(dāng)知南朝宋及北魏選擇奉祀事。灑掃戶是好職業(yè),孔景后人可以步入仕途。邈是唐末進(jìn)士,入朝做官,歷職后梁、后唐,親舅獨(dú)孤?lián)p是唐末宰相,在后唐或有余勢(shì)。邈或邈一支人當(dāng)有能力和動(dòng)機(jī)在五代時(shí)圖謀爵位。

         

        如《康熙譜》所記,邈為戣曾孫,事情又會(huì)是怎樣?《舊唐書·孔緯傳》記:孔緯字化文,魯國曲阜人,祖戣,父遵孺,少孤,依諸父溫裕、溫業(yè),官至司徒,封魯國公,一門貴盛,至正卿、方鎮(zhèn)者六七人。家譜記載,該支三十八至四十一代,四代三十二人,二十人為唐進(jìn)士。陳沅民國間拜謁曲阜三孔,著《曲阜林廟展謁記》記:孔林西南為戣等墓。證戣居曲阜?!犊资献嫱V記》卷十一記:唐懿宗咸通十年(869),魯國公,鄆、曹、濮觀察使溫裕,節(jié)鎮(zhèn)汶陽,請(qǐng)以私財(cái)就曲阜修廟?!杜f五代史·晉書·列傳十一》記:孔崇弼,孔緯之子,仕后唐,自吏部郎中授給事中,時(shí)族兄昭序由給事中改左常侍,兄弟同居門下,時(shí)論榮之。《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jì)》記:天成二年(927)八月,昭序以右諫議大夫?yàn)榻o事中。比照家譜記載,可知崇弼即昌弼,昭序即昌序??梢姡?、昌弼、昌序同時(shí)同朝?!蛾I里文獻(xiàn)考》卷十八記:唐懿宗咸通間,溫裕子續(xù)始為曲阜令。照此說法,昭儉當(dāng)在續(xù)后為曲阜令。按《康熙譜》,務(wù)本一支接奉祀系,戣至邈是這支人在曲阜的嫡長。此時(shí)振奉祀一支,如繼汾所言,子孫單承,門祚衰弱,邈或會(huì)以本支優(yōu)勢(shì),以取奉祀之位。

         

        綜合家譜和史籍的記載,可以推斷,邈與光嗣爭(zhēng)爵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從后梁乾化三年(913)到后唐長興元年(930),持續(xù)十余年時(shí)間。過程可能是這樣:邈支與振支因襲封和權(quán)主產(chǎn)生矛盾而爭(zhēng)斗;或因爭(zhēng)斗,邈支獲得襲封,振支為權(quán)主;爭(zhēng)斗引起族內(nèi)械斗,械斗可能不止一次,光嗣或以疾卒,或因械斗卒;邈尋以老卒,爭(zhēng)斗引起訴訟,仁玉得以襲爵。

         

        若邈、末為二人,二人當(dāng)在血緣及感情上親近。邈在爭(zhēng)斗中得到末的支持,且有議定,邈得襲封之爵,末得曲阜令之職;邈卒,因訴訟,末被罪,仁玉襲爵。

         

        仁玉墓志記仁玉遭慕容彥超之亂?!杜f五代史·周書·太祖紀(jì)》記:后周廣順二年(952),太祖郭威征兗州慕容彥超,破城斬之。彥超據(jù)兗州三年而亡。太祖幸曲阜,謁拜孔子祠、墓,召見仁玉,賜緋,授曲阜令。按思晦立石所記,“太祖罷末”,似末趁彥超之亂起而奪爵。此末事與邈襲爵不是一回事,然是貫穿五代的連續(xù)事件,還是后周突發(fā)事件,不得而知。

         

        五代發(fā)生了什么,仁玉最清楚。即使否定墓志避諱,我們也不能簡單以墓志為據(jù),因陵墓容易被盜。仁玉墓早被發(fā)掘過了。仁玉在時(shí),曲阜還有邈支人在。仁玉下葬時(shí),墓志會(huì)是被盯上的目標(biāo)。仁玉墓志不記邈事,大概既為父隱,亦為淡化邈。若末在后周造亂,那么墓志或許透露了一點(diǎn)信息。

         

        綜上所述,末事仍是一個(gè)案件。事情真相只在一點(diǎn),但在這一點(diǎn)不明之時(shí),我們自然會(huì)擴(kuò)大搜求的范圍,牽連眾多,推論不當(dāng),誠望批評(píng)和諒解。從今日還存在的爭(zhēng)嫡奪長現(xiàn)象來看,歷史之爭(zhēng)是常事,不是鮮見,只要爭(zhēng)奪,就有理由,不單是幾個(gè)人的攪擾,亦會(huì)牽涉多方相互糾纏,劍拔弩張。

         

        史記,邈卒仁玉立;家譜記,末亂敗而仁玉立?;煦缒:臍v史有跡可尋,邈、末無論是一身還是二人,邈可能是原型,末被演義為故事。事情最激烈的程度,發(fā)生內(nèi)訌,造成血案。事情不會(huì)是空穴來風(fēng),但深藏蹊蹺,虛實(shí)混雜,或?yàn)榻鏍?zhēng),或圖以庶僭嫡,或欲以偽滅真,這些都暫時(shí)難辨,以待新解。

         

        雖說末事?lián)渌访噪x,但是自仁玉襲爵而起傳位子孫,對(duì)后來孔氏影響巨大,這是真切的。

         

        《宋史·孔宜傳》記:太祖乾德中,仁玉子宜詣闕上書,述其家世,詔為曲阜主簿,歷黃州軍事推官,遷司農(nóng)寺丞。太平興國中,太宗召見宜,問以孔子世嗣,詔宜為太子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復(fù)其家。

         

        宜述家世及答世嫡之況,是有情由的。穎達(dá)、務(wù)本一支隆盛于唐朝,到北宋衰落了,仁玉一支在北宋興旺起來。為諱家恥及免活人爭(zhēng)斗,仁玉及子孫隱忍不發(fā),隨官修家譜廢絕而私修家譜興起,制定了嚴(yán)格的修譜之法,以保護(hù)襲封。

         

        筆者見到族人提供的四十五代孔師祖墓志銘拓本及部分辨認(rèn)文字,在此摘抄兩段:

         

        宋故鄉(xiāng)貢明經(jīng)闕里孔君墓志銘并序  從侄襲封院魯學(xué)尚書學(xué)諭宗哲書

         

        孔氏宗□之裔曰襲封院支庶蔓衍流派數(shù)十謂之外院雖名在民版悉不服□□□役會(huì)熙寧間□輸役錢元祐復(fù)差法蠲役之例不可明□□□□□公嗣三走京師□□部謁執(zhí)政

         

        公嗣姓孔氏名師祖公嗣其字也夫子四十五世孫祖諱□政父諱□皆不仕□先世未克葬公嗣乃告于襲封院曰我□世祖溫裕仕于咸通間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嘗□□以葺祖祠□不可志遂允其請(qǐng)始得葬于圣林元祐七年□月□□二□□□卒于家享年六十有二

         

        從這兩段辨認(rèn)文字看,宗子奉祀系及直系子孫為襲封院,其他庶支皆為外院,師祖是溫裕的七代孫,屬外院庶支,以其先世未能安葬,乃告襲封院,請(qǐng)以其祖溫裕修葺祖廟之功德,許葬圣林,襲封院允之。墓志記載師祖有子有孫。

         

        襲封院的宗哲,乃仁玉幼子勖之孫,良輔次子,為師祖書寫墓志,應(yīng)該與師祖關(guān)系不錯(cuò)。

         

        從上不難推測(cè),大概自南北朝至五代,襲封系并不穩(wěn)定,諸支相爭(zhēng),仁玉及其后幾代的襲封子孫,定出了襲封院和外院的分別,有著明確的目的的。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宗翰修譜,名《闕里世系》,俗稱《元豐譜》,為首次私修族譜,稱嫡庶并收。此本亡佚,只存宗翰序。從后來的家譜來看,《元豐譜》所謂收庶子,一是收入漢、唐間史書上的族人,二是只收仁玉之后的庶出子孫,未錄師祖之類的族人??梢酝茰y(cè),宗翰修譜時(shí),因襲封院、外院已經(jīng)形成,遂依二院之別,只收襲封院人,不錄外院人。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師祖卒。盡管師祖與襲封院關(guān)系不錯(cuò),其支人可葬圣林,但卻不能入襲封院所修的譜。

         

        事情比較清楚,仁玉及其子孫作出二院之別,是項(xiàng)特殊收族之舉。襲封院修譜只修仁玉之后,不收外院。襲封院人去世入葬圣林,外院人一般不得入葬圣林。

         

        思晦立石言:自五代及宋,孔氏所存者無幾,其有譜系同居者謂之襲封院,外居者謂之外院,非吾族也??梢?,思晦所說的襲封院、外院是有根據(jù)的?!对S譜》不收外院,到思晦這里,外院進(jìn)一步成為外族了。

         

        《康熙譜》卷首繪《內(nèi)院真孔之圖》和《外院偽孔之圖》二圖(見下內(nèi)院、外院圖)。內(nèi)院、外院二圖當(dāng)是從襲封院和外院演變而來。仁玉曾孫宗愿以衍圣公,舜亮以中散大夫,宗翰以刑部侍郎,宗壽以太子中舍,宗彀以國子監(jiān)博士,是為五位,是為真孔。外院諸庶支皆都變成孔末裔孫五院,成為偽孔。

         

        從思晦立石到《康熙譜》,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曲阜,襲封院人和外院人各有自己居住之地,以為區(qū)別。

         

        了解二院的形成和發(fā)展,看到《元豐譜》的情況,即可認(rèn)識(shí)思晦立石的用意,及其后孔府修譜的思路。早期流寓諸支能夠持續(xù)自修支譜而流傳下來是為幸運(yùn)。外院庶支,如景后、戣后,大概皆成偽孔,失去自修為真孔的合法性,其留居及外遷者,或會(huì)想方設(shè)法往內(nèi)院上接,孔府以為這是麻煩。

         

        因一場(chǎng)“孔末事件”,仁玉一支定出嚴(yán)格的措施,這嚴(yán)格的措施很快造成后世真假難辨的問題,或許矯枉過正了。  

         

        內(nèi)院、外院圖

         

        內(nèi)院真孔之圖(同居廟宅謂之內(nèi)院,宋末分居外宅)      

         

        中興祖曾孫五位:

         

        ○襲封位傳浣、沂、潾、治、澄、濟(jì)六派分二十五戶

         

        ○中散位傳淙、涖、演三派分四戶

         

        ○侍郎位傳淑、泗、濱三派分十二戶

         

        ○中舍位傳滋一派分一戶

         

        ○博士位傳浩、淋、潝、洵、汭、涇、灨七派分十八戶


        外院偽孔之圖(灑掃廟戶謂之外院,元初改編里甲)


         

        灑掃戶孔末裔孫五院:

         

        ○宅上院小薛社民

         

        ○洙泗院張陽社民

         

        ○駕部院西隅社民

         

        ○文登院東忠社民

         

        ○三傳院西忠社民

           

        注釋:
         
        【1】趙文坦:《文宣公孔仁玉中興本事考》,《孔子研究》2015年第3期;《東晉南北朝時(shí)期孔子宗子世系辨析》,《社會(huì)科學(xué)戰(zhàn)線》,2020年第12期;《闕里偽孔案考辨》,《孔子研究》,2020年第4期。
         
        【2】《平陽派遷居高淳漆橋支明嘉靖年間重修支譜序言》,載《孔子博物館藏孔府檔案匯編·明代卷》(全三冊(cè)附錄一冊(cè))第一冊(c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
         
        【3】見《正德譜》四十七代孔傳小字注。
         
        【4】孔繼汾《闕里文獻(xiàn)考》卷七十五,并參見《宋史·孔道輔傳》。

         

        微信公眾號(hào)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