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秦行國 著《胡安國<春秋傳>在清代的遭際》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10-02 22:34:51
        標簽:

        秦行國 著《胡安國<春秋傳>在清代的遭際》出版暨前言

         

         

         

        書名:《胡安國<春秋傳>在清代的遭際》

        作者:秦行國

        出版社:花木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

         

        【作者簡介】

         

        秦行國,男,1993年10月生,籍貫湖北仙桃?,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為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學人。發(fā)表論文若干篇。

         

        前言

         

        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曾汎覽過許多清代學術史著作,如江藩的《漢學師承記》、方東樹的《漢學商兌》,以及名重一時的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對清代學術抱持著極大興趣。當我讀完這些著作以后,隱然覺得學術思想的喧闐、熱鬧似乎只是集中在一小部分人身上,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士人是不關心的,這一問題一直盤桓在我的腦海,不知如何下手解決?!罢n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見陸機《文賦》),這是我當時真實的心境。等到博士開學以后,我選了肖永明老師的學術思想史的課程,幾年前的問題又重新浮現(xiàn)在眼前。我于是在圖書館再次翻閱了許多清史著作,這才注意到艾爾曼(Benjamin A.Elman)的一本論文集《經(jīng)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其中收錄了一篇討論科舉中胡安國《春秋傳》(后簡稱《胡傳》)在乾隆后期被廢除的問題的文字,不過,此一問題只是被一筆帶過,著墨不多。是否可以以科舉中胡安國《春秋傳》為線索,進行博士論文的選題呢?在研討課上,我把這一想法告訴了肖老師,得到了他的肯定,不久之后,也得到了導師姜廣輝先生的應允。如果單獨去研究胡安國《春秋傳》,其意義并不十分顯著,但若是結合科舉來看,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視角,加之,我在讀研的時候曾將《左傳》精讀一通,有一定的把握處理這類問題。我多年前的狐疑一下子釋然了,科舉選定的經(jīng)目,對翱翔于典籍之海的士子而言,是人人都要去熟知的,較之熱衷于學術思想爭執(zhí)的士人群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制度尤其是作為選官制度的科舉實則為學術思想的延續(xù)提供了穩(wěn)固的撐持。科舉與經(jīng)學是不可分離的,如果只是關注經(jīng)學本身的問題,而忽視科舉,則容易失之空疏,反過來,如果只是關注科舉,而不顧經(jīng)學,則會顯得浮淺,還有一條,即是政治情勢的變化,對經(jīng)學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此,科舉、政治與經(jīng)學當鼎足而三。我在行文時,試圖繞開過于活躍的漢、宋問題,盡量從普通士人與清廷之間的微妙互動展開探討。

         

        胡安國久得清譽,為宋高宗所倚重,于是按照高宗的旨意撰寫了《春秋傳》,成書以后,在元初被朝廷懸為功令,然而時序推移,到了清代卻遭到詰難,最終為清廷罷黜。就胡安國《春秋傳》在清代的遭際來看,制度、政治的影響是如影隨形的。在理解《胡傳》時不能完全按照學術史內在的發(fā)展來看,必須要結合歷史脈絡,即政治情勢與制度的變化。思想史的發(fā)展固然有其獨立的一面,但并不能完全將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帝王的個人喜好、政治形勢的更迭置之度外。另外,我們重新回望清代考據(jù)學時,從清代官方對《春秋》的理解上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清代官方直接繼承朱子“據(jù)實而書”(見《朱子語類》)的精神,這與乾嘉考據(jù)學所倡導的“實事求是”之論并無二致,也就是說,清代考據(jù)學的基本價值尚在朱子的府庫之內,誠如杜牧所言“猶盤中走丸,橫斜曲直,系于臨時,不盡可知。而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盤也”(見《注孫子序》),考據(jù)學之“丸”猶在朱子的“盤”中。

         

        在具體論述上,本書有幾個方面需要在此特別加以澄清:

         

        第一,對于清朝“大一統(tǒng)”真正完成的時間,本書將之定在乾隆帝時期??滴醯蹠r期,“三藩”削平,臺灣、蒙古、西藏漸次撫定,天下版圖底定,與此同時,明遺民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相繼發(fā)生了明史案、南山集案,準噶爾部也一直沒有徹底勘定。到了雍正帝時,夷夏問題愈演愈烈,加之,雍正帝被權臣隆科多、年羹堯架住,君位不穩(wěn),無法自如地左右局面。等到了乾隆帝時期,一舉蕩平準噶爾部,通過文教手段(直接回應)與政治手段(刪削、禁毀)基本解決了困擾已久的夷夏問題,而且在理論上充分論述“大一統(tǒng)”,“大一統(tǒng)”態(tài)勢才真正得以形成。是故,本書將清朝“大一統(tǒng)”的實現(xiàn)置于乾隆帝時期。

         

        第二,莊存與、孔廣森一直被認為是清代公羊學的代表性人物,然在二人《春秋》學著作中卻發(fā)現(xiàn)了宋儒胡安國的影子,他們將天理觀念引入到《春秋》學的解釋體系之內,這一點可能是人們不曾注意的,由此可窺得,即便是考據(jù)學日趨鼎盛的時刻,理學的余韻還在悄然延續(xù)著。是故,我們所熟悉的清代公羊學的譜系實則是后世學者塑造而成的,與漢代的公羊學相去甚遠,本書因襲舊例,仍然冠以二人公羊學者的名目。

         

        第三,本書之所以沒有呈現(xiàn)嘉慶、道光以至咸豐、同治時期《胡傳》的情形,在于史料的闕如,這一闕如也側面反映出了科舉對《胡傳》立竿見影的影響。在翻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時,有關《胡傳》的議論多之不可勝數(shù),或批評或褒美,這說明《胡傳》為當時學者所留意,而在翻檢《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時,情況卻大相徑庭,嘉道以后的學者幾乎是絕口不談《胡傳》,言《左傳》的卻十分普遍,俯拾皆是。只有譚獻的日記中留下蕭索的幾筆,還在流連《胡傳》的記憶。

         

        上述這些思考一定有欠缺之處,還盼將來君子賜正,正如郭璞在《爾雅序》中所言的“輒復擁篲清道,企望塵躅者”。

         

        秦行國癸卯七月廿九于北京

         

        本文為博士論文《胡安國<春秋傳>在清代的遭際》(臺灣花木蘭出版社,2023年9月)所補的前言

         

        【目錄】

         

        第 1 章 緒 論 1

        1.1 文獻綜述2

         

        1.2 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14

        1.2.1 選題背景 14

        1.2.2 選題意義 14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5

        1.3.1 研究思路 15

        1.3.2 研究方法 16

         

        1.4 研究的重點難點與創(chuàng)新 17

        1.4.1 重點 17

        1.4.2 難點 17

        1.4.3 創(chuàng)新之處 18

         

        第 2 章 胡安國《春秋傳》的主要內容與元、明《春秋》科舉 21

        2.1 胡安國《春秋傳》中的三大秩序21

        2.1.1 天人秩序 22

        2.1.2 人倫秩序 26

        2.1.3 夷夏秩序 29

         

        2.2「夏時冠周月」辨34

        2.2.1「夏時冠周月」本旨 34

        2.2.2 後世的批評與讚譽  36

        2.2.3「夏時冠周月」的缺失與價值  40

         

        2.3 胡安國《春秋傳》與元、明科舉44

        2.3.1 朝臣的支持與程朱理學譜系中的《胡傳》 45

        2.3.2「尊王」之義因應元朝的「大一統(tǒng)」觀 49

        2.3.3 張洽《春秋集注》的添設與廢止 53

        2.3.4 汪克寬與胡安國《春秋傳》 57

         

        第 3 章 清初士人對胡安國《春秋傳》的去取 63

        3.1 王夫之對胡安國的繼承與推進 63

        3.1.1 以天理觀解釋《春秋》 64

        3.1.2「攘夷」高於「尊王」 67

        3.1.3 對胡安國夷夏之防的推進:從禮義、種族到自然環(huán)境 70

         

        3.2 顧炎武對胡安國的改進 74

        3.2.1 夷夏之防高於君臣之分75

        3.2.2 顧炎武的反抗 81

         

        3.3 毛奇齡對《胡傳》的批評85

        3.3.1 視《春秋》為史,批評胡氏義例 85

        3.3.3 批評夷夏大防  94

         

        第 4 章 清初官方對胡安國《春秋傳》的繼承與摒棄 99

        4.1 清初官方的《春秋》學主旨100

        4.1.1 朱子影響下的清初官方《春秋》學解釋路向100

        4.1.2 清初官方《春秋》學的主題:尊王與忠君108

        4.1.3《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彙纂》 對《胡傳》的態(tài)度之轉變117

         

        4.2《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對 《胡傳》繼承122

        4.2.1 對「尊王」「君臣之倫」之義的繼承122

        4.2.2 對天理觀的繼承 125

        4.2.3 對「攘夷」之義的細緻處理128

         

        第 5 章 乾隆時期「大一統(tǒng)」敘事與胡安國 《春秋傳》 135

        5.1 清帝的「大一統(tǒng)」敘事的強化與胡安國《春秋傳》135

        5.1.1 乾隆帝「大一統(tǒng)」敘事方式136

        5.1.2 對胡安國「尊王」之義的刻意拔高 141

        5.1.3 對胡安國「攘夷」之義的徹底捨棄 148

        5.1.4 對胡安國天理觀的摒棄153

        5.1.5《四庫全書》對《胡傳》的處理 157

         

        5.2 乾隆時期科舉廢除胡安國《春秋傳》再議 161

        5.2.1 清前期《胡傳》的獨尊162

        5.2.2 天王一體與以天制王的衝突168

         

        5.3 公羊學者莊存與、孔廣森對胡安國《春秋傳》的承襲與改造 174

        5.3.1 以天理統(tǒng)攝君臣之倫 174

        5.3.2「尊王」的至高無上性 179

        5.3.3 從「攘夷」到進夷 183

         

        第 6 章 晚清西學進入與胡安國《春秋傳》 191

        6.1 康有為對胡安國《春秋傳》的駁斥191

        6.1.1 對胡安國「嚴華夷之限」的檢討192

        6.1.2 西方進化論視野下的華夷觀195

        6.1.3 ?;逝c改良 199

        6.2 黃節(jié)對胡安國《春秋傳》的新解203

        6.2.1 對胡安國華夷之辨論述的推重203

        6.2.2 以西方人種論再造夷夏觀208

        6.2.3 排滿與反西 211

         

        結 論217

        參考文獻221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231

        致 謝233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