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的貴州札記
——王陽明的貴州緣
來源:中國文化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廿七日壬寅
耶穌2023年10月11日
2023年,《余的貴州札記》專欄繼續(xù)推出新玩法。貴州學者余未人自寫自錄,用文字和音頻立體呈現(xiàn)她對文化的思考。
撰文、誦讀:余未人
一位落難的大師——王陽明的貴州緣(上)
王陽明(1472~1529)浙江余姚人。陽明為號,王守仁是姓名。他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心學大師。王陽明1507年來黔。當年黔地,乃蠻荒之地。王陽明先生惠臨,是貴州、貴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貴州歷史上沒有王陽明,會是何狀?我想,那猶如一條莽莽長龍未能點睛。
想用數(shù)千字來描述一個偉人起伏跌宕的人生,又不宜將五百年前的文言文直引于文中,要通俗易懂,頗有些難度。知其難而我行我素,會不會有些率性任意?幾經(jīng)猶豫,還是“但行前路無問西東”,鉛刀一割吧。
(一)
王陽明幼年生活在江南魚米鄉(xiāng),衣食無憂,一個聰慧少年,自有喜好。他愛下棋。父親是狀元,理念與之水火不容——下棋是歧路,誤了讀書求學。父親終于惱怒了,將棋子一把擲下河去。
面對自己心愛的棋子瞬間沉沒,少年的王陽明如何應對?他無奈,只有回屋。一粒奇異的種子,此時在他心里萌發(fā)。他研磨提筆,將瞬間意念落于筆端:“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一個孩童,有如此豐富、遼遠、詭異的想象和思辨力,當年就異質(zhì)初露了。
如何求知?多讀硬背與善思求真,其實并非涇渭分明的兩條路,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求知者幾番幾復深思熟慮,作出艱難的抉擇。
12歲那年,他向塾師發(fā)問:什么是第一等事?答曰:唯有讀書登第耳。這也是歷朝歷代的主流觀念,陽關(guān)大道。面對塾師的回答,王陽明眼前隱隱閃現(xiàn)的,卻是另一條崎嶇之路。他沉思后蹦出了一個幼童似乎無法企及的思想語言:讀書學圣賢才是第一等事。
這種思想的色澤和風霜,難覓其二!細尋捋根,這是他幼時從爺爺那里承襲而來的。爺爺讀書萬卷,都貫穿了一種學人要成為君子、圣賢的理念。成年人對孩童的種種想法也許不以為意,付之一笑。但王陽明12歲的這一叩問,回音轟鳴,奠定了他一生學問和思想的基礎。
王陽明的出生地瑞云樓 黃震 攝影
人在世間,偶爾會有奇遇。王陽明與幾位小友在北京街頭行走,一位先生追著要給他看相。先生說:當你的胡子長及衣領時,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長至心窩,你就結(jié)圣胎了;長及肚臍時,你就圣果圓滿了。先生猶如神明,直戳王陽明當年的夢想。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理念——窮究事物的道理,就能掌握知識。王陽明讀遍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著作,思考他的“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這時,善思求真的執(zhí)念冒出來了。他想,事情真如朱文公所說,一草一木皆有深刻的道理嗎?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弄通竹子的道理,每天從早到晚默默地面對竹子,追根究底,深思竹子有何深沉的道理。就這樣,他“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其結(jié)果是,王陽明病倒了,卻毫無發(fā)現(xiàn),竹子還是竹子,還是青枝綠葉在風中搖曳。
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動搖了,疑惑了。他后來也還多次“格”物,想從具體事物中窮究其中所蘊藏的萬物之理,執(zhí)迷于事物的各種象征關(guān)系。他不離不棄,做了許多無用之功,其中的理,也許子虛烏有。這種求真求實求理之心,是真正令人肅然的學問之徑,這也是對求知者靈魂的拷問。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可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夠踏上此徑而不再次誤入歧途?
黃震 攝影
舉子業(yè)是當年讀書人的必由之路,須背誦朱子注解的“四書”,再習作八股文。
王陽明這時巧妙地用上了朱子的“格物說”,來“格”科考之業(yè),找到了科考的規(guī)律,21歲那年,在鄉(xiāng)試中一舉成功,中了舉人。
他在科舉考試中也曾一波三折,但最后還是考上進士并做了兵部主事。關(guān)于兵學,他曾經(jīng)認真研究過,他不是著書立說,而是要“行事”,強調(diào)實踐;讀書人沒有機會帶兵,他用了果核,列陣為游戲。他中舉后在工部觀政期間,就用帶兵之法來組織民工,讓他們擺“八陣圖”……
作為一名學者,研究成果有大有小,研究的過程各有千秋。各種感受皆在過程中,過程特別精彩紛呈。忽略了過程,學問的吸引力就大大減弱了。過程不論對學術(shù)、對人生,只要悉心體量,皆有空間,皆有樂趣,其樂無窮,是珍寶也。
(二)
1506年11月禍從天降,王陽明被宦官劉瑾投入了錦衣衛(wèi)的監(jiān)獄。在獄中,他挨了疼痛鉆心的四十大板。這一切,給不出服人的理由,這就是人性的殘酷暴戾。
日子輪回到第二年,劉瑾把53人列為“奸黨”張榜公布,并押解到天安門前金水橋示眾,其中就有王陽明。在最孤獨無助、失去自由時,人的差異,能得以最充分的顯露。
在險惡之境,有詩心詩意的人,靈魂不會寂寞。王陽明寫下了《獄中詩十四首》抒發(fā)胸臆,他的心境在詩意中升華。“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崖窮猶可陟,水深猶可泳……”詩中沒有傾訴受刑后肉體難耐之痛,而是呈現(xiàn)了一種打不垮、摧不倒的遼闊宏遠境界。
他在獄中讀了《易經(jīng)》。他體會到,哀莫大于心死,要尊嚴地活下來,只有靠自己的“心之力”來應對苦難。這是他在獄中最深切的體驗,心學也是他能夠經(jīng)受萬般磨難的原動力。
之后,劉瑾要急于處置獄中的文官,以震懾天下人。王陽明此時被拋擲出來。他被發(fā)配到貴州省修文龍場驛做“驛臣”,相當于今郵政所所長。
遙遠漫長的行程中,他生病、養(yǎng)病,走走停停,飽受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折磨,跋山涉水,到達破損不堪的小驛站龍場驛。
王陽明是被貶謫的小官,他雖管理驛站,也不能住在驛站里。何處棲身?他先在草棘叢中搭一個草庵。何以慰心?唯有詩文。他寫下了《初至龍場無所止結(jié)草庵居之》。
附近有一處偏巖洞,王陽明在這里見日出日落,觀草木枯榮,更要謀求最基本的生存。他依然以《易經(jīng)》為伴,還有誰能在如此境況下把玩求索易經(jīng)之義理呢?他不僅讀《易經(jīng)》,還寫下《玩易窩記》,雖只三百余字,卻是傳世名篇。這種心態(tài),讓人特別艷羨!此地后來被命名為“玩易窩”。
王陽明悟道之地玩易窩 黃震 攝影
他在這里鉆草窩,覓洞穴,尋找立錐之地。最后,他在離驛站三里遠的龍崗山上找到一個東洞,將它命名為“陽明小洞天”,入住其間,過上了穴居的日子。他以一方較平整的大石塊做床,一個小穴洞作為灶,還將這事又寫了三首詩。以這種玩索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世悲情,克服千難萬險,非常人所能具有。
玩易窩石壁上的石刻 黃震 攝影
富庶的江南魚米鄉(xiāng),與崇山峻嶺中千瘡百孔的龍場驛,有天壤之別。隨行而來的兩名童子原是他的侍從,可童子無從適應此番苦辛,王陽明只有反主為仆,親自為童子燒飯煮水。這是世人不可能放下的身價。在他的心境中,能夠助人于危難,就是最高美德,他以一顆平常心,就做了。只有王陽明強大的心力,才能支撐這一切。
一路風塵,盤纏將盡,首要大事,是如何活下去。他環(huán)顧這方天地,山石之中,只是南山有一片片荒土,得一鋤一镢地開墾出來。他又習得當?shù)厣矫竦牡陡鸱N,用習文練武之手,親種了幾畝谷物,秋收時,不僅解決了自食,還略有余糧周濟貧窮孤寡。他尤其欣慰的是,與自己共聚于山林的鳥雀也有了吃食,也不會受餓散去了。王陽明在這里,讓我想到唐代著有《長短經(jīng)》的趙蕤,這也是詩圣李白最崇敬的人,一伸手,鳥兒就能飛過來,停到他的手臂上。這種憐憫生靈萬物的博大情懷,身體力行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學的最初實踐。
到貴州做事,須與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相處,語言不通,習俗不同,能否得到各民族民眾的接納,是漢族人需要邁過的一個坎兒。
無論對方身份高低,王陽明的處世風格都是以誠待人并一以貫之。他的付出,收獲了回報。少數(shù)民族百姓對他尤其熱情,幫助他在龍崗山上蓋起了幾間茅屋,他又在房前屋后種上了竹子、花卉、草藥。他將這里取名為“何陋軒”。這里,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龍崗書院”的院址。他在書院近旁又建了一個竹林環(huán)繞的“君子亭”。人處逆境,生活情趣尤為可貴,它讓每一個艱難的日子都怡悅可盼,趣味萌生,漸漸地,組成了支撐精神世界的一根棟梁。
在石旮旯里都會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真良種也。
(一)
王陽明蝸居龍場驛,山高皇帝遠,遠離朝廷政治中心,沒有壓頭的公務,沒有蛛網(wǎng)般的人際關(guān)系,物資匱乏卻有大量的閑暇??嚯y帶來的感受五味雜陳。平庸者也許從此一蹶不振,惶惶不可終日;但對于一位學問大家,擁有這樣精神上的寬松自由,幾乎是一種奢侈。
王陽明日思夜想,如果圣人在這里,會作何選擇?回顧史籍,就是孔夫子周游列國時,在陳蔡斷糧挨餓,也只七個晝夜。自己在龍場驛的日子卻是漫漫長途,前不見頭,后不見尾。
王陽明反省自身,任自己的心在古今遨游。正因為他曾經(jīng)歷了“格”竹子、“格”先輩經(jīng)典,“格”自身磨難,積累了非常豐富的人生智慧?;秀眽艟持?,他似乎覺知到有高人點出,人不是只要去格物,心是人是主宰,人要格“心”,明晰心與物的關(guān)系,從心出發(fā)去尋找萬物之理。這才是人生真諦。他倏然感受到了心的自由,無邊無際的自由!他沖動激昂,從石床上跳將起來。隨從大驚,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
黃震 攝影
此時此刻,在這個粗陋的洞穴中,氣象萬千!果真發(fā)生了日后震驚學界、名垂青史的一件大事!
這也許是漫長苦思后,猛然噴涌的靈感。于是,他在龍場的苦難中產(chǎn)生了深刻的感悟,心中豁然開朗,找到了“魂”。這種升華,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寶。他思想中最可貴的部分,就在這樣的自省中日益躍升。
謫居貴州龍場驛讓他經(jīng)受了人生的磨難,做出了過去官宦生涯中所沒有能夠做的事,經(jīng)王門后人的傳播,就是“龍場悟道”。
古今中外,創(chuàng)造力常常是在一種質(zhì)疑、逆?zhèn)鹘y(tǒng)、逆權(quán)威的危險、擦邊行動中迸發(fā)的,自然科學、文學、哲學,在其漫長的發(fā)展史上,皆有閃光的先例。王陽明亦是經(jīng)典的一例。此后,他便進入了永傳后世的學術(shù)成果的爆發(fā)階段,猶如沖破江河直奔大海。
(二)
王陽明在龍場的日子并不寂寞。當年的詩歌,并非只寫作紙上,而是要吟誦,他誦詩自得其樂。王陽明還撫琴吹簫,樂曲在山中縈回。這里也是“別有天地非人間”。
山中有如此動靜,很快就引來了附近各族孩童。王陽明視孩子們?yōu)榘?,并不因孩子們的族別而有絲毫歧視。在他眼里,苗夷民眾特別樸實,親情溫馨,孩童們應當讀書、受教育,日后同樣能夠成材。他以陽明小洞天為課堂,教這些孩子讀書、習字、彈琴。
龍泉山上的書院,當年學子滿坐,聆聽王陽明講學 黃震 攝影
他收徒講學的事在附近漸漸傳開了,周邊各族青少年都前來求學。王陽明便在此時此地創(chuàng)辦了龍崗書院,親自授課。沒有桌椅,他讓學生學古人席地而坐聽課;沒有課本,他憑著扎實的功底、過人的記憶力,默寫《五經(jīng)》充當教材。在這僻遠的山鄉(xiāng),他有了眾多弟子。
在江西吉安市青原山陽明書院旁邊,樹立著王陽明與當?shù)氐耐鯇W四弟子的群雕 黃震 攝影
少數(shù)民族學生語言不通。王陽明本人的余姚方言,連貴陽漢人都不一定能懂。他采用什么辦法來與少數(shù)民族學生溝通呢?當?shù)孛癖姷奈幕鞘来趥?,這對他極有啟發(fā),能夠吟唱的學問,定受學生歡迎,也是最便于記憶的。他編歌詞,配上曲,讓學生邊唱邊學。雖是越曲,學生們習唱朗朗上口。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交融的力量。
他采取問答、討論等靈活的方式教學,因材施教。他還與學生們林中散步,爬山游玩,月下彈琴,寓教于樂。帶領學生修造房屋、種菜、做飯等,他將日常、勞作都納入了教學生活。這種因地制宜的教學方式與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書院可謂春蘭秋菊,各有千秋。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與專攻四書五經(jīng)的傳統(tǒng)書院相較,是不是一種現(xiàn)代意識的萌芽?
龍崗書院以自己的特色名世,聲震一方。
(三)
王陽明后來追述,“貴州三年,百難備嘗”。百難中之“重難”,并非天災,也非衣食。那么,是何重難?
離修文龍場驛數(shù)百里遠的思州太守,突然派員跋山涉水來此找茬,當時王陽明正在講課,來人公然對王陽明施辱。聽課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忍無可忍,奮起追打,趕跑了前來騷擾滋事者。王陽明揣摩,當以心學之法來對付這些官奴。官奴們挫敗,回太守府稟報。思州太守知悉后大怒,向上控告。惡人告狀,這事不祥,會不會給王陽明引來災禍?
王陽明有一位余姚的同鄉(xiāng)毛應奎,在思州任按察副使。毛這時出面調(diào)停,既為老鄉(xiāng)說好話,又勸老鄉(xiāng)給太守賠禮,雙方皆不觸犯。
余姚市龍泉山上的王陽明先生講學處 黃震 攝影
王陽明有禮有節(jié)、“不動心”地給毛按察副使復函,充分運用心學,用上了“挪移”的手法來解決矛盾——王陽明道,這是手下人的作為,肯定非太守之意,與太守無關(guān)。這是先讓思州太守下個臺階。他接著推理:既然與太守無關(guān),也就是與我本人無關(guān),本人與太守沒有發(fā)生過任何沖突,何以道歉呢?接著又道,磕頭雖是平常事,但不當磕頭而去磕頭和應當磕頭而不磕頭,同樣不對。如果我破了例,就是不當磕頭而要去磕頭的那一種。他又說,我來到此地,瘴癘蟲毒,魑魅魍魎都較量過,一天要死三次,而我至今無恙,是因為我無動于心。如果太守真要加害我,我也只能當他是瘴癘、蟲毒那一類了。對那些物類,我豈能動心?
做出這樣柔中有剛,不卑不亢的回答是一種功夫,也是心學的實踐。其中有大智慧,特別有力。這讓太守愧不能言,不得不服。
這事不久便傳開了。在五百多年前,沒有稍稍便捷的通訊工具,但它確實泛起層層漣漪,廣為人知了。
事情是怎么傳開的?正因為當年資訊太少,這無疑是重大事件,自然受到關(guān)注。加之龍場又是個驛站,住客縷縷行行,傳播更易。這事傳開,讓王陽明在貴州官場聲名鵲起,陸續(xù)有人前來向他求教,其中包括官員。
余姚市有關(guān)王陽明先生的雕塑和牌坊古樸典雅 黃震 攝影
一位安姓的水西宣慰使派下屬拜謁王陽明,先給他送來了金銀、馬匹和米、柴炭、雞、鵝等,并派人來幫王陽明挑水、劈柴。王陽明如何處之?對金銀馬匹,他婉拒了,而生活必需品,他予以笑納。這里能看出一個智者的自律、自尊與靈活的處世方法。
安宣慰使送禮,自有所圖。他是要請教王陽明,能否將水西驛站撤除?王陽明對他的目的心知肚明,給他修書一封,說明事理。書信道明了當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貴州建設九個驛站的由來,那是奢香夫人率土著開山筑路,貫通了五百六十里,才建成這“龍場九驛”,要廢掉任何一個皆不可能。你如廢掉一個,別人必定效法,就會廢掉一批,皇上就控制不了全局。其結(jié)果,就會有官差登門向您拿出索命繩了!安宣慰使無言以對,亦不敢輕舉妄動,不得不斷了獨霸一方的美夢……
這就是心學的第一次牛刀小試,初獲成功。
一門大學問的興落繁華——王陽明的貴州緣(下)
(一)
要將王陽明的學問在短文中說清道明,似無可能。但讀者也無須將大師的學問理解得像學者一般透徹。要了解王陽明,不能不涉及他的學術(shù)主張。我企圖深入淺出地說一說,也許只能是深一腳淺一腳,深深淺淺地道上一二。
王陽明在龍場講學,像冬日里的一團火,其熱力層層輻射,引來了附近州縣的秀才,還有他舊日的學子,人氣節(jié)節(jié)上升。師生們聚在一起切磋學問,他此時的感覺是:“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雖身處逆境,衣食住行粗疏簡陋,但環(huán)境優(yōu)劣更多會決定于人的內(nèi)心體驗,內(nèi)心的差異,也許就是真人與俗流之別吧。
吉安市所建的陽明書院 黃震 攝影
《大學》原是儒家經(jīng)典《禮記》的一章,南宋理學家朱熹將它抽出,加以發(fā)揮,成為儒家經(jīng)典“四書”之一。王陽明特別看重《大學》,他把《大學》作為入門之書。
南宋理學家朱熹將《大學》分為經(jīng)、傳兩部分,自己又補寫了格物致知傳。王陽明則拂去浮云,從自己內(nèi)心深刻的體驗出發(fā),對《大學》做出了獨特的、不同于朱熹的解釋,乃至去掉了朱熹的闡釋而還原古本。
《大學》之要是什么?朱熹認為是“格物致知”,而王陽明認為“誠意”為要。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注重對外界每一件事物的具體考察。王陽明則把“格物致知”引入內(nèi)心,解釋為“正心”“致良知”。王陽明認為《大學》是大人之學,是教人成為君子之學,它虛擬的學生首先是國君。他強調(diào)大學之道的核心是親民,只有親民,才能做到知行合一。這種自我修養(yǎng),思想的力度和深度,有如黑夜中閃亮的一盞燈。
有了以上思想,王陽明為來龍場的秀才們制定了四條原則:一是立志,二是勤學,三是改過,四是責善。
當?shù)鼐臉?gòu)造的王陽明先生悟道情景 黃震 攝影
王陽明對朱熹思想的不同觀點,引來了明代學術(shù)界的爭鳴,這注定了《大學》又成為一場大討論的焦點。
王陽明在龍場,寫信邀剛遭科場失意的內(nèi)弟、摯友徐愛前來龍場。此前,王陽明剛剛悟出“知行合一”的學問,徐愛正欲求教。千里迢迢,如果沒有求知求學的強勁動力,是難以想象的。徐愛稍事整理行裝,就跋山涉水來了。
兄弟之間,心有靈犀,王陽明用極為日常化的事物,向徐愛闡述博大的學問。
后來,徐愛補記了王陽明與自己的敘談。王陽明深刻的思想,借著這份筆記,被鮮活地保存下來。王陽明從孝悌、疼痛、寒冷、饑餓這些身邊事說起,他讓徐愛明白,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地任意行事,全不思考,所以必說個人所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地懸空去思索,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揣摩而已,所以必說行動,方才得知真。由此來說明知與行不能分開,知行應當合一的道理。
王陽明認為,“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又針對官場和讀書人的狀況,表述了自己的認知。比如國家取士和士人讀書,都是將知與行分開的,造成了假人說假事充斥的狀況,敗壞世風。
黃震 攝影
如此深刻的事理,是大學問,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知行合一的深遠意義,是超越時空的。
(二)
中華大地上,唐代就有了書院,到宋代,書院得以較快發(fā)展。而大山叢中的貴陽,行邁遲遲,在元代才建了文明書院,后又毀廢。王陽明的同鄉(xiāng)毛應奎做了貴州提學副使,他在元代書院舊址上重建文明書院,毛應奎曾致函邀請王陽明到書院講學,王陽明婉謝了。
明正德四年(1509)另一位提學副使席書,再次邀請王陽明到文明書院主講,去否?
席書在王陽明出道之前就已具聲名,資歷年歲都長于王陽明。席書歷來欽佩王陽明的文章,上任提學副使后,專程前往龍場討教。王陽明沒有直接作答,而沿著自己的思路,闡述了政治生活中必須堅持知行合一。席書聽到此論時,并不理解,頗有狐疑,他不想久留,當天就打道回府了。而王陽明談論的道理卻一直在他腦海中縈回,讓他不得不反復思忖并深陷疑惑。
一夜難寐,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他耐不住了,第二天又再度奔赴修文龍場。幾百年前的交通極不便捷,席書卻連連奔波,如若不是求解的渴望,哪能如此?
王陽明見席書再次登門,心有觸動。一門學問,此時正在靜候關(guān)注它的學者。
王陽明故居里的畫像 黃震 攝影
王陽明針對席書的憂疑,講述了自己對《大學》的理解過程——開初也憂心自己背離了圣學,于是對照經(jīng)典,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解與圣意是完全吻合的。一部《大學》反復講誠意,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它們的起點在哪里?就是修身。
席書不是盲從之人,他還要深察靜思。為了求解學問,他四次往返龍場,這種螺旋式的深鉆求知后,他對王陽明的學術(shù)思想終于領悟透徹。
席書悟道后,他與毛應奎一道,繼續(xù)修復了貴陽文明書院,這是對知行合一的重大實踐。書院復建完成后正式聘請王陽明前往主持。其間他們曾多次接觸,談話投契。有了這樣愉悅的交往,王陽明欣然應邀前往講學。
席書迎候自己心儀的大師,率領生員向王陽明行了拜師大禮。
王陽明大師在貴陽登臺,一顆學術(shù)之星升起了,至今閃閃輝映,為這座山城和整個貴州文化史增添了無可替代的厚重筆墨。
(三)
對王陽明大師的學術(shù)成果,國人的認識、理解、弘揚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坎坷和曲折。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這些政見大不相同的政治首腦人物,以及胡適、郭沫若、陶行知等文化名人,都學習、研究過王陽明的“心學”,并奉為圭臬。王陽明的學說傳到日本后,成為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之一。
既然領袖人物如此敬重王陽明,為何在我求學的1950至1960年代,歷史課上,王陽明的學術(shù)思想?yún)s是作為主觀唯心主義來加以批判呢?教材匆匆一過沒有細說,學生也沒有接觸過王陽明的著述、思想,只是見到了一個需要背誦、批判的標簽。這其實毫不奇怪,是與領袖人物個人吟誦古詩、看傳統(tǒng)京劇,而不主張年輕人學寫古詩詞和禁演老戲同出一轍。當年,王陽明不可避免地與這些傳統(tǒng)文化遭遇了相同命運。
明清至民國,王陽明受到尊崇,貴陽這個經(jīng)濟文化都相對滯后之地,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在城邊的扶風山,依傍山勢,建筑了陽明祠。
陽明祠在歲月流逝中,如詩如畫,又風雨如晦。屢經(jīng)失修、損毀、破壞、重建。1982年陽明祠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0月被列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鬧市中的一處絕美風景,取點極佳,林木葳蕤扶疏,環(huán)境清幽,古色古香,風格獨特。清代碩儒鄭珍贊其為“插天一朵青芙蓉”,意境之美,讓人難忘,四季游客熙攘。
文明的延續(xù)之道美好而坎坷。從王陽明以及陽明祠建成以來的大起大落,到改革開放后的陽明文化熱,再到2008年貴陽市提出了“知行合一、協(xié)力爭先”的“貴陽精神”,讓人看到,幾番幾復之后,“王學”這顆被埋沒數(shù)十年的明珠,終又熠熠生輝。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前進步履。
黃震 攝影
一些人類基本的知識和觀念,都是前人實踐和總結(jié)的成果,都對歷史文化做出過或大或小的貢獻;也都不可避免地有著時代的局限。如果沒有這樣的歷史觀,那總難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泥淖。
生活在貴州高原,我時時能感受到,王陽明大師,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強大存在。
來源:貴州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貴視網(wǎng)” 2023年10月1-3日
編發(fā):中國文化書院(陽明文化研究院)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辦公室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