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象傳》是一部君子修身教科書
作者:張繼海
來源:《文史知識》2023年第8期
《周易》分為經(jīng)和傳兩部分。傳就是《彖傳》《象傳》《系辭傳》等所謂“十翼”,相傳是孔子作的。《象傳》又分為《大象傳》和《小象傳》。其中《大象傳》是解釋卦辭的,《小象傳》是解釋每卦爻辭的。《大象傳》和《小象傳》原本是獨立成篇,后來為了閱讀方便,被散入到每卦每爻之下,才呈現(xiàn)今天我們看到的面貌。
今天我們專門說一下《大象傳》。
學界一般認為,《大象傳》產(chǎn)生的時代應(yīng)在戰(zhàn)國時期,與其他幾種《易傳》比起來,甚至還是比較早的,在思想上屬于儒家的派別。如果我們對《大象傳》細加玩味,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與《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言論比較接近,清康熙時代表官方意志的《周易折中》,其凡例中有曰:“《易》辭有義例,據(jù)夫子《彖傳》、《象傳》求之,皆可推見?!比园芽追蜃右暈椤断髠鳌返淖髡?。我們在研讀后發(fā)現(xiàn),至少從《大象傳》來說,它和孔子思想確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周易折中》(易學典籍選刊)
《大象傳》最有名的兩句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薄白詮姴幌ⅰ焙汀昂竦螺d物”二詞,不僅經(jīng)過近代先賢的提倡廣為人知,還成為清華大學的校訓,還被認為最能代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精神。我們且按下此二句不表,先看一下《大象傳》的整體情況。
《周易》共64卦,《大象傳》則是64句,每句解釋一卦。嚴格說來,《大象傳》的每句又可分為前后兩部分。以第3卦屯卦舉例:“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蓖拓缘呢孕问钦鹣驴采?,即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震為雷??矠樗?,水氣在空中相聚為云,所以說“云雷,屯”——《大象傳》解釋卦形,一般是自上而下說。這是象辭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往往以“君子以”開頭,是說根據(jù)這一卦象,君子得到什么啟示,應(yīng)該怎么做。屯卦的卦義是事物始生之時,嬌嫩脆弱,但生命力頑強。卦象暗示云雷交集,雨水下降,滋潤大地,草木得以滋榮。另外從文字上說,“屯”和“春”的古字“萅”也有一些關(guān)系,暗指春季。受屯卦的啟示,所以君子要“經(jīng)綸”,即籌劃布局,積極作為。
《大象傳》每句的結(jié)構(gòu)幾乎都與屯卦的象辭類似,后半部分以“君子以”或“先王”、“大人”、“后”等開頭。確切地說,64卦中,有53個卦都是以“君子以”開頭?!跋韧酢?、“大人”、“后”的意思都是君主、國君,“君子”則是治人者,是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員,也包括準備進入統(tǒng)治階級的人,即《論語》中那些學為仕、學干祿的人。從這一點上說,《大象傳》和很多先秦典籍一樣,是給上層人物看的。
我們再縮小討論范圍,看看這些“君子以”都說了什么。
梳理之后可知,這些“君子以”基本不外乎關(guān)于修身和為政兩個方面。修身強調(diào)的是道德修養(yǎng),捎帶一些知識學習;為政講的是為官之道,尤重仁德。個人道德和政尚仁德,是《大象傳》對君子的諄諄告誡。
我們還發(fā)現(xiàn),《大象傳》竟出現(xiàn)14個“德”字,分布在14個卦。它們分別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澤上有水,節(jié);君子以制數(shù)度,議德行。
上面14個帶“德”字的《大象傳》,只有豫卦是以“先王”開頭,另外13個均以“君子”開頭。我們先說豫卦:“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豫卦的含義是安豫快樂。從卦象上看,上為震為雷,下為坤為地,所以說“雷出地奮”。由雷聲聯(lián)系到鐘鼓聲、音樂聲。《論語》里面說:“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樂聲離不開鐘鼓。古語又云:“安上便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币魳芬灿薪袒吞找鼻椴?、提升道德的作用。先王有感于豫卦的卦義和卦象,所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span>
《論語譯注》(簡體字本)
另外均以“君子”開頭的13卦,單稱“德”者2次,“育德”、“德行”各2次,“厚德”、“文德”、“儉德”、“明德”、“修德”、“順德”、“賢德”各1次。其中,12次出現(xiàn)的“德”均指道德或品德,為褒義,只有夬卦是例外:“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眽缘呢韵螅蠟閮稙闈?,下為乾為天,所以說“澤上于天”。澤居于高處,其中的水就有溢出而下流之象。君子有鑒于此,所以要把俸祿(通指財富、恩澤)施予下級和下民,并且不可以把這視作自己的恩惠,如果把此善舉當作自己的恩德而居之不疑,那反而是犯忌的。
各出現(xiàn)2次的“育德”、“德行”,意思非常明白,“育德”是指培育道德,“德行”是指品德和行為。這里不再詳細解釋。
值得說的是小畜和大畜二卦。小畜的大象曰:“君子以懿文德?!贝笮蟮拇笙笤唬骸熬右远嘧R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眱商幎际菑摹靶蟆钡谋玖x上來闡發(fā)。畜意為蓄積。小畜是小的蓄積,所以君子要讓已經(jīng)擁有的文德更加美善。文德是美好出眾的品德。懿在這里是動詞,使……更美。大畜是大的蓄積,所以君子要多了解前人的言行,借鑒其成敗得失,涵養(yǎng)擴充自己的品德。
其次再簡單說一下“儉德”、“明德”、“修德”、“順德”、“賢德”。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边@是說天地二氣否隔,不能升降交換,所以君子應(yīng)采取儉樸的道德躲避艱難,不可貪慕榮華和祿位。《論語》里面說:“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闭梢詤⒖?。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睍x卦上為離為日,下為坤為地,所以說“明出地上”。晉卦的本義就是升進,卦象是升在地上的日(太陽)。君子有鑒于此,應(yīng)該當仁不讓,把自己的明德充分展示。昭就是明,“昭明德”就是明明德?!洞髮W》首章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國學文庫)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卞控允囚尴驴采?,所以說“山上有水”。山重水復,山川險阻,象征困難在前。蹇,難也。所以君子要反省自身,檢視和修正自己的品德。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鄙陨蠟槔榈兀聻橘銥槟?,象征木從地下長出,逐漸上升而變得高大。君子受此啟示,所以應(yīng)順從正確的道德而行事,積小善為大善,積小勝為大勝,逐漸成就自己的事業(yè)。
“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边@里《大象傳》純是從漸卦的名義上闡發(fā)。漸是漸染、浸染、慢慢產(chǎn)生影響之義。要想使一地風俗改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要使賢德之人居此,周圍的人逐漸受其熏染感化,最終達到“善俗”的效果。坤卦《文言傳》針對初六爻“履霜,堅冰至”特別闡發(fā)了漸的深義,可以參看。
《大象傳》出現(xiàn)的14個“德”字,我們已經(jīng)解釋了13個,還有坤卦的“厚德載物”沒有講?!昂竦螺d物”四字的意思比較明白,無需多講,要緊的是前面的“地勢坤”應(yīng)該怎么讀,怎么理解。
從《大象傳》的體例可以看出,它一般是先講卦形,分析上下卦,其次講出卦名,再說君子或先王等應(yīng)當如何取鑒。那么,按理說乾坤二卦也不應(yīng)例外,分別應(yīng)該念作“天行,健”和“地勢,坤”,中間應(yīng)該停頓?!敖 本褪乔?,本身仍是卦名,在馬王堆帛書《周易》中“乾”都寫作“鍵”,后來乾卦直接取“剛健”之義,反而掩蓋了“健”本是卦名這一事實。八經(jīng)卦中,除了乾坤二卦外,其他六卦《大象傳》的象辭是這樣開頭:
水洊至,習坎。
明兩作,離。
洊雷,震。
兼山,艮。
隨風,巽。
麗澤,兌。
其中的洊、兩、兼、隨、麗,都是重疊和連續(xù)之義,指該卦的上卦和下卦均為某一物事。乾和坤乃純乎至純之卦,上下皆為乾或坤,故徑以天或地稱之?!断缔o傳》引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緊跟著又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鼻瑸樘鞛殛?,陽者動,所以稱“天行”;坤為地為陰,陰者靜,所以稱“地勢”。看乾卦,是從天的運行來觀察;看坤卦,則是從地的形勢來觀察。天的運行周而不殆,四時成歲,所以君子看到了自強不息;大地則沉靜厚重且廣袤無疆,承載萬物,所以君子感悟到厚德載物。
講到這里,我們就把《大象傳》中14個帶“德”字的卦都梳理了一遍,不僅簡要分析了其含義,也簡要探討了它取象的緣故,即它為什么要這樣講。如果簡單總結(jié)一下,可以說《大象傳》特別重視君子的道德和品德,君子應(yīng)該如何為人處世、砥礪品學、為官治民,不惜反復叮嚀。
刪述六經(jīng)
其實不僅這14卦,在其他50卦中,即使沒有“德”字,《大象傳》給出的提醒或忠告也大都集中在這些方面,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上面七卦,分別提示君子應(yīng)該善惡分明(大有)、不患寡而患不均(謙)、虛心學習(咸)、遠離小人(遯)、戒慎恐懼(震)、嚴守本分(艮)、防患于未然(既濟)。其中艮卦《大象傳》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又出現(xiàn)于《論語·憲問》篇,記為曾子說的話,只少了一個“以”字,作“君子思不出其位”。
我們再看一下?lián)p、益二卦: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span>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span>
這里《大象傳》純是從卦義上闡發(fā)。損卦帶給君子的啟示,就是要懲戒自己的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特指過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能夠制怒和節(jié)欲,便是得到了損卦的真諦。益卦帶給君子的啟示,就是見賢思齊,看見好的就學,有了過失就改,如此才能不斷進步?!墩撜Z》里面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顏子“不貳過”。
我們再看一下小過和大過二卦:
“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大象傳》對于此二卦也是純從卦義上闡發(fā)。儒家強調(diào)中庸,但如果必不得已做過了頭,那么過了一點點就是小過,過得多了就是大過。如果是小過,那么君子寧可行為偏于更恭敬一些,對于喪禮偏于更哀傷一些,對于用度偏于更儉省一些?!墩撜Z》里面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闭侵^此。如果是大過,一般是指君子特立獨行,其價值選擇和行為處事迥異于流俗,那么即使與眾人都不同也不會恐懼,即使隱處山林也無有煩悶?!斑q世無悶”,其實就是《論語》開篇講的那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比較有意思的還有頤卦:
“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大象傳》在這里純是從卦形上闡發(fā),因為頤卦初爻和上爻為陽爻,中間四爻為陰爻,把此卦橫過來看,特別像口內(nèi)的上下兩排牙齒,所以頤卦就是指口,又因為口的主要功能是吃東西,所以又引申有養(yǎng)之意。所謂頤養(yǎng)天年、大快朵頤等成語,都是這么來的??诔擞脕沓燥?,還用來說話。所以《大象傳》告誡君子要“慎言語,節(jié)飲食”。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良有以也。
除了頤卦講到飲食外,還有需卦也講到飲食: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毙柝允乔驴采?,坎為水為云,所以說“云上于天”。云(水氣)需要積聚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降雨,所以說“需”,有等待之義。但是象辭后半部分說的“飲食宴樂”并不與“云上于天”的意思相連,而是借著“需”的卦名,意思轉(zhuǎn)為指必需、剛需。人活著就需要吃飯,需要娛樂,所以才說“君子以飲食宴樂”。這一條象辭在后世很容易被庸俗化,或被人利用。馮夢龍的《古今譚概·迂腐部》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宋侍讀林瑀,自謂洞于《周易》,嘗以仁宗時合《易》之《需》:“《需》之《象》曰:‘君子以飲食宴樂?!氼l宴游,務(wù)娛樂,始合卦體而天下治?!比首隈斊湔f,斥之。
宋仁宗還算是明白人,沒有掉到諂諛小人設(shè)的陷阱里。所以后世就有學者說,需卦的這一條象辭實在不高明,因為飲食娛樂是人的本能,還需要圣人教嗎?所以需卦的這一條可以撤去不講,主要看頤卦的象辭就可以了。
《古今譚概》(修訂本)
通過上面這些解析,我們可以說《大象傳》主要體現(xiàn)了儒家的人生觀和政治觀,其中有的象辭與《論語》的內(nèi)容高度契合。下面我們還可以再舉兩個例子,分別是大壯卦和兌卦。大壯卦是: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贝髩沿允乔抡鹕?,下面為四陽爻,象征陽氣剛健上行,已經(jīng)超過了泰卦的下卦三陽爻,乾健而震動,故為大壯之時?!洞笙髠鳌吩谶@里卻提出警告,稱君子在得意之時不可放肆或懈怠,仍要遵守禮法,“非禮弗履”,即不合乎禮的事情不能做。這與《論語》里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相合。再看兌卦:
“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眱敦缘纳舷陆詾閮叮瑑稙闈?,故稱“麗澤,兌”,麗者附麗也,講的就是澤上有澤、二澤相連之象。它和后面的“朋友講習”之間不能直接建立起聯(lián)系?!洞笙髠鳌分赃@樣講,是因為兌的意思是悅,喜悅之意?!墩撜Z》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在一起講習討論,是很快樂的事,所以才說“君子以朋友講習”,就和兌卦聯(lián)系到了一起。
綜上所述,《大象傳》反映的是儒家的人生觀和政治觀,對君子的立身行事、修德為學、從政治民、人生目標等提出建議和忠告,也包括對君主的勸諫。《系辭傳》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睆摹洞笙髠鳌穪碚f,它反映的主要是觀象玩辭、體悟易理、涵養(yǎng)品格的部分,仿佛是孔子在借著《周易》給弟子們講解如何成就君子人格,怎樣“學優(yōu)登仕,攝職從政”。
《大象傳》的內(nèi)容還告訴我們,從義理方面來闡釋《周易》其實有著很早的傳統(tǒng),并不是如一般學者所認為的,《周易》學史的早期都被象數(shù)學派所籠罩,需要王弼出來掃象闡理,才有的義理一派。另外我們還可以說,孔子確實與《易傳》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不僅透過《大象傳》能看出來,從《系辭傳》、《彖傳》等文字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限于篇幅,就不展開了。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