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qū)W”第九次會讀記錄
來源:“春秋公羊讀書會”微信公眾號
時間:西元2020年6月2日
時間:2020年5月31日
1、公至自會。
會:新城之會。
“至自”是“臣子辭”。公外出與兩國以上會盟,得意致會,不得意不致,公外出與一國會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
案時月日例,致例時,何休曰:“公外出滿二時則月?!眲⒎甑撛唬骸爸吕龝r,凡公出三時月?!?/span>
“至自”、“還自”(國君例時,夫人例月)
“致辭”:寫作“致自”、“還自”。
致辭是什么?“凡致者,臣子喜其君父脫危而至?!保ɑ付辏?/span>
致辭的運用范圍,僅限于公和夫人,大夫不致。大夫書致是被執(zhí)而后還(單伯、叔孫舍)。
2、 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入國得位的“常辭”是“某人納某于某地”。
據(jù)何注,關(guān)于所納之君,在其名前有兩種稱呼系上,一為國氏,如“頓子”,二為氏,如“公孫”、“儀”,對于接菑,兩種稱法下皆為“邾婁接菑”似乎將國稱與氏稱混同。如“段”不稱弟見當(dāng)國,氏上鄭,見其逆,可知以國氏表示當(dāng)國之意,則接菑此處不以國氏,說明不當(dāng)國。
“入”表示出入惡。
“義”有大夫不得專政與接菑與玃且即位順序不對的意味。
“克”:“勝”的意思。
3、 九月,甲申,公孫敖卒于齊。
言已絕者,即上八年公孫敖奔莒是也。《春秋》之例,大夫出奔之后,即絕於大夫之位,不復(fù)書其卒,即公子慶父、臧孫紇之屬是,是以於此怪其書卒矣。言為后齊脅魯歸其喪有恥者,即下十五年夏,“齊人歸公孫敖之喪”,傳云“何以不言來?內(nèi)辭也,脅我而歸之”是也。
在“內(nèi)大夫卒例”后的釋曰,劉氏認為“大夫書卒者,君之股肱也”,提到孔子“書《士喪禮》,詳哉乎君臣之禮,父子之恩也。”可見大夫?qū)苤匾?,而通過對大夫之卒的記錄體現(xiàn)君臣父子間的禮恩。隨后提到如隱公、桓公、莊公、閔公等魯公之世的大夫未命、不卒、削事見大夫之罪,反應(yīng)“魯國禮樂刑政大壞”,而三代之禮,天子之卿世祿不世爵,諸侯之大夫不世爵祿,其賢者進之以漸”,即三代時的大夫以“尊賢”擇之。但是周道衰微孔子通過一些大夫之卒的書法,借事明義,致意立法,見君臣之禮、為臣之道。
4、 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
“嗣君之名例”:
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莊公十二年)
對于魯國國內(nèi)的未逾年之君,常例應(yīng)書:“時,月,日,子卒。”春秋內(nèi)大惡諱,不書君弒。
對于魯國國外的未逾年之君,常例應(yīng)書:“月(弒未逾年之君,例當(dāng)月),某國某弒其君之子某(名)?!睆s君常例:“日,某國某弒其君某?!?/span>
關(guān)于弒君者的稱呼,見文公十六年“冬,十有一月,宋人弒其君處臼?!钡膫魑募昂巫?
弒君者曷為或稱名氏?或不稱名氏?
大夫弒君稱名氏,賤者窮諸人;賤者,謂士也。士正自當(dāng)稱人。
大夫相殺稱人,賤者窮諸盜。
賤者窮諸人者,言士先自稱人,今弒君亦稱人,故曰窮諸人矣。
云賤者窮諸盜者,言士之賤名不過于盜故也。降大夫使稱人,降士使稱盜者,所以別死刑有輕重也,無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斬首梟之,無管上,犯軍法者,斬要;殺人者、制服,故重者錄、輕者略也。不日者,內(nèi)娶略賤之。
則此處“齊公子商人”是“大夫弒君稱名氏”,據(jù)徐疏“謂大夫弒君罪重,故稱名氏責(zé)之深。”
又,隱公四年“戊申,衛(wèi)州吁獄其君完?!?/span>
可見弒君者以國為氏有當(dāng)國之義,而“商人”也是弒君篡位,卻氏“公子”徐疏認為“商人本正當(dāng)立”。
5、 宋子哀來奔。宋子哀者何?無聞焉爾。
王闿運箋曰:宋三世無大夫,故日無聞。閭運謂言宋子,則宋公自明,不見其卒者,蓋以內(nèi)娶略之,若小國例不卒也。與杞子同名之者,起諸侯失地。
6、 稱行人而執(zhí)者,以其事執(zhí)也。不稱行人而執(zhí)者,以己執(zhí)也。
7、 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
司馬為宋國官名,華孫為其名氏。案經(jīng)書“宋司馬華孫來盟”,是非常奇怪的書法:首先,未書“宋公使司馬華孫來盟”。第二,依“宋無大夫”之例,僅書“宋司馬來盟”即可,不需書“華孫”。何休以為,《春秋》如此書法,是說明宋有亂政,罪在宋國,不在華孫本人。
記錄人:馮靜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春秋公羊?qū)W”第八次會讀記錄
【下一篇】“春秋公羊?qū)W”第十次會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