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繼民】儒者的情懷:君子人格與美好生活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3-11-02 21:16:53
        標簽:

        儒者的情懷:君子人格與美好生活

        作者:郭繼民(廣州南方學(xué)院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來源:《團結(jié)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六月廿八日甲辰

                  耶穌2023年8月14日

         

        牟宗三在《中國哲學(xué)十九講》中曾這樣評論儒家:“開辟價值之源,挺立道德主體,莫過于儒”,此論可謂準確地表達了儒之君子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與價值取向。數(shù)千年的華夏文明史表明,真儒或曰儒之君子,他們極富道德情感、人文情懷、責(zé)任當(dāng)擔(dān)與天下意識。

         

        其實,觀兩千余年君子之追求,即曉君子之理想情懷。君子貴在踐行理想,其理想之追求勢必化為“外在之生活”,所謂“誠于中,形于外”,即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誠如周敦頤所言,“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圣之境界,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踐行“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從不同角度考察兩千五百多年來的君子理想之追求與實踐,可知曉其生活樣態(tài)之豐富。

         

        “三不朽”:君子的事功追求

        ——務(wù)實、精進、有擔(dān)當(dāng)?shù)纳?/span>

         

        “三不朽”語出《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贝嗣}為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首倡,“立德、立功、立言”雖短短六字,卻將君子的追求概括殆盡。以排序言,德性第一,志業(yè)第二,文章第三。此論一出,即帶有奠基性,后世儒者莫不以此為箴。“立功”與“立言”,自然是君子的追求,它主要表現(xiàn)為事功;不過,君子之事功,非個人名利。宋儒張載所謂的“四為”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之抱負,可解釋為“三不朽”的另類表達,通體是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

         

        君子對“三不朽”的理想追求,折射出君子的生活是有責(zé)任與擔(dān)當(dāng)?shù)模蚨浅鋵嵉?、豐沛的——無疑,這種生活同時也是精進的。因為無論立德還是立功、立言,無論立心、立命還是繼絕學(xué)、開太平,皆須終其一生腳踏實地追求,即使在極端生活狀態(tài)之中,亦復(fù)如是。譬如晚年的張載,即便處于疾病之中,仍“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蛑幸蛊鹱?,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嘗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可見,有理想、有擔(dān)當(dāng)?shù)纳钍冀K是飽滿的、有力量的,而非“虛無”乃至墮落的。

         

        “四于”:君子的道德實踐

        ——活潑的德性生活

         

        “不朽”之德的實踐途經(jīng),在于“四于”。“四于”語出《論語》:“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笨鬃又?,以短短十二字勾勒出儒者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途徑??鬃铀局暗馈?,在于通過“仁”之教化以實現(xiàn)修齊治平之理想;孔子所求之“德”由父母子女之愛漸推至于天下之愛,是“同心圓”式地愛之?dāng)U大;孔子所依之“仁”是推己及人之愛與換位思考之恕的統(tǒng)一;孔子所游之“藝”是有助于民風(fēng)淳厚的“盡善盡美”之藝,是生活藝術(shù)化、禮樂化的人生?!暗馈⒌?、仁、藝”四字體現(xiàn)了儒者理想的道德生活與終極追求: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化、熏陶,使民眾仁心常駐,民風(fēng)淳厚、社會和諧,其所期盼的大同社會亦不遠矣。以此觀之,“四于”貌似夫子閑談,實有精義在焉,既可視為完整的思想體系,亦可視為實現(xiàn)儒者理想的方法途徑。

         

        “四于”透射出君子的生活是有目標的生活(“志于道”),是德性的生活。君子的德性并非過濾掉情感后的純粹理性,實則集理性與情感于一爐。故而,德性之生活并非拘謹、壓抑和刻板的,相反,君子的道德生活根植于藝(“游于藝”),在陶冶中完成道德教化,同時也獲得活潑的詩意生活。明代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更是將“良知之流行”引入生活,“天地間活潑潑地,無非此理,便是我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離,實亦不得而離也。無往而非道,無往而非工夫?!蓖蹶柮鞯牡茏油豸捱M一步將良知之德性生活轉(zhuǎn)化為“快樂生活”,其作《樂學(xué)歌》云:“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xué),學(xué)是學(xué)此樂。”王艮之子王襞繼承其父平常、灑脫、自然之宗旨,提出一種德性與生活相互交融的心學(xué)理念:“鳥啼花落,山峙穿流,饑食渴飲,夏葛冬裘,至道無余蘊矣。沖拓得開,則天地變化草木蕃,充拓不去,則天地閉賢人隱?!笨梢?,君子生活亦可以是活潑的、生動的。

         

        “五足”:君子追求的圣者氣象

        ——張弛有度的生活

         

        宋儒喜談“圣者”氣象,譬如《朱子近思錄》言“仲尼,元氣也;顏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殺盡見”,言“周茂叔胸中灑落,如光風(fēng)霽月”。然而,系統(tǒng)給出宏論者(即“談?wù)撌ト藲庀笳摺保?,莫過于《中庸》之“五足”?!吨杏埂吩唬骸拔┨煜轮潦?,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fā)掘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如果說“四與”(下文將談及)為大儒所追求的境界,那么“五足”描述的“臨、容、執(zhí)、敬、別”則是圣人所具備的氣象,此氣象亦大略可用“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詮釋,若言“仁、義、禮、智、信”為君子之質(zhì),那么“臨、容、執(zhí)、敬、別”則是君子在踐行“五德”過程中養(yǎng)成的圣者氣象。

         

        君子希冀的“五足”氣象,投射到現(xiàn)實生活中,則是一種張弛有度的生活樣態(tài)。君子固守嚴謹之道德,固然表現(xiàn)出剛毅的一面,但并不排斥其同時具備寬容之品格。君子固然聰明睿智,但卻不以“想當(dāng)然”的“盛氣凌人”之態(tài)度對待萬物,相反,他以“齊莊中正”的敬畏感、以明察秋毫之嚴謹精神去對待人和事。君子處世固然嚴謹,然其生活是有分際的,以孔子為例,閑居則“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社交則“入太廟,每事問”,處世則“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故而,“臨、容、執(zhí)、敬、別”亦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君子張弛有度的生活樣態(tài),是有節(jié)奏、有分際的生活。

         

        “六謂”:君子追求的美學(xué)人格

        ——美感的生活

         

        “氣象”之外化,則構(gòu)成儒者的美學(xué)人格。儒者求德,亦求美;只是儒者之美,美在人格,美在道德。換言之,儒者之美乃是德性之美。言君子之美者,莫若孟子給出的“六謂”?!傲^”語出《孟子·盡心下》:“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此論從孟子針對浩生不害之問說起(浩生不害的問題是“樂正子何人也?”),進而觸及“何謂善?何謂信?”孟子通過對此問題的解答與發(fā)揮,勾勒出儒者的美學(xué)人格?!傲^”不但勾畫出儒者盡善盡美的君子人格,同時亦昭示中國古典美學(xué)之特質(zhì):“德之至”即“美之極”,德與美是統(tǒng)一的。

         

        “六謂”作為君子理想的美學(xué)人格追求,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則為一種美感的生活。無疑,君子的美感生活始終與“美德”密切相關(guān):“君子以成德而行,日可見之行也”,其美德洋溢之處,“由內(nèi)在之誠散發(fā)出的良知之行動”既有教化之功,同時也是快樂之源、美感之源;且此美德不僅使君子所處之地充滿祥和與美感,而且君子亦能獲得“黃中通理、正位具體,美在其中”之美學(xué)體悟。

         

        “四與”:君子追求的至高精神境界

        ——通達的平淡生活

         

        “四與”語出《周易》之《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薄按笕恕奔春笕逅^的圣人。在儒家看來,所謂真儒、淳儒的最高境界,莫過于“四與”。

         

        關(guān)于對“四與”的理解,統(tǒng)而言之,乃將圣人之德與天地宇宙相關(guān)聯(lián),凸顯了儒家“以德配天”的哲學(xué)理念——以德配天的內(nèi)在根據(jù)是古哲將宇宙秩序與道德秩序相統(tǒng)一。分而言之,“與天地合其德”,圣人之德配天地;“與日月合其明”,言君子坦蕩蕩,無隱曲,無遮蔽。宋人頗推崇“四與”,且有一語道破的本領(lǐng):張載所言的“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程明道所謂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陸九淵“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皆從特定角度較好地詮釋了“四與”之內(nèi)涵。

         

        “四與”堪稱君子的至高精神追求,因為它屬于“大人”的境界,是“通”之境界,是圓融的境界:一如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亦如《中庸》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之言。君子的理想生活應(yīng)是“通”的,故圣者可做到《莊子·田子方》所言的“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做到孟子所講的“貧賤不入于胸次”。被孔子盛贊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的顏回,當(dāng)謂“通”之典范。

         

        君子何以能通達、平淡?概君子所樂者,道也;在古哲看來,精神上的豐沛足以安慰平生,外在之物當(dāng)然有其價值,然外在之物非我所能掌控,屬“求之在外者也”。故謂圣人的境界無非是“絢爛至極復(fù)歸于平淡”的日常生活,其能在平淡中體驗大道之本真——大道本來就是平淡至極的,在日常的飲食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矣?!北菊嬷蟮罒o非“通”與“簡”,君子乃至圣人的生活亦無非是“平淡與日?!保何ㄆ渫ㄟ_,所以能平淡,能日常。與眾人的不同在于,同樣是日常,君子尚能于“平淡、日?!钡纳钪?,體悟“參贊天地之化育”的之真諦,從而賦予日常生活以豐富內(nèi)涵。

         

        結(jié)語

         

        我們談?wù)撊逭叩那閼?、談?wù)摼拥纳顦討B(tài),在于了解圣人之道、君子之美,在于體悟真儒之氣象與精神之境界,在于踐行“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之不斷精進修持的精神,亦在于在個體自我完善超越中過一種踏實、祥和的煙火生活。君子成圣之追求是唯一的,然而,君子在踐行“成圣”的道路上所展現(xiàn)出來的生活卻是多維的;上述所論生活樣態(tài)固從某一層面涉及,君子全幅生活之場景,當(dāng)為上述日常生活之統(tǒng)括與集合。

         

        儒學(xué)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是“生活的哲學(xué)”,亦是“哲學(xué)的生活”。故而,君子之道須與其生活密切結(jié)合起來,須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踐行,而非僅僅將其作為理論性的知識,筆者不否認儒學(xué)理論的價值,但若僅停留于此,顯然是不夠的。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