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奠禮:“國廟”里的“國之大典”
作者:劉續(xù)兵(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山東省社科理論重點研究基地“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來源:《走向世界》2023年10月刊
文廟,是中華文化的至高殿堂,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場域,在歷史上起到了精神信仰、學術傳承、人文教化等重要作用,是中華文明特有的景觀。文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祭祀歷代儒家圣賢,而人們平常所說的在文廟中舉行的“祭孔大典”,傳統(tǒng)上稱之為“釋奠禮”。
從釋奠古禮到文廟祀典
“釋奠禮”,“釋”指依次陳列祭品;“奠,置祭也”;合起來,就是陳列供品以祭神。初期的釋奠禮主要與戰(zhàn)爭、田獵、外交相關。周武王起兵伐商,“牧野之戰(zhàn)”勝利后,“設奠于牧室”,燔燒柴木以告天神,陳列祭品以告地神。我們看今天的“祭孔大典”——焚燒祝帛,用來祭天;“瘞毛血”,將“三牲”的毛和血埋入地下,用來祭地;陳列“三牲”等祭品,請孔子和歷代圣哲賢儒享用,“祭文”最后一句,就是“伏惟尚饗”。釋奠古禮的核心要素,在當代文廟祀典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孔子之前,釋奠禮的演變已呈現(xiàn)出由“武事”向“文事”的明確轉(zhuǎn)向,從宗廟中的“先祖”轉(zhuǎn)到學校中的“先圣先師”;但是,“先圣先師”一直沒有固定的對象。直到東漢以后,才終于有了明確的、眾望所歸的主祭對象,那就是萬世師表孔夫子。
兩漢時期,先后有幾位帝王親自到曲阜祭祀孔子。到了魏晉南北朝,年幼的皇帝或太子在“通—經(jīng)”也就是學習經(jīng)典“考試合格”后,都會到太學行釋奠禮祭祀孔子。唐代“州縣皆立孔子廟”,正式確立了文廟從祀制度,釋奠禮納入國家禮典的制度性安排,成為“國之大典”。文廟終于褪去“私學”色彩,由孔子的弟子后裔祭師拜祖的“家廟”,向代表中國文化的“國廟”轉(zhuǎn)變。
歷史上先后有四位圣人即“四配”、十二位“先哲”、一百五十六位“先賢先儒”,共一百七十二人先后被奉入文廟配享從祀孔子,文廟也就在事實上成為中國文化名人堂、歷代先賢祠。從祀人物的增加和變化,反映了不同時期政治、文化的時勢之變,是那個時代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
當然,由于文廟的種類不同,祭祀禮儀也相應有別。有的文廟屬于國家禮制性廟宇,如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或皇帝親祭,或遣官致祭,或固定官員按職司主持,簡稱“國祭”。有的文廟屬于家廟性質(zhì),如浙江衢州孔廟,由孔氏族人負責,屬于“家祭”。還有一個最特殊的文廟,兼有以上兩種性質(zhì),那就是曲阜闕里孔廟,既是國家禮制性廟宇,也是孔氏族人家廟,皇帝親祭或遣官致祭時屬于“國祭”,由孔子直系后裔“衍圣公”以孔氏族長身份主持時則屬于“家祭”;“衍圣公”本身又是國家官職,身份具有“兩重性”,因此曲阜孔廟的情況最為復雜。
釋奠禮的舉辦時間延續(xù)了先秦時期釋奠古禮的“常時”和“非時”傳統(tǒng)——固定舉辦時間(春夏秋冬)的常時性祭祀和因事而祭的非時性祭祀。祭祀形式上,除最高規(guī)格的“釋奠禮”外,還有“釋菜”和“行香”二祭,都在每年、每季、每月的固定時間舉行。臨時性的祭祀主要有皇帝親自到曲阜闕里的“幸魯”,皇帝或太子到國子監(jiān)的“臨雍釋奠”,皇帝委派官員的“遣官致祭”,國家有大事時的“告祭”,出征取勝后的“獻功”等。
“樂歌舞禮”并為一體,是釋奠禮綜合藝術形式的顯著特點。其核心儀程,也就是祭祀過程中先后三次向孔子行獻酒禮的“三獻禮”,在北齊時期就已出現(xiàn),到唐代正式確定下來。北宋時,增加了對先賢先儒的“分獻禮”,凸顯了人們對中華文明傳承者和弘揚者的重視,在文廟祭祀演變中意義重大。清代對程序進行了一些微調(diào),把“十二哲”和兩廡的分獻禮改在“迎神”后進行。
“祭孔大典”的當代發(fā)展
因為歷史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后一度中斷了文廟祭祀活動。1986年,曲阜市根據(jù)文獻記載,首次恢復了“仿古祭孔樂舞”,列入“孔子誕辰故里游”活動。1989年,該活動升格為“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仿古祭孔樂舞”改名為“祭孔大典”,但一直屬于民間行為。2004年,曲阜市政府舉行“公祭”,“祭孔大典”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由地方政府公祭孔子,成為文廟發(fā)展史和祭祀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海內(nèi)外引起轟動性反響。
乘著這個勢頭,從2005年開始,山東省對“祭孔大典”進行了一系列提升和改革。一是由清制改為明制,因為曲阜孔廟是在明代形成了現(xiàn)有規(guī)格;二是由央視進行現(xiàn)場直播;三是策劃了“全球聯(lián)合祭孔”“同根一脈·兩岸祭孔”“全球云祭孔”等系列重大活動,影響日益提升。2006年,“祭孔大典”列入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0年以前,祭祀場所比較狹小,主要在孔廟大成殿院落舉辦。此后,空間范圍逐步增大,先是拓展到整個孔廟,后來延伸到孔廟外的神道;2006年的頂熱活動甚至擴充到孔子誕生地尼山,取來孕育孔子的圣土圣水,與取自臺灣日月潭的水土匯合在一起,成為一大新聞熱點。近年來,基本形成了以神道為起點,以萬仞宮墻開城儀式、至圣門開廟儀式、大成門啟戶儀式為前導,以樂舞告祭、敬獻花籃、恭讀祭文為核心的公祭大典儀程。同時,保留了以孔氏族人“家祭”形式舉辦的傳統(tǒng)祭祀儀式,形成公祭與家祭相配合、相呼應的格局。
今天的“祭孔大典”,既傳承傳統(tǒng)儀程的要素,又根據(jù)時代特點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計,逐步形成了獨特風格,特別體現(xiàn)在佾舞、唱詞和服飾的演變中。
佾舞的“佾”,指的是舞蹈的“行列”。按照傳統(tǒng)禮制的要求,天子才能使用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位舞生的規(guī)制。今天的“祭孔大典”,采用的就是歷史上多次升格為“大祀”等級的“八佾之舞”。舞生右手持“翟”,短木上插有飛禽羽毛,有飛翔之狀,代表天;左手執(zhí)短笛形的“籥”,用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植物制成,代表地;持籥和翟的舞生,代表“人”——這就是“天地人”的和諧共生,表達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處于這片天地之間,對于宇宙人生的理解。同時,翟與“禮”諧音,羽毛華美,表示“立容”,代表“禮”;籥與“樂”諧音,可以吹奏,表示“立聲”,代表“樂”;合而為“禮樂”。舞蹈的每一個動作,都象形著唱詞中的一個字,一聲節(jié)奏一個舞姿,一節(jié)樂曲一組舞容,是名副其實的“舞蹈語言”。
歷代的唱詞不盡相同,每個朝代都會重新撰寫,并納入國家禮制,頒行天下。為體現(xiàn)時代特色,2005年曲阜孔廟組織新編了祭祀樂舞唱詞,精練概括了孔子思想的內(nèi)涵,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已傳唱到海內(nèi)外,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
為解決服裝不統(tǒng)一、儀式感不強的問題,2002年設計了用“魯錦”制作的“儒巾”,一端繡著“祭孔大典”的標識,一端繡上孔子像。佩戴“儒巾”這個動作本身,不是簡單地“掛”在脖子上,而是藉此提示參祭人員整理衣冠,調(diào)整心態(tài),轉(zhuǎn)換情境,盡快進入祭祀氛圍;孔子像這一端放在靠近心臟的一側(cè),以此傳達對于圣賢的崇敬之情。后來其他很多地方在祭祀活動中也紛紛采取了這樣的形式。
文廟里的文化認同
文廟,集中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國的信仰意蘊,是歷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成為維系中華文明、凝聚民族精神、創(chuàng)新文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內(nèi)來說,文廟凝聚了民族精神,構建了文化認同,成為國家政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來說,文廟傳播了中國文化,促進了文明互鑒,成為重要的文化象征。因此,祭祀孔子,絕不僅僅是孔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家事”,更是中國人在文化上慎終追遠的“國事”。
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到民國時期最后入祀文廟的大儒顏元和李塨延續(xù)了近2500年。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這一特性,在文廟這一特殊的場域中表現(xiàn)得如此明顯:儒學的創(chuàng)始者在文廟中;經(jīng)學的傳承者在文廟中;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其奧秘在文廟中;中國文化之所以具有開放包容的特質(zhì),其根由在文廟中;只有中國才會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構想,其基因在文廟中。
如果說,很多宗教是重“來世”、重“救贖”,著眼點在于個人;那么,儒家之道則是重“傳承”、重“不朽”,著眼點在于種群,在于文化。通過祭祀,溝通天人,讓逝者活在生者的心中,從而引發(fā)對前人事業(yè)功勛和文明創(chuàng)造的崇敬和重視,以傳之后世、傳之久遠。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形塑,不斷豐富,不斷更化,不斷創(chuàng)新。
文廟祭祀的對象,與其說是圣賢,不如說是我們內(nèi)心認同的價值觀。通過認同先人,而認同自己;通過祭祀先人,而教育后人,“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敝袊瞬坏炎约悍旁谂c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種群的關系之中,甚至把自己放在與前人、與后人的關系之中,這是一種綜合了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的傳承和弘揚。這種文化傳統(tǒng)可以讓我們確信一個觀念:死,不是結(jié)束,而是另一種延續(xù)。這就使得活著的人,對于修養(yǎng)明德、貢獻社會,有了價值肯定,有了意義認定,并一代代傳承下去,成為屬于中國人的不朽信仰。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