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何?。菏叵却?/font>——宋學研究的再出發(fā)
來源:“北大哲學人”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廿八日壬寅
耶穌2023年12月10日
講座回顧
“未名哲思”第一期:守先待后
——宋學研究的再出發(fā)
2023年12月5日晚,由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會主辦的“未名哲思”系列講座第一講在三松堂成功舉辦。本次講座以“守先待后:宋學研究的再出發(fā)”為題,由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何俊教授主講,北京大學哲學系干春松教授與談。來自十余個不同院系的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本次講座,何俊教授首先從馮友蘭先生“照著講”和“接著講”一論出發(fā)。何俊教授指出,“照著講”啟示我們,當我們在以現(xiàn)代學術(shù)視野審視宋學時,這種回看會包含一種與歷史關(guān)懷緊密相連的哲學視域。正所謂“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史就是哲學”。同時,何俊教授指出,當前學界對“照著講”的理解存在誤區(qū)。若一味試圖用西方知識體系理解中國古典文明傳統(tǒng),這種學術(shù)系統(tǒng)的建構(gòu)會將學者置于壁壘之中。若“照著講”無法使用正確的知識體系,“接著講”便無法成型。
針對“接著講”,何俊教授提示道,“接著講”源自對“照著講”的理解與反思。宋學研究需要首先回到當時的知識系統(tǒng)與歷史的語境之中,這是正確理解前人哲思的根本前提。研究者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姿態(tài),堅決跳出范式化的研究體系,回歸到對文本材料的重視之中。只有透過文本感知前人所傳遞的生命感受與生命力量,才能知其所憂。何俊教授以“大房子”與“小房子”的比喻,生動形容今學與古學的承繼關(guān)系。何俊教授認為,對前人之學的研究就如同在大樓旁加蓋小房子。雖然是在同一片土壤上進行知識建構(gòu),但我們要始終堅持辯證的理解和認知。既要肯定前人之學的高度,也要正視其思想中的消極性與負面性。同時,何俊教授鼓勵在場同學,要將中國哲學的觀念與思想放在生活世界之中加以解讀,要將個人對生活的憂患意識轉(zhuǎn)化為學術(shù)上如何“接著講”的思考與建構(gòu)。
與談環(huán)節(jié),干春松教授對何俊教授在數(shù)十年學術(shù)研究中,基于對“照著講”和“接著說”系列思考所做出的哲學新創(chuàng)給予了高度評價。干春松教授指出,現(xiàn)代學術(shù)體系中,不同學科間的壁壘使得“照著講”本身便存在難度,這種難度源自不同學科方法和學科立場對研究者思想的限制與束縛。這一現(xiàn)狀使得當下學界缺乏對如何“接著講”的根本思考。何俊教授在“照著講”的基礎上,提出當代宋學研究需要經(jīng)歷一次“再出發(fā)”,這種觀點充滿了辯證性和前沿性。
最后,何俊教授和干春松教授針對現(xiàn)場參會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本次“未名哲思”講座得以順利進行并圓滿達到預期,取得了良好的學術(shù)交流效果。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