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孝文化的生命共同體倫理
作者:許婕(東北林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初八日壬子
耶穌2023年12月20日
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的漫長發(fā)展始終保持連續(xù)性,其多元開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氣質在彌合文明沖突方面具有持久的魅力。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主流價值觀,以家庭倫理為源頭構建生命共同體倫理的獨特價值正被更多有識之士深入發(fā)掘,為處于大調整大發(fā)展大變革時期的世界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明密碼。
孝是建構生命共同體的倫理源頭。與個體主義在文化基礎上強調契約關系為共同體原則的西方文化不同,中華文明更強調基于家庭倫理展開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共同體構序。“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中華文化氣質在西周時開始定型,盡管周與夏、商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別,但始終保持著一種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共同為中華文化的最終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周初以夏、商的禮為基礎,制定了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相應的典章禮儀制度與宗法等級秩序。血緣組織是西周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周王一方面廣封同姓諸侯,另一方面通過婚姻與異姓諸侯之間建構起某種血緣聯(lián)系,從而架構起以周王為核心的龐大血緣集團,政治組織與血緣組織合一使西周社會呈現(xiàn)出家國一體的社會文化結構。孔子承襲西周禮樂文化,以“親親”“尊尊”兩大原則對家庭人倫關系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釋,指出愛親是家庭倫理的本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家庭倫理為源頭把仁德擴展至社會普遍道德規(guī)范,建構家國天下的仁政學說。儒家思想在西漢時期成為正統(tǒng)主流思想,通過社會、教育、政治制度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中國人的價值取向、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集中表現(xiàn)為“重孝、親人、貴民、崇德”的中華文化氣質。而儒家對孝的高度關注,使孝文化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之處。
在儒家看來,任何人都是社會共同體中相互關聯(lián)的一方?!叭收?,人也。親親為大?!比蕫蹣嫿ǖ膫惱碇刃驈募彝ラ_始,作為最簡單和最原初的共同體形式,家庭蘊含著不同層級共同體得以形成的最初秘密?!傲圩杂H始?!笨鬃用魑虻剑碎g倫理的實現(xiàn)只能以家庭為源頭,以親親之愛作為仁的表現(xiàn)。家庭成員中存在父母、兄弟、夫妻、長幼四種親人間的倫理關系,其中,孝被視為眾德之首:“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本的地位從何而來?子女對父母的依戀雖然是天性,但能否自然生發(fā)出孝的意識且長久維系?儒家思想不從抽象的天賦人性定位孝,而是強調個人成長過程中行孝的艱難。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父母表現(xiàn)出本能的依戀孺慕之情。然而,個人獨立意識隨著成長不斷增強,父母的管教會被視作束縛而遭到厭棄,“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梢姡S著時間境域變化而面臨挑戰(zhàn)。如何使孝維持下去并不斷加深,做到“辭遜”“不怨”以至“無違”“無改”呢?如果對孝作對象化、概念化、抽象化的理解,自然就會強調利用父母權利與子女義務的外部制度對孝行進行規(guī)范,出現(xiàn)孝的簡單化行為——“能養(yǎng)”。對此,孔子早有批評:“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孝需要的不僅是生活中的贍養(yǎng),更是對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敬愛。儒家尤其是孔子把孝意識植根于鮮活的人生體驗中,強調在日常生活具體情境中,體驗父母深沉動人的慈愛,反身而誠,讓內心本有的對父母長輩的孺慕之情生發(fā)顯現(xiàn),讓孝成為自覺行為,讓人成為道德主體,構建起慈孝呼應的家庭共同體。
孝的擴展推動生命共同體的空間不斷擴展。孝是眾德之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以親子關系為核心,建立在父慈子孝基礎上的夫和妻順、兄友弟恭便具有原初情感發(fā)生的依托。每一個成員在扮演好自己家庭角色之中成就他人,使家庭成為一個愛意充沛的生成性共同體,它既發(fā)自人類天性,又離不開根源于此天性的禮樂教化?!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借由孝意識的形成與踐履達成對“仁者人也”的領會,在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拓展中,必然要求孝意識的自然外放,正所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仁孝由家庭倫理擴展到政治倫理、經濟倫理、社會倫理、天人倫理,形成涵蓋全人類與自然界的完備的道德體系,使世界成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大家庭。道德主體性的確立使人能夠在社會中發(fā)揮主導性,隨著社會交往由親人擴大到陌生人,雖然血緣關系逐漸淡漠,而愛意始終濃厚,因為有“慈”與“孝”的相互回應,形成愛意充沛的生命情感源頭,這種愛不會因血緣日益稀薄而消失。恰恰相反,真正的“親親”一定“仁人”,將心比心的情感共鳴就會使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過親情滋潤,仁愛能夠源源不斷地從內向外,擴展到宗族、社會、國家和天下,構建起“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平”的社會共同體。
“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毙┑囊l(fā)和擴展不限于人類自身,“仁人”必然“愛物”?!笆赂感ⅲ适绿烀?;事母孝,故事地察?!薄疤斓馗卸f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睂ψ匀唤缒酥翢o生命萬物也能生出仁愛之心,是孝的最終實現(xiàn)?!按笕酥芤蕴斓厝f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毙⒏型ㄌ烊?,讓人向自然敞開,讓自然向人敞開。“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痹谌寮覀惱砩鷳B(tài)建構的人與自然關系中,人既不是為自然立法的知性主體,也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主體,而是“與天地合德”的道德主體。讓孝與仁在自然中完成,尋找到最適合人類和自然本性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構建起天、地、人、萬物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
孝的時間結構使生命共同體實現(xiàn)代際延續(xù)。延續(xù)生命是所有生命的本能。孝不但是生命共同體產生的源頭,為生命共同體的擴展提供倫理支撐,也是生命共同體在歲月長河中得以綿延不斷的時間密碼。孝意識的確立使人建立起非短期功利性的視野,能夠追本溯源,慎終追遠,發(fā)展出更深長的內時間意識。當一對夫妻初為父母,手忙腳亂、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照顧那脆弱的新生命以至通宵達旦、夜不能寐之時,一定會聯(lián)想到自己父母也曾如此照顧過懵懂無知的自己,深切地體悟到“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的含義,對人類生命延續(xù)的方式與意義有更多的體會。“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在家族血脈延續(xù)中,慈面向未來,孝卻朝向過去,父輩子輩重疊相接,在過去、當下、未來三個維度相互糾纏、相互需要,構成的生存意義結構,是代內的生命互動與代際的生生相續(xù)。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币蛐⒋_立的內時間意識在實現(xiàn)家族血脈延續(xù)、民族文化長存的同時,建構起天地萬物生命共同體的生存意義時間結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生生不息。《禮記·祭義》云:“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毙⒌臅r機化境域體驗方式能夠建立起人對自然的“時中”意識。正如《孝經》中強調“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對身體珍惜呵護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這種態(tài)度同樣適用于天地賜予人類維系生存的自然萬物?!搬灦痪V,弋不射宿”,儒家并不消極地主張絕圣棄智,茹毛飲血,而是像愛護身體那樣愛護自然,“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讓自然通過休養(yǎng)生息不斷地為人類提供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皶r”與“節(jié)”密不可分,在利用自然萬物時既要有節(jié)制更要有節(jié)奏,“與時偕行”,與“四時和序”,做到孟子所說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要恰到好處地把握時間的分寸感,遵循生命興衰的節(jié)奏和時間交匯的韻律,以“發(fā)而皆中節(jié)”的“中道”行為方式,既滿足人類需要,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達到天人合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關于生態(tài)民生的重要論述研究”(20BKS053)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陳明 著《江山遼闊立多時》自序暨目錄
【下一篇】【曾亦】宗法的意義:《要命的地方》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