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
陳明 著《江山遼闊立多時》自序暨目錄
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xiàn)任湘潭大學碧泉書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chuàng)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江山遼闊立多時》《易庸學通義》,主編有“原道文叢”若干種。
【自序】
原以為只是編一組休閑文字,表明自己“行有余力”,但收攏一看,內容卻一點也不輕松。學者的思想互動雖非意識形態(tài)敘事之對峙,但唇槍舌劍的背后卻也隱約折射出時代社會各種知識、利益與情緒主體的狀態(tài)與關系,充滿張力。
很高興,我選擇的立場是儒家的。雖然從五四以來它就處于弱勢地位,甚至被妖魔化,但現(xiàn)在,其意義卻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認同。
我的進入相當偶然,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陰差陽錯辦了《原道》,于是被符號化,成為媒體方便的聯(lián)系人。曾經(jīng)以為自己是在為儒學辯護,是作為學者履行社會責任?,F(xiàn)在不再這樣理解,因為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不僅打發(fā)了時光,兌現(xiàn)了學問,而且改變了自己:一個在故鄉(xiāng)山崗上終日游蕩的莽撞少年獲得了生命的意義,成為一個文化的存在。
我的老師余敦康先生三十年前經(jīng)常問別人,你敢說你自己是一個儒者么?沒人接話。二十年前我問李澤厚先生“你愿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儒者么”,他總是閃爍其詞。去世前幾個月他曾在微信電話跟我說他是。我有點驚訝,“你承認自己是儒家了?”在這樣要他確認時,他卻又改了口。
我這么說,并不是想表達或表現(xiàn)什么,而是這里的文字,或者說這些文字的主人,除了儒者,沒有什么別的可能。相反,“看白云才看見我自己”,可見當時并沒有太多的自覺意識?!?前面那些頗有無病呻吟之嫌的文字,曾經(jīng)有點小心動,現(xiàn)在卻暗道慚愧,就當是為多賣幾本書而派發(fā)的小廣告吧。
這是我個人真實的心路歷程,應該也是儒學在中國社會在遭受近代摧折后終于一陽來復貞下起元的曲折反映。事情才剛剛開始,可我已經(jīng)老了。編輯這樣的集子,本就屬于夕陽下的工作,行筆至此,還真有點悲從中來。夫子的榜樣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看來我的境界,還停在“鐘情正在我輩”一格。
世界于我其實很是溫暖。譬如這個集子,責編千里三十年前看到我在《中華讀書報》寫的豆腐塊,“不錯??!攢齊后我給你出一本吧?!比A東師大方旭東教授在朋友圈看到我的零碎感想,問為什么不結集出版,“要不我?guī)屠闲钟“桑俊边€說古人之間經(jīng)常這樣。很巧,當時我正跟云山院夏總在潮州訪茶,跟陳香白老人聊單樅。她說,“好事啊,我們云山院經(jīng)常給會員送禮,加上老師的書,就真有文化了?!?/span>
也罷,在專業(yè)的研究之外,把面向大眾的言說以及作為個體的思緒流露付梓出版,既是對自己幾十年文字工作集外之集的拾遺,也是對朋友之盛情雅意的回報紀念。了斷之后,一切重新開始。
“世界無窮愿無極,江山遼闊立多時”,就以此梁啟超、徐復觀二先生合璧之詩作結吧。
對了,書名就是千里根據(jù)這里的詩句擬定的。
是為序。
【目錄】
散文與隨筆
鄉(xiāng)愁是一種理念
等待陌生人
孤獨寂寞及其他
誰解陳寅恪
“生命的意義在于愛”
葡京記賭
紫藤廬及其他
《出塞曲》
麻將如人生
大馬感懷
重讀吳清源
印度散記
狗狗二題
云山悠遠
掃墓記險
京郊翠湖
書院原道(二則)
有緣無分書院情、
儒教室舊事
早點
我與余先生
方克立先生與我
曉波小記
李澤厚印象片段
我的中小學老師
書評與短論
反思一個觀念
多研究些問題
少談些文化
低調進入及其他
英雄、豪杰與圣賢
此身合是儒生未?
《我們對“耶誕節(jié)”問題的看法》評點
為中國情人節(jié)辯護及其他
期待與疑慮:從清華國學院看人大國學院
我看國學熱
孔子像進北大小議
關于儒學與民族主義
回到康有為
回歸救亡主題 建構復興敘事
西方語境下的國學問題
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華民族:基于文明論的理解
湖湘文化雜談
漢武帝昆侖山命名的文化意義與政治影響
序與跋
《原道》第一輯開卷語
《浮生論學》自序
《文化儒學:思辨與論辯》自序
《儒教與公民社會》自序
《中華家訓經(jīng)典全書》自序
《原道》第四十四輯編后
《儒家文明論稿》自序
《易庸學通義》自序
序盧國龍《宋儒微言》
序廖名春《中國學術史新證》
序方朝暉《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性》
序王文鋒《從《〈萬國公報〉到〈牛津共識〉》
序袁燦興《中國鄉(xiāng)賢》
序周偉馳《太平天國與啟示錄》
序楊莉《民國時期天津文廟研究》
序趙峰《四書釋講》《儒家經(jīng)典十二講》序
答問與訪談
廢科舉百年祭答《新京報》
所謂“喪家狗”之爭
重拾回儒精神,推動中華民族文化體系整合——答端莊書院
韓國將祭孔申遺不是壞事——答《新世紀》
炎黃祭祀答儒家網(wǎng)
祭祖問題答《新京報》
李澤厚的重要性及與余英時異同
儒學、儒家、儒教:一個人的文化復興(代后記)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