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禮以容、示道以容:周代禮容程式
作者:王竹波(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周代禮容程式文獻整理及闡釋研究”負責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廿一日乙丑
耶穌2024年1月2日
周代禮容程式,是指以周代為時間范圍,以程式為特征,社會中不同層級的人在各種禮儀活動中,對應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行禮對象,在儀容、辭令、舉止方面程式化的表現(xiàn)。禮容在周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的、針對不同層級的,用辭令、容色及肢體動作表意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載禮以容、示道以容,使周人生活富有一定超越性、藝術性,同時也成為政治權力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體還原周代社會風貌
《周禮·秋官·司儀》載:“掌九儀之賓客儐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jié)”,是對周人禮容已成體系和規(guī)模,并有專人執(zhí)掌評判規(guī)范的顯證。將程式化的辭令、面部容色及肢體動作成功地運用于社會治理中,是周代社會的特色??梢哉f,周代的禮容和禮器、禮制一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肢體語言是人類的表意語言之一,限于它的即時性、連貫性、立體性和動態(tài)性,難以直接傳于后世。所以在禮學研究中,比起禮的形式、禮呈現(xiàn)的式樣或禮節(jié)儀式的外部規(guī)范,思想家們對禮的本質、禮的功能、禮的精神、禮的形而上學及其所反映的人的本質等深層知識的探尋,似乎有著更大的興趣。結合傳世文獻、出土文物、古文字、壁畫雕塑、戲曲程式和后世還在沿用的舉止動作等,我們可以研究如周代個體層面的辭令儀容舉止即禮容或容禮,對這一時代的禮容作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并由禮容解讀這一時代的思想及社會政治變遷。
周代講究儀容舉止,在此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君子士人風度翩翩,《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稱頌的衛(wèi)武公就是其代表。《詩經(jīng)原始》稱引武公的文治武功:“史稱武公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佐周平戎,有勛王室?!蔽涔€有審美層面“瑟兮僩兮,赫兮咺兮”的“尊嚴之象”“光昌之容”。在社交公眾場合,武公本人和觀禮者之所以會特別重視容止語默是否符合雍容中道,緣于在知人識人時,儀容舉止顯性且直觀,能讓人即時對行禮的人形成一個評價判斷;隱性的德行操守等,則尚需經(jīng)歷一系列人事物的處理,交往交流后才能深入了解。
周人在禮儀場景中面對他人,尤其是面對國人時的肢體語言帶有表演性,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行禮的人是在以自身身體為載體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在儀容、辭令、揖讓之節(jié)上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地面對公眾進行禮儀展演、審美表達和權力展示。對禮容的關注,不僅有助于形象生動地復原周代社會生活,也有助于全面解讀“儀禮時代”。
研究具有典范性
禮容可揭示制度、思想、社會變遷等,在呈現(xiàn)禮的踐履性的同時,解讀制度、思想。如《禮記·鄉(xiāng)飲酒義》載:“鄉(xiāng)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階,三讓而后升,所以致尊讓也?!睆男袨閷用娴亩Y容,即個人的儀容、辭令、揖讓之節(jié)中,我們可以把握和解讀禮學。
禮容具有極強時代性,可在研究歷史斷代方面起到重要參考?!抖Y記·內(nèi)則》載:“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庇州d:“有虞氏養(yǎng)國老于上庠,養(yǎng)庶老于下庠;夏后氏養(yǎng)國老于東序,養(yǎng)庶老于西序;殷人養(yǎng)國老于右學,養(yǎng)庶老于左學;周人養(yǎng)國老于東膠,養(yǎng)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蔽髦軙r期流行的最高禮節(jié)是相對簡單的拜手稽首,春秋時期演變?yōu)楦睆偷脑侔莼?,到春秋?zhàn)國之際,禮儀活動中又出現(xiàn)了“升成拜”,即在堂下重復進行的再拜稽首之禮。
禮容細節(jié)往往較難作偽,有意作偽者大多難以擺脫慣性思維的影響,本能表現(xiàn)出所處時代的慣性行為,顧不及思慮細節(jié)方面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比如關于《周禮》的成書年代,先秦只有頓首比較多見,真正形成系統(tǒng)是在漢代的九拜禮,其記載首現(xiàn)于《周禮》之中,可為《周禮》漢初成書說提供一佐證。又如周代女性以肅拜禮為正,《禮記·少儀》中規(guī)定:“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為尸坐,則不手拜,肅拜;為喪主,則不手拜?!?/span>
當然,禮容也是中國之所以為禮儀之邦,和其他國家、文化相區(qū)別的特色所在。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將禮容程式化地、規(guī)范地、繁盛地施行于社交領域,應用在政治生活和社會治理中。除專門編撰典籍如《儀禮》《禮記》用以詳盡記載,其他典籍如《詩經(jīng)》《尚書》《左傳》《國語》等也有所印證,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存在取士選官“以貌取人”的現(xiàn)象,漢末以至魏晉,評品人物重視儀容、形貌、言語、舉止,《世說新語·容止》《人物志·九征·八觀》等可以為證。唐代擇官也將形貌和言語制度化為吏部考試中“身”“言”兩項,可以說是周人重視禮容的延續(xù)。
重建個體審美追求
中華文明至少在周代已經(jīng)形成一整套在社會交往中用動作舉止、面部容色傳情達意的肢體語言。在人的行為舉止、言辭方面,以合乎儀節(jié)的動作,升降揖讓、拜坐趨顧,不僅雅化文明且包蘊藝術性質。
《禮記·玉藻》細分了不同場景中行禮之人的禮容,“凡行,容惕惕,廟中齊齊,朝廷濟濟翔翔。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尸。燕居告溫溫。凡祭,容貌顏色如見所祭者。喪容累累,色容顛顛,視容瞿瞿梅梅,言容繭繭。戎容暨暨,言容詻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立容辨,卑毋諂,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玉色”。
禮容程式切磋琢磨,有助于個體的自我雕琢。相對比于思想、制度,行為禮儀更具有顯性、直觀、動態(tài)的特點,可以直觀呈現(xiàn)個人的外在風貌形象、氣質儀態(tài)。研究周代禮容程式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古代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及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涵養(yǎng)塑造具備中國禮儀特色的現(xiàn)代中國人,在舉手投足之間,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中國風范、中國氣質、中國文化。
隨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趨強烈,人們的精神追求及審美表達也相應提升。而自我的審美旨趣會調動激發(fā)個人在自身身體及肢體語言方面的精益求精、美上加美。周人禮樂文化的最大特點,即把政治與審美這兩種相去甚遠的價值系統(tǒng)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生活富有一定的超越性和藝術性。禮容與人的身體性行為直接相關,但這種行為并不是日常行為,而是彰顯文明倫理的雅化行為。作為既承載意義又具有審美特性的行為,它已經(jīng)具備了成為藝術的基本特性。
可以說,極致的肢體語言是一種高雅的藝術。經(jīng)過禮儀的現(xiàn)代重建,以揖禮為代表的中國禮儀,必將在行為層面為人類提供一整套中國式溝通交流的肢體語言,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王燚】西周禮樂美學的演進
【下一篇】【傅紹良】唐代朝儀禮制與文學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