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潤和】“耳順”的儒學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意義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02-08 21:45:56
        標簽:

        “耳順”的儒學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意義

        作者:李潤和(孔子研究院海外儒學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韓國國立安東大學名譽教授)

        來源:選自“尼山儒學文庫”之《韓國的儒學受容及其史論性展開》

         

         

        丁若鏞(1762-1836)在《自撰墓志銘》中抒懷道:“夫平生罪孽極多,尤悔積于中。至于今年,日重逢壬午,世之所謂回甲,如再生然。遂滌除閑務,蚤(早)夜省察,以復乎天命之性,自今至死,庶弗畔矣?!比晌缒?1822年),丁若鏞迎來六十歲回甲,回顧自己的一生,他通過自我省察恢復天性,望至死無違逆,這似乎不僅自然地到達了孔子所說的“知天命”“耳順”的階段,而且也很好地說明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而言,21世紀被宣揚為“百歲時代”,即便如此,許多六十多歲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的體力和氣力大不如前。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他們對壽命的期待在減少,而且會感到自己的認知能力也在逐漸降低。同時比起制定新的目標,他們在保障生活穩(wěn)定的適當范圍內(nèi)努力感受滿足;比起沉溺于負面情緒,他們努力去體驗更多積極的心態(tài)。故孔子提出的“六十而耳順”已然成為倫理或哲學命題。對于正在體驗“六十而耳順”的筆者而言,其意義也非比尋常。

         

        中國古代也以客觀年齡為標準劃分人生的階段,《禮記》對此有所記載,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分別被稱為幼、弱、壯、強,五十歲以后的人被劃入老人的范疇。在解釋與社會生活相關的人的一生時,古人將四十歲設定為出仕的年齡,將七十歲設定為退休的年齡,用具有衰退意義的“艾”代表五十歲,將其看作逐漸老去的年齡,同時以五十歲以上的人為對象提出敬老、養(yǎng)老的規(guī)定,并設定一百年為最長期待壽命。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典籍里,對于人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以及伴隨年齡的增長而產(chǎn)生的社會和個人的關系進行了很好的總結。

         

        眾所周知,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儒學的主要關注點在于人如何通過自我修養(yǎng)實現(xiàn)道德的完善,其他的都是為了對其進行具體說明的理論。人們試圖探究人是怎樣的存在以及應當是怎樣的存在,最終超越自己的內(nèi)心,表現(xiàn)出想要解決家庭、社會以及國家問題的使命感,這同時也是時代性的苦悶?!墩撜Z》中提到孔子對人的洞察,但正如后期儒學中整理的一樣,他并沒有試圖建立起精密的邏輯體系來解釋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道德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們不能將孔子對人的理解看作具備哲學或宇宙論體系的“人性論”??鬃油ㄟ^源于自身體驗的洞察,樂觀地看待人的道德修養(yǎng)及其實踐,自已也由此變得更加成熟。因此,對于孔子的“人論”,與其說它是哲學邏輯,不如說它是真實地展現(xiàn)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體驗以及與此相關的實踐期待的自省錄。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孔子的這一“人論”,為所有人在自身的人生體驗中追求和實踐何種道德價值這一問題提供了基本思路。

         

        孔子被譽為“至圣”“萬世師表”,他將人生的各個時期與明志、立身、求道的經(jīng)歷和期待融合在一起來表達,讓所有人都注意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標志著修養(yǎng)和成熟的階段。同時強調(diào),每個人人生的階段體驗各不相同,但為了處世以及實踐道德,堅定意志十分重要??鬃訉⒆约旱囊簧爬橐韵逻^程,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span>

         

        孔子將一生分為六個階段,論述了責任的自覺、成長、人格的成熟等。他將各個年齡段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看作教育的自我實現(xiàn)。他抒懷道,在自己的生涯中,十五歲是探求知識的開始;到了六十歲的“耳順”階段,做到了一種承認人的生活多樣性的悠然態(tài)度;到了七十歲,即便隨心所欲地行動,也能符合人類應遵循的規(guī)則。

         

         

        如上所述,在《論語》“志于學”一章中,孔子回顧自己的一生,講述了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在儒學中,孔子被推崇為做人的典范,因此,他對自己人生歷程的直接講述足以引起儒學學者的關注。就“耳順”而言,歷代注釋家的見解或現(xiàn)代研究者的解釋大致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將“耳順”理解為五十歲“知天命”的結果與深化,達到無論聽到什么話都可以理解的境地;二是將“耳順”理解為放下“知天命”帶來的覺悟自信,謙虛地傾聽人們的聲音以再次與世界溝通。這些解釋的前提是,在“耳順”的設定中,是以學識和經(jīng)驗的積累才是完成道德價值的必要條件這一意識為前提的;從另一角度來看,體現(xiàn)了貫穿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知識和道德一元統(tǒng)一的原型。

         

        為了讓生活在21世紀的現(xiàn)代人重新認識“耳順”的意義,我們首先考察一下宋代以前對“耳順”的幾種主要注釋。注釋者大都是為了強調(diào)孔子的非凡之處,“(鄭玄曰)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皇侃曰)順,謂不逆也,人年六十,識智廣博,凡厥萬事,不得悉須觀見,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于耳,故曰‘耳順’也”,“故王弼云,耳順言心識在聞前也。孫綽云,耳順者廢聽之理也,朗然自玄悟,不復役而后得,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也。李充云,耳順者,聽先王之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從帝之則,莫逆于心,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對于耳順的解釋,并非接受和理解非特定的多數(shù)人或特定個人的言語問題,而可以解釋為不必再聽從和學習自然與世間的道理。也就是說,道德修養(yǎng)的成熟就是已經(jīng)超越五十歲“知天命”的階段,所有的道理都能被心領神會。在如此多樣的注釋背景下,時代狀況所具有的特性無疑正在顯現(xiàn)出來,因為儒學的價值就在于每個小的經(jīng)傳句節(jié)都具有時代性。

         

        到了宋代,強調(diào)通過“居敬窮理”可以到達圣人境界這一道德修養(yǎng),隨著“四書”被重視,《論語》再次受到關注,同時對于“耳順”的解釋也出現(xiàn)了不少變化。朱熹對“耳順”的解釋是“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論語集注·為政四》),認為“耳順”的境界不止是“心知”,也不必重新思考“知之之至”就能馬上理解。故朱熹將“耳順”理解為“知”的極致,并最終認為“知天命”和“耳順”都在“知”的延長線上,即“或問,四十不惑,是知之明,五十知天命,是知極其精,六十耳順,是知之之至。曰,不惑是事上知,知天命是理上知,耳順是事理皆通,入耳無不順。今學者致知,僅有次第節(jié)目”?!岸槨北豢醋鞔缚梢暚F(xiàn)象世界的“事”和代指本質道理的“理”都達到順暢無阻的境界。因此,從“知天命”到“耳順”的過程并非獲得新知的過程。也就是說,雖然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到達“知天命”的階段,但從“知天命”到“耳順”,即便不努力,“知”也能達到相通的境界。因此,朱熹的這一解釋最終被評價為“根據(jù)自己的存在論和心性論,將‘不惑—知天命一耳順’的階段視為知的深化過程”。從稍微不同的角度來看,有評價認為,孔子在“知天命”之后提到“耳順”,是“從絕對確信的具有超越性的神圣感中,將神圣的光芒變得柔和,再次與凡俗的世界融為一體”“首先是內(nèi)心的想法與外部規(guī)律毫不相悖的內(nèi)外和諧;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是內(nèi)外實現(xiàn)完全貫通的階段,即內(nèi)在的神圣與凡俗的日常規(guī)范達到和諧的“和光同塵’的完成階段”。

         

        對此,朝鮮后期的實學者丁若鏞認為“耳順”比“知天命”成熟了一個階段,以此為前提,“耳順”并非意味著圣人的神秘,而是“知天命者,達天德也,其級至高;而所謂耳順,又在其上,耳順豈易言哉。毀譽榮辱之來,凡逆耳之言不能不拂其心;若深知天命,渾融純熟,則毀譽榮辱無可以動其心者。無可以動其心,則無可以逆其耳。此之謂耳順也”(《與猶堂全書·論語古今注·為政第二》),與其將“耳順”的意義看作“知”的進展,不如將其解釋為在日常生活中不為外部刺激所動搖的內(nèi)心。日常生活中成熟的內(nèi)心,并非神秘的或只有圣人可以達到的境界,而是意味著自然而然地接納世間所有的事。

         

         

        如前所述,對于“耳順”的傳統(tǒng)解釋大致是其為“知天命”的結果或深化,即便不努力也可以達到的覺悟的最高境界,人們對此大都認同,但還有種觀點認為,為了與世界溝通,要注意世人的聲音,強調(diào)與覺悟的關聯(lián)性。進一步具體而言,就像“比起自己的父母,人們更與時代相像”這句話,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對“耳順”的解釋各種各樣。這也都是在向世人宣告儒學具有的時代生命力。下面的引用內(nèi)容雖然有點長,但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下近來對“耳順”的兩種解釋。

         

        耳順:有人認為是指聽人說話能辨明是非,未必。古人解為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所聞皆道也。義近。其實,更準確的意思可能是:聞聽事情之然,即知事情之所以然。正像《論語·里仁》篇所記孔子之言:‘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谶@樣的境界中,孔子可以由結果推知原因,可以判斷事情的發(fā)展趨向,他已清楚,人形形色色,錯誤形形色色,什么樣的錯誤就由什么樣的人來犯。仔細觀察這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人說出什么樣的話。既然如此,不論什么樣的言語,都不足以令人大驚小怪了。

         

        這一章非常有名,是孔子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寫成的簡單自傳,但歷來的解釋都忠實于教條地崇拜孔子的立場,我則對這種解釋是否是歷史事實表示懷疑。我一直認為孔子的心境隨著不斷的修養(yǎng)與歲月一起成熟,但其實際人生是有節(jié)奏的,并非無限延伸的直線。當時,七十歲算是罕見的長壽,可能相當于現(xiàn)代的九十歲或一百歲。換句話說,這意味著人生的圓滿完結。這種情況下,人生大致可描繪出拋物線形狀。有人說偶爾也會出現(xiàn)氣力一直比較旺盛的藝術家或學者,但對此我不相信,因為這大概都是些阿諛奉承的話。

         

        描繪孔子一生的拋物線的頂點應該是“知天命”的五十歲之時。這個天命是個問題,對孔子來說,天還不是執(zhí)行正義的神。上天擁有完全無法預知的可怕力量。無論如何盡人事,上天都有著某種不可思議的可怕力量。無論怎么盡人事,事情也會由于某種莫名其妙的原因,不會像想象的那樣順利。因為這就是天命,即上天的作用。然而盡管如此,也不能停下努力的腳步。超越成敗的奮斗是孔子最后的覺悟。

         

        耳順與不逾矩是孔子對體力與氣力衰退的覺醒,也是哀嘆。最重要的是孔子自己在晚年也哀嘆其衰退,他不是也在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嗎?不發(fā)火絕對不是美德,即便如此也不是說可以隨便發(fā)火,因為發(fā)火的方法也有很多。不逾道也是同樣道理,因為通過意志的力量自制才是美德。不逾道,就像血液不流通的機器。我認為這展現(xiàn)了歷經(jīng)風霜方領悟到不可如此行動的孔子的面貌。

         

        第一種解釋中“耳順”的意義,與其說意味著聽別人的話明辨是非,我認為“聞聽事情之然,即知事情之所以然”的意思更加準確。即用結果引出原因,判斷事情的發(fā)展趨勢才是“耳順”的境界。以經(jīng)歷“不惑”和“知天命”的階段為前提,無論別人說出具有何種意思的話,都能清楚地知其所以然。這意味著已經(jīng)超越了能夠分辨是非的層面。對第二種解釋,因為歷來的解釋都出于教條地崇拜孔子的立場,所以我認為有違背史實的部分,尤其是“耳順”,它并非意味著超越了“不惑”和“知天命”的修養(yǎng)階段,幾乎達到了完成修養(yǎng)的階段,而是意味著人生的圓滿完結,這大概是孔子意識到體力與氣力衰退而哀嘆的話。另一方面,即便人類有時對天命的作用無可奈何,但也意味著通過超越成敗的奮斗和意志的力量努力使人不逾道并抑制怒氣的美德。對于生活在當下的現(xiàn)代人而言,我們應該可以對這一解釋的現(xiàn)實性產(chǎn)生共鳴。

         

        基本而言,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釋“耳順”,就是耳朵順利接受的意思,即不逆耳。單純看字義的話,可以理解為對外界的聲音,特別是別人的話能很好地理解并接受。即“耳順”意味著用耳朵聽,用心接受,因為對道理圓熟,聽別人說話,就會明白其意義。歷經(jīng)“知天命”這一階段后再設定“耳順”,并不是說止步于了解天命的方向,而是意味著將其升華為自己的東西。即覺悟到用盡自己的力量也無可奈何的命運和宿命,另一方面,通過自己對道德、社會使命的感受體會社會和人生的基本原理。進而,在自身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中深刻地認識問題,進一步超越自己,完成道德價值階段,升華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一社會價值階段,對它的這一特性我們也有必要理解。因為孔子認為所有人都不能脫離社會生存,社會也存在于個人日常關系的框架及其延伸中,而并不認為社會是超越個人而存在的實體。如此,孔子觀察世人認識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從本質上來說,人類是處于關系之中的社會存在。換言之,社會這一實體是依賴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存在,構成社會的除了個人的存在意義之外,還有在他們之間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基本秩序。個人的道德覺悟與實踐的結合之處便是孔子“耳順”的所在之處。

         

        如此看來,孔子《論語》開頭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話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孔子在這里宣揚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jù)始于學習”這一基本命題。上引三句話分別展示了處于學習過程和達成目標過程中的人的面貌,展現(xiàn)了在社會關系中與他人和諧共處的人的面貌,展現(xiàn)了自己成為所有溝通和關系的主體,并不斷完善自身德行的人間君子的面貌。通過這一宣言,可以確定“志于學”一章的基本理論,可以說修養(yǎng)的所有階段都與學習聯(lián)系起來理解的觀點也都始于此。如此,“耳順”可以理解為,它并不是指自我內(nèi)在道德的完善,而是指以學習為前提,在看起來處于“知天命”階段的天人關系基礎之上,毫無違逆地接受人生與社會問題。因為孔子認為,在天人關系中,比起擴大“天”的不可知性,擴大人類存在的道德意義更為重要。

         

        擴大人存在的道德意義,與下面的評價一脈相承:“孔子通過對人之所以為人的緣由進行不斷省察,重新設定了君子的形象,即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修煉可以說是理想模型的天賦之德,從而實現(xiàn)仁的高尚人格。在從中國古代延續(xù)下來的對人的理解的傳承中,以王權為中心,把圣人、君子、賢人等傳統(tǒng)形象看作是實現(xiàn)‘仁’的人格高尚者并進行新的詮釋,從而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論。”同時,“耳”蘊含“知言”和“知人”的意義,可視為具有“知”的意義;“順”蘊含“善解人意、善待別人”“愛人”的意義,可視為具有“仁”的意義。以此為前提,有學者將“耳順”理解為對他人的關懷。

         

        對他人的關懷當然與共鳴有著密切的關系。共鳴不同于同情,共鳴是指理解他人的特殊情緒狀態(tài),并與之分擔,這與關心他人的安寧自然而然地聯(lián)系起來。因此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對他人的關懷不僅能鞏固人類道德的存在意義,激發(fā)人的道德情懷,還成為親社會行動的典范,提高人的生存價值。同時,關懷為共鳴和正義這一道德原理提供了基礎,從這點來看,它還蘊含除倫理意義之外的價值。鑒于此,展現(xiàn)孔子智慧和仁心的“耳順”這一道德命題,在迫切需要實踐共鳴和關懷的21世紀意義非凡。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