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董譯夫】文物實證:破解周公攝政稱王的千年疑案

        欄目:往圣先賢
        發(fā)布時間:2024-02-08 23:20:13
        標簽:

        文物實證:破解周公攝政稱王的千年疑案

        作者:董譯夫

        來源:文博時空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初九日壬午

                  耶穌2024年1月19日

         


        01 愿替兄死

         

        周武王攻克商朝后的第三年生了一場大病,很久都不能痊愈。太公、召公對周公說:“我們?yōu)榇笸跽疾钒?。”周公卻說:“簡單的占卜還不能打動我們的先王”。于是周公在地面上夯筑了三座土壇,又在其南面夯筑了一座土壇。

         

        周公站在上面,手持著璧,頭上戴珪,向太王(文王之祖)、王季(文王之父)、文王禱告并說道:“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意思是,各位先王,我愿意替我哥哥上天堂,你們如果答應,就聯系我,你們如果不用我服侍,我就帶著璧和珪回去。周公卜問三次后,都重復出現吉兆,在祈禱過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上Ш镁安婚L,不久后武王又重病復發(fā),不治身亡。

         

        這段周公甘愿為武王上天的史實,記錄于《尚書·金縢》。

         

         

         

        清華簡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最早文本出自《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在傳世《尚書》目錄中依文內“金縢之匱”一句,簡稱為《金縢》。清華簡是清華大學于 2008 年 7 月收藏的一批戰(zhàn)國竹簡,經碳 14 測定證實為戰(zhàn)國中晚期文物。因全篇簡文與《尚書》的《金縢》大致相合,應為《金縢》篇的戰(zhàn)國寫本。

         

         

         

        神人龍紋玉璧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20 世紀 90 年代,虢仲(周文王之弟)墓出土了一件西周白玉龍紋璧,璧兩面均飾龍紋,玉質白潤,屬和田白玉制成,紋飾精美,制作精絕,應屬王室之玉器,是周代玉璧中之珍品。

         

        武王駕崩,對于周人來講無疑是天崩地裂般的噩耗。此時西周王朝這艘新下水的大船,能依靠誰來掌舵?“國不可一日無君”,在西周王朝風雨飄搖之際,還真的有一個人站了出來,要力挽狂瀾,扶保大周,他就是周公旦。周公旦作為先王之弟,擁立太子誦登基為王,這也就是后世所稱的周成王。

         


        周成王姬誦(?~前 1021 年),周武王姬發(fā)與王后邑姜的兒子,太師姜子牙的外孫。姬誦即位初期,因年紀尚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

         

        02 周公攝政

         

        周公(生卒年不詳),姓姬名旦,亦稱叔旦,不僅是西周開國元勛,還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采邑(古代國君封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在周,故稱周公。

         

         

         

        周公畫像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在成王繼武王之位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稱,周公曾“股肱周室,夾輔成王”;《史記·周本紀》也記載:“公乃攝行政當國”??梢娭芄皇恰皧A輔”或“相”成王,“攝(代為)行政”,并無篡權之意。

         

         

         

        《左傳》,明刊本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人認為是戰(zhàn)國時人所編,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蹲髠鳌穼嵸|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 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然而另有一些記載:《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履天子之籍”;《禮記明堂位》卷三稱:“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尚書·大傳》卷三中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狈N種記載都指明了一點,那便是周公在當時的行為是踐位稱王!

         

        那么歷史上的周公究竟是替侄攝政還是踐位稱王呢?周公是后世儒家尊稱的“圣人”,而儒家最講“尊卑有序”“君臣大義”,所以周公旦攝政是以“冢宰”(君主的最高輔相)的名義還是以“王”的名義,這就涉及到周公旦是否為忠臣、行為是否符合儒家道德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逸周書·度邑》曾記載過武王讓位周公一事:王曰:“我維顯服,及,德之方明?!憋@服就是官服,借指官爵,在這里指君臨天下之王位;及意為兄死弟繼位。這句話的大意就是:“我深思我們剛獲得的天下之主王位,需兄長我傳給賢弟你,才得以升至方明壇上向天下臣民昭示了?!倍芄姆从硠t是“泣涕于常悲”,并沒有給予周武王回應。

         

        武王又進一步勸說道:“賢弟旦啊,你是我通達事理、見識高遠的弟弟,我這樣推舉你擔此重任,也知你已為我們周族操心勞累,忙得連擺好了飯菜都沒時間吃;況且你也有自己的家室,有許多私事要處理,但如今是上天要推舉你這位文王賢子擔此重任啊。陰陽二神已告知了我的死期,我來不及登王位就會死去。我近來常常懷想父王生下的我們這些王子。我們周王室的這些王子中,唯有你這位比我小一點的王子有大智慧,只有你才能勝任這個天下之主的王位?!敝芄┤匀粵]有正面回應,史書記載“叔旦恐,泣涕其手?!?

         

        那么周公是實無此意還是隱忍等待呢?

         

        認為周公攝政曾“稱王”的還有一個“鐵證”,那就是《尚書·康誥》中有一句:王若曰:“朕其弟,小子封”。一般來講,這句話可以翻譯成:大王說:“我的弟弟,小子阿封”,那么這里的“阿封”是誰呢?

         

        周武王有個九弟叫康叔封,本來在西周君王中,只有周武王可以喊康叔封為“弟弟”。但《尚書·康誥》這篇寫的是后來周公旦東征勝利、謀劃營造東都時候的事情,這時周武王已經去世多年了。于是一些人就說,那時候的成王是康叔封的侄兒,顯然不可能喊康叔封為“弟弟”;當時能喊康叔封為弟弟的“王”,自然只能是文王的四兒子周公旦了,所以這表明周公旦攝政時是“稱王”了的。

         

        這一懸疑隨著考古發(fā)現而揭開。1976 年 12 月,當時的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公社的社員們無意中發(fā)現了一處西周青銅器窖藏。這處窖藏中共出土青銅器 103 件,其中一件就是銘文字數達 284 字的史墻盤。

         

         

         

        墻盤 現藏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墻盤鑄于西周共王(公元前 922 年-公元前 900 年)時期,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墻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做。因墻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墻盤”。墻盤型巨大,底部鑄有銘文 284 字,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墻盤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中的內容非常吻合,關于微氏家族發(fā)展史部分的內容則并不曾見于已知的文獻,填補了西周國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屬于重要的歷史資料。

         

        至 2003 年,逨盤被發(fā)掘,它的銘文記述了單氏家族歷史,列出了相對應的西周從文王到宣王 12 位王的王名,從而成為銅器銘文中所見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西周諸王世系譜。逨盤共提到十二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僅未提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

         

         

         

        逨盤 現藏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逨盤是一個銅盤,原是盛水器。商周貴族在宴樂等禮儀活動中行“沃盥之禮”以顯示潔凈與尊貴,主人中的長輩往往會用另一重銅匜或銅盉給賓客澆水凈手,而晚輩以銅盤承接棄水。逨盤盤內底鑄銘文 21 行,約 360 字,記載了單氏家族 8 代人輔佐西周 12 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戰(zhàn)、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第一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西周諸王名號。

         

        但是我們這里要強調的是,不論是史墻盤還是逨盤所記述的西周君王中,武王后面就是成王,顯然沒有“周公旦”這位王的位置。這史墻盤的鑄造年代在周恭王時期,而逨盤的鑄造年代是宣王時期,這說明在西周不論是中期還是晚期的貴族尤其是史官眼中,周公旦是算不得“王”的,因此周公旦并未稱過王。

         

        現藏于國家博物館的傳世西周青銅器禽簋,上面也有銘文:“王伐奄侯,周公謀禽祝,禽有脤祝,王賜金百寽。禽用作寶彝?!便懳挠浭龅氖侵芄珫|征時討伐奄國的故事,鑄造這件器物的時間是周公東征的那段時間。而這里的銘文中既出現了“王”,又出現了“周公”,顯然“王”和“周公”是兩個人。

         

         


         

        “禽”青銅簋與銘文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器內鑄銘文 4 行 23 字,記述了周成王伐奄侯之事?!扒荨鼻嚆~簋銘文中“奄”,其地在今山東曲阜,是周初參加叛亂的方國之一。銘文中的王指周成王;周公就是率軍東征的主帥。銘文意為“成王征討奄侯之前,周公旦訓導其子大祝(大祝,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伯禽,伯禽以脤器致祭(古代出兵祭社,其名為宜。祭畢,以社肉頒賜眾人,謂之受脤。脤器用來盛社肉),成王賞賜大祝伯禽金百寽(古代重量單位),禽用作寶彝以資紀念,與此同時告慰祖先”。

         

        因此在周朝歷史中,不論是前期中期還是后期,都沒有周公稱王的實質性銘文表述,可見周公并未稱王。既然周公并未稱王,那《尚書·康誥》里喊康叔封“弟弟”的“王”不是周公是誰呢?在弄清這個問題前,我們得明白《尚書》里“王若曰”是什么意思——“王曰”就“王曰”,為什么當中加個“若”字?就字面意思來說,“若”就是“像”“如”的意思。

         

        我們知道,古代帝王高高在上,為了營造神秘感,他的旨意、話語都是要由宦官或臣下來宣讀或轉達的。所以《尚書》里的“王若曰”,意思就是指大臣代傳王命時,對臣下們說“王這樣說……”。說白了,這就是大臣轉述王命前的開場詞。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其實《尚書·康誥》中并不是由成王直接跟康叔封對話,而是一位天子使臣當著康叔封的面兒來傳達王命。喊康叔封為“弟弟”的人,是那位傳達王命的使臣,當然就是周公旦。成王本來是要說,“九叔您要如何如何”;但周公旦在當著康叔封的面兒向他傳達王命的時候,自然不方便也喊康叔封為“九叔”,而是按自己與康叔封的關系,改說成“王說弟弟你要如何如何”,也就是他把成王對康叔封的稱呼“九叔”轉換成了自己對康叔封的稱呼“弟弟”,所以讓大家產生了誤會。

         

        武王去世后,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周公也難以稱王,因為他還有三哥管叔。周公攝政時,管叔鮮與蔡叔度、霍叔處不滿周公旦攝政,于是挾持武庚發(fā)動叛亂,史稱“三監(jiān)之亂”。為了更好的鞏固周王朝的發(fā)展,周公便完善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周公旦之所以要還政,就是為了切實維護宗法制,避免周人政權再因繼位的爭議而產生動蕩。

         

        03 周初四圣

         

        其實,周武王離世之際,也曾為自己的兒子尋找顧命大臣。周武王去世之前曾將周成王托付給四位重臣,他們分別是周公旦、姜太公、召公奭、太史佚。其中周公旦和召公奭都是周成王的叔叔,而姜太公則是周成王的親外公,他們都是周王室的宗親,只有太史佚是外族重臣。

         

         

         

        姜子牙畫像

         

        姜子牙(約前 1128 年-前 1016 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又稱姜太公。東海上(今河南許昌)人,另一說為河內(今河南衛(wèi)輝)人。商朝末年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西周開國元勛。姜太公先后輔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軍,又問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周公分封后,姜太公成為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作《六韜》傳世。

         

         

         

        姬奭畫像

         

        姬奭,又稱“召公”。佐武王滅商后,封于燕(今北京西南琉璃河鄉(xiāng)),后由其子就封,自己留于王都,成王時任太保,為三公之一,曾掌理東都的修建,又與周公分陜(今河南陜縣西南)治國,成王卒,受遺命輔佐康王,享高壽。姬奭治政很得百姓愛戴,常在棠梨樹下判斷案件、處理政事,上自侯爵伯爵,下至普通百姓,各得其所,沒有失職和失業(yè)的人,《詩經·國風·召南》作有《甘棠》一篇,是懷念召公之作?!妒酚洝ぱ嗾俟兰摇酚涊d:“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span>

         

         

         

        太保鼎 現藏天津博物館

         

        從太保鼎的器型和紋飾特點來看,其鑄造年代應為西周早期。鼎腹內壁鑄“大保鑄”三字。大保即太保,為官職名,西周始置,為監(jiān)護與輔弼國君之官。據學者考證,這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公元前 1042 年—公元前 1021 年)時的重臣召公奭(西周宗室)所鑄造的。

         

        周公替侄攝政,到底有沒有必要?

         

        《論語·憲問》記載過一段對話,孔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币馑际?,孔子說:“不只是殷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所有官員都各司其職,聽從冢宰的命令長達三年?!?/span>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理解:“冢宰”——就是儲君為先君服喪三年期間,官員們都聽從于由他們共同推選出來的臨時負責人。也可以理解為,服喪的三年間新任君主沒有實質性權力,國家大事要依靠“冢宰”定奪,儒家還有句名言稱贊這種行為,就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在古代有守孝的說法,倘若父母去世,不管身在何處或身居何職,都應回家為父母守孝三年。在這期間,做兒子的應當謹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倘若發(fā)現父母給自己制訂的行為準則出現了錯誤,也不要急著提出來,應當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論,這才是孝子所為。

         

        此外,這句話還可理解成做兒子的應當將父親手中的旗幟接過來,完成父輩們未竟的事業(yè),替他們擔起應盡的責任,不能父親一死就什么都不管了,這也是不孝。比方說,古時太平盛世的皇帝在各個方面的政策都很不錯,倘若他離開人世后,新即位的兒子大改其道,攪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這就違背了父親的意愿,是對國家的不負責任,也是不孝。

         

        武王英年早逝,成王又年幼無知,新生的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此時必須有一位可以定奪政令的大“冢宰”來穩(wěn)定局面,承上啟下,維護周王朝的統(tǒng)治,確保周王朝這艘大船可以“行穩(wěn)致遠”。而聽命于“冢宰”,不僅避免成王因年幼而不懂政事的現實困難,也可以踐行武王遺愿完成其未竟事業(yè),可以說周公“攝政”這一決定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必要性,不得不為也不能不為。

         

        前面我們提到,周初四圣一共有四個人,那為什么偏偏是周公旦來擔此大任呢?

         

        (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