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董譯夫】周公制禮:從“得”到“德” 開創(chuàng)禮樂文明

        欄目:往圣先賢、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4-02-08 23:29:12
        標(biāo)簽:

        周公制禮:從“得”到“德” 開創(chuàng)禮樂文明

        作者:董譯夫

        來源:文博時空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十九日壬辰

                  耶穌2024年1月29日

         

         

        周公出生于商朝晚期。在晚商,“淫祀”成風(fēng),一年中有 200 余日都要進占卜,大事小事,也要卜問神鬼才能決定,這是殷墟出大量甲骨的原因。實際上,在商朝后期,被著名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稱為“尊神文化”的殷商文化,已經(jīng)開始變味了。

         

        殷商晚期,巫覡失寵,流散民間,直到武王伐紂,商朝落幕。周公是從商朝晚期走過來的,他目睹了“淫祀”泛濫帶來的危害,最初釀酒是用來祭神、祭祖的,但是晚商卻在貴族平民上上下下的酗酒中,國家失去了平衡。

         

        禮樂早在五帝時期及夏商已有出現(xiàn),但僅僅是作為祭祀占卜的輔助。周公徹底繼絕了從五帝時期到夏周的巫覡主導(dǎo)國家一切事務(wù)的體系的傳統(tǒng),開啟了“人文時代”的序幕。

         

        周禮,包括典章制度、禮儀規(guī)范、干戚樂舞(古代樂舞的一種,操干戚的武舞),主要記載于“三禮”,即《周禮》、《儀禮》和《禮記》。有規(guī)范日常生活的冠禮、喪禮、聘禮、鄉(xiāng)飲酒禮、士相見禮,規(guī)范祭祀的察禮,飲食宴客的饗禮、燕禮,規(guī)范君臣上下之制的覲禮、朝禮以及軍隊的出征禮儀等。

         

         

         

        “盠”青銅駒尊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盠”青銅駒尊,頸、胸部鑄有銘文 9 行 94 字(含重文 2 字),器蓋內(nèi)鑄有銘文 3 行 11 字。銘文記述在十二月甲申日早晨,周王在地舉行“執(zhí)駒禮”,賞賜盠兩匹馬駒,盠稱頌周王沒有忘記舊族,頌揚周王的美德,盠為祭享父親大仲作了這件寶尊彝。

         

        執(zhí)駒禮見于《周禮》,是馬駒在二歲離開母馬服役時,訓(xùn)練讓它駕車的典禮,相當(dāng)于馬的成年禮??梢姡吨芏Y》的規(guī)范是多么的細致入微,涉及山川、河流、谷物、牧畜、飲食等等方方面面。

         

        01 從“得”到“德”

         

        《周禮》是否是西周初年周公所著?其所記載的政治制度是否真實存在過?這是后世文人學(xué)者一直爭議不休的問題。關(guān)于周公制禮作樂的記錄始見于《左傳·文公十八年》,季文子說:“先君周公制禮作樂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本文不去探討《周禮》是否為周公所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周公在“德”的基礎(chǔ)上完善了夏商之禮,在禮樂中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其思想也一直影響至今。

         

        周公出生于商朝末期,他親身經(jīng)歷了商朝的衰敗與覆滅。在他眼中,夏商服天命, 所以國祚歷年甚久,商后來喪失天命,主要原因是“不敬厥德”(《尚書·召誥》),歸根究底,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牢固的禮樂制度,整個王朝便會搖搖欲墜。“禮樂,德之則也?!保ā蹲髠鳌罚?,周公云“則以觀德”,可見“則”是德的外化表現(xiàn)與觀評尺度,判斷是否敬德、明德,均在于其是否守則。

         

        通過德與禮的統(tǒng)一,獲取天命保佑的方式由“事鬼敬神” 轉(zhuǎn)化為“敬德事禮”,禮成為了“從宗教走向倫理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這不可不謂是從“神文時代”向“ 人文時代”過渡的一大創(chuàng)舉。周公制“周禮”,將其由個人的思想意識或部族的文化傳統(tǒng),轉(zhuǎn)化為國家的意志,確立為周之禮樂制度的基本原則和方向,從而形成了一種以禮樂“納上下于道德”的文治傳統(tǒng),真正的奠定了周之禮樂文明的基礎(chǔ)。

         

         

         

        何尊

         

        何尊是第一個出現(xiàn)“中國”的青銅器,同時,也是第一個出現(xiàn)“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無論青銅器還是甲骨文,“德”字都無心。在這之前,無論是表示得到還是表示道德,全部是無“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銘文,表示道德的有“心”,這意味著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現(xiàn),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何尊銘文中的“德”字

         

         

         

        “德”,會意兼形聲字。從圖 1 的甲骨文形體來看,它的左邊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義;右部是“直”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義。圖 2 的甲骨文是“行”字中間一個“直”字,它所表達的含義與圖 1 是一樣的。西周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的形體基本相似,只是有的字形在右邊的眼睛下加了一顆“心”(圖 4),這時的人們又給“德”字的含義加了一條標(biāo)準,即除了“行正、目正”外,還要“心正”,可見人們對“德”字的含義標(biāo)準要求越來越高。古人認為心是主管思維的器官,它是德之血脈所在。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兩者互為表里。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對視有著特別的禮儀要求,即“非禮勿視”。而這種要求的基本點就是目光端正,合乎規(guī)范。德不僅僅是思想、目光的問題,它與行為舉止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02 禮樂制度的發(fā)展

         

        如果說“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立國之本(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安民之本(經(jīng)濟制度),那么“禮樂制”就是西周的文化之本(文化制度)。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岸Y”主要是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并對社會進行規(guī)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chǔ)和前提,后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禮樂源自先民的祭祀活動,禮是祭神的供奉,樂是娛神的歌舞。中國的禮樂習(xí)俗形成于夏商時期,成熟于西周時期?!墩f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本指祭神、敬神,因此夏商的禮樂主要用于敬神和慶典。隨著古代祭祀活動逐漸規(guī)范,“禮”也成為了與祭祀活動相適應(yīng)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最終演變?yōu)楣糯鐣牡燃壷贫取?/span>

         

         

         

        “頌”青銅壺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頌”青銅壺(局部)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器頸、腹部內(nèi)壁鑄銘文。銘文凡 21 行 151 字,記述了作器者頌受到周王“冊命”。《頌壺》所記“冊命”典禮進程,與《周禮》、《禮記》、《儀禮》及《左傳》中所載相符,兩者可彼此印證,使我們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西周時期的“冊命”典禮,商朝繁復(fù)的巫祝沒有了,代之以莊重得體的儀式。在考古出土的周代器物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商朝墓葬往往有大量的酒器,但是周朝出土的文物中,幾乎很少見到酒器。

         

        雖然禁用酒祭,但是其實周人早期的禮樂制度幾乎完全借用殷禮,這是因為當(dāng)時殷人的文化水平高于快速興起的周人。但周公、成王之后,周人的禮與殷人的禮差異逐漸變大。三監(jiān)之亂后,西周政局開始穩(wěn)定,需要著手消除殷商的文化影響力,因此就有了周公的“制禮作樂”。

         

        孔子曾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币馑际?,夏、商、周的禮儀制度有承襲關(guān)系,其主體思想不變,變化只能用“(減)損(增)益”來形容;將來繼承周朝的朝代,就算百世以后,也還能看出它們的承接關(guān)系。因此與其說周公在“制禮作樂”,不如說周公對殷禮進行了一番改造以適應(yīng)新生的政權(quán)。

         

         

         

        孔子像

         

        周公旦在夏商文化的基礎(chǔ)上進行整合、取舍、規(guī)范和定義,使之更加符合西周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需要。周公之“禮”,把禮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具體化,從規(guī)定不同身份的人等應(yīng)該遵行的禮儀出發(fā),最終成為宗法等級制度的依據(jù)和標(biāo)準。與禮同源于祭祀的“樂”,經(jīng)周公改造后,也得到了升華,與禮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演樂同樣有十分嚴格的制度,不同等級的貴族配以不同的樂舞。

         

        列鼎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制規(guī)定,主要出現(xiàn)在周代。根據(jù)這一制度,不同級別的貴族在使用鼎的數(shù)量上有所區(qū)別,從而體現(xiàn)出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差異。

         

         


         

        編鐘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尊卑的象征。編鐘興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

         

         

         

        收藏于山西考古博物館的北白鵝墓地 M 1 出土的編鐘,為周代禮樂重器

         

        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周朝的天子,在舉辦宴會或者祭禮祖宗神靈等時,可以使用三架編鐘,諸侯國的國君只能使用兩架編鐘,至于士大夫僅可使用一架編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編鐘的使用數(shù)量出現(xiàn)了僭越現(xiàn)象。

         

         


        周公還將禮樂制度和尊卑制度生活化、大眾化,滲入到社會習(xí)俗和百姓生活里面。到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一禮樂制度,是周公自上而下發(fā)起的一場制度改革,政治制度與社會禮制相輔相成、互相映襯,目的是維護父權(quán)制的社會,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

         

        03 孔懷之重 諄諄教誨

         

        有人可能會疑問,何以確定就是周公完善了禮樂制度?下面我們從《尚書》入手,探索周公“制禮作樂”的源頭?!渡袝酚涊d:“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

         

        回顧前文,西周初年周公為了鞏固周人滅商的勝利果實,對天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分封,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周人子弟和西周滅商的功臣??凳宸馐侵芄牡艿埽貋砼c周公相親厚,并且很有才干,所以周公分封他到衛(wèi)國去,使其接管殷商舊地。但衛(wèi)地畢竟曾是商王朝的大本營,深受殷商文化的浸染,且對周人有著天然的敵視。能否治理好殷遺民,使其接受并服從周人的統(tǒng)治,事關(guān)西周政權(quán)的長治久安,所以康叔就封前,周公對其進行了專門的訓(xùn)誡?!渡袝分械摹犊嫡a》《酒誥》和《梓材》,均是周公教導(dǎo)衛(wèi)康叔如何治理殷遺民的訓(xùn)導(dǎo)告誡之辭。這些誥辭繁復(fù)周詳,叮嚀備至,生怕康叔施政不當(dāng)、治殷有失,再生事變。由此不難體察出此時周公憂慎戒懼的心態(tài),亦能折射出周人所面臨的嚴峻情勢。

         

        周公之憂,從他對兒子伯禽的訓(xùn)導(dǎo)中亦可看出?!爸芄虏?,天下歸心”典出《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

         

         

         

        伯禽

         

        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又稱禽父)去管理魯?shù)兀攪侵芄У┑姆鈬?,而魯國的第一任國君是伯禽,姬旦沒有去封國做國君),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于人。”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康叔此去,身上肩負著三項責(zé)任?!犊嫡a》載周公之辭曰:“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yīng)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币蛞蟮貏偨?jīng)歷過武庚、管蔡之亂,所以康叔的首要任務(wù)在于安定殷民。在安民的同時,還應(yīng)完成對殷遺的改造,使其成為“新民”,主動接受并認同周人的統(tǒng)治及其文化。只有這樣,周人才能長久地擁有天命和天下。

         

         

         

        康叔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這三項使命?周公教導(dǎo)康叔要時刻謹記“明德慎罰”四字。

         

        經(jīng)歷了商周之際歷史巨變的周公,非??粗貧v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殷商王朝的后期,以商紂王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以嚴刑峻法來維護他們的殘暴統(tǒng)治。《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备鶕?jù)傳世文獻記載,商紂王發(fā)明的有“炮格之刑”,另外還有醢刑、脯刑、烹刑等。從甲骨文中可以窺探商代的刑罰和暴政:“伐”,就是以戈砍頸;“圉”,字是一個人雙手帶著刑被關(guān)起來,也就是監(jiān)獄;“羌”,字是人戴羊頭之形,在商人眼中,羌人幾乎與牲畜無異,因此每每祭祀都要以羌人來活祭。

         

         

         

        “伐”,會意字?!胺ァ弊钟伞叭恕焙捅鳌案辍苯M成,許慎《說文解字》認為“伐”的構(gòu)型像人執(zhí)戈。

         

         

         

        “圉”,會意字。上古的人們觸犯法律之后也會被關(guān)押起來。

         

        周公對殷人“先鬼而后禮”的天命思想進行了反思,認為“天命無?!敝皇潜硐螅烀祛櫟暮诵氖恰暗隆?,即民心所向。天命以民心向背為依據(jù),決定王權(quán)的興衰;而民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德”,于是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將殷人的“重神事”轉(zhuǎn)移到周人的“親人事”中來,從而用禮樂制度來表現(xiàn)和鞏固周人之“德”。

         

        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稱:“周之所以綱紀天下, 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 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 周公制作之本意, 實在于此?!?

         

        在《康誥》之中,周公認為周之所以能夠克殷的原因就在于“明德”和“慎罰”。關(guān)于明德,周公告誡康叔,一定要能夠光大文王的仁德。當(dāng)年文王,不僅不欺侮孤老、寡母,而且還能在人民面前平易、恭敬、謙虛。正是因為如此,才造就了西岐的繁榮。之后,武王也是因為繼承了文王的仁德,才完成了滅商的使命。如今你也要成為一國之君,一定要牢記先王的教導(dǎo),以德服人。一定要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所謂“慎罰”,主要是說要謹慎地對待刑罰,不要把刑罰作為維護統(tǒng)治的首要工具,且應(yīng)“先仁而后罰”。

         

        商人沉湎于酒,也被認為是商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傳世文獻中所記載的商紂王的罪狀之一就是酒池肉林。衛(wèi)國所在的地區(qū)有大量殷商遺民的存在,如何對待酒,也成為康叔到衛(wèi)國之后所要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為此,周公還專門寫了一篇《酒誥》來對康叔進行指導(dǎo)。

         

         

         

        青銅爵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青銅爵是先秦時期重要的酒禮器,出現(xiàn)于夏代,商代達到鼎盛,西周中后期基本消失。關(guān)于爵的功能有多種說法,有專家認為它是溫酒器,祭祀的時候用來行“歆”“祼 (guàn)”之禮,“歆”是指加熱爵中的酒散發(fā)出香氣供神享用,“祼”則是將沒有蒸發(fā)完的酒以“灌地之禮”求神。

         

        周公告誡康叔,殷商王朝之所以能被周人消滅的重要原因就是商人沉湎于酒,康叔到了衛(wèi)國一定要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切不可步商人之后塵。周公并沒有要求康叔徹底禁酒,中國文化從來都不禁酒,周公的偉大之處在于將酒納入到禮制之中,既能發(fā)揮酒的娛樂功能,又能把酒的危害降到最低。

         

         

         

        淅川出土銅禁 現(xiàn)藏河南省博物院

         

        據(jù)金文和古代文獻記載,周初曾經(jīng)厲行禁酒,可能是出于更有效地督促民眾實行禁酒的考慮,所以把置放酒具的器座命名為禁。

         

         

         

        大盂鼎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銘文記述了西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作器者盂所受之“冊命”。銘文自首行“王若曰”始,至第七行“故喪師已”,系西周康王向盂講述文王、武王立國之勤勉與商內(nèi)、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國之教訓(xùn)。

         

        歷史學(xué)家錢穆在《周公與中國文化》一文中稱:“中國古史所傳述之圣人, 如堯舜湯文武, 其人其事, 傳說之色彩常勝于紀實。若論人物個性在中國歷史上之明顯表現(xiàn),而具有真實重大之影響者, 則應(yīng)自周公始。”回顧周公旦的一生,他克商伐紂,輔佐少主,東定叛亂,營建成周,制禮作樂,他以雄才大略,為維護和鞏固西周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做人做事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也成就了一代圣人的風(fēng)范,而為后代所敬仰和推崇。

         

        參考資料
         
        [1]翟明女,錢宗武.論中國第一部禁酒令《酒誥》的人文理性[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1,58(01):79-86.DOI:10.16783/j.cnki.nwnus.2021.01.009.
         
        [2]王浩.《康誥》為何把“明德”與“慎罰”并提——“古典新讀·《尚書》篇”之二[J].博覽群書,2019(07):78-81.
         
        [3] 張勁鋒. 周公史述與傳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21.DOI:10.27292/d.cnki.gsxfu.2019.001187.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