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當(dāng)年書聲瑯
作者:蔡勛建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初五日戊申
耶穌2024年2月14日
簡介
沱江書院地處岳陽市華容縣,其前身是龍峰書院。龍峰書院在華容縣圓覺寺旁,光緒二十三年(1897),知縣劉朝焜將其遷至黃湖山南麓,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縣狄蘭標在縣署東辟地創(chuàng)修,易今名。后傾圮,1996年原址重新修復(fù)。
暮秋初冬,暖陽和煦,我與兩位老文友相約造訪沱江書院。文友詫異:怎么忽然想到要去看沱江書院?我笑說:“重溫學(xué)夢,汲取力量。”是的,那里曾是學(xué)子淵藪、承傳文化根脈的地方。
在沱江書院原址興建的華容一中。
穿過華容一中校園,行至黃湖山南麓,便見沱江書院。書院古樸,卻乏雄偉,這是古書院的復(fù)制品,也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一
沱江書院的前身龍峰書院在華容縣圓覺寺旁。清光緒《華容縣志》載寥寥數(shù)語:“沱江書院:縣治東舊有龍峰書院,乾隆初督學(xué)李侍御題額,以邑東有龍峰山,故名。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狄蘭標辟地創(chuàng)修,易今名?!?/span>
創(chuàng)建沱江書院,華容縣令狄蘭標是個關(guān)鍵人物。狄蘭標,字雨蒼,江蘇溧陽人,舉人出身。狄氏任前,華容無官辦書院,他道義在肩,“以興起學(xué)校為首務(wù)”,上任伊始便要創(chuàng)辦書院??蛇@談何容易,籌措資金困難,建筑材料匱乏。說來也巧,就在他辟地擘畫之際,這年夏天,長江流域發(fā)大水,作為長江支流的沱江(一名華容河)自然是洪流滾滾。忽一日,一根巨大的楠木從上游漂流而至,大小正好作棟梁之材,而且兩頭有榫。鄉(xiāng)黨言之鑿鑿,是“天顧神助”幫了狄知縣的大忙。
乾隆二十五年(1760)書院于縣署東破土動工,經(jīng)年即竣工。書院既成,縣人喜之不勝,狄蘭標更是倍感欣慰,乘興運毫寫下《新建沱江書院記》。狄公蒿目如炬,寫道:“遠分鹿洞之條,近可參岳麓之講,為名臣,為鼎元,騰梓里之光,為子臣之鵠相繼而起?!卑茁苟磿?、岳麓書院都曾是理學(xué)家朱熹登壇講學(xué)的地方,狄蘭標對標這兩所名院,可見他期盼學(xué)子早成杞梓、爭光鄉(xiāng)梓之心熱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建書院、興文教,自然是地方乃至國家之大事、好事。旋即,時任華容縣教諭黃岳嵩、訓(xùn)導(dǎo)李瑛、秀才張德安等官員士子紛紛賦詩致賀,黃岳嵩連賦四絕,寄言“勝地從今多杞梓,好培滋育趁芳晨”。連地處中原的舞陽致仕縣令丁永琪也遙寄《沱江書院落成》,頌詞若珠:“蘭馨披紫閣,桂蕊發(fā)天香。層構(gòu)凌霄起,宏規(guī)匝地翔……遠接濂溪范,分標岳麓望”,不乏對湖湘文化的思想起源者周敦頤深致景仰,那是一顆理學(xué)文教的種子。
書院接力不輟,道光二十六年(1846)典史陶應(yīng)昌“發(fā)印簿捐錢”牽頭重建書院,二十七年,時任知縣徐英臺出面,請岳州府知府惲光宸撰寫《重修沱江書院記》。咸豐六年(1856)知縣狄玉麟又復(fù)重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知縣陳賓“以罰鍰置田”再以田租資教。嘉慶十七年(1812)知縣宗霈捐“膏火田”助學(xué),及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知縣劉朝焜將書院遷至黃湖山南麓。此時的書院形制擴大,有門樓、前廳、正廳、講堂、廂房,形成一個四合院,其設(shè)施不斷配套、功能齊備,諸如寢室、廚房、廁所、浴室、水井等一應(yīng)俱全。
二
沱江書院雖為縣級書院,然問世后便胸懷丕志,見賢思齊。書院遷建黃湖山隈后,山長即派人前往長沙岳麓書院,將岳麓書院院訓(xùn)“整齊嚴肅”四字拓回,然后用花崗巖復(fù)制摹刻分列于四塊石碑,立于院內(nèi),借此作為沱江書院院訓(xùn)?!罢R嚴肅”,四個擘窠大字分別勒石,一一獨立,字字顯明,猶武士出列,端莊雄渾,氣宇軒昂,據(jù)悉系乾隆二十三年(1758)岳麓書院山長歐陽正煥親題書寫。后來,這四個大字又被嵌入重修后的沱江書院面墻之上,人們探訪,便似有禮賓儀男迎面而來,有一種莊重迎賓的儀式感,細看而又“巋然不動”,仿佛又有一種初心可懷的訴說。
沱江書院院訓(xùn)。
有明一代,天順年間華容出了個黎狀元,這是華容乃至岳陽讀書人的“天花板”——開科取士自隋大業(yè)元年(605)發(fā)軔,到明天順元年(1457)長達852年間,岳州才誕生黎淳這么一個“唯一”的狀元。
前面說到沱江書院的前身即龍峰書院,時在明朝,迄今600年,已無跡可求。可它是“黎淳劉大夏讀書處”——光緒壬午年《華容縣志》僅此一語,便把華容人的自豪載入青史。
黎淳(1423-1492)字太樸,號樸庵,一生剛正為官,嚴謹治家,歷史上以信臣循吏著稱。滿腹才華,曾是明憲宗、孝宗皇帝父子的老師,官至禮部侍郎、南京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其絳帳之下有李東陽、劉大夏、楊一清等茶陵詩派詩人,且皆為大明王朝肱股重臣。李劉楊三人深得黎淳親炙,特別是李東陽、楊一清都是在童丱之年由黎淳耳提面命。
劉大夏(1436-1516)字時雍,號東山,明天順八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在改革軍事、平息土官造反、督治黃河水患、清理宣化府兵餉、藏匿軍事檔案反對再征安南、諫阻出兵蒙古、裁抑權(quán)幸等諸多方面卓有建樹,是“弘治中興”時期重大功臣之一。劉大夏與黎淳是真同鄉(xiāng),家山相距僅數(shù)里,故劉大夏少年時得以師從黎淳。龍峰書院有幸,黎淳與劉大夏都在這里啟蒙,而黎淳于此更是為生為師。
三
光緒二十三年(1897),知縣劉朝焜將書院遷至黃湖山南麓,五年后,全國書院改制,書院制度退出歷史舞臺,新式學(xué)堂面世。沱江書院結(jié)束歷史使命,首度更名為明達學(xué)堂。
1926年,著名學(xué)人赴法國勤工儉學(xué)者羅喜聞學(xué)成歸來出任華容縣教育局局長,在何長工的支持下,拆去縣城城墻,以城墻磚擴建學(xué)校,學(xué)校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改名為華容縣縣立第一高等小學(xué)。1946年,成立華容縣縣立初級中學(xué),畢業(yè)于國立武昌中山大學(xué)、時任岳郡聯(lián)立中學(xué)、師范兩校校長的張耀寰辭職歸里,出任縣教育局局長兼縣立中學(xué)校長。張耀寰鐵肩大義,窮家興學(xué),出賣自家良田50畝,捐獻稻谷800余石。1958年,縣立中學(xué)正式命名為“湖南省華容縣第一中學(xué)”,沿用至今。
重建的沱江書院。本版均為文章作者供圖
沱江書院信受湖湘文化之影響,尤其是“經(jīng)世致用”“百折不撓”“敢為人先”等理念的植入,以致華容讀書人志存高遠,一批具有家國情懷的志士仁人成為國楨,華容彰顯地靈人杰,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何長工,革命先烈蔡協(xié)民,以及朱紹清、張樹芝、方之中三位開國將軍橫空出世。
四
古樸雍容的沱江書院,堊墻黛瓦、楹柱鏤窗,楹柱上書一聯(lián):湖山毓秀;沱水文明。背靠黃湖山林木森森,側(cè)倚沱水江流湯湯,這里有林泉之勝,無市井之喧。它儼如一位藹然老者,端坐山麓,兩眼向前,仿若一曲終了而又意猶未盡。是的,沿歷142年的沱江書院成了百年絕唱,可它卻在諦聽華容莘莘學(xué)子開創(chuàng)未來的大合唱——如今在沱江書院舊址上興建的華容一中依然門朝南開,保持著一種開放、求索、傳唱的姿態(tài)。
沱江書院1996年重修后,不復(fù)致用。但有人文陳列:有華容一中歷任校長的照片簡介,有華容一中70周年校慶時創(chuàng)辦的“湖山論壇”講座,有成功人士華容學(xué)子回鄉(xiāng)報告剪影,有湖南省部分重點中學(xué)校長關(guān)于“新考試招生制度下高中課程設(shè)置與管理”的“校長論壇”……還有一間特別存放室:自2014年起,凡完成高考走出華容一中的學(xué)子都要“給自己寫一封信”置于年度寄存箱內(nèi),20年后你再來開箱取信,重溫“舊夢”……
早聞沱江書院西側(cè)有株老樸樹,壽400歲。我要去看看,同行文友非常遺憾地說,去年樸樹已故。我們還是朝西而行,走過“源池”——這原是沱江書院背后的山塘,現(xiàn)已山石甃甓,石欄圍護,“源池”以礪石鐫字豎立,又有小字兩行書其下:“汲源頭活水,成國家棟梁”。只可惜樸樹連虬干老根都蕩然無存,昔日枝葉散披處業(yè)已聳起教學(xué)樓,它的蓊郁樹冠、蔽日濃蔭只能去想象了。然樸樹應(yīng)該有知,它是沱江書院唯一的見證人,400年的枝葉婆娑聲中一定有過沱江書院的瑯瑯書聲。
“鐺鐺鐺……”哦,華容一中碩大的電子鐘響起來了。洪亮,優(yōu)潤,悅耳,動聽,這是現(xiàn)代的黃鐘大呂,更是傳統(tǒng)的義聲回響。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徐秋良】昭彰湘潭 文運綿長
【下一篇】【張逸云】拂去纖塵的莼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