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碑刻文獻存藏豐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廿一日甲子
??????????耶穌2024年3月1日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訊(記者 陸航)近日,由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吳敏霞、黨斌、王志勇編著的《陜西碑刻文獻集成》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是陜西省“十三五”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重大項目最終成果,是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多年來在全省范圍內(nèi)開展碑刻普查、拓本征集工作的成果匯編。
從20世紀80年代起,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就致力于搜集整理陜西存藏歷代碑刻拓本,特別是散存于全省各市的碑刻,以使散落于民間的碑刻得到再生性保護,《陜西碑刻文獻集成》是對這些拓本的首次集中公布。編纂工作以項目前期收集的碑刻信息登記表為基礎(chǔ),首先對拓本進行尺寸丈量,根據(jù)拓本內(nèi)容確定時間進行排序,剔除部分質(zhì)量較差者,逐一核查和録入形制、尺寸、行款、書體、撰書者及藏地信息,盡可能為廣大讀者提供精確的數(shù)據(jù)。
據(jù)《陜西碑刻文獻集成》拓本統(tǒng)計,陜西碑刻存藏較為集中的單位主要有: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為時任陜西漕運使的呂大忠等人為保藏因唐末五代戰(zhàn)亂而委棄市井的唐《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及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著名書法家書丹的碑刻而興建,歷經(jīng)金、元、明、清、民國維修增建,規(guī)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先后使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西北歷史博物館、陜西省博物館等名稱,1993年正式更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文物87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303件。這些國寶以碑刻藝術(shù)品為主,西安碑林收藏碑碣、墓志2000余通,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歷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達兩千多年。名家薈萃,精品林立,真、草、隸、篆、行各體俱備,堪稱石刻典籍和書法藝術(shù)之寶庫。
藥王山碑林:位于銅川市藥王山,始建于清末。1935年前后,耀縣民團團長雷天一將當時縣周圍的寺院及耀縣小學存放之碑刻,集中放置于縣內(nèi)西倉,命名“耀縣碑林”。1971年遷藥王山,納入“藥王山石刻”,稱“藥王山碑林”?,F(xiàn)共有各類碑刻近300通,數(shù)量較多,內(nèi)涵豐富。其中《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張僧妙法師碑》等為稀世珍寶,是研究民族、宗教、風俗、書法的珍貴史料。另有書法價值極高的宋徽宗瘦金體御書《題楮慧龍章云篆詩文碑》,以及極具中醫(yī)藥學價值的《千金寶要碑》《海上方碑》《名醫(yī)神碑》等,藥王山碑林亦因此享有“藥學碑林”之稱。
祖庵碑林:位于西安市鄠邑區(qū)西十公里祖庵鎮(zhèn)重陽宮。收集陳列宋、金、蒙古、元、明、清時期道教全真派石刻文物80余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其中5通為蒙漢文合刻碑。經(jīng)陜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祖庵碑林共藏有國家一級文物12通,二級文物10通,三級文物4通。其中許多碑文由李道謙(《重陽成道宮記》《全真教祖碑》)、趙孟俯(《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王重陽(《無夢令碑》)等高道名家所書。這些碑刻記載著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修煉要旨等,對于研究元代文獻中蒙漢對譯及演變有重要價值,也是研究古代蒙古語言文字的第一手數(shù)據(jù)。
昭陵碑林:位于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昭陵博物館,集中了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發(fā)現(xiàn)的43通高大墓碑、已發(fā)掘墓葬的46合墓志,以及唐永徽中詔書刻石和經(jīng)幢碑刻100余通。其中唐高宗李治御制御書的《李績碑》、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丹的《溫彥博碑》、褚遂良書丹的《房玄齡碑》、許敬宗撰文王知敬書丹的《李靖碑》、許敬宗撰文王行滿書丹的《周護碑》、許敬宗撰文暢正書丹的《程知節(jié)碑》,以及《尉遲敬德墓志》《李績墓志》《趙王李福墓志》《安元壽墓志》《王大禮墓志》《越王李貞墓志》等都是稀世珍品。
蒲城碑林:位于渭南市蒲城縣文廟,共收藏歷代名碑200余通。其中隋《蘇慈墓志》、唐潘炎撰文張少悌書丹李陽冰篆額徐濟刻字的《高力士神道碑》、李邕撰文并書丹的《云麾將軍李思訓神道碑》、韓愈撰文的《胡良公碑》、徐嶠撰文玉真公主書丹的《金仙長公主墓志》、唐睿宗賢妃《王芳媚墓志》、唐明皇之妹《玉真公主碑》、劉衍撰文的《彌姐亮墓志》、宋歐陽修撰文米芾書丹的《晝錦堂記》等,皆堪稱書法之典范,同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
略陽小碑林:位于漢中市略陽縣靈巖寺。靈巖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由兩個天然崖洞組合而成。前洞大佛像神龕下,嵌有一排歷代名碑,位居正中的是宋哲宗御書贈司馬光的《忠清粹德之碑》,其次有唐《藥水窟畫圖記碑》《大唐開成韋行規(guī)等題記碑》,宋《儀制令碑》等。寺內(nèi)還珍藏有包括“漢三頌”之一的《郙閣頌》在內(nèi)的歷代摩崖碑刻130余方,被譽為“陜南小碑林”。
長安博物館:存藏碑刻200余通,有北朝《韋彧墓志》《烏六渾氏墓志》《宇文瓘墓志》等、隋《皇甫忍墓志》《王猛墓志》《何雄墓志》《陳叔興墓志》等,唐《韋慶嗣墓志》《權(quán)萬春墓志》《李恪墓志》《長孫弄珪墓志》《阿史那伽那墓志》《韋愔墓志》《韋洵墓志》《武嗣宗墓志》等。其中不少是唐代皇親國戚或王侯將相的墓志,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次子、四子以及兄弟的墓志,還有《嗣道王李微墓志》。有宗教界人士墓志,如《辯惠法師墓志》等。有明代秦王府宗族墓志,如《朱公礦壙志》《朱公鋌壙志》《澄城郡主壙志》《朱公錫繼妃嵇蘭壙志》等。還有清代《柏景偉俊墓志》《柏漢章墓志》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保存有新發(fā)現(xiàn)和新出土的歷代碑刻600余通,其中唐《李素墓志》《安伽墓志》《韋最墓志》等,是研究陜西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風俗、地輿、人物等的重要數(shù)據(jù)。
西安博物院:保存有新發(fā)現(xiàn)和新出土的歷代碑刻1800余通,其中《唐重修內(nèi)侍省碑》唐《阿史那摸末墓志》《韋仁約墓志》《韋承慶墓志》《熾俟弘福墓志》《文安公主墓志》《涼王李侹墓志》等,是研究西安地區(qū)古代及近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風俗、地輿、人物等的重要數(shù)據(jù)。
咸陽博物館:陳列的主要碑刻上起北周,下止明清,其中有被于右任譽為三大名碑之一的北周《豆盧恩碑》,有唐《張琮碑》、明《鄧應(yīng)魁暨王氏墓志》清《重修咸陽明倫堂記》等近百種名碑,雅俗共賞,被譽為“石質(zhì)書屋”。
華山西岳廟:位于華山腳下。西岳廟歷時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廟中有漢《西岳華山廟碑》,北周《西岳華山神廟之碑》,唐《華岳精享昭應(yīng)之碑》,明《華山始建青柯館記》,清康熙《太華全圖碑》、乾隆《建醮岳祠碑》,還有北魏弘農(nóng)楊氏《楊播》《楊泰》《楊暐》等一組墓志,是一批具有極高藝術(shù)和研究價值的碑刻。
周至樓觀臺:位于西安市周至縣境內(nèi)終南山北麓,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這里存有各種碑刻170余通,有記事碑、祖師道行碑、經(jīng)典碑、墓志、塔銘、題名碑等,從不同角度記載和反映了樓觀道壇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活動與重大歷史事件,又保存了唐、宋、元時期許多著名書法家的墨寶真跡,尤以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撰文并書丹的《大唐宗圣觀記碑》、蘇靈芝行書的《唐老君顯見碑》、贠半千書丹的《尹文操碑》,元代朱象先撰文并書丹的《樓觀先師傳碑》、李道謙撰文的《樓觀臺重修說經(jīng)臺記碑》等最為名貴,既是中華藝術(shù)寶庫中的珍品,也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瑰寶。
鄠邑區(qū)草堂寺:位于西安市鄠邑區(qū)東南草堂鎮(zhèn),約創(chuàng)建于距今1500多年前的東晉末年,是佛教著名古剎,也是三論宗祖庭,還是聞名關(guān)中的古跡勝境。1956年建碑廊,其中的唐《鳩摩羅什舍利塔銘》、金《游圭峰草堂題記碑》、蒙元《闊端皇太子令旨重修草堂寺碑》等,尤具史料和書法價值。
鄠邑區(qū)鐘鼓樓:藏有清代道光年間刻立的《香雪齋雁字回文詩碑》24通。每通碑均分上下五欄鐫刻,用真、草、隸、篆、行五體書成。每首詩前以韻代題,一詩一韻,凡296首。詩為七言律詩,以“雁字”二字為題賦詩,可倒讀,稱回文。清張玉德撰文并書丹,路德跋,劉義明、杜思白刻。此碑被稱為“三絶”碑。
韓城司馬遷祠:位于韓城市芝川鎮(zhèn),共有66通碑刻,絶大多數(shù)記敘司馬遷祠墓修葺之事,如北宋靖康元年《新修太史公廟記》等。又有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記和名人憑吊吟詠,詩文雅健,書法挺秀。其中宋陳振撰文王毖書丹并篆額的《敕修河瀆靈源王廟碑》和明張士佩撰文薛之科書丹武應(yīng)期鐫石的《漢太史公世系碑》最為著名。
佳縣白云山:位于榆林市佳縣之南黃河之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保存有各種碑刻150余通。主要保存了有關(guān)道教的記事碑如《白云觀重建廟碑》《重修白云山碑》《金妝正殿募緣碑》等與白云山及白云觀有關(guān)的碑刻,對于研究道教及當?shù)仫L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三原縣博物館:設(shè)在三原縣原城隍廟內(nèi),存藏有100多通碑刻。其中唐《于遂古墓志》《臧懷亮墓志》和于右任書法真跡及《民國續(xù)刻賀瑞麟墓表》等為世稱頌。
高陵區(qū)通遠坊:位于西安市高陵區(qū),所藏清乾隆年間立石李成功撰文的《司教方啟升墓碑》、光緒年間立石的《馮雅爾風徐墓碑》《龔山林德教碑》以及民國年間立石的《戴夏德主教碑》等,上半部用拉丁文書寫,下半部用漢文書寫,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宗教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黃帝陵碑廊:位于延安市黃陵縣黃帝陵軒轅廟東側(cè),珍藏歷代碑刻57通,大多數(shù)為歷代帝王御制祭文,而《免除黃帝廟稅糧記碑》《張三豐詩碑》《曹映斗黃帝廟題記碑》等則更具史料和書法價值。
韓城市博物館:位于韓城市古城區(qū)東部的文廟、東營廟及城隍廟內(nèi),保存有宋、元、明、清碑刻150余通,特別是清代乾隆間進士韓城人王杰撰文并書丹的《庭柯篇碑》《沉云篇碑》最負盛名。
勉縣武侯祠:位于漢中市勉縣城西3公里處的川陜公路之南,漢江之北,保存漢以來各時代碑刻70余通。李白、蘇軾、王安石、陸游、顧炎武等歷代文人墨客及軍政名流,都在祠內(nèi)留有詩文刻石,其中以唐貞元十一年(795)刻立的《諸葛武侯新廟碑》最為珍貴。
漢中市博物館:石門據(jù)稱為東漢楊孟文開鑿,鐫刻在石壁上的書法作品多屬東漢、三國時期,以“漢魏十三品”最為著名。1970年因石門附近修建褒河水庫,全部石刻被轉(zhuǎn)移到了漢中市博物館。最早的石刻是東漢永平九年(66)的《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記述了漢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屬開通褒斜道的情況?!妒T頌摩崖》是東漢建和二年(148)漢中太守王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撰寫的一篇頌詞,書體為漢隸。《袞雪》傳為三國曹操過此觸景而書。這些不僅對研究該時期的歷史、文學、藝術(shù)意義重大,其中的“漢魏十三品”更屬書法作品中珍品,影響遠播海外。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