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二講:顏炳罡教授主講《仁義與禮義:孟子與荀子思想比較》講錄概要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4-03-14 19:12:18
        標簽:

        “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二講:顏炳罡教授主講《仁義與禮義:孟子與荀子思想比較》講錄概要

        來源:“孟子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西歷2023年11月2日

         


        10月31日,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山東老年大學主辦,孟子研究院、中共濟寧市委老干部局、濟寧市文化傳承發(fā)展中心、濟寧老年大學承辦的“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二講在山東老年大學進行錄制,特邀山東大學榮休教授,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鄉(xiāng)村儒學研究院院長顏炳罡作了《仁義與禮義:孟子與荀子思想比較》主題講座。

         

        一、孔子的“仁禮合一”說

         

        “仁”和“禮”這兩個觀念,我們必須從孔子他老人家說起,無論孟子還是荀子,他們都是孔子的后學,并各自繼承了孔子思想的一個方面。簡單來說,孟子是繼承了孔子的“仁”,荀子是繼承了孔子的“禮”,所以在孔子的思想當中,既有“仁”也有“禮”,可以說孔子具有“仁禮合一”的思想。孟子在“仁”的后面加了“義”字,提出了“仁義”觀,成就了儒學的仁義之道,而荀子在“禮”的后面加了個“義”字,提出了“禮義”觀,成就了儒家思想系統(tǒng)的禮義之統(tǒng)。

         

        什么是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由生也?!保ā吨杏埂罚┤示褪侨说谋举|(zhì),一個人失去了仁,就不是人了?!叭省痹凇墩f文解字》中有三重含義,“仁,親也。從人從二。忎,古文仁,從千心。古文仁,或從尸?!保ā墩f文解字》)第一重,“仁,親也,從人從二?!薄叭省笔怯H的意思。親有親近、親切,親情等義?!皬娜恕笔钦f這種親近、親情是對人而言,無關(guān)動物、草木?!皬亩笔钦f這種親情是在人與人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形成的共鳴、感通互應(yīng)。若沒有對象的存在或他者的存在,仁也就不存在;第二重,“從千心。”學術(shù)界認為:這個寫法是由郭店楚簡中上身下心仁字簡化而來的,仁即人的身心合一,以心主身;第三重,“從尸?!笔醇漓霑r代替亡靈受祭的人。以象形字近似人的寫法,在表義的功能上就是人。

         

        什么是禮?“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保ā墩f文解字》)禮最早與原始社會宗教儀式有關(guān)系。趙簡子問禮,“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chǎn)曰:‘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實則之?!薄蹲髠鳌ふ压迥辍房梢钥闯?,禮是與天地人相關(guān)的,貫通著天地人。前孔子時代,禮是一切社會的等差制度以及與之相應(yīng)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據(jù)史料記載,周公制禮作樂,但《論語》提出了夏禮、殷禮、周禮,今人研究夏禮之前還有虞禮。禮從萌生到成熟有個發(fā)展過程,禮等同于文。“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孔子所說的“文”就是周代的禮樂文明。禮是涵蓋天、地、人的哲學觀念,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社會范疇。

         

        春秋以降,傳統(tǒng)禮樂遭到嚴峻的挑戰(zhàn),為應(yīng)對禮樂文化危機,孔子引仁入禮,賦于禮樂文化的新生命,提出仁禮合一。禮是孔子對傳統(tǒng)的繼承,仁是孔子的創(chuàng)新;仁是禮的本質(zhì),禮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離開仁而言禮,禮就沒有靈魂;離開了禮而言仁,仁就會蹈空。

         

        二、孟子繼承了孔子仁學思想,發(fā)展、完善為仁義

         

        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他把仁和人性結(jié)合起來,“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分別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并且是先天存在的?!八亩恕毙枰覀償U而充之,瞻仰它,培育它,要讓它長大。假如你不能擴充,就“不足以事父母”,就是說連侍奉父母都不合格。孟子的“四端”可以簡約為“仁義”兩端,仁義兩端不出一心,一心即本心,本心即性。孟子最大的貢獻在于將孔子的“性相近”,明確地定義為善。孟子的性善既是實然,也是應(yīng)然,既是事實判斷,也是價值判斷,由事實判斷而展開人禽之辨,由價值判斷而通往信仰之域。

         

        孟子由性善出發(fā),“親親而仁民”外推與“反求諸己”內(nèi)進之路,雙向回環(huán),然而重內(nèi)輕外,重仁義而輕事功,重內(nèi)圣而輕外王。孟子由仁義出發(fā),提出了一系列良好的主張,如仁政、王道、保民而王,民貴君輕,反對戰(zhàn)爭,主張和平等等。孟子由仁而仁政,以仁行政即仁政?!跋韧跤胁蝗倘酥?,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仁政的重要內(nèi)容是關(guān)心民眾、同情民眾,“民事不可緩也”,“制民之產(chǎn)”,來滿足百姓生活的其本需求。孟子的王道理念是與霸道相對的,以德服人即王道,以力服人即霸道。

         

        基于仁義之說而道性善,孟子的心性之學為宋明理學所繼承、發(fā)揮,也為宋明理學天道性命相貫通提供了哲學根據(jù),其性善說成為中國人對人性評判的主流認知,其民本思想在中國政治思想上推向新的高度。在教育史,其重視啟發(fā)教育,長養(yǎng)教育,功不可沒。然而,孟子思想有三個問題:其一,將孔子的仁禮合一轉(zhuǎn)化仁義內(nèi)在,甚至仁義禮智全部內(nèi)在,消解仁內(nèi)義外尤其是禮的外在規(guī)范性一面。其二,消解了禮的獨立性、外在性、規(guī)約性與限制性。

         

        三、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禮義之統(tǒng)

         

        荀子在孔子仁禮合一處特別重視孔子的禮,突出禮義之統(tǒng)。禮義比仁義更古老、更悠遠、更根源,它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所以說它是文統(tǒng),文也就是禮。禮有三個根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天地”“先祖”“君師”對于禮來說最重要。因為天地是一切的總源頭,祖宗是家庭的總源頭,君師是治理的總源頭?!疤斓卣撸家?;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斓厥且磺腥f物生長生發(fā)的開始,禮義是治理的開始或者治理的根本,并且是由君子制作的。

         

        禮義是人存在的根據(jù)與本質(zhì),荀子說:“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对姟吩唬骸Y儀卒度,笑語卒獲?!酥^也”。(《荀子·修身》)人沒有禮就無法生存。一切事情沒有禮儀規(guī)范,就辦不成事。國家沒有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國家就無法安寧。所以禮儀對人來講非常重要。在荀子看來,禮是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據(jù),他說:“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二足無毛也,以其有辨也。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人與禽獸的區(qū)別是有辨,辨其實是指禮義,所以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荀子在說到義的時候,前面可以加個禮,那么禮義是人存在的前提,人若失去了禮義,就與行尸走肉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禮義存在是有合理性的,荀子認為性惡源于人的情欲。情欲本身不惡,然而情欲不加限制就會出現(xiàn)惡。如果說孟子是沿著孔子的本質(zhì)主義的路線往下延展,那么荀子的沿著孔子的外王路線往下延展,繼承了他的禮義之統(tǒng),所以兩者是統(tǒng)一的。那么,性善與性惡就不是截然對立的。禮義具有化性起偽的功能,轉(zhuǎn)化人的性惡。荀子禮義之統(tǒng)與孟子仁義之道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隆禮不輕法,尊王不賤霸,重義不輕利三個方面。

         

        四、結(jié)語

         

        孟子是理想主義者,他是由理想而尋求通往現(xiàn)實之路。荀子是現(xiàn)實主義者,且有從政的實踐經(jīng)驗,他是由現(xiàn)實而尋求通往理想之路。孟子是本質(zhì)主義者,他主張“先立乎其大”,最根本、最重要、最大者是心,是人心,是人之本心,以仁義為本;荀子是經(jīng)驗主義者,重視禮義建設(shè)。仁義是內(nèi)在,禮義是外在。孟子重盡心盡性以知天,荀子化性起偽以成天。當然,荀子繼承孔子的禮義之統(tǒng),并非他不講“仁義”。比如“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皞愵惒煌?,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保ā盾髯印駥W》)荀子并非是逢孟必反,而是對孟子有批判,有繼承,有發(fā)展。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