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巖 著《闡釋生成與歷史闡釋》出版
書名:《闡釋生成與歷史闡釋》
作者: 李紅巖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3年9月
【作者簡介】
李紅巖,1963年6月生,天津市人?,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闡釋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二級研究員。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中國地方志編輯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中國闡釋學研究院特聘教授、寧波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編輯系列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選專家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社會科學》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主任,《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主編,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歷史系。2000年至2002年,在德國美因茨歐洲歷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做訪問學者。又曾在海外二十多個國家訪學交流。主要研究闡釋學、史學理論、中國思想史、史學史。在《歷史研究》《文史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各類文章二百余篇。出版《中國近代史學史論》《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錢鍾書與近代學人》等專著。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出版編輯特別獎”,第4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第6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
【內容簡介】
本書以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為緣起,結合哲學闡釋學,考察思維形式與闡釋行為的理論關系,對闡釋學的基本概念進行語義辨析,檢視人類闡釋行為的發(fā)生與初形,引出人類思想的發(fā)生機制及原初形態(tài)問題,提煉出文明發(fā)展的跳躍性特征,揭示感性直觀與“觀看”行為在早期人類思想中的奠基作用,描述從語言發(fā)生到文本出現的基本過程,再現人類第一次政教大分離以及人神關系第一次大更新的觀念事實,探究漢字的表意性質與認知意義,考察歷史學的原生形態(tài)及早期的質文遞變關系,指明以詩記事是世界初期史學的公例。全書以考察闡釋行為的生成為主線,通過中西比較,在多學科融通中引證中西經典,突顯人類觀念的統(tǒng)一性與共通性。作者站位高,視野廣,史論結合,思考深入,力求做到思想性與學術性的有機結合,對于史學理論、史學史、思想史、闡釋學等相關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目錄】
第一章 “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一 “解釋世界”是“改變世界”的先導
二 “解釋世界”具有不同的“方式”
三 結語
第二章 闡釋·詮釋·解釋·說明
一 關于“闡釋”
二 關于“詮釋”
三 關于“解釋”
四 關于“說明”
五 關系與意義
六 從赫耳墨斯到闡釋學
七 “闡釋”概念的統(tǒng)攝性
八 概念結構的下降與上升
第三章 Hermeneutik的漢語譯名
一 “學科”的涵義
二 “闡釋學”的詞義變化
三 “闡釋學”與學術史的關系
四 錢鍾書論“闡釋循環(huán)”
五 張江的“闡詮學”概念
六 伽達默爾論“再現”
第四章 闡釋行為的生成
一 關于“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
二 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的跳躍性
三 神話的史學素地隱喻
四 工具對人類精神的標識性
第五章 從感性直觀到理性認識
一 由感性直觀引起的精神行為
二 “觀看”的意義
三 “觀象于天”的意蘊
四 “觀看”的認識論意涵
五 圓形思維與認知體系的編織
第六章 從語言起源到文本出現
一 語言的起源
二 從說話到命題陳述
三 關于“鳴而施命謂之名”
四 從文字發(fā)明到形成文本
第七章 巫師、巫術與居間說話
一 巫師與巫術的性質
二 詩性與符號的生命意義
三 中華“學問宗教之根本”
四 與人世相對的鬼神世界
五 藝術與學術之祖
六 結語
第八章 闡釋的公共性與原初性
一 對闡釋公共性的基本理解
二 闡釋公共性的原初形態(tài)
三 中國古典闡釋學的奠基四結語
第九章 “絕地天通”與人類傳話活動的肇始
一 從《呂刑》到觀射父
二 《呂刑》故事的完整化
三 民神雜糅所標識的宗教原初形態(tài)
四 從與神生子到政教更化
第十章 中國古典闡釋學的語文學形式
一 哲學闡釋學的兩條進路
二 漢字表意性的闡釋學指向
三 《春秋》學為古典闡釋學立法
第十一章 關于“讀書必先識字”
一 社會分工與西方古典學的演變
二 “讀書必先識字”的意蘊
三 漢字文化特質的獨特標識
第十二章 歷史學的原生形態(tài)與質文遞變
一 “歷史”與“史學”
二 “史”與“事”
三 以“詩”記“事”
后記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鄧洪波 著《中國書院楹聯》出版
【下一篇】魏宜輝 著《文字文獻探論》出版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