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書院:韓國書院 (4)
作者:梁釗
來源:“書院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十七日己丑
耶穌2024年3月26日
玉山書院
(玉山書院)
玉山書院是為頌揚晦齋李彥迪(1491-1553)之學德而創(chuàng)建的書院,位于慶尚北道慶州市玉山里。李彥迪是朝鮮朝中宗時期的重要文臣,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性理學者。李彥迪確立了朱熹主理論作為朝鮮朝性理學的正統,可以說是確立朝鮮朝性理學方向和性質的先驅?!盎摭S”便取自“晦庵”,有欽慕朱熹并在學問上追隨朱熹之意。1610年9月,李彥迪與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滉一起被從祀文廟,他們被稱為“東方五賢”。
(玉山書院院名匾額)
1572年,慶州府尹和當地士林組織營建玉山書院,因院址選在紫玉山而得名。同年8月,亦樂門、無邊樓、求仁堂、敏求齋、闇修齋、體仁廟等建筑約40余間完工。1574年12月,獲賜額,當時匾文由鵝溪李山海(1539-1609)所書,懸掛于求仁堂。1839年1月,求仁堂遭遇火災,匾額湮滅,1840年3月,再獲賜額,匾文由秋史金正喜(1786-1856)所書,懸掛于求仁堂。現傳匾額為后期摹刻之作,匾額落款“舊額摹揭”。
(玉山書院全景)
玉山書院由講學空間、祭祀空間和游息空間構成,講學空間有講堂求仁堂、東齋敏求齋、西齋闇修齋、經閣、文集板閣等,祭祀空間有祠宇體仁廟、典祀廳等,游息空間有亦樂門、無邊樓、洗心臺等。玉山書院的正門亦樂門、游息空間的無邊樓、講學空間的求仁堂和祭祀空間的體仁廟坐落于軸線,形成了“前學后廟”“前低后高”的韓國書院典型布局。
(無邊樓匾額)
(無邊樓)
(無邊樓)
玉山書院無邊樓原名“納清樓”,盧守慎(1515-1590)將其改為“無邊樓”,源自朱熹稱贊周敦頤人品的《六先生畫像·濂溪先生》中的“風月無邊”,亦指書院及周邊山水景觀清凈無塵。匾文由韓濩(1543-1605)題寫,匾額左側懸掛盧守慎所題《無邊樓》,詩曰:“靡欠靡余,罔終罔初。光歟霽歟,游于太虛。”無邊樓既是區(qū)分講學空間和游息空間的分界線,又是書院內部和外部的連接點,對以后書院建筑產生了影響。無邊樓為開放式兩層建筑,登樓可俯瞰全院風景。兩側煙囪依據“陰陽思想”和“天圓地方思想”建造,東側為陽,煙囪是圓形;西側為陰,煙囪是四方形。
(經閣)
(文集板閣)
玉山書院建立后便成為了韓國嶺南地區(qū)士林公論定型和社會教化的中心地,也是集祭祀、講學和藏書刻書于一體的代表性書院。書院曾刊刻《晦齋先生文集》《三國史記》和性理學相關書籍,并藏有大量珍貴古籍和刻板。玉山書院在1884年集合儒林力量,主導了反對朝鮮朝廷提出的“服制改革”運動,8849名儒生所書《慶尚道儒生服制改革反對萬人疏》于2018年列入《世界記憶亞太地區(qū)名錄》。
(玉山書院院規(guī))
玉山書院院規(guī)共17條,第一至第五條取《伊山書院院規(guī)》,第六至第十二條取《紹修書院院規(guī)》,第十三條取《伊山書院院規(guī)》,第十四至第十七條為新設院規(guī)。第十四條是對不參加春秋祭享院生的處罰規(guī)定,文曰:“凡院生春秋享祀時,無故不參者,斯文重罰”;第十五條是對書院主事和典守的處罰規(guī)定,文曰:“凡主院事者,或當任不謹,或典守不廉,斯文共議黜之”;第十六條是對書籍和器物的使用規(guī)定,文曰:“書院冊及器用,切勿出院門”;第十七條是對未冠者出入的規(guī)定,文曰:“凡未冠者,切勿許入齋舍,以致毀瓦畫墁點污書冊事”。
(敏求齋)
玉山書院背靠花溪山,前有紫玉山和紫溪川,景致秀麗。2010年,玉山書院作為“韓國歷史村落——河回村與良洞村”的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玉山書院作為韓國九座代表書院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無邊樓作為韓國書院的代表性樓閣于2022年指定為(國家)寶物。
(玉山書院內舉行的學術會議)
*如果您發(fā)現存在史實錯誤、錯用和表述欠妥之處,請不吝指正。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吳笑非】滅國例及晉秦吳楚之別
【下一篇】盧文弨 批校本《周易兼義》出版暨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