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 著《西周興亡史研究》出版暨緒言、后記
書名:《西周興亡史研究》
作者:杜勇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03
【作者簡介】
杜勇(1956年—),四川旺蒼人。師從趙光賢攻讀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天津師范大學出土文獻與上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主要從事先秦歷史文化和出土文獻研究。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西周史》的首席專家。出版《〈尚書〉周初八誥研究》《金文斷代方法探微》《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國家結構》《金文史話》《清華簡與古史探賾》《西周興亡史研究》,主編《叩問三代文明》《濱海新區(qū)志略》《歷代上皇帝書》《西周金文地名集證》等著作。
【內容簡介】
《西周興亡史研究》以西周政治史為研究對象,以西周十二王作為歷史敘事的時間軸線,著力揭示西周國家興衰隆替、多元一體的演進軌跡和發(fā)展規(guī)律。立足學術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戰(zhàn)國竹簡和考古資料,系統(tǒng)敘及相關歷史線索和主要史實,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探討相關學術爭議,諸如對先周殷周關系、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三公體制、昭王南征、厲王專利、共和行政、平王東遷等重大歷史問題都有深度解析,宏觀與微觀相融,歷史與邏輯互證,探賾索隱,推陳致新,有助于加深對西周文明歷史的理解和認知。
【目錄】
緒論 / 001
第一章 周人的崛起 / 010
第一節(jié) 周人始祖后稷的傳說 / 010
一、關于后稷棄的時代問題 / 010
二、后稷族居地在關中不在晉南 / 017
三、后稷出世神話的文化意義 / 023
第二節(jié) 周人居豳時代的發(fā)展 / 029
一、公劉遷豳與創(chuàng)建新邦 / 029
二、豳都地望考辨 / 035
三、豳人社會生活 / 040
第三節(jié) 從遷都周原到東徙豐鎬 / 047
一、周人遷岐的戰(zhàn)略指向 / 047
二、季歷繼位與征伐戎狄 / 060
三、文王東進戰(zhàn)略的強力推進 / 066
第二章 武王克商與共主嬗易 / 105
第一節(jié) 武王伐紂及其年代 / 105
一、武王繼位未嘗改元 / 105
二、武王伐紂路線與日程 / 110
三、周人何以“克昏夙有商” / 128
第二節(jié) 周邦政治角色的轉換 / 140
一、武王開國在位年數(shù) / 140
二、“民心惟本”的治國理念 / 143
三、武王大分封與三監(jiān)封地 / 147
第三章 周公東征與東封 / 164
第一節(jié) 管蔡啟商以叛 / 164
一、地方控制的制度性缺失 / 164
二、王權名與實的分離 / 166
三、內亂與外患的交織 / 172
第二節(jié) 周公二度東征 / 175
一、成世銅器鑒別 / 176
二、周公東征 / 181
三、成王東征 / 194
第三節(jié) 東方大藩次第封建 / 199
一、衛(wèi)國 / 199
二、燕國 / 208
三、魯國 / 220
四、齊國 / 228
第四章 宅茲中國乂民 / 235
第一節(jié) 東都成周的營建 / 235
一、雙城與一城之爭 / 235
二、東都成周的地理位置 / 241
三、成周地名內涵的變化 / 245
第二節(jié) 懷柔與遷殷 / 251
一、徙微封宋 / 251
二、殷遺民西遷后的境遇 / 253
三、魯衛(wèi)治下的殷遺民 / 257
第三節(jié) 異姓古國的顯微 / 262
一、圣胄之國 / 262
二、北國 / 265
三、圖片國 / 276
四、孤竹 / 294
第五章 經(jīng)略四方 / 317
第一節(jié) 康王分封與征伐 / 317
一、重新認識周初治世 / 317
二、新封與徙封諸侯 / 319
三、南巡伐虎方 / 326
四、盂伐鬼方 / 337
第二節(jié) 昭王南征楚荊 / 343
一、兩次南征史跡厘正 / 343
二、楚居丹陽識地 / 348
三、廣懲楚荊 / 356
第六章 制度文明 / 362
第一節(jié) 嫡長子繼承制 / 362
一、商代王位繼承制的特質 / 362
二、周邦從立賢到立嫡的演變 / 373
三、兩種性質的兄終弟及 / 381
四、繼統(tǒng)法變革的新進境 / 385
第二節(jié) 三公之制 / 387
一、竹書《祭公》的新發(fā)現(xiàn) / 387
二、三公姓氏、封地與職爵 / 390
三、三公合議制中央政府的運行 / 398
第三節(jié) 從井氏家族看世卿制度 / 410
一、井氏家族姓氏 / 410
二、井氏居邑尋蹤 / 415
三、世卿制的雙重功能 / 422
第七章 西周中期王道衰微 / 430
第一節(jié) 穆王政失常軌 / 430
一、肆欲西游 / 430
二、西征東伐 / 434
三、大興贖法 / 441
第二節(jié) 共懿孝夷四王 / 446
一、王位繼統(tǒng)的失范 / 446
二、貴族力量的膨脹 / 453
三、土地管理的松弛 / 461
第八章 厲王革典與共和行政 / 471
第一節(jié) 厲王革典的多維審視 / 471
一、對外戰(zhàn)爭成敗 / 471
二、專利政策利弊 / 481
三、千秋功罪評說 / 487
第二節(jié) 共和行政的歷史真相 / 492
一、“共伯和干王位”衡短論長 / 492
二、二相共和說的是非得失 / 497
三、共伯和以首席執(zhí)政攝行王政 / 501
第九章 西周的衰亡 / 510
第一節(jié) 宣幽時期對外族的戰(zhàn)爭 / 510
一、對東南蠻夷的戰(zhàn)爭 / 510
二、對西戎狁的戰(zhàn)爭 / 519
三、千畝之戰(zhàn)的危局 / 536
第二節(jié) 頻世政治亂象 / 546
一、歷史幻影:宣王中興 / 546
二、禍起蕭墻:褒姒奪嫡 / 555
三、自亂陣營:申曾叛周 / 562
第三節(jié) 宗周隕滅與平王東遷 / 572
一、幽王政權的傾覆 / 572
二、平王東遷的曲折歷程 / 588
三、晉、鄭、秦三君年代指迷 / 597
四、歷史變局中的文明接續(xù) / 607
附錄 / 617
附錄一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學理問題 / 617
附錄二 西周年代學研究的新視野 / 630
附錄三 關于令方彝的年代問題 / 637
附錄四 曾公編鐘破解康宮難題 / 655
附錄五 關于清華簡《保訓》的著作年代問題 / 660
附錄六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 673
參考文獻 / 679
索引 / 714
后記 / 724
緒論
【緒論】
西周上承夏商,下啟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早期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墩撜Z·八佾》云:“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此言周禮雖從夏商兩代損益而來,但其豐華程度已非夏商可比。由于文獻不足征的緣故,孔子認為夏商禮制難于言說,周禮的存續(xù)卻百世可知??鬃臃摺拔釓闹堋钡闹芏Y,狹義上指禮儀文化,廣義上則可包括各種政制典章。昔日王國維有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蔽髦茌^之殷商,禮樂文明燦然大備,對后來中國三千年社會發(fā)展形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西周時期,不僅有《詩》《書》等較早的傳世文獻,也有豐富的考古發(fā)掘資料,還有周原甲骨、青銅器銘文和戰(zhàn)國簡牘等新見出土文獻,為研究西周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史料基礎。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以前,學術界圍繞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主要在西周社會形態(tài)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那么,改革開放后則是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進入了一個全面、深入、系統(tǒng)研究西周文明歷史的新時期,相關學術專著和專題論文多達數(shù)千種。近四十年來,西周國家形態(tài)、官僚制度、國野制度、分封制度、采邑制度、冊命制度、軍事制度、家族制度、禮樂制度、歷史地理、民族方國、思想文化、年代學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進展,獲得了一大批有價值的學術成果。但是,如何有機整合和系統(tǒng)反映這些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則是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面臨的新課題。就西周斷代史研究來說,目前可以看到的專著只有兩部,均為20世紀末葉出版。一部是華人學者許倬云教授的《西周史》,一部是復旦大學楊寬教授的《西周史》。前者主要圍繞華夏國家形成這一中心議題展開論述,基本上是一部西周文化史。后者綜貫史籍文獻及大量金文,考訂年代,詮次史事,對西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填補了我國長期沒有西周斷代史的空白。然而,這兩部西周斷代史的局限性也很明顯,由于出版時間較早,大量新材料、新成果、新觀點有待廣泛吸收和充實。特別是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正式啟動《(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成為盛世修史,文明互鑒,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因此,努力改變西周斷代史研究較為薄弱的現(xiàn)狀,充分彰顯西周文明的光輝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理論建設上的必要性和時代需求上的迫切性。
本書以西周王朝的興亡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屬于政治史的研究范疇。全書按照斷代史要求安排架構,以西周十二王作為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的時間軸線,著力說明西周文明的興衰。在寫作上,不采用綜合已有成果的教材式敘事,而是以不同時期所涉歷史問題為著眼點,運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論證分析說明相關學術爭議,力爭提出符合歷史實際的新見解,以體現(xiàn)自身應有的學術性和創(chuàng)新性,達到求真致用的目的。由于受體例限制,全書很難形成一個較為具體的中心論題來統(tǒng)馭全局,以成條貫。因此,這里擬就全書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分章述略,以便讀者知其梗概,明其要端,增進學習和研究的興趣。
一是周人的崛起。周人始祖后稷,名棄,活動于原史時期的堯舜禹時期。這是幾千年來人們從無異議的傳統(tǒng)見解。近世疑古思潮勃興,一種把后稷的時代從唐虞夏初下移到夏末商初的新說風靡學界,幾成主流。此說相信春秋時期周靈王太子晉提出從后稷棄到文王歷經(jīng)十五世的說法,由文王前推十五世,認為后稷棄當為夏末或商初人。其實,不窋之前周人先公代數(shù)失傳,不窋生父并非后稷棄,而是棄之裔孫襲為后稷者。由于后稷除了用作當時部族聯(lián)合體農(nóng)官和棄部落首領之名外,亦為周部落繼任的首領所襲用,從而演變?yōu)椴环斠陨现苋硕啻裙鮿?chuàng)大業(yè)的時代符號。關于后稷棄的族居地,傳統(tǒng)看法在關中邰地。近世學者激揚科學精神,主張不盲從古書,大膽疑古,提出后稷居邰、公劉居豳之地均在晉南,一時信從者眾,其消極影響至今猶在。細考文獻和考古資料,后稷族居晉南說并無可靠證據(jù),而傳統(tǒng)的邰地武功說卻具有明顯的文獻與考古學優(yōu)勢,先周文化與文明的發(fā)源地仍應聚焦關中。約當夏末商初至武乙統(tǒng)治初期,周人遷居豳邑,歷時三百多年,是先周文明歷史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公劉居豳(今陜西彬州),把周人農(nóng)耕部落與戎人畜牧部落統(tǒng)一起來,建立了君統(tǒng)與宗統(tǒng)相結合并超越族群利益之上的政治共同體,從而形成公平和諧的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與經(jīng)濟發(fā)展。周人居豳,立國既久,根基必固,古公亶父何以又要南遷周原?先賢以為是避狄之患。其實,這只是淺表性因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了尋求新的發(fā)展空間,以便在與殷人日漸激烈的矛盾和對抗中自強圖存,進而實現(xiàn)興周滅商的戰(zhàn)略目標。文王繼位后,周邦的發(fā)展進入一個艱難曲折的歷程。從周原廟祭甲骨看,辭中“周方伯”是指商王冊伐西伯文王,而“西有正”及“不左于王受有祐”作為貞辭是周人預測戰(zhàn)爭結果,祈望西土周邦沒有災咎,神靈不佐助興兵伐周的商紂王。商紂王雖是告廟祭祀的主人,但并非卜甲的辭主。辭主應是關心戰(zhàn)爭是否禍及西土的周人或文王,與商紂王無涉。周原廟祭甲骨作為周卜辭,反映了殷周之間戰(zhàn)和不定的對立狀況。文王享國五十年,后期受命稱王改元,“五伐”殷商與國,其文治武功彪炳于世。西土周人強勢崛起,代殷而有天下,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二是武王克商與共主嬗易。文王歿后,武王繼位,未曾改元。武王伐紂之前在位四年,克商后在位三年。清華簡《金縢》與傳世本《尚書·金縢》有關武王克商后的在位年數(shù),說法有異,內涵無別,當以三年為是,而不是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定的四年。文王受命十一年,武王秉承文王遺志,橫戈躍馬,揮師東進,最終完成了興周滅商的宏圖大業(yè)。武王克商的往返路線與日程,細加考析可以構擬新的伐紂日譜:公元前一○四五年一月癸巳(二十七日)武王興兵伐紂,師出鎬京。二月戊午(二十日)師渡盟津,兵鋒直指朝歌;甲子(二十八日)決戰(zhàn)牧野,一舉克商。三月戊辰(二日)即位于牧社,旋即班師;辛未(五日)駐師管地,經(jīng)略南國;乙未(九日)祀于太室山,封禪度邑。四月丙午(十一日)返回鎬京,歷時七十四天。在克商后短暫的三年時間里,武王施政的主要工作有兩件:一是確立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二是實行分封諸侯的政治制度。清華簡《厚父》記載了武王與厚父君臣間一次別開生面的對話,深刻總結了前代國家的興衰存亡之理。武王君臣從天賦君權的角度探討國家起源,體現(xiàn)了平等、正義、民本的國家倫理精神,有助于形成符合時代需要的治國理念,推動國家朝著健康、進步和繁榮的方向不斷發(fā)展。同時,武王還大舉實行分封制度,是其轉換政治角色、確立天下共主地位所采取的重大舉措。唯其創(chuàng)意尚不成熟。其中所封三監(jiān)不宜理解為管叔、蔡叔、霍叔,而應依據(jù)《左傳》所說“管蔡啟商”,以管叔、蔡叔、武庚三人為正解。邶鄘衛(wèi)作為三監(jiān)的封邑,其性質各有不同。衛(wèi)即殷都朝歌,是武庚祿父封國所在的中心城邑。邶與鄘名義上只是管叔和蔡叔傅相武庚的駐邑,實際是為了防范武庚有其“賊心”而采取的一項帶有鉗制和監(jiān)督性質的權宜措施,至于叔鮮、叔度真正的封地則在管、蔡。
三是周公東征與東封。武王死后不久,管叔、蔡叔勾結武庚發(fā)動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武裝叛亂,徐奄響應,東夷蠢動,周邦天下共主的地位一時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周得天下不過短短兩三年,何以面臨如此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過去對三監(jiān)之亂的爆發(fā),學者大多歸結為管叔個人政治野心的膨脹,視此為一場王位爭奪戰(zhàn)。實際上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受西周貴族國家結構的局限,中央王朝控制地方的制度性缺失是先天的。而成王年幼繼位造成王權名與實的分離,以及最初分封制的不成熟所帶來的種種弊端,造成管叔、武庚之輩政治野心的膨脹,一場內憂外患交織的反周叛亂急劇發(fā)酵,最終變成了殘酷的現(xiàn)實。隨后的周公東征,文獻資料甚少,相關金文的年代又頗多爭議,致使真相難明。近因曾公編鐘的發(fā)現(xiàn),證明東都成周始建之時即有康宮,后世續(xù)有增修,始終不曾廢毀,是一座兼有宗廟禮儀建筑性質的多功能大型王宮。故與康宮相關的令方彝、令簋等一批銅器基本可以確定為成王時物,從而為探討周公、成王東征提供了珍貴資料。過去人們以為周公東征,克商踐奄,畢其功于一役,致使“成王靖四方”成為一句沒有歷史內容的空話。今考銅器銘文可知,周公致政后,還曾與召公一道,繼續(xù)輔佐成王發(fā)起過大規(guī)模的東征力圖打開拓疆建國的新局面。周公二度東征,先后建立衛(wèi)、燕、魯、齊等東方大藩,形成了以東都成周為中心,以衛(wèi)為后援,齊控東夷,魯抑淮夷,燕制北戎的扇面輻射格局,大大加強了周人對東土的統(tǒng)治。
全書內容略如上述,但作為一部學術著作,有無創(chuàng)新性才是學者關注的焦點,也是借以考量其學術價值的標尺。以此觀之,本書有些見解是在前賢時彥已有成果基礎上的發(fā)揮和深化,有的雖帶有一定程度的原創(chuàng)性,然正確與否尚待時間和事實的檢驗。這里僅將書中略帶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觀點再作提煉,以供鑒評:
(1)周人居豳,都邑在漆(今陜西彬州)而非旬邑,由此建立了包容多個部族的政治共同體。文王時期的周原廟祭甲骨,辭主是西土周人或西伯文王,但辭中主持廟祭的王應是殷紂王。
(2)武王伐紂歷時74天,依其往返路線和日程,可以重構武王伐紂日譜。武王所封管叔、蔡叔、武庚三監(jiān)的封邑,其性質各有不同:衛(wèi)(殷都)是武庚祿父封國所在的中心城邑,邶與鄘名義上只是管、蔡傅相武庚的駐邑,他們真正的封地則在管、蔡。
(3)新發(fā)現(xiàn)的曾公編鐘進一步證明東都成周始建之時即有康宮,與康宮相關聯(lián)的令方彝、令簋等均為成王即政后的器物,相關銘文反映了周公二度東征的史事。
(4)周初營建的東都成周(洛邑),春秋時又稱王城。及至周敬王“城成周”,成周一名的內涵遂發(fā)生變化,開始與王城析分為二,王城所指未變,后稱河南,成周則專屬東城,后稱洛陽。
(5)摒棄“康宮原則”,對康昭時期的銅器銘文重新斷代,可知“伐虎方”的是康王而非昭王,銅器銘文中沒有昭王第二次南征的記載。
(6)三公為朝廷執(zhí)政大臣的通稱,不以三人為限,共同組成帶有合議制性質的中央政府,形成集體議政、決策、施政的機制,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西周世卿制度是“親親”與“尊賢”相輔為用的矛盾統(tǒng)一體,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員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7)穆王治國理政不循常軌,流弊叢生。《呂刑》是周穆王大興贖法、頒行法典的誥詞,主持法典修訂工作的非姜姓呂王,而是時任執(zhí)政大臣的畢公后裔呂伯。
(8)對厲王伐淮夷的戰(zhàn)爭銘文進行編年,可以說明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和階段性,有助于認清厲王專利的本質特征?!肮埠托姓笔晴軆戎T侯共伯和,以三公首席執(zhí)政的身份,會同召公、周公組成貴族合議制政府,在危急關頭執(zhí)掌大政,共渡難關。
(9)《詩·六月》狁“侵鎬及方”的“方”即西周金文中的京,位于鎬京南郊(今西安市長安區(qū)斗門街道以南),是一個兼具有文化教育、觀賞游樂功能的行政副中心。通過對助力平王東遷的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在位年代的考訂,證明周平王三十四年(前737年)東遷成周可能更符合歷史實際。
其實,學術創(chuàng)新是相對的,那種完全沒有學術繼承性的創(chuàng)新是少見的。一般情況下,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可能是一種你我交融的集成創(chuàng)新。不管怎樣,只要大家朝著創(chuàng)新的目標進發(fā),就一定能夠開辟出學術發(fā)展的新天地。
【后記】
本書原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西周史》”的第一卷,擬名“周人崛起與西周興亡”,后改今題。由于本卷先行告竣,便作為課題階段性成果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幸獲出版機會。待整個項目結題后,再考慮合卷印行,為讀者提供一套多維度、新視野、全景式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的六卷本《西周史》,以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時值項目接近尾聲,而疫情發(fā)展卻到了大面積感染的關鍵時刻。新冠肆虐,地不分南北;病毒侵體,人不分老幼。像這種大規(guī)模、高風險、長時間持續(xù)的疫情為人類所罕見,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危害。課題組全體專家面對重重壓力,迎難而上,勇毅前行,不斷把課題研究推向前進。
大凡鴻篇巨制,稍不留神就會變成綜合已有成果的教材式敘事,結果有了知識,卻少了新意。項目進行期間,各位專家不染俗塵,銳意創(chuàng)新,以專題論文形式發(fā)表了一大批階段性成果,為保證各卷學術水準奠定了堅實基礎。即以本書而論,各章主要內容均曾以論文的形式發(fā)表于多種報章雜志,以便聽取學者意見,著力改進,益臻完善。本書除了包含項目近期研究成果外,還適當吸收整合了作者三十年來的研究心得。自撰寫博士論文始,作者一直把西周文明歷史作為重點研究領域和學術興趣所在,從不同方向展開工作。承擔教育部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除了金文就是簡牘,始終把出土文獻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在研究材料方面做好基礎性、前沿性工作,最后形成西周斷代史研究的重大課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人建成的。通過課題組諸位專家的通力合作,有望實現(xiàn)預期目標,達到西周文明研究的新高度。
本書的問世,曾得到學界師友的多方鼓勵與支持,我指導的博士生也做了一些頗有助益的工作。特別是科學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高屋建瓴,精心擘畫,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不忽略任何疏漏,真是古道熱腸,高誼入云!謹此深表謝忱!
杜勇
2022年12月28日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