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鵝湖之會”到“新亞之會”——首屆程兆熊思想學術會議論文發(fā)表發(fā)言稿
作者:何懷明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發(fā)布
陳教授、翁教授、賴老師、王老師:
大家上午好!
在下非常榮幸躬逢“第一屆程兆熊先生思想與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此感謝嘉義大學蘇子敬教授、中華出版基金會李惠君女史的邀請!本次我提交的一篇拙作,名叫<從“鵝湖之會”到“新亞之會”——程兆熊《九十回憶》的閱讀省思>,是我閱讀程先生回憶錄《九十回憶》這部書的讀書筆記。
我曾不下三遍通覽程先生《九十回憶》,在書中程先生寫到——“真是有了四喜”“《國際譯報》、《自強日報》,鵝湖書院、新亞書院”的字樣,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我們不妨以同理心揣摩,一個耄耋之年的學術大師,回顧平生往事有“四喜”之說,也就是有四件今生今世仰俯無愧的事情,其自得至樂,溢于言表。于是我就以程先生人生自得的這“四喜”為線索,嘗試去探究程先生的人生軌跡和學思歷程,我如此做法,這當然是很粗略宏觀的一個考索。
先說《國際譯報》,此時程先生正值青年,他剛從國立中山大學畢業(yè),即踏入社會謀職立業(yè)的一份開創(chuàng)性的事業(yè)。這個時期他在南京結識許思園、唐君毅,并聘唐君毅任副刊《小國際》主編,一起共事。
次說《自強日報》,這時程先生夫婦留法歸國,參與抗戰(zhàn)報國,當時正值國民政府號召“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時代背景,程先生以抗日戰(zhàn)時青年學生干部訓練團上校政治教官的身份,兼任《自強日報》的社長。在抗戰(zhàn)大后方與唐君毅、熊十力再相聚,并結識牟宗三。
接著說鵝湖書院,當然首先是指南宋歷史上著名的朱陸“鵝湖之會”的舊鵝湖書院舊址,一九四五年六月五日,程先生攜家人到鵝湖書院,這時信江農(nóng)業(yè)??茖W校已遷址于此辦學。一九四八年冬,歷經(jīng)兩年有馀的努力,信江農(nóng)專終獲改制為信江農(nóng)學院。這期間唐君毅曾于暑期來信江農(nóng)專講學一個月,并在鵝湖寫作他的《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此時的程先生,一面忙于操辦為信江農(nóng)學院辦理改制手續(xù),一面心心念念“鵝湖書院可以重振”嗎?尤其是后一件事情,用程先生本人的說法,“我曾不顧學校同事和地方人士的反對,斷然接納了當代哲人牟宗三先生的建議,重振鵝湖書院旗鼓,并由其和朋友親草了一篇鵝湖書院緣起的大文章,認定儒家不同于耶,不同于釋,六藝之教仍是人群組織之教,并認定孔孟荀董為儒家的第一期,程朱陸王為儒家的第二期,現(xiàn)時則應到達了儒家的第三期,這第三期的儒學運動,會有更其重大、更其全新的使命和任務。”
最后說新亞書院,它是我在閱讀筆記當中著重書寫的部分,因為在我看來這里寄寓著程先生的“鵝湖之心”,也即是程先生本人的深心大愿。由于世運驟變,河山板蕩,程先生念茲在茲的“新的鵝湖之會”,在“花果飄零”中被狂風驟雨吹散,他們開始了“孔雀東南飛”,成為史上空前的一次“衣冠南渡”。一九四九年九月程先生到從臺赴港,這也就有了程先生與錢穆、唐君毅的“香江之聚”,參與新亞書院的創(chuàng)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亞創(chuàng)校元老之一。這一歷史史實,隨著程先生《九十回憶》的首次公開出版,定將會重新改寫新亞的校史。在當時程先生現(xiàn)實上有家小之累,加之客觀上還在殖民地下工商業(yè)發(fā)達的香港,無處容下可耕之鋤頭,一九五一年五月離開香港赴臺,執(zhí)教于臺灣省立農(nóng)學院(今中興大學)。
時隔八年,程先生接到錢穆(賓四)和唐君毅先后來信,希望他重回新亞書院,并擔任訓導長。一九六○年一月六日,程先生再次回到新亞,直到一九七三年五月,程先生從新亞退休回臺。期間程先生負責過《新亞生活》校刊,擔任過并入中大時期的新亞書院中文系系主任,東方人文學會五位發(fā)起人之一,更為重要的是程先生的名山事業(yè)“經(jīng)子講義”系列,也是在此時期撰寫完成的。
二十世紀的五十、六十至七十年代,這是中華民族面臨歐風美雨、山河易色、花果飄零的蹇難歷史時期,而程先生與賢哲之士,卻奮然輸精誠,發(fā)慧光,以謀救世,乃有當代新儒學思潮之興起,乃有中國文化靈根再植,返本開新新的生面。程先生重返新亞,同年十月,牟宗三來港大教書。一九六七、一九六九年,徐復觀先后赴港在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任教。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張君勱應香港大學、新亞書院、聯(lián)合書院邀請從美赴港講學,期間還應東方人文學會邀請做公開講演。一九六二年八月五日程先生與唐君毅、牟宗三、謝幼偉、王道五先生,于港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東方人文學會。一九七一年一月,作為當代新儒學重鎮(zhèn)的《人生》雜志,在港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文化天空,一個群星璀璨、星漢燦爛的時代!若是借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話說,是中國文化“人類群星閃耀時”,恐怕再熨帖不過。
程先生前后耕耘在新亞書院,長達十五年,作為身臨其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見證者,與張君勱、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王道諸師友,“艱難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在花果飄零之際,使民族歷史文化在天南一隅得以保存、發(fā)揚和發(fā)展。在這里,程先生當初“新鵝湖之會”,“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名副其實的儒家第三期發(fā)展的“新亞之會”。而程先生作為這一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動議者,歷經(jīng)信江農(nóng)業(yè)專科學校、新亞書院、新亞文化講座、人文友會、東方人文學會,一路走來,豈不厥功至偉?
程先生晚年回憶諸師友時寫到,“我的師友們,目前已是差不多都‘仙逝'了。老輩的四先生,以及錢先生(賓四)等去了,同輩的許思園,謝幼偉,唐君毅,徐復觀等先生,也早相繼去了,最近牟宗三先生也去了。去了去了,這真是逝者如斯夫!”而他們師友人格、學問所摶聚而成的“新亞精神”,筑基而成一個廣大而精微的精神宇宙——“新亞之會”,它不再花果飄零,也不再風雨如晦,而是成為一座永恒的燈塔,繼往圣之絕學,“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啟來者之弘規(guī)。
二○○一年五月七日,程先生福壽雙歸,他的歸隱,為他那一代學人劃上了休止符,而走進歷史的天空。他不僅僅是走完了自己九十四載的山河歲月,他見證了民族危亡,他走遍了神州綠野,他手創(chuàng)了書院園藝,他書寫了書院叢書,他吟詠了行行詩篇,他留下了“新亞之會”。他豈止做到了“簡單化”,他完成了一個人的完成,此太上有言: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之謂!而他卻淡淡地說:我是一個儒者。“我只平平”。
謹以此文獻給首屆程先生思想學術研討會,并請教授、老師們批評教正,謝謝!
(作者簡介:何懷明,字清和,號復堂,安徽阜陽人,華東交通大學畢業(yè)。民間儒者。)
【上一篇】【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